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
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外火盖及其燃烧器。
背景技术:
2.现有大多数燃气灶采用切槽传火结构,这种结构易出现离焰,导致外环点不着火,稳定性差。少部分燃气灶采用切槽加横向钻孔结构,但是改善效果较差,若传火槽太窄容易离焰,传火槽太宽出气量过多影响性能指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外火盖,其结构简单,具有稳焰和传火功能,提高传火成功率以及稳定性,有效解决现有切槽容易出现的离焰及传火问题。
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具有该外火盖的燃烧器。
5.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外火盖,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外火盖,包括:火盖
本体,具有朝下开口的混气腔,
所述混气腔具有相对布置的
内环壁和外环壁,在所述火盖本体的顶部径向外侧或所述外环壁周向间隔设有连通所述混气腔的主火孔;稳焰凸台,设置于所述混气腔内并固定连接所述混气腔的顶面,在所述稳焰凸台的径向内侧与所述内环壁之间形成有内出气槽,和/或在所述稳焰凸台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外环壁之间形成有外出气槽;传火槽,在所述火盖本体顶部开设有所述传火槽,所述传火槽分别贯穿所述火盖本体的径向内外两侧面和所述稳焰凸台的上部分,所述传火槽通过所述内出气槽和/或所述外出气槽与所述混气腔相连通。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火槽分别贯穿所述稳焰凸台的径向内侧面上端和径向外侧面上端,和/或在所述稳焰凸台设有竖向布置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分别连通所述混气腔和所述传火槽。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出气槽高于所述内出气槽。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稳焰凸台的径向内侧面为内倾斜面,所述内倾斜面呈由下往上且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布置。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0
°
~80
°
。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稳焰凸台的径向外侧面为外倾斜面,所述外倾斜面呈由下往上且朝向径向外侧倾斜布置。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倾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5
°
~85
°°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火盖本体设有位于所述传火槽的下方或下端径向左侧的下引火孔,所述下引火孔沿径向方向布置,并且分别贯穿所述稳焰凸台和所述火盖本体的径向内外两侧面;所述传火槽、所述内出气槽和所述外出气槽分别连通所述下引火孔。
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火盖本体设有位于所述传火槽的径向左侧上端和/或径向右侧上端的上引火孔,所述上引火孔沿径向方向布置,并且贯穿所述火盖本体的径向内
外两侧面;所述传火槽和所述外出气槽分别连通所述上引火孔。
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引火孔与面向其的所述传火槽的槽壁面相切,和/或所述上引火孔的中心点与下传火孔的中心点之间的高度为3mm~4mm。
16.根据上述提供的一种外火盖,其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燃烧器,其具有如上项所述的一种外火盖。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8.1.本实用新型的外火盖,通过在混气腔内设置固定连接混气腔顶面的稳焰凸台,并且将传火槽分别切穿火盖本体的顶部、火盖本体的径向内外两侧面以及稳焰凸台的上部分,这样,稳焰凸台的下部分封闭了传火槽的下端开口中部,使得传火槽只能通过内出气槽和外出气槽与混气腔相连通,实现控制传火槽的进气量,并且保证传火槽的进气互不干扰,有利于提高传火成功率以及稳定性;
