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驱动组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
背景技术:
2.目前,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环境的恶化,脑血栓病人日益增多。普通轮椅对病人的康复有限,靠病人自己往往不能进行,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而病人康复率较低,成为病人和家庭沉重的负担。
3.针对目前社会上康复车一般没有电动功能,而有电动驱动的车一般没有手驱动功能,即使可手摇大多是单向用力,不能前后都有效用力地推拉,降低病人的锻炼兴趣和效果,且该类车型不能倒车,使用起来极为不便,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针对目前社会上康复车一般没有电动功能,而有电动驱动的车一般没有手驱动功能,即使可手摇大多是单向用力,不能前后都有效用力地推拉,降低病人的锻炼兴趣和效果,且该类车型不能倒车,使用起来极为不便等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包括第五转动
飞轮、第一转动飞轮、第四转动飞轮、第二转动飞轮、第三转动飞轮;其中,
所述第一转动飞轮、第四转动飞轮通过第二轴组相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飞轮与第三转动飞轮通过第一轴组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轴组的中部设有推
拉杆;其中,第一转动飞轮、第二转动飞轮通过第一链条相连接。其中,当第五转动飞轮旋转时,可通过第二链条带动第三转动飞轮进行转动,而第三转动飞轮旋转后通过第一轴组带动第二转动飞轮旋转,第二转动飞轮旋转后可通过带动第一转动飞轮旋转,第一转动飞轮旋转后又可通过第二轴组带动第四转动飞轮旋转,实现第五转动飞轮带动第一转动飞轮、第二转动飞轮、第三转动飞轮、第四转动飞轮旋转。
6.优选的,所述第二轴组与第一轴组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转动飞轮、第二转动飞轮圆心所在直线与第三转动飞轮、第四转动飞轮圆心所在直线相互平行。
7.优选的,所述第五转动飞轮的端部设有车轮轴,且所述第五转动飞轮、第三转动飞轮之间通过第二链条相连接。
8.优选的,所述第四转动飞轮的曲面外壁与第二链条的顶部相接处。
9.优选的,所述推拉杆的底端活动连接有弹簧外套,所述弹簧外套的底端连接有外
轴套。通过推拉杆的上下移动,可以实现康复车前进或后退的调节,使用较为便捷。
10.优选的,所述外轴套内设有同一圆心的中间轴套,所述中间轴套内设有同一圆心的内轴,并且第二转动飞轮、第三转动飞轮套设于内轴的外部。且所述外轴套、中间轴套通过第一螺栓、第二螺栓相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弹簧外套内从底到高依次设有卡簧、弹簧,且所述弹簧套设于推拉杆
的外部。弹簧、卡簧可对推拉杆起到复位效果,使得推拉杆在拉动时,弹簧随着拉动收缩,对推拉杆施加一个作用力,而当推拉杆失去拉动时,弹簧同样失去了作用力,从而瞬间恢复原状态,随推拉杆复位。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本结构可实现手动摇动,从而使得康复车进行移动,患者按压、拉动推拉杆,施加较小的作用力,即可带动车辆进行移动,可根据使用需求即时倒车,整体移动车辆相对灵活,提供便捷的同时,还给了患者的操作乐趣,便于患者的康复。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推拉杆向前推驱动车子前进的动力传动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推拉杆向后拉驱动车子前进的动力传动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驱动车子前进的动力传动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驱动车子倒车的动力传动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倒车离合装置“合”状态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倒车离合装置“分离”状态图;
20.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推拉杆立体图;
21.图中:1、第一转动飞轮;2、第二转动飞轮;3、第三转动飞轮;4、第四转动飞轮;5、第五转动飞轮;6、推拉杆;7、车轮轴;
22.11、第一链条;12、第二链条;
23.21、第一轴组;22、第二轴组;
