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冲压成型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翻边模具。
背景技术:
2.冷冲压是在常温下利用冲模在压力机上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变形,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制件的加工方法。在对工件进行冷冲压时,需要对与模具进行设计以提高冲压效率,并保证零件质量。
3.现有的冲压模具结构在对零件进行冲压翻边时,都使用翻孔
凸凹模对零件进行冲压。在此过程中,需要将零件待折弯的部分固定在凸模和凹模之间,通过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配合,将待折弯的部分进行翻折。
4.在一些小间隙零件的冲压翻边工艺中,需要的翻边距离较长,间隙较小,导致了翻孔凸凹模需要设置一端较薄较长的冲压段,使翻孔凸凹模强度太差,难以使用。企业不得不采用半冲压半滚孔的手段,先将零件翻折一定角度,并用滚轮进行尺寸调整。
5.但是,对零件进行冲压滚孔的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效率较低,也导致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翻边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小间隙零件翻边时,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实现提高翻孔凸凹模强度,延长翻孔凸凹模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翻边成本。
7.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8.一种翻边模具,包括:
9.第一
模组,
所述第一模组包括翻孔凸凹模和推块,所述翻孔凸凹模的一端设置有冲压部和支撑部,所述冲压部用于与待翻边零件抵接,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冲压部连接,所述冲压部内设置第一通孔,所述支撑部内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二通孔同轴连通,所述第二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所述推块的一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推块的另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
10.第二模组,所述第二模组与所述第一模组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模组和所述第二模组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模组包括冲压平台和凸模,所述冲压平台用于设置所述待翻边零件,所述冲压平台上设置有第三通孔,所述凸模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内,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同轴设置,以使所述凸模能够伸出或伸入所述第一通孔中,配合所述冲压部折弯所述待翻边零件。
11.可选的,所述翻孔凸凹模还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冲压部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连接部内设置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第四通孔的孔径沿所述第一通孔向所述第二通孔方向逐渐变大。
12.可选的,所述推块设置有滑动部和推头,所述推头与所述滑动部连接,所述推头沿所述连接部的内壁向所述冲压部延伸设置,所述滑动部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中,以使所述推头能够将所述待翻边零件推出所述第一通孔。
13.可选的,所述翻边模具还包括第一驱动
组件和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与所述翻孔凹凸模远离所述冲压部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固定组件传动连接,以带动所述固定组件和所述翻孔凹凸模沿竖直方向运动。
14.可选的,所述第一模组还包括导向块,所述翻孔凹凸模内沿所述第二通孔设置有导向空腔,所述导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空腔内,所述导向块与所述推块连接。
15.可选的,所述第一模组还设置有打杆和顶块,所述顶块固定于所述固定组件的上方,所述固定组件上有安装孔,所述打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导向块连接,所述打杆的另一端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顶块抵接。
16.可选的,所述翻边模具还包括支撑组件和导向杆,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组件和所述冲压平台连接,至少两个所述导向杆沿第三通孔方向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和所述冲压平台之间。
