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智慧园区的废气集中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全球范围内的水污染与大气污染的程度日趋严峻, 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含污染物的废气是不可避免,虽然污染治理不能做到污染物的零排放,但可将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浓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即达标排放。塑料粒子高温主要会产生挥发性有机废气,挥发性有机废气是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废气,有机废气的治理技术有很多,吸收法、吸附法、直接燃烧法、催化燃烧法、吸附、催化燃烧法、生物法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活性炭吸附法,因其具有设计简单、占地而积少,一次投资费用低和运行能耗低等优点。我公司通过对生产系统及处理效果的综合研究,决定通过自主设计的多级喷淋加活性碳吸附方式处理生产废气,达到最高效的处理效果。
3.公开号为cn205925397u的中国专利公布了一种用于塑料餐具生产制造中处理废气的集中式废气处理装置,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通的喷淋处理塔、脱硫塔、风机、活性碳吸附塔、烟囱,喷淋处理塔、脱硫塔、风机、活性碳吸附塔、烟囱之间由
管道连通;管道由喷淋处理塔上端的出气口连接至脱硫塔下部侧面的进气口;管道由脱硫塔上端的出气口连接至风机的进气口;管道由风机的出气口连接至活性碳吸附塔下部侧面的进气口;管道由活性碳吸附塔上端的出气口连接至烟囱中部的进气口。该装置将多级喷淋和活性碳吸附相结合,在每台注塑机熔胶口上高架设引风口及引风管道,通过大功率抽风机将废气由引风管道抽至集中式废气处理装置,分步处理有害气体,最后将洁净空气排放至大气。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慧园区的废气集中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慧园区的废气集中处理装置,包括第一
机体、第二机体及底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机体的
底端与所述底座的顶端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的顶端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机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机体的顶端与机盖的底端卡扣连接,所述第一机体的一侧底端安装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体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机体的内壁底端与抵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抵块的顶端安装有过滤内芯,所述过滤内芯的顶端两侧分别与把手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机体的另一侧底端与连接管道的顶端管道连接,所述连接管道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机体的一侧底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机体的顶端一侧与进水管的底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机体的顶端另一侧与出气管的底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机体的内部安装有绞龙轴杆,所述绞龙轴杆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第二机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机体的内部装填有降解溶液,所述第二机体的另一侧底端与出水管的一端管道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内芯的内部装填有活性炭材料。
7.进一步的,所述出气管的顶端与外界泵机管道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四周分别安装有固定螺栓。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本实用新型过滤内芯可以对废气进行初步的过滤除杂作业,同时过滤内芯可以打开机盖后握住把手对其进行更换清洗,之后废气通过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二机体,第二机体的内部装填有降解溶液,绞龙轴杆与第二机体形成一条绞龙管道,让气体在第二机体中的流动距离变长,提高了废气与降解溶液的熔接效率,提高装置对废气的处理能力。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效率高。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是一种智慧园区的废气集中处理装置的整体截面示意图;
13.图2是一种智慧园区的废气集中处理装置的第二机体的内部俯视示意图。
14.附图标记:
15.1、机盖;2、把手;3、第一机体;4、过滤内芯;5、抵块;6、进气管;7、连接管道;8、进水管;9、出气管;10、第二机体;11、绞龙轴杆;12、降解溶液;13、出水管;14、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顶部”、“底部”、“一侧”、“另一侧”、“前面”、“后面”、“中间部位”、“内部”、“顶端”、“底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18.请参阅图1-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智慧园区的废气集中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机体3、第二机体10及底座1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体3的底端与所述底座14的顶端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4的顶端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机体10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机体3的顶端与机盖1的底端卡扣连接,所述第一机体3的一侧底端安装有进气管6,所述进气
管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体3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机体3的内壁底端与抵块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抵块5的顶端安装有过滤内芯4,所述过滤内芯4的顶端两侧分别与把手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机体3的另一侧底端与连接管道7的顶端管道连接,所述连接管道7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机体10的一侧底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机体10的顶端一侧与进水管8的底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机体10的顶端另一侧与出气管9的底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机体10的内部安装有绞龙轴杆11,所述绞龙轴杆11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第二机体10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机体10的内部装填有降解溶液12,所述第二机体10的另一侧底端与出水管13的一端管道连接。
19.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方案,所述过滤内芯4的内部装填有活性炭材料,所述出气管9的顶端与外界泵机管道连接,所述底座14的四周分别安装有固定螺栓。
20.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过滤内芯可以对废气进行初步的过滤除杂作业,同时过滤内芯可以打开机盖后握住把手对其进行更换清洗,之后废气通过连接管道进入到第二机体,第二机体的内部装填有降解溶液,绞龙轴杆与第二机体形成一条绞龙管道,让气体在第二机体中的流动距离变长,提高了废气与降解溶液的熔接效率,提高装置对废气的处理能力。
2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智慧园区的废气集中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机体(3)、第二机体(10)及底座(1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机体(3)的底端与所述底座(14)的顶端一侧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4)的顶端另一侧与所述第二机体(10)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机体(3)的顶端与机盖(1)的底端卡扣连接,所述第一机体(3)的一侧底端安装有进气管(6),所述进气管(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机体(3)管道连接,所述第一机体(3)的内壁底端与抵块(5)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抵块(5)的顶端安装有过滤内芯(4),所述过滤内芯(4)的顶端两侧分别与把手(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机体(3)的另一侧底端与连接管道(7)的顶端管道连接,所述连接管道(7)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机体(10)的一侧底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机体(10)的顶端一侧与进水管(8)的底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机体(10)的顶端另一侧与出气管(9)的底端管道连接,所述第二机体(10)的内部安装有绞龙轴杆(11),所述绞龙轴杆(11)的四周分别与所述第二机体(10)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机体(10)的内部装填有降解溶液(12),所述第二机体(10)的另一侧底端与出水管(13)的一端管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慧园区的废气集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内芯(4)的内部装填有活性炭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慧园区的废气集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9)的顶端与外界泵机管道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智慧园区的废气集中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4)的四周分别安装有固定螺栓。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慧园区的废气集中处理装置,包括第一机体、第二机体及底座,其特征在于,第一机体的底端与底座的顶端一侧固定连接,底座的顶端另一侧与第二机体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一机体的顶端与机盖的底端卡扣连接,第一机体的一侧底端安装有进气管,进气管的一端与第一机体管道连接,第一机体的内壁底端与抵块的一端固定连接,抵块的顶端安装有过滤内芯,过滤内芯的顶端两侧分别与把手的底端固定连接,第一机体的另一侧底端与连接管道的顶端管道连接,连接管道的底端与第二机体的一侧底端管道连接,第二机体的顶端一侧与进水管的底端管道连接,第二机体的顶端另一侧与出气管的底端管道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方便。方便。
技术研发人员:
许航 邢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漯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技术研发日:
2022.09.29
技术公布日:
2023/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