24.41、内轴;42、外轴套;43、中间轴套;44、第一螺栓;45、第二螺栓; 46、卡簧;47、弹簧;48、弹簧外套。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6.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包括第五转动飞轮5、第一转动飞轮1、第四转动飞轮4、第二转动飞轮2、第三转动飞轮3,飞轮还可以替换为单向轴承、单向器;其中,第一转动飞轮1、第四转动飞轮4通过第二轴组22相连接;第二转动飞轮2与第三转动飞轮3通过第一轴组21相连接,且第一轴组21的中部设有推拉杆6;其中,第一转动飞轮1、第二转动飞轮2通过通过第一链条11相连接。第一转动飞轮1、第二转动飞轮2、第三转动飞轮3、第四转动飞轮4、第五转动飞轮5的具体位置可如图1,其中,当第五转动飞轮5旋转时,可通过第二链条12带动第三转动飞轮3进行转动,而第三转动飞轮3旋转后通过第一轴组 21带动第二转动飞轮2旋转,第二转动飞轮2旋转后可通过11带动第一转动飞轮1旋转,第一转动飞轮1旋转后又可通过第二轴组22带动第四转动飞轮 4旋转,实现第五转动飞轮5带动第一转动飞轮1、第二转动飞轮2、第三转动飞轮3、第四转动飞轮4旋转。
27.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图2,第二轴组22与第一轴组21相互平行。第一转动飞轮1、第二转动飞轮2圆心所在直线与第三转动飞轮3、第四转动飞轮4圆心所在直线相互平行。
28.本实施例中,优选的,第五转动飞轮5的端部设有车轮轴7,且第五转动飞轮5、第三转动飞轮3之间通过第二链条12相连接。
29.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1、图2,第四转动飞轮4的曲面外壁与第二链条12的顶部相接处。
30.如图4、图5、图6、图7,推拉杆6的底端活动连接有弹簧外套48,弹簧外套48的底端连接有外轴套42。通过推拉杆6的上下移动,可以实现康复车前进或后退的调节,使用较为便捷。
31.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5、图6,外轴套42内设有同一圆心的中间轴套43,中间轴套43内设有同一圆心的内轴41,并且第二转动飞轮2、第三转动飞轮3套设于内轴41的外部。且外轴套42、中间轴套43通过第一螺栓 44、第二螺栓45相连接。
32.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如图5、图6,弹簧外套48内从底到高依次设有卡簧46、弹簧47,且弹簧47套设于推拉杆6的外部。弹簧47、卡簧46可对推拉杆6起到复位效果,使得推拉杆6在拉动时,弹簧47随着拉动收缩,对推拉杆6施加一个作用力,而当推拉杆6失去拉动时,弹簧47同样失去了作用力,从而瞬间恢复原状态,随推拉杆6复位。
33.具体使用时:
34.其中,第一转动飞轮1、第二转动飞轮2、第三转动飞轮3、第四转动飞轮4、第五转动飞轮5适用于二轮、三轮、四轮康复车,技能手动驱动,实现前进后倒车,同时还具备电动驱动的效果,而第五转动飞轮5、第三转动飞轮 3、第二链条12之间为啮合连接,当第五转动飞轮5旋转时,可带动第二链条12旋转,第二链条12与第三转动飞轮3啮合连接,从而带动第三转动飞轮3啮合连接;同理,第三转动飞轮3、第一轴组21、第二转动飞轮2啮合连接,当第三转动飞轮3转动时,可带动第一轴组21、第二转动飞轮2一并旋转,第二转动飞轮2、11、第一转动飞轮1也为啮合连接,同理带动第一转动飞轮1旋转,第一转动飞轮1、第二轴组22、第四转动飞轮4同样为啮合连接;
35.图中带箭头的点划线表示飞轮的安装方向,即飞轮为主动转动时能带动其第一轴组21、第二轴组22、车轮轴7转动的安装方向;相应的飞轮相对安装方向反方向主动转动时,不能带动其第一轴组21、第二轴组22、车轮轴7 跟着转动,即超越了。相对的,如果第一轴组21、第二轴组22、车轮轴7主动转动,其转动方向与飞轮安装方向相同,则不能带动飞轮转动,即第一轴组21、第二轴组22、车轮轴7对飞轮超越了;如果第一轴组21、第二轴组 22、车轮轴7主动转动的方向与飞轮安装方向相反,则能带动飞轮一起转动。第一转动飞轮1、第三转动飞轮3逆时针方向安装,第二转动飞轮2、第四转动飞轮4、第五转动飞轮5顺时针方向安装。图中带箭头实线表示飞轮或第一轴组21、第二轴组22、车轮轴7的实际转动方向,带箭头的虚线表示飞轮或第一轴组21、第二轴组22、车轮轴7的转动趋势方向。
36.图1是人力驱动时向前推推拉杆6即用力方向f向前时,带动第一轴组21顺时针转动,第二转动飞轮2不转,第三转动飞轮3被带动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链条12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五转动飞轮5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车轮轴7顺时针转动,即车子向前进方向行驶;链条带动第四转动飞轮4逆时针方向转动,此时第二轴组22不转动,从而第一转动飞
轮1、第二转动飞轮2都不转动,车子顺畅向前行驶。
37.图2是人力驱动时向后拉推拉杆6,即用力方向f向后时,带动第一轴组21逆时针转动,对第三转动飞轮3不传动力矩,带动第二转动飞轮2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11、第一转动飞轮1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二轴组22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第四转动飞轮4逆时针转动,第四转动飞轮4带动第二链条12顺时针转动,第二链条12带动第五转动飞轮5顺时针转动,进而带动车轮轴7顺时针转动,即车子向前进方向行驶。
38.图3为车子电动前进示意图。车轮轴7为电动驱动前进,车轮轴7顺时针转动,对应的第五转动飞轮5超越,即第五转动飞轮5不转动,进而对前面链、轮都无影响,车子顺畅电动前行。
