冷凝水排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凝水排出装置(condensate water discharging apparatus)。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为了可确保对于更多的人负担得起、可靠、可持续且先进的能源的取用,正在进行对能源的效率化作贡献的关于燃料效率提高的研究开发。
3.在关于燃料效率提高的技术中,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所记载,在车辆的发动机系统(engine system)内,通常会设置中间冷却器(intercooler),来防止进气通道中的冷凝水进入发动机,以提高发动机的运作效率。
4.[现有技术]:
[000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40868号
[0006]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4-169632号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0008]
然而,当高湿度的进气进入中间冷却器时,会产生大量的冷凝水,此时,若是大量的冷凝水一次被送入发动机的燃烧室,很可能会导致发动机熄火,而对于驾驶性能与发动机的可靠性产生不利影响。
[0009]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0]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冷凝水排出装置,设置在中间冷却器的下游。通过冷凝水排出装置来不断地分散冷凝水(少量的冷凝水送入燃烧室),而不会在进气通道内累积大量的冷凝水,因此,能够避免大量的冷凝水一次被送入燃烧室。结果是,能够抑制进气通道内大量冷凝水的发生,而避免发动机的熄火。
[0011]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凝水排出装置,对中间冷却器所产生的冷凝水进行排放,所述中间冷却器水平设置在车辆的增压器的下游的进气通道上,所述中间冷却器具有作为冷却部的芯,所述冷凝水排出装置包括:跳跃平台,至少设置在所述芯的下游的所述进气通道内的底面上,其中,所述跳跃平台包含:促进所述冷凝水的飞散的结构。
[0012]
如此,通过跳跃平台来连续地分散中间冷却器所产生的冷凝水,而可以避免冷凝水的累积,因此,不会一次将大量的冷凝水送入燃烧室。结果是,能够使发动机内的燃烧稳定,避免发动机的熄火。
[0013]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跳跃平台具有:下游端部,其中,所述下游端部的截面具有锐角。
[0014]
如此,通过使跳跃平台的下游端部的截面具有锐角,而能够促进冷凝水从跳跃平台的表面分离,容易形成液滴,进而抑制冷凝水的累积。
[001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跳跃平台是环状的缩径构件,其中,所述环状的缩径构件设置在所述进气通道的内部。
[0016]
如此,环状的缩径构件能够从进气通道的整个圆周方向,来可靠地分散冷凝水,更容易形成液滴,而抑制冷凝水的累积。
[001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中,冷凝水排出装置还包括:锯齿状的凹凸结构,沿着所述进气通道的圆周方向,而设置在所述跳跃平台上。
[0018]
如此,冷凝水排出装置的锯齿状的凹凸结构,可促进冷凝水的液滴的形成,而抑制冷凝水的累积。
[0019]
[实用新型的效果]
[0020]
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排出装置,设置在中间冷却器的下游,通过跳跃平台来连续地分散中间冷却器所产生的冷凝水,因此,可以避免冷凝水的累积,而不会一次将大量的冷凝水送入燃烧室。结果是,能够使发动机内的燃烧稳定,避免发动机的熄火。
[0021]
通过使跳跃平台的下游端部的截面具有锐角,而能够促进冷凝水从跳跃平台的表面分离,容易形成液滴,进而抑制冷凝水的累积。
[0022]
所述跳跃平台是环状的缩径构件。通过环状的缩径构件,能够从进气通道的整个圆周方向来可靠地分散冷凝水,更容易形成液滴,而抑制冷凝水的累积。
[0023]
冷凝水排出装置的锯齿状的凹凸结构,可促进冷凝水的液滴的形成,而抑制冷凝水的累积。
[0024]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25]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在车辆的发动机系统内所设置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示意图。
[0026]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7]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8]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29]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0030]
图6是通过图5的锯齿状的凹凸结构使冷凝水飞散而产生液滴的示意图。
[0031]
图7是冷凝水在锯齿状的凹凸结构的表面上进行传输的示意图
[0032]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在车辆的发动机系统内所设置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示意图。