17.可选的,所述第二模组还包括滑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与所述凸模连接,所述滑动组件套设于所述导向杆上,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滑动组件连接,以带动所述滑动组件和所述凸模沿所述导向杆滑动。
18.可选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板和缓冲件,两个所述支撑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缓冲件的两端,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板远离所述缓冲件的一侧与所述导向杆连接。
19.可选的,所述凸模的顶部设置有卡接部,所述凸模收缩于所述第三通孔内时,所述卡接部高于所述冲压平台,所述卡接部用于与所述待翻边零件卡接。
2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边模具,在翻孔凸凹模上设置支撑部,以降低较薄的冲压部的长度,提高翻孔凸凹模的整体强度,降低在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进行合模冲压时,冲压部受力损坏的风险,通过翻孔凸凹模、冲压平台和凸模的配合,翻边折弯待翻边零件,并通过推块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的滑动,以完成翻边零件的自动卸料,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对小间隙零件翻边时,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实现提高翻孔凸凹模强度,延长翻孔凸凹模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翻边成本。
附图说明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翻边模具开模时的结构剖视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翻边模具的翻孔凸凹模的结构剖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翻边模具合模时的结构剖视图。
25.图中:
26.100、第一模组;
27.110、翻孔凸凹模;111、冲压部;112、连接部;113、支撑部;114、第一通孔;115、第二通孔;116、第四通孔;117、导向空腔;
28.120、推块;121、滑动部;122、推头;
29.130、导向块;
30.140、打杆;
31.200、第二模组;
32.210、冲压平台;211、第三通孔;220、凸模;221、卡接部;230、滑动组件;
33.300、待翻边零件;
34.400、固定组件;
35.500、支撑组件;510、支撑板;520、缓冲件;
36.600、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3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0.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41.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边模具主要适用于翻边间隙较小的零件的冲压翻边。例如圆形卡环的翻边处理,其零件相对较高,达到30mm,而翻边间隙却只有0.9mm左右,这就导致翻边模具中的翻孔凸凹模110的厚度较薄,在翻孔凸凹模110进行热处理时温度不均,强度较差。因而就需要对翻边模具的结构进行改进,方便对其进行热处理,以获得强度较高的翻边模具。
4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边模具包括:第一模组100和第二模组200。第一模组100包括翻孔凸凹模110和推块120,翻孔凸凹模110的一端设置有冲压部111和支撑部113。冲压部111用于与待翻边零件300抵接,支撑部113与冲压部111连接,冲压部111内设置第一通孔114,支撑部113内设置有第二通孔115,第一通孔114与第二通孔115同轴连通,第二通孔115的孔径小于第一通孔114的孔径,推块120的一端滑动设置于第二通孔115内,推块120的另一端活动设置于第一通孔114内。
43.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边模具,将翻孔凸凹模110与待翻边零件300的抵接端设置
成了冲压部111和支撑部113,支撑部113内第二通孔115的孔径小于冲压部111内第一通孔114的孔径。也就使得在同样外径下,支撑部113可以设置成大于冲压部111的厚度,以此来增加翻孔凸凹模110的强度,同时提高翻孔凸凹模110整体的淬火均匀性,延长翻孔凸凹模110的使用寿命。而推块120则可以随支撑部113和冲压部111的内径变化而设计成上宽下窄的凸字形,由此就可以通过推块120的滑动将完成翻边的待翻边零件300推出第一通孔114,完成待翻边零件300的卸料。
44.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边模具,在翻孔凸凹模110上设置支撑部113,以降低较薄的冲压部111的长度,提高翻孔凸凹模110的整体强度,降低在第一模组100与第二模组200进行合模冲压时,冲压部111受力损坏的风险。通过翻孔凸凹模110、冲压平台210和凸模220的配合,翻边折弯待翻边零件300,并通过推块120在第一通孔114和第二通孔115内的滑动,以完成翻边零件的自动卸料,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对小间隙零件翻边时,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实现提高翻孔凸凹模110强度,延长翻孔凸凹模110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翻边成本。
