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斗轮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斗轮机构中
轴承支座的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2.斗轮堆取料机一般用于码头堆场的散货物料作业,如矿粉和煤炭等。按作业情况,会有高粉尘、易磨损、易腐蚀等恶劣工况,按码头环境,会有大风、强雨、高温、冰冻和盐雾等多种气候环境。斗轮机中最重要机构就是悬臂头部斗轮机构,用于物料的连续挖取,其工作环境必然是整个斗轮机中最恶劣的。
3.斗轮机构的转动,一般由电机减速器带动斗轮轴转动,斗轮轴则是由一个或两个轴承支座固定。轴承支座的密封性,关系到轴承的使用寿命,也就是斗轮机构的使用维修周期。
4.目前轴承支座一般有两种密封处理方式,一种常规的处理方式是在轴承座两端加端盖,端盖内孔与斗轮轴的单边间隙控制在0.5~1mm,并在过轴孔处车
凹槽,填加密封羊毛毡,通过塞紧的毛毡来进行密封,其结构简单。
5.另一种处理方式是从第一种处理方式中发展而来的,从常规的轴承座端盖密封又发展为了双层密封端盖,所谓双层密封端盖即有内外两层密封端盖,内层端盖里侧加装密封性较好的双层骨架油封,端盖外侧车单面凹槽,填加密封毛毡,再由外层端盖压紧,两层端盖过轴孔处于斗轮轴的间隙为单边0.5mm。
6.但是,直接用密封羊毛毡进行轴承支座的密封,轴承支座内的轴承很容易落入大量粉尘,易致轴承损坏,密封效果较差,且密封羊毛毡容易被污染。
7.油封的安装要求精度高,要保证油封与轴心线垂直,不然油封的密封唇会把润滑油从轴上排干,也会导致密封唇的过度磨损。密封唇与轴之间的间隙要调整合适,保证一定的油膜厚度,油膜厚度过大,会造成油封泄漏;厚度过小,可能发生干摩擦,引起油封和轴磨损,密封唇与轴之间没有油膜,则易引起发热、磨损。其次,在码头作业过程中,经常处在高温、高粉尘和易腐蚀工作环境中,油封极易损坏,现场作业更换麻烦,维修成本偏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斗轮机构中轴承支座的密封装置。
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斗轮机构中轴承支座的密封装置,包括轴承支座、轴承、斗轮轴、第一内端盖、第二内端盖、第一外端盖、第二外端盖、第一
迷宫式
轴套、第二迷宫式轴套、油嘴以及轴套,所述轴承安装在轴承支座的内部,所述斗轮轴穿过轴承,所述第一内端盖和第二内端盖安装在轴承的外圈两侧,所述第一迷宫式轴套和第二迷宫式轴套安装在轴承的内圈两侧,所述第一外端盖压紧在第一内端盖上,且所述第一内端盖紧贴在第一迷宫式轴套上,所述第二外端盖压紧在第二内端盖上,且所述第二内端盖紧贴在第二迷宫式轴套上,所述油嘴安装在轴承座上,所述轴套设置在斗轮轴
上,且与第二迷宫式轴套相抵紧。
10.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所述第一内端盖上开设有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所述第一迷宫式轴套上设有第一凸齿,所述第一凸齿卡接在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内,所述第二内端盖上开设有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所述第二迷宫式轴套上设有第二凸齿,所述第二凸齿卡接在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内。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凸齿与第一迷宫式轴套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凸齿与第二迷宫式轴套一体成型。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和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的公差为 +0.1~+0.2,所述第一凸齿和第二凸齿的公差为-0.2~-0.1。
13.进一步地,所述斗轮轴穿过第一内端盖、第一迷宫式轴套、第二迷宫式轴套和轴套的过轴孔,且所述斗轮轴的轴面与第一内端盖、第一迷宫式轴套、第二迷宫式轴套和轴套的过轴孔的间隙为0.2mm。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端盖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内端盖上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设有毛毡,且通过第一外端盖和第二外端盖分别将毛毡压紧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
15.进一步地,所述毛毡为羊毛毡密封圈。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7.1、通过第一内端盖、第二内端盖、第一迷宫式轴套以及第二迷宫式轴套对轴承支座两端进行密封,阻止过灰尘和水分进入,有效的保护了轴承件,大大延长了轴承使用寿命,同时安装精度要求精度低,减少了维护成本和降低维护难度。
18.2、通过将毛毡分别压紧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从而加强轴承支座两端密封性,且毛毡不与轴承支座内部的润滑油接触,使得毛毡不易受污染,从而减少毛毡更换次数。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用于体现第一迷宫式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b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内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迷宫式轴套的结构示意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迷宫式轴套与第二内端盖装配后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安装过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9为现有的轴承支座第一种密封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8.