[0033]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在车辆的发动机系统内所设置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示意图。
[0034]
[附图标记说明]:
[0035]
100:冷凝水排出装置
[0036]
110:跳跃平台
[0037]
112:下游端部
[0038]
114:环状的缩径构件
[0039]
116:锯齿状的凹凸结构
[0040]
200:中间冷却器
[0041]
210:芯
[0042]
300:车辆
[0043]
310:增压器
[0044]
320:进气通道
[0045]
322:底面
[0046]
330:发动机的燃烧室
[0047]
a:空气
[0048]
c:圆周方向
[0049]
w:冷凝水
[0050]
w1:液滴
[0051]
θ、θ1:锐角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共同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5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在车辆的发动机系统内所设置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0054]
请同时参照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凝水排出装置100,对中间冷却器200所产生的冷凝水w进行排放,中间冷却器200水平设置在车辆300的增压器310的下游的进气通道320上,中间冷却器200具有作为冷却部的芯210(可具有多个鳍片(fin))。冷凝水排出装置100包括:跳跃平台110,至少设置在所述芯210的下游的进气通道320内的底面322上,其中,跳跃平台110包含:促进冷凝水w的飞散的结构。
[0055]
进气的空气a中的水蒸气在中间冷却器200冷却,并冷凝而形成冷凝水w。所述冷凝水w沿着进气通道320的内壁流动或随着进气的空气a的流动而飞散。当进气的空气a中的水分冷凝时,在进气通道320的内表面上均匀地产生冷凝水。附着在进气通道320的上壁和侧壁上的冷凝水w,可能会因为自身的重量而向下流动,也可能会被进气的空气a的风压吹向下游。于是,冷凝水w可能会累积在进气通道320中。
[0056]
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排出装置100中,设置了跳跃平台110,包含了促进冷凝水w的飞散的结构。所述促进冷凝水w的飞散的结构,例如是以下的实施方式的下游端部112、环状的缩径构件114、锯齿状的凹凸结构116等。在此,并不限制跳跃平台110的促进冷凝水w的飞散的结构的实施方式。
[0057]
承上述,能够通过跳跃平台110来连续地分散中间冷却器200所产生的冷凝水w,进而形成液滴w1(少量的冷凝水送入发动机的燃烧室330),如此,可以避免冷凝水w的累积,而不会一次将大量的冷凝水w送入燃烧室330。结果是,能够使发动机的燃烧室330内的燃烧稳定,避免发动机的熄火。
[0058]
请再参照图2,在此实施方式中,跳跃平台110可具有:下游端部112,其中,下游端
部112的截面具有锐角θ。如此,通过使跳跃平台110的下游端部112的截面具有锐角θ,而能够促进冷凝水w从跳跃平台110的表面分离,容易形成液滴w1,进而抑制冷凝水w的累积。
[0059]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在此实施方式中,相较于图2的下游端部112的锐角θ而言,图3的下游端部112的截面具有更小的锐角θ1,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冷凝水w从跳跃平台110的表面分离,更容易形成液滴w1,进而抑制冷凝水w的累积。
[0060]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在此实施方式中,跳跃平台110可以是环状的缩径构件114,其中,环状的缩径构件114设置在进气通道320的内部。
[0061]
详细而言,在图2、图3的实施方式中,跳跃平台110至少设置在进气通道320内的底面322上,然而,在图4的实施方式中,跳跃平台110是环状的缩径构件114,设置成抵接在进气通道320的内部的管壁上,并且,环状的缩径构件114的内部直径,朝着进气通道320的下游而逐渐缩小。如此,环状的缩径构件114能够从进气通道320的整个圆周方向c,来可靠地分散冷凝水w,更容易形成液滴w1,而抑制冷凝水w的累积。
[0062]
请参照图4,同样地,构成为环状的缩径构件114的跳跃平台110,可具有下游端部112,且使下游端部112的截面具有锐角θ,而能够促进冷凝水w从跳跃平台110的表面分离,容易形成液滴w1,进而抑制冷凝水w的累积。
[0063]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方式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立体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4与图5,冷凝水排出装置100还可包括:锯齿状的凹凸结构116,沿着进气通道320的圆周方向c,而设置在跳跃平台110上。
[0064]
详细而言,图4的跳跃平台110是环状的缩径构件114,不具有锯齿状的凹凸结构,然而,可将图5的具有锯齿状的凹凸结构116的跳跃平台110,如图4那样,设置成抵接在进气通道320的内部的管壁上。
[0065]
图6是通过图5的锯齿状的凹凸结构使冷凝水飞散而产生液滴的示意图。请参照图6,通过锯齿状的凹凸结构116的顶点,使得冷凝水w产生分离与分散的作用,而能够容易地形成液滴w1,且使液滴w1排出。