19.2.由于稳焰凸台的下部分封闭了传火槽的下端开口中部,使得稳焰凸台的下部分能够阻止传火槽处的火焰向下移动至混气腔内而出现离焰或熄火,从而达到稳焰功能,有效解决现有切槽容易出现的离焰及传火问题。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火盖的结构示意图一;
21.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外火盖的结构示意图二;
2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中外火盖的结构示意图三;
23.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火盖的剖视一;
24.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火盖的剖视二;
25.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外火盖的剖视三。
26.图中:1-火盖本体,10-混气腔,101-内环壁,102-外环壁,11-主火孔,12-稳焰圈,13-引火凸台;2-稳焰凸台,201-内倾斜面,202-外倾斜面,211-内出气槽,212-外出气槽;3-传火槽;4-下引火孔;5-上引火孔。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受这些实施例所限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28.参考图1-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外火盖,包括火盖本体1、稳焰凸台2和传火槽3,其中火盖本体1具有朝下开口并呈环形的混气腔10,混气腔10具有相对布置的内环壁101和外环壁102。在火盖本体1的顶部径向外侧或外环壁102上周向间隔设有混气腔10的多个主火孔11,本实施例以多个主火孔11周向间隔设置在外环壁102上端为例。
29.在混气腔10内设有稳焰凸台2,稳焰凸台2的上端固定连接混气腔10的顶面,本实施例中,稳焰凸台2与内环壁101和外环壁102均不相连,此时,在稳焰凸台2的径向内侧与内环壁101之间形成有内出气槽211,并且在稳焰凸台2的径向外侧与外环壁102之间形成有外出气槽212。在其他实施例中,稳焰凸台2可以与内环壁101或外环壁102相连,当稳焰凸台2与内环壁101相连时,只在稳焰凸台2的径向外侧与外环壁102之间形成有外出气槽212;当
当稳焰凸台2与外环壁102相连时,只在稳焰凸台2的径向内侧与内环壁101之间形成有内出气槽211。
30.在本实施例中,在火盖本体1顶部对应稳焰凸台2的位置处开设有传火槽3,传火槽3沿径向方式布置,传火槽3的径向内外两端分别贯穿火盖本体1的径向内外两侧面,并且传火槽3的径向外侧与靠近其的主火孔11相连通或不相连通。传火槽3的下端贯穿稳焰凸台2的上部分,传火槽3通过内出气槽211和外出气槽212与混气腔10相连通。
31.可见,本实施例的外火盖,通过在混气腔10内设置固定连接混气腔10顶面的稳焰凸台2,并且将传火槽3分别切穿火盖本体1的顶部、火盖本体1的径向内外两侧面以及稳焰凸台2的上部分,这样,稳焰凸台2的下部分封闭了传火槽3的下端开口中部,使得传火槽3只能通过内出气槽211和外出气槽212与混气腔10相连通,实现控制传火槽3的进气量,并且保证传火槽3的进气互不干扰,有利于提高传火成功率以及稳定性。此外,由于稳焰凸台2的下部分封闭了传火槽3的下端开口中部,使得稳焰凸台2的下部分能够阻止传火槽3处的火焰向下移动至混气腔10内而出现离焰或熄火,从而达到稳焰功能,有效解决现有切槽容易出现的离焰及传火问题。
32.参考图2-3,火盖本体1的外环壁102还设有沿周向方向布置的稳焰圈12,该稳焰圈12位于全部主火孔11下方并与混气腔10相连通。火盖本体1顶部(即混气腔10顶面)包括相固定连接的横向段和倾斜段,所述横向段位于所述倾斜段的外围,所述倾斜段呈由上往下且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布置,这样,通过倾斜段,便于将混气腔10内的导流至主火孔11和稳焰圈12处。
33.另外,在火盖本体1的倾斜段上一体成型设有朝上延伸的传火凸台13,传火凸台13的上端面与火盖本体1的横向段相平齐,并且传火凸台13的径向内端面与内环壁101相平齐,以提升整体美观性。传火槽3的径向内端切穿传火凸台13的径向内端面,以使传火槽3的径向内端更靠近内火盖的主火孔,利于进一步提高传火可靠性。
34.参考图1和图4-5,本实施例中,稳焰凸台2与内环壁101和外环壁102均不相连,传火槽3分别贯穿稳焰凸台2的径向内侧面上端和径向外侧面上端,即传火槽3分别切穿稳焰凸台2径向方向的相对两侧,以确保传火槽3可靠连通内出气槽211和外出气槽212,同时利于加大单位连通面积,优选地,出气槽与传火槽3的连通面积为4.6mm2。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稳焰凸台2上增设竖向布置的一通气孔(图中未示出),该通气孔位于内出气槽211与外出气槽212之间,混气腔10能够通过通气孔与传火槽3相连通,以进一步加大传火槽3的单位进气面积,保证进气互不干扰时。另外,通气孔的顶部设计为低于外出气槽212和内出气槽211的顶部,并且通气孔与传火槽3的最低点相连通,这样,从通气孔、外出气槽212和内出气槽211分别向上传输至传火槽3的燃气流速不同。