39.图4为车子倒车含电动倒车、被外人推动倒车时示意图。倒车时车轮轴 7倒转逆时针带动第五转动飞轮5倒转逆时针,带动第二链条12逆时针转进而带动第四转动飞轮4顺转顺时针,带动第二轴组22顺时针转,带动第一转动飞轮1顺转,带动11顺转,从而带动第二转动飞轮2顺转,进而会带动第一轴组21顺转;而另一面,第二链条12逆时针转,带动第三转动飞轮3逆时针转,会带动第一轴组21逆时针转。可以看出,此状态下,第一轴组21 出现了顺转、逆转两个相反的转动趋势,僵持不下的结果就是两个方向都不能转动,被卡死的状态。
40.图5是人力驱动车子前进时推拉杆6“合”状态的示意图:人力驱动车子前进时,转动推拉杆6使得推拉杆6中部的凸头插进和弹簧外套48上部的凹槽内,推拉杆6在弹簧47的弹力作用下向下插,此时先后转动中间轴套43、内轴41,当和外轴套42的轴孔对应时,推拉杆6底端销子依次插入,最终使得外轴套42、中间轴套43、内轴41为一体,随着推拉杆6前后推拉同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动飞轮2、第三转动飞轮3相应转动使力矩传动到车轮轴,驱动车子前进。
41.图6是电动驱动车子倒车时啊推拉杆6“分离”状态的示意图:电动倒车或外力推动车子倒车时,车轮轴7倒逆时针转,把推拉杆6向上拔起后转动 90度,使得推拉杆6中部的凸起顶住弹簧外套48上部的凸起,推拉杆6底端插销从内轴41、中间轴套43拔出,内轴41、外轴套42、中间轴套43可以相对转动,互不干扰,第二转动飞轮2、第三转动飞轮3各自分离,可以自由转动,解决了康复车卡死的问题,使得车子可以顺利倒车。
42.以上所述,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技术特征:
1.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五转动飞轮(5)、第一转动飞轮(1)、第四转动飞轮(4)、第二转动飞轮(2)、第三转动飞轮(3);其中,所述第一转动飞轮(1)、第四转动飞轮(4)通过第二轴组(22)相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飞轮(2)与第三转动飞轮(3)通过第一轴组(21)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轴组(21)的中部设有推拉杆(6);其中,第一转动飞轮(1)、第二转动飞轮(2)通过第一链条(11)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组(22)与第一轴组(21)相互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飞轮(1)、第二转动飞轮(2)圆心所在直线与第三转动飞轮(3)、第四转动飞轮(4)圆心所在直线相互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转动飞轮(5)的端部设有车轮轴(7),且所述第五转动飞轮(5)、第三转动飞轮(3)之间通过第二链条(12)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转动飞轮(4)的曲面外壁与第二链条(12)的顶部相接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杆(6)的底端活动连接有弹簧外套(48),所述弹簧外套(48)的底端连接有外轴套(42)。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轴套(42)内设有同一圆心的中间轴套(43),所述中间轴套(43)内设有同一圆心的内轴(41),且所述外轴套(42)、中间轴套(43)通过第一螺栓(44)、第二螺栓(45)相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外套(48)内从底到高依次设有卡簧(46)、弹簧(47),且所述弹簧(47)套设于推拉杆(6)的外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驱动组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康复电动车的驱动组件,包括第五转动飞轮、第一转动飞轮、第四转动飞轮、第二转动飞轮、第三转动飞轮;其中,所述第一转动飞轮、第四转动飞轮通过第二轴组相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飞轮与第三转动飞轮通过第一轴组相连接,且所述第一轴组的中部设有推拉杆;其中,第一转动飞轮、第二转动飞轮通过第一链条相连接。其中,当第五转动飞轮旋转时,可通过第二链条带动第三转动飞轮进行转动;本结构可实现手动摇动,从而使得康复车进行移动,患者按压、拉动推拉杆,施加较小的作用力,即可带动车辆进行移动,可根据使用需求即时倒车,整体移动车辆相对灵活,提供便捷的同时,还给了患者的操作乐趣。还给了患者的操作乐趣。还给了患者的操作乐趣。
技术研发人员:
李海燕 刘培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河北高基汽车零部件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8
技术公布日:
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