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架底座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
背景技术:
2.大多设备在使用时,其下方都会放置有机架底座,用于支撑设备,同时稳定设备。目前的机架底座在使用时,无法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对装置进行移动,并且稳定性交叉。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
4.为了实现上述功能,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包括控制组件、底板、支撑杆、调节组件和支撑板,
所述支撑杆对称
设于支撑板下,所述底板设于支撑杆下,所述调节组件设于支撑板下,所述控制组件对称设于调节组件下;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升降
齿条、控制外壳、旋转电机、稳定板、移动轮和控制
齿轮,所述控制外壳对称设于调节组件下,所述旋转电机对称设于控制外壳内下端,所述控制齿轮套接于旋转电机上,所述稳定板移动贯穿控制外壳底面,所述稳定板侧面设有齿槽结构,所述稳定板啮合连接于控制齿轮,所述稳定板为l型板状结构,所述升降齿条移动贯穿控制外壳底壁设置,所述升降齿轮啮合连接于控制齿轮,所述移动轮旋转设于升降齿条下,旋转电机带动控制齿轮旋转,控制齿轮带动稳定板和升降齿条竖直移动,稳定板和升降齿条的移动方向相反,稳定板下降,通过稳定板,增加和底面的接触面,提高整体稳定性,升降齿条下降,通过移动轮和底面接触,方便整体移动。
5.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外壳、丝杠副、隔板、移动杆、侧齿轮、固定块、丝杠、驱动电机和中心齿轮,所述调节外壳设于支撑板下,所述隔板对称设于调节外壳内壁侧面中部,所述固定块对称设于外壳内壁侧面上,所述丝杠一端旋转设于固定块内,所述丝杠另一端贯穿隔板设置,所述侧齿轮设于丝杠侧面上且设于隔板之间,所述驱动电机设于调节外壳中心处下,所述中心齿轮设于驱动电机顶部且啮合连接于侧齿轮,所述丝杠副套接于丝杠上,所述移动杆设于丝杠副顶部且移动贯穿支撑板和调节外壳上壁设置。
6.优选地,所述调节外壳下对称设有肋板,所述肋板设于控制外壳侧面上端。
7.优选地,所述移动杆顶部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移动杆的一端移动套接设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设于支撑板上且紧贴移动杆设置,所述承载板为l型结构。
8.为了提高升降齿条和稳定板竖直移动的稳定性,所述控制外壳内上壁下对称设有限位杆,所述升降齿条和稳定板均移动套接于限位杆上。
9.本实用新型采取上述结构取得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操作简单,机构紧凑,设计合理,旋转电机带动控制齿轮旋转,控制齿轮带动稳定板和升降齿条竖直移动,稳定板和升降齿条的移动方向相反,稳定板下降,通过稳定板,增加和底面的接触面,提高整体稳定性,升降齿条下降,通过移动轮和底面接触,方便整体移动。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的整体结构图;
11.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的控制组件侧视内部结构图。
12.其中,1、控制组件,2、底板,3、支撑杆,4、调节组件,5、支撑板,6、升降齿条,7、控制外壳,8、旋转电机,9、稳定板,10、移动轮,11、控制齿轮,12、调节外壳,13、丝杠副,14、隔板,15、移动杆,16、侧齿轮,17、固定块,18、丝杠,19、驱动电机,20、中心齿轮,21、肋板,22、连接杆,23、承载板,24、限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13.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1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包括控制组件1、底板2、支撑杆3、调节组件4和支撑板5,支撑杆3对称设于支撑板5下,底板2设于支撑杆3下,调节组件4设于支撑板5下,控制组件1对称设于调节组件4下;控制组件1包括升降齿条6、控制外壳7、旋转电机8、稳定板9、移动轮10和控制齿轮11,控制外壳7对称设于调节组件4下,旋转电机8对称设于控制外壳7内下端,控制齿轮11套接于旋转电机8上,稳定板9移动贯穿控制外壳7底面,稳定板9侧面设有齿槽结构,稳定板9啮合连接于控制齿轮11,稳定板9为l型板状结构,升降齿条6移动贯穿控制外壳7底壁设置,升降齿轮啮合连接于控制齿轮11,移动轮10旋转设于升降齿条6下,旋转电机8带动控制齿轮11旋转,控制齿轮11带动稳定板9和升降齿条6竖直移动,稳定板9和升降齿条6的移动方向相反,稳定板9下降,通过稳定板9,增加和底面的接触面,提高整体稳定性,升降齿条6下降,通过移动轮10和底面接触,方便整体移动。