35.本实施例中,外出气槽212高于内出气槽211,这样,使得传火槽3上端面径向内侧的燃气流速低于传火槽3上端面径向外侧,利于提高传火可靠性。
36.具体地,为了便于将内出气槽211下端的燃气快速导流至传火槽3处,将稳焰凸台2的径向内侧面设计为内倾斜面201,该内倾斜面201呈由下往上且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布置。此外,为了便于将外出气槽212下端的燃气快速导流至传火槽3处,也将稳焰凸台2的径向外侧面设计为外倾斜面202,外倾斜面202呈由下往上且朝向径向外侧倾斜布置。
37.参考图6,内倾斜面20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60
°
~80
°
,外倾斜面202与水平面
之间的夹角β为65
°
~85
°
。在本实施例中,夹角α小于夹角β,最优选地,夹角α为75
°
,夹角β为78.5
°
。
38.参考图2-3,引火槽3在周向方向的宽度为0.6mm~0.8mm,本实施例优选为0.7mm。加工引火槽3时,切槽锯片定位坐标尺寸为外火盖中心底面:x(-48)、y(35),锯片直径55mm,采用切槽锯片从火盖本体1的顶面由上往下切入。
39.参考图1-4,还包括下引火孔4,下引火孔4由火盖本体1的侧面钻穿。下引火孔4开设在火盖本体1上并位于传火槽3的下方或下端径向左侧,该下引火孔4沿径向方向布置并连通传火槽3,且其径向内端分别贯穿内环壁101上侧与引火凸台13的径向内端面下侧,径向外侧贯穿外环壁102并与靠近其的主火孔11相连通或不连通。此外,下引火孔4还贯穿稳焰凸台2的径向内侧面和径向外侧面,以使下引火孔4分别连通内出气槽211和外出气槽212。
40.由此,通过增设沿径向方向布置的下引火孔4,该下引火孔4分别连通传火槽3、内出气槽211和外出气槽212,使得燃气流进入下引火孔4之后,气流在下引火孔4处分散且分流,部分沿着下引火孔4传输至其径向内外两侧,以实现火焰能够通过下引火孔4传递至主火孔11处,利于进一步提高点火成功率,达到挽焰作用。另一部分燃气向上传输至传火槽3,从而达到降低流向传火槽3的燃气量和燃气速度,由于传火槽3内的燃气量和燃气速度降低,使得传火槽3的处火焰不容易出现离焰和脱火。可见,下引火孔4能够起到挽焰、减速的作用,从而有效解决了因离焰导致的传火问题。
41.在本实施例中,下引火孔4的径向外端连通稳焰圈12,这样,一来从下引火孔4流出的气流能够在稳焰圈12处分散,使得下引火孔4流出输出的气流流速下降,二来,使得下引火孔4流出的火焰能够点燃从稳焰圈12喷出的燃气,进一步提高点火成功率的同时,达到挽焰作用。
42.参考图1-3和图5,还包括上引火孔5,火盖本体1设有位于传火槽3的径向左侧上端和/或径向右侧上端的上引火孔5。本实施例只在传火槽3的径向右侧上端开设有上引火孔5,上引火孔5沿径向方向布置,且其径向外端贯穿外环壁102,径向内端贯穿引火凸台13的径向内端面。此外,上引火孔5的下端还贯穿稳焰凸台2的径向外侧面,以使上引火孔5连通外出气槽212,传火槽3连通上引火孔5。由此,通过增设沿径向方向布置的上引火孔5,该上引火孔5分别连通外出气槽212和传火槽3,一来外出气槽212能够通过上引火孔5,为传火槽3上侧径向外侧加大燃气量和燃气流速,以减少火焰传播阻力,提升传火可靠性;二来实现进一步降低传火槽3上侧径向内侧的燃气量和燃气速度,减少燃气浪费;三来,便于通过上引火孔5,将内火盖上的火焰传输至外火盖的主火孔11处。
43.参考图2-3,在本实施例中,上引火孔5与面向其的传火槽3的槽壁面相切,以保证上引火孔5起到挽焰、减速的作用,从而解决因离焰导致的传火问题。具体地,上引火孔5和下传火孔4的直径为2.0mm~2.6mm,本实施例优选为2.5mm,此外,上引火孔5的中心点与下传火孔的中心点之间的高度为3mm~4mm。
44.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其具有如上所述的一种外火盖,该外火盖有效增加了传火槽3的传火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而实现有效提升点火率及使用安全性。
4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