图10为现有的轴承支座第二种密封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29.图中:1、轴承支座,2、轴承,3、斗轮轴,4、第一内端盖,5、第二内端盖,6、第一外端盖,7、第二外端盖,8、第一迷宫式轴套,9、第二迷宫式轴套, 10、油嘴,11、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2、第一凸齿,13、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 14、第二凸齿,15、第一凹槽,16、第二凹槽,17、毛毡,18、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31.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斗轮机构中轴承支座的密封装置,包括轴承支座1、轴承2、斗轮轴3、第一内端盖4、第二内端盖5、第一外端盖6、第二外端盖7、第一迷宫式轴套8、第二迷宫式轴套9、油嘴10 以及轴套18,轴承2安装在轴承支座1的内部,斗轮轴3穿过轴承2,斗轮轴3 可以在轴承2进行转动,第一内端盖4和第二内端盖5安装在轴承2的外圈两侧,对轴承2的外圈起到止挡作用,第一迷宫式轴套8和第二迷宫式轴套9安装在轴承2的内圈两侧,对对轴承2的内圈起到止挡作用,第一外端盖6压紧在第一内端盖4上,且第一内端盖4紧贴在第一迷宫式轴套8上,第二外端盖7压紧在第二内端盖5上,且第二内端盖5紧贴在第二迷宫式轴套9上,油嘴10安装在轴承支座1上,轴套18设置在斗轮轴3上,且与第二迷宫式轴套9相抵紧,其中在第一内端盖4和第一迷宫式轴套8之间有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1,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1与第一迷宫式轴套8上的第一凸齿12之间相互配合,留有适当的间隙,便于第一凸齿12卡接到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1,在第二内端盖5和第二迷宫式轴套9之间有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13,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13与第二迷宫式轴套9上的第二凸齿14之间相互配合,同样留有适当的间隙,便于第二凸齿14卡接到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13,通过在第一内端盖4和第二外端盖6之间塞上毛毡17,毛毡17为羊毛毡密封圈,再将第二外端盖6压紧之后,从而密封第一内端盖4与斗轮轴3之间的间隙。羊毛毡密封圈作为第一道密封防护,能够阻挡大部分的灰尘与水分,并且成本极低,更换十分的方便快捷;通过第一迷宫式轴套8和第一内端盖4的相互贴合和第二迷宫式轴套9和第二内端盖5的相互贴合形成第二道密封防护,能够十分有效的阻止灰尘和水分进入轴承内部,有效的保护了轴承,大大的延长了轴承的使用寿命,从而对轴承支座1进行双层密封防护。
32.本实施例中,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1和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13的公差为 +0.1~+0.2,第一凸齿12和第二凸齿14的公差为-0.2~-0.1,轴承2的内圈利用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1和第一凸齿12之间以及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13和第二凸齿14之间的较小的公差配合,阻止粉尘、水分的侵入,也同时阻止润滑油的外泄。
33.请参阅图3-7,第一内端盖4上开设有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1,第一迷宫式轴套8上设有第一凸齿12,第一凸齿12卡接在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1内,第二内端盖5上开设有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13,第二迷宫式轴套9上设有第二凸齿14,第二凸齿14卡接在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13内,其中第一迷宫式轴套8 的过轴孔的直径大于第二迷宫式轴套9的过轴孔的直径,便于进行斗轮轴的安装。
34.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凸齿12卡接在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1内和第二凸齿 14卡接在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13内,从而防止灰尘与水分从第一内端盖4与第一迷宫式轴套8之间和第二内端盖5与第二迷宫式轴套9之间的缝隙进入轴承内,进而使得轴承支座1具有较好密封性。
35.请参阅图8,第一步把轴承2安装在轴承支座1内部,第二步把第一内端盖 4、第一外端盖6以及第一迷宫式轴套8套在斗轮轴3左侧上,第三步把第二步中组装好的小组件跟随斗轮轴3一起安装到轴承2上,第四步在斗轮轴3右侧上安装第二迷宫式轴套9、轴套18、第二内端盖5以及第二外端盖7,第五步在第一内端盖4与第一外端盖6之间和第二内端盖5与第二外端盖7之间塞上羊毛毡密封圈,并用螺栓把第一内端盖4与第一外端盖6一起紧固在
轴承座左侧上,同时用螺栓把第二外端盖7与第二内端盖5一起紧固在轴承座右侧上,再将上紧螺栓,第六步对照图纸再次检查安装是否正确,检查斗轮轴3转动是否灵活,并安装上润滑油嘴10。
36.请参阅图1和图9,与现有的轴承支座1第一种密封方式相比,通过第一迷宫式轴套8和第一内端盖4的相互贴合和第二迷宫式轴套9和第二内端盖5的相互贴合,对轴承内圈进行密封,通过第一外端盖6和第二外端盖7分别将毛毡 17压紧在第一凹槽15和第二凹槽16内,对轴承外圈进行密封,从而极大提高轴承支座1的密封性。
37.请参阅图1和图10,与现有的轴承支座1第二种密封方式相比,通过第一凸齿12卡接在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1内和第二凸齿14卡接在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13内,便于安装,从而便于后期的维护,第一迷宫式轴套8和第二迷宫式轴套9不易损坏,从而节约维修成本,且第一迷宫式轴套8和第一内端盖4的相互贴合和第二迷宫式轴套9和第二内端盖5的相互贴合的密封结构具有更好密封性。