45.具体地,第一模组100具体包括翻孔凸凹模110和滑动设置在翻孔凸凹模110中的推块120,翻孔凸凹模110设置为由碳素工具钢或者高碳铬钢等具有较高变形抗力的钢材淬火制成。其整体形状可以设置成倒“凸”字形,冲压部111即设置在其底端,用于与待翻边零件300抵接。
46.冲压部111的形状可以设置成圆形、多边形或者其他不规则图形,其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待翻边零件300的翻边需求进行设计。冲压部111内的第一通孔114的形状也随待翻边零件300的翻边需求设计,也就使得冲压部111的壁厚即为待翻边零件300所要求的翻边间隙。在本实施例中,冲压部111设置为圆柱形。
47.支撑部113设置于冲压部111远离待翻边零件300的一侧,整个翻孔凸凹模110可以一体成型,以保证支撑部113和冲压部111具有较好的连接强度。第一通孔114和第二通孔115同轴连通,配合形成阶梯孔,推块120就滑动设置在该阶梯孔中。推块120的前端可以与冲压部111的侧壁抵接,以方便推块120将冲压翻边后的待翻边零件300推出第一通孔114。
48.进一步地,翻孔凸凹模110还包括连接部112,连接部112的一端与冲压部111连接,连接部112的另一端与支撑部113连接。连接部112内设置有第四通孔116,第四通孔11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通孔114和第二通孔115连通。第四通孔116具体设置为锥形孔,其孔径沿第一通孔114向第二通孔115方向逐渐变大,其最大孔径与第一通孔114相同,其最小孔径与第二通孔115相同。由此,连接部112的壁厚沿冲压部111到支撑部113的方向逐渐增加,以增加冲压部111和支撑部113的连接强度,并提高翻孔凸凹模110的淬火均匀性,降低加工难度,节约生产成本。
49.具体地,推块120具体设置为滑动部121和推头122,推头122固定在滑动部121靠近第一通孔114的一端。推头122与滑动部121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螺栓连接、卡接等。在本实施例中滑动部121与推头122一体铸塑成型。
50.推头122的具体呈圆锥形,其侧边倾斜角度与第四通孔116孔壁的倾斜角度一致,使推头122能够与连接部112抵接,以此对推头122进行限位。而滑动部121则设置成圆柱形在第二通孔115中滑动,并带动推头122在第一通孔114中滑动。推头122的靠近待翻边零件300的一端设置与冲压部111的内壁抵接,以将待翻边零件300推出第一通孔114。推头122上
还设置有凹槽,凹槽的壁厚与翻遍间隙相同,以使凸模220在伸入第一通孔114中翻折待翻边零件300时,能够伸入推头122中,进而保证翻边的效果。
51.进一步地,第一模组100还包括导向块130,翻孔凸凹模110内沿第二通孔115设置有导向空腔117,导向块130的截面形状与导向空腔117的截面形状相同,可以设置为多边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以限制导向块130在导向空腔117内的旋转。导向块130滑动设置于导向空腔117内,并与推块120连接,由此也就限制了推块120的旋转。导向块130与推块12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等方式连接。
52.具体地,导向空腔117的截面尺寸大于第二通孔115的截面尺寸,在导向块130与推块120向冲压部111方向滑动时,导向块130会与导向空腔117的底壁抵接,以限制导向块130和推块120脱离翻孔凸凹模110。
53.进一步地,翻边模具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固定组件400,固定组件400与翻孔凸凹模110远离冲压部111的一侧连接,第一驱动组件与固定组件400传动连接,以带动固定组件400和翻孔凸凹模110沿竖直方向运动。
54.具体地,固定组件400与翻孔凸凹模110通过螺栓连接,第一驱动组件可以设置成驱动电机配合丝杠螺母来带动固定组件400沿竖直方向移动,也可以设置成驱动电机配合齿轮齿条来带动固定组件400沿竖直方向移动,还可以设置成液压推杆带动固定组件400沿竖直方向移动。只要保证第一驱动组件可以带动固定组件400沿竖直方向运动即可,本实施例不做过多的限制。
55.具体地,第一模组100还设置有打杆140和顶块,顶块固定于固定组件400的上方,固定组件400上沿第二通孔115方向设置有安装孔,打杆140的一端穿过安装孔与导向块130连接,打杆140的另一端能够选择性地与顶块抵接。顶块具体可以与第一驱动组件一起固定设置。
56.在第一模组100和第二模组200完成对待翻边零件300的冲压翻边后,第一驱动组件会带动第一模组100向上运动,打杆140的一端就会与顶块抵接,以推动导向块130和推块120向下运动,进而将粘连在冲压部111上的零件推下,完成卸料操作。
57.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模组200与第一模组100相对设置,第一模组100和第二模组200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二模组200包括冲压平台210和凸模220。冲压平台210用于设置待翻边零件300,冲压平台210上设置有第三通孔211,凸模220滑动设置于第三通孔211内,第三通孔211与第一通孔114同轴设置,以使凸模220能够伸出或伸入第一通孔114中,配合冲压部111折弯待翻边零件300。