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外火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火盖本体(1),具有朝下开口的混气腔(10),所述混气腔(10)具有相对布置的内环壁(101)和外环壁(102),在所述火盖本体(1)的顶部径向外侧或所述外环壁(102)周向间隔设有连通所述混气腔(10)的主火孔(11);稳焰凸台(2),设置于所述混气腔(10)内并固定连接所述混气腔(10)的顶面,在所述稳焰凸台(2)的径向内侧与所述内环壁(101)之间形成有内出气槽(211),和/或在所述稳焰凸台(2)的径向外侧与所述外环壁(102)之间形成有外出气槽(212);传火槽(3),在所述火盖本体(1)顶部开设有所述传火槽(3),所述传火槽(3)分别贯穿所述火盖本体(1)的径向内外两侧面和所述稳焰凸台(2)的上部分,所述传火槽(3)通过所述内出气槽(211)和/或所述外出气槽(212)与所述混气腔(10)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火槽(3)分别贯穿所述稳焰凸台(2)的径向内侧面上端和径向外侧面上端,和/或在所述稳焰凸台(2)设有竖向布置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分别连通所述混气腔(10)和所述传火槽(3)。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出气槽(212)高于所述内出气槽(2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稳焰凸台(2)的径向内侧面为内倾斜面(201),所述内倾斜面(201)呈由下往上且朝向径向内侧倾斜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倾斜面(20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0
°
~80
°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稳焰凸台(2)的径向外侧面为外倾斜面(202),所述外倾斜面(202)呈由下往上且朝向径向外侧倾斜布置。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倾斜面(20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5
°
~85
°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1)设有位于所述传火槽(3)的下方或下端径向左侧的下引火孔(4),所述下引火孔(4)沿径向方向布置,并且分别贯穿所述稳焰凸台(2)和所述火盖本体(1)的径向内外两侧面;所述传火槽(3)、所述内出气槽(211)和所述外出气槽(212)分别连通所述下引火孔(4)。9.根据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一种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本体(1)设有位于所述传火槽(3)的径向左侧上端和/或径向右侧上端的上引火孔(5),所述上引火孔(5)沿径向方向布置,并且贯穿所述火盖本体(1)的径向内外两侧面;所述传火槽(3)和所述外出气槽(212)分别连通所述上引火孔(5)。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外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引火孔(5)与面向其的所述传火槽(3)的槽壁面相切,和/或所述上引火孔(5)的中心点与下传火孔的中心点之间的高度为3mm~4mm。1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外火盖。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外火盖及其燃烧器,外火盖包括:火盖本体,具有朝下开口的混气腔,混气腔具有相对布置的内环壁和外环壁,在火盖本体的顶部径向外侧或外环壁周向间隔设有连通混气腔的主火孔;稳焰凸台,设置于混气腔内并固定连接混气腔的顶面,在稳焰凸台的径向内侧与内环壁之间形成有内出气槽,和/或在稳焰凸台的径向外侧与外环壁之间形成有外出气槽;传火槽,在火盖本体顶部开设有传火槽,传火槽分别贯穿火盖本体的径向内外两侧面和稳焰凸台的上部分,传火槽通过内出气槽和/或外出气槽与混气腔相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外火盖,其结构简单,具有稳焰和传火功能,提高传火成功率以及稳定性。以及稳定性。以及稳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
刘华荣 欧伟成 施国生 陈安锡 邓志亮 谭卓鑫 潘叶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3
技术公布日:
202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