38.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原理为:
39.通过第一外端盖6和第二外端盖7分别将毛毡17压紧在第一凹槽15和第二凹槽16内,从而对轴承外圈进行密封,当粉尘、水分侵入轴承支座1时,通过毛毡的自身特性阻挡粉尘、水分进入轴承支座1内,再通过第一迷宫式轴套8 和第一内端盖4的相互贴合和第二迷宫式轴套9和第二内端盖5的相互贴合的密封结构,阻挡通过毛毡的粉尘、水分进入轴承支座1内,从而对轴承支座1进行双层密封防护,同时第一迷宫式轴套8和第一内端盖4的相互贴合和第二迷宫式轴套9和第二内端盖5的相互贴合的密封结构阻止润滑油的外泄,从而防止毛毡与润滑油接触,减少毛毡受到污染。
40.需要注意的是,实用新型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前”、“后”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41.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斗轮机构中轴承支座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轴承支座(1)、轴承(2)、斗轮轴(3)、第一内端盖(4)、第二内端盖(5)、第一外端盖(6)、第二外端盖(7)、第一迷宫式轴套(8)、第二迷宫式轴套(9)、油嘴(10)以及轴套(18),所述轴承(2)安装在轴承支座(1)的内部,所述斗轮轴(3)穿过轴承(2),所述第一内端盖(4)和第二内端盖(5)安装在轴承(2)的外圈两侧,所述第一迷宫式轴套(8)和第二迷宫式轴套(9)安装在轴承(2)的内圈两侧,所述第一外端盖(6)压紧在第一内端盖(4)上,且所述第一内端盖(4)紧贴在第一迷宫式轴套(8)上,所述第二外端盖(7)压紧在第二内端盖(5)上,且所述第二内端盖(5)紧贴在第二迷宫式轴套(9)上,所述油嘴(10)安装在轴承支座(1)上,所述轴套(18)设置在斗轮轴(3)上,且与第二迷宫式轴套(9)相抵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斗轮机构中轴承支座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端盖(4)上开设有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1),所述第一迷宫式轴套(8)上设有第一凸齿(12),所述第一凸齿(12)卡接在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1)内,所述第二内端盖(5)上开设有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13),所述第二迷宫式轴套(9)上设有第二凸齿(14),所述第二凸齿(14)卡接在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13)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斗轮机构中轴承支座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齿(12)与第一迷宫式轴套(8)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凸齿(14)与第二迷宫式轴套(9)一体成型。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斗轮机构中轴承支座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迷宫式齿形凹槽(11)和第二迷宫式齿形凹槽(13)的公差为+0.1~+0.2,所述第一凸齿(12)和第二凸齿(14)的公差为-0.2~-0.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斗轮机构中轴承支座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斗轮轴(3)穿过第一内端盖(4)、第一迷宫式轴套(8)、第二迷宫式轴套(9)和轴套(18)的过轴孔,且所述斗轮轴(3)的轴面与第一内端盖(4)、第一迷宫式轴套(8)、第二迷宫式轴套(9)和轴套(18)的过轴孔的间隙为0.2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斗轮机构中轴承支座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端盖(4)上开设有第一凹槽(15),所述第二内端盖(5)上开设有第二凹槽(16),所述第一凹槽(15)和第二凹槽(16)内设有毛毡(17),且通过第一外端盖(6)和第二外端盖(7)分别将毛毡(17)压紧在第一凹槽(15)和第二凹槽(16)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斗轮机构中轴承支座的密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毛毡(17)为羊毛毡密封圈。
技术总结
一种斗轮机构中轴承支座的密封装置,包括轴承支座、轴承、斗轮轴、第一内端盖、第二内端盖、第一外端盖、第二外端盖、第一迷宫式轴套、第二迷宫式轴套、油嘴以及轴套,轴承安装在轴承座的内部,斗轮轴穿过轴承,第一内端盖和第二内端盖安装在轴承的外圈两侧,第一迷宫式轴套和第二迷宫式轴套安装在轴承的内圈两侧,第一外端盖压紧在第一内端盖上,第二外端盖压紧在第二内端盖上,油嘴安装在轴承座上,轴套设置在斗轮轴上,通过第一内端盖、第二内端盖、第一迷宫式轴套以及第二迷宫式轴套对轴承支座两端进行密封,阻止过灰尘和水分进入,有效的保护了轴承件,大大延长了轴承使用寿命,同时安装精度要求精度低,减少了维护成本和降低维护难度。护难度。护难度。
技术研发人员:
谢绍南 朱仪 路强 陈春春 安浩然 张亮 杨德昊 蔡超 舒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南京港机重工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26
技术公布日:
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