[0066]
图7是冷凝水在锯齿状的凹凸结构的表面上进行传输的示意图。请参照图7,通过设置在圆周方向c的锯齿状的凹凸结构116,使得在锯齿状的凹凸结构116的表面上传输的冷凝水w具有方向性,如此,能够使冷凝水w顺利地从锯齿状的凹凸结构116的表面上分离。
[0067]
通过图5~图7的实施方式的锯齿状的凹凸结构116,可促进冷凝水w的液滴w1的形成,而抑制冷凝水w的累积。关于锯齿状的凹凸结构116的数量,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而进行适当的设定。
[0068]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在车辆的发动机系统内所设置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示意图。请参照图8,在此实施方式中,在中间冷却器200的作为冷却部的芯210的下游的进气通道320上,设置冷凝水排出装置100;并且,使冷凝水排出装置100尽量地靠近所述芯210,如此,可使冷凝水w更容易形成液滴w1,避免冷凝水w的累积。
[0069]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方式的在车辆的发动机系统内所设置的冷凝水排出装置的示意图。请参照图9,在此实施方式中,中间冷却器200的作为冷却部的芯210,具有逐渐变形的形状且具有水平的底面,如此,在冷凝水排出装置100的前方不存在会累积冷凝
水w的结构,可使冷凝水w更容易形成液滴w1,避免冷凝水w的累积。
[0070]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冷凝水排出装置100可以只设置在进气通道320的底面上,也可以设置在进气通道320的整个或一部分的圆周方向c上。关于冷凝水排出装置100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设计需要而进行适当的设定。
[0071]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冷凝水排出装置至少具有以下的技术效果:
[0072]
设置在中间冷却器的下游的冷凝水排出装置,通过跳跃平台来连续地分散中间冷却器所产生的冷凝水,因此,可以避免冷凝水的累积,而不会一次将大量的冷凝水送入燃烧室。结果是,能够使发动机内的燃烧稳定,避免发动机的熄火。
[0073]
通过使跳跃平台的下游端部的截面具有锐角,而能够促进冷凝水从跳跃平台的表面分离,容易形成液滴,进而抑制冷凝水的累积。
[0074]
所述跳跃平台是环状的缩径构件。通过环状的缩径构件,能够从进气通道的整个圆周方向来可靠地分散冷凝水,更容易形成液滴,而抑制冷凝水的累积。
[0075]
冷凝水排出装置的锯齿状的凹凸结构,可促进冷凝水的液滴的形成,而抑制冷凝水的累积。
[0076]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冷凝水排出装置,对中间冷却器所产生的冷凝水进行排放,所述中间冷却器水平设置在车辆的增压器的下游的进气通道上,所述中间冷却器具有作为冷却部的芯,其特征在于,包括:跳跃平台,至少设置在所述芯的下游的所述进气通道内的底面上,其中,所述跳跃平台包含:促进所述冷凝水的飞散的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凝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跳跃平台具有:下游端部,其中,所述下游端部的截面具有锐角。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凝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跳跃平台是环状的缩径构件,其中,所述环状的缩径构件设置在所述进气通道的内部。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凝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锯齿状的凹凸结构,沿着所述进气通道的圆周方向,而设置在所述跳跃平台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冷凝水排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锯齿状的凹凸结构,沿着所述进气通道的圆周方向,而设置在所述跳跃平台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凝水排出装置,对中间冷却器所产生的冷凝水进行排放,所述中间冷却器水平设置在车辆的增压器的下游的进气通道上,所述中间冷却器具有作为冷却部的芯。所述冷凝水排出装置包括:跳跃平台,至少设置在所述芯的下游的所述进气通道内的底面上,其中,所述跳跃平台包含:促进所述冷凝水的飞散的结构。通过跳跃平台来连续地分散中间冷却器所产生的冷凝水,而可以避免冷凝水的累积,因此,不会一次将大量的冷凝水送入燃烧室。结果是,能够使发动机内的燃烧稳定,避免发动机的熄火。熄火。熄火。


技术研发人员:

新开孝裕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2022.10.10

技术公布日:

2023/2/17

本文发布于:2023-02-24 15:26: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557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冷凝水   所述   装置   冷却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