58.具体地,第二模组200设置在第一模组100的下方,包括冲压平台210和凸模220。冲压平台210具体设置为一块金属平板,待翻边零件300就设置在冲压平台210上。在第一模组100和第二模组200相互靠近时,冲压平台210就能配合冲压部111对待翻边零件300进行夹持固定。
59.第三通孔211设置在冲压平台210的几何中心处,与第一通孔114同轴对应设置,以使凸模220可以精准的伸入第一通孔114中。凸模220沿第三通孔211的轴线方向滑动设置,凸模220的截面形状与第一通孔114相对应,其截面尺寸为第一通孔114按照翻边间隙等距缩小。在本实施例中凸模220设置为圆柱形。由此即可使得在凸模220在伸入第一通孔114的过程中,能够配合冲压部111将待翻边零件300的边缘翻折。
60.具体地,凸模220的顶部设置有卡接部221,凸模220收缩于第三通孔211内时,卡接部221高于冲压平台210。卡接部221的形状与待翻边零件300的未翻边时内孔径相同,使得待翻边零件300能够套设在卡接部221上与其卡接,以对待翻边零件300进行固定。进而保证待翻边零件300冲压翻边的位置固定,提高翻边质量。
61.进一步地,翻边模具还包括支撑组件500和导向杆600,导向杆600的两端分别与支撑组件500和冲压平台210连接,至少两个导向杆600沿第三通孔211的轴线方向设置于支撑组件500和冲压平台210之间。
62.具体地,支撑组件500设置在冲压平台210的下,导向杆600可以设置为不锈钢圆杆。在本实施例中,导向杆600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二通孔115的两侧。在冲压平台210受到冲压部111的压力时,可以通过导向杆600将压力传递给支撑组件500作为缓冲,提高翻边模具的使用寿命。
63.具体地,支撑组件500包括支撑板510和缓冲件520。两个支撑板510分别设置于缓冲件520的两端,其中一个支撑板510远离缓冲件520的一侧与导向杆600连接。具体地,缓冲件520设置为橡胶层,以吸收冲压部111对冲压平台210的冲击。两个支撑板510分别设置在缓冲件520的顶端和底部,以保证整个翻边模具的稳定。
64.进一步地,第二模组200还包括滑动组件230和第二传动组件,滑动组件230与凸模220连接,滑动组件230套设于导向杆600上,第二传动组件与滑动组件230连接,以带动滑动组件230和凸模220沿导向杆600滑动。
65.具体地,滑动组件230与凸模220可以通过螺栓连接,也可以与凸模220卡接固定。在滑动组件230的两侧设置有导向孔,使得滑动组件230可以套设在导向杆600上。
66.第二传动组件可以设置为液压推杆,以带动滑动组件230和凸模220沿竖直方向运动,也可以设置成传动丝杆配合螺母结构带动滑动组件230和凸模220沿竖直方向运动。在本实施例中,传动丝杆穿过支撑组件500与滑动组件230螺纹连接,再通过将直流电机固定在支撑组件500的底部与传动丝杆传动连接。
6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翻边模具,在对待翻边零件300进行冲压翻边时,首先将待翻边零件300套设在卡接部221上,对待翻边零件300进行定位,同时使待翻边零件300固定在冲压平台210的上端面上。
68.随后通过第一驱动组件带动第一模组100向下运动,使翻孔凸凹模110的冲压部111将待翻边零件300压紧。再通过第二驱动组件推动凸块向上运动,将待翻边零件300翻边。在此过程中,凸模220会将推块120向上顶起。
69.在完成翻边动作后,第一驱动组件会带动第一模组100上向上运动,在达到预设的卸料高度时,打杆140的一端会与顶块抵接。此时第一驱动组件会带动第一模组100继续向上运动,打杆140就会推动推块120向下滑动,将翻边后的零件推出翻孔凸凹模110,完成卸料步骤。由此在上述流程中就完成了对小间隙零件的一次冲压翻边。
70.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组(100),所述第一模组(100)包括翻孔凸凹模(110)和推块(120),所述翻孔凸凹模(110)的一端设置有冲压部(111)和支撑部(113),所述冲压部(111)用于与待翻边零件(300)抵接,所述支撑部(113)与所述冲压部(111)连接,所述冲压部(111)内设置第一通孔(114),所述支撑部(113)内设置有第二通孔(115),所述第一通孔(114)与所述第二通孔(115)同轴连通,所述第二通孔(115)的孔径小于所述第一通孔(114)的孔径,所述推块(120)的一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115)内,所述推块(120)的另一端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114)内;第二模组(200),所述第二模组(200)与所述第一模组(10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模组(100)和所述第二模组(200)能够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二模组(200)包括冲压平台(210)和凸模(220),所述冲压平台(210)用于设置所述待翻边零件(300),所述冲压平台(210)上设置有第三通孔(211),所述凸模(220)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211)内,所述第三通孔(211)与所述第一通孔(114)同轴设置,以使所述凸模(220)能够伸出或伸入所述第一通孔(114)中,配合所述冲压部(111)折弯所述待翻边零件(30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翻孔凸凹模(110)还包括连接部(112),所述连接部(112)的一端与所述冲压部(111)连接,所述连接部(112)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