16.如图1所示,调节组件4包括调节外壳12、丝杠副13、隔板14、移动杆15、侧齿轮16、固定块17、丝杠18、驱动电机19和中心齿轮20,调节外壳12设于支撑板5下,隔板14对称设于调节外壳12内壁侧面中部,固定块17对称设于外壳内壁侧面上,丝杠18一端旋转设于固定块17内,丝杠18另一端贯穿隔板14设置,侧齿轮16设于丝杠18侧面上且设于隔板14之间,驱动电机19设于调节外壳12中心处下,中心齿轮20设于驱动电机19顶部且啮合连接于侧齿轮16,丝杠副13套接于丝杠18上,移动杆15设于丝杠副13顶部且移动贯穿支撑板5和调节外壳12上壁设置。
17.如图1所示,调节外壳12下对称设有肋板21,肋板21设于控制外壳7侧面上端。
18.如图1所示,移动杆15顶部设有连接杆22,连接杆22远离移动杆15的一端移动套接设有承载板23,承载板23设于支撑板5上且紧贴移动杆15设置,承载板23为l型结构。
19.如图2所示,为了提高升降齿条6和稳定板9竖直移动的稳定性,控制外壳7内上壁下对称设有限位杆24,升降齿条6和稳定板9均移动套接于限位杆24上。
20.具体使用时,驱动电机19带动中心齿轮20旋转,中心齿轮20通过侧齿轮16带动丝杠18旋转,丝杠18带动丝杠副13水平移动,丝杠副13通过移动杆15控制承载板23移动,方便支撑不同设备,之后根据需要启动旋转电机8,旋转电机8带动控制齿轮11旋转,控制齿轮11带动稳定板9和升降齿条6竖直移动,稳定板9和升降齿条6的移动方向相反,稳定板9下降,通过稳定板9,增加和底面的接触面,提高整体稳定性,升降齿条6下降,通过移动轮10和底面接触,方便整体移动。
2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这种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总而言之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组件、底板、支撑杆、调节组件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杆对称设于支撑板下,所述底板设于支撑杆下,所述调节组件设于支撑板下,所述控制组件对称设于调节组件下;所述控制组件包括升降齿条、控制外壳、旋转电机、稳定板、移动轮和控制齿轮,所述控制外壳对称设于调节组件下,所述旋转电机对称设于控制外壳内下端,所述控制齿轮套接于旋转电机上,所述稳定板移动贯穿控制外壳底面,所述稳定板侧面设有齿槽结构,所述稳定板啮合连接于控制齿轮,所述稳定板为l型板状结构,所述升降齿条移动贯穿控制外壳底壁设置,所述升降齿条啮合连接于控制齿轮,所述移动轮旋转设于升降齿条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外壳、丝杠副、隔板、移动杆、侧齿轮、固定块、丝杠、驱动电机和中心齿轮,所述调节外壳设于支撑板下,所述隔板对称设于调节外壳内壁侧面中部,所述固定块对称设于外壳内壁侧面上,所述丝杠一端旋转设于固定块内,所述丝杠另一端贯穿隔板设置,所述侧齿轮设于丝杠侧面上且设于隔板之间,所述驱动电机设于调节外壳中心处下,所述中心齿轮设于驱动电机顶部且啮合连接于侧齿轮,所述丝杠副套接于丝杠上,所述移动杆设于丝杠副顶部且移动贯穿支撑板和调节外壳上壁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外壳下对称设有肋板,所述肋板设于控制外壳侧面上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杆顶部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移动杆的一端移动套接设有承载板,所述承载板设于支撑板上且紧贴移动杆设置,所述承载板为l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外壳内上壁下对称设有限位杆,所述升降齿条和稳定板均移动套接于限位杆上。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包括控制组件、底板、支撑杆、调节组件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杆对称设于支撑板下,所述底板设于支撑杆下,所述调节组件设于支撑板下,所述控制组件对称设于调节组件下。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架底座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高承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压抗变形的机架底座。
技术研发人员:
姜兴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长春市迈斯特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1.02
技术公布日:
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