113)连接,所述连接部(112)内设置有第四通孔(116),所述第四通孔(11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孔(114)和所述第二通孔(115)连通,所述第四通孔(116)的孔径沿所述第一通孔(114)向所述第二通孔(115)方向逐渐变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块(120)设置有滑动部(121)和推头(122),所述推头(122)与所述滑动部(121)连接,所述推头(122)沿所述连接部(112)的内壁向所述冲压部(111)延伸设置,所述滑动部(121)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115)中,以使所述推头(122)能够将所述待翻边零件(300)推出所述第一通孔(11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模具还包括第一驱动组件和固定组件(400),所述固定组件(400)与所述翻孔凸凹模(110)远离所述冲压部(111)的一侧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组件与所述固定组件(400)传动连接,以带动所述固定组件(400)和所述翻孔凸凹模(110)沿竖直方向运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组(100)还包括导向块(130),所述翻孔凸凹模(110)内沿所述第二通孔(115)设置有导向空腔(117),所述导向块(130)滑动设置于所述导向空腔(117)内,所述导向块(130)与所述推块(120)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组(100)还设置有打杆(140)和顶块,所述顶块固定于所述固定组件(400)的上方,所述固定组件(400)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打杆(140)的一端穿过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导向块(130)连接,所述打杆(140)的另一端能够选择性地与所述顶块抵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模具还包括支撑组件(500)和导向杆(600),所述导向杆(60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撑组件(500)和所述冲压平台(210)连接,至少两个所述导向杆(600)沿第三通孔(211)方向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500)和所述冲压平台(210)之间。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组(200)还包括滑动组件
(230)和第二传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230)与所述凸模(220)连接,所述滑动组件(230)套设于所述导向杆(600)上,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与所述滑动组件(230)连接,以带动所述滑动组件(230)和所述凸模(220)沿所述导向杆(600)滑动。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500)包括支撑板(510)和缓冲件(520),两个所述支撑板(510)分别设置于所述缓冲件(520)的两端,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板(510)远离所述缓冲件(520)的一侧与所述导向杆(600)连接。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翻边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模(220)的顶部设置有卡接部(221),所述凸模(220)收缩于所述第三通孔(211)内时,所述卡接部(221)高于所述冲压平台(210),所述卡接部(221)用于与所述待翻边零件(300)卡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金属冲压成型工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翻边模具,其包括第一模组和第二模组,第一模组设置有翻孔凸凹模和推块。通过在翻孔凸凹模上设置支撑部,以降低较薄的冲压部的长度,提高翻孔凸凹模的整体强度,降低在第一模组与第二模组进行合模冲压时,冲压部受力损坏的风险;通过翻孔凸凹模、冲压平台和凸模的配合,翻边折弯待翻边零件,并通过推块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的滑动,以完成翻边零件的自动卸料;缓解了现有技术中对小间隙零件翻边时,生产周期较长,生产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的技术问题,实现提高翻孔凸凹模强度,延长翻孔凸凹模的使用寿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翻边成本。翻边成本。翻边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
何召祥 乔春慧 杨秋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26
技术公布日:
2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