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盒以及印刷装置
1.本技术为,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9/013904、中国国家申请号为
2.201980021845.x、国际申请日为2019年03月28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为2020年9月24日)、发明名称为“带盒以及印刷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3.本发明涉及一种收纳了油墨带的带盒、以及安装有带盒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4.一直以来,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知有一种如下的技术,即,在安装用于对长条状的印刷介质进行印刷的带盒的印刷装置中,以分别与被设置于带安装部的底面上的定位销、支承销以及支承部相对应的方式而在带箱盒的安装方向
进深侧的面上设置定位孔、销孔以及前侧凹部。
5.在先技术文献
6.专利文献
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01921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8.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9.虽然现有的带盒为,在盒安装部的底面内对带盒进行定位的装置,但并没有充分地抑制被收纳于带盒中的放卷芯以及收卷芯在相对于收卷轴而倾斜的状态下被安装的情况。当在放卷芯以及收卷芯相对于收卷轴而倾斜的状态下输送油墨带时,有可能会在油墨带上产生褶皱。此外,安装有用于对长条状的印刷介质进行印刷的带盒的印刷装置一直由多家厂商销售,被安装在这些印刷装置上的带盒,根据各家厂商不同而外形尺寸或形状不同。当用户使用这些印刷装置时,有可能会误安装其他公司的带盒。
10.本发明以如下内容为课题,即,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的课题中的至少一个课题的带盒以及印刷装置。
11.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12.本发明的带盒为,被安装于如下印刷装置中的带盒,所述印刷装置具备:具备:盒安装部,其中安装有带盒;收卷轴,其被设置于盒安装部中;安装部罩,其对盒安装部进行开闭,在安装部罩上设置有第一按压
突起、第二按压突起和第三按压突起,所述带盒的特征在于,具备:放卷芯,其上卷绕有油墨带;收卷芯,其在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中时,被插入有收卷轴,并对从放卷芯上被放卷的油墨带进行收卷;盒
外壳,其具有带芯收纳部、带盒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近前侧壁部、和从近前侧壁部的周缘部起向带盒的安装方向进深侧延伸的周壁部,其中,所述带芯收纳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收纳有放卷芯以及收卷芯,在盒外壳上,在从带盒的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在带芯收纳部的周缘部处设置有如下部件,即,在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中且安装部罩被关闭时,被设
置在与第一按压突起相对应的位置上且由周壁部凹陷而成的第一周壁凹部、被设置在与第二按压突起相对应的位置上且由周壁部凹陷而成的第二周壁凹部、和被设置在与第三按压突起相对应的位置上且由周壁部凹陷而成的第三周壁凹部。
13.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为,被安装有如下带盒的印刷装置,所述带盒具备:放卷芯,其上卷绕有油墨带;收卷芯,其对从放卷芯上被放卷的油墨带进行收卷;盒外壳,其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了放卷芯以及收卷芯的带芯收纳部,在盒外壳上,在从带盒的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在带芯收纳部的周缘部处设置有第一按压部、第二按压部和第三按压部,所述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盒安装部,其中安装有带盒;收卷轴,其被设置于盒安装部中,且在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中时,被插入至收卷芯中;安装部罩,其对盒安装部进行开闭,在安装部罩上,设置有如下部件,即,在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中且安装部罩被关闭时,对第一按压部进行按压的第一按压突起、对第二按压部进行按压的第二按压突起、和对第三按压部进行按压的第三按压突起。
14.本发明的其他的印刷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盒安装部,其中安装有带盒,所述带盒收纳了第一带、第一油墨带和对第一油墨带进行收卷的第一收卷芯;第二盒安装部,其中安装有带盒,所述带盒收纳了第二油墨带和对第二油墨带进行收卷的第二收卷芯;重叠区域,其为第一盒安装部的一部分和第二盒安装部的一部分重叠的区域,在重叠区域中设置有印刷头和第一收卷轴,其中,所述第一收卷轴在带盒被安装于第一盒安装部中时,被插入至第一收卷芯中,在第二盒安装部中的、偏离重叠区域的第二非重叠区域中设置有第二收卷轴,所述第二收卷轴在带盒被安装于第二盒安装部中时,被插入至第二收卷芯中。
附图说明
15.图1为安装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带盒以及带引导件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的立体图。
16.图2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对安装了带盒以及带引导件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进行观察时的图。
17.图3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对安装了带盒的状态的带印刷装置进行观察时的图。
18.图4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对带印刷装置进行观察时的图。
19.图5为带盒的立体图。
20.图6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对带盒进行观察时的图。
21.图7为从-y侧对带盒进行观察时的图。
22.图8为从+y侧对带盒进行观察时的图。
23.图9为近前侧外壳被拆下的状态的带盒的立体图。
24.图10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对近前侧外壳被拆下的状态的带盒进行观察时的图。
25.图11为从安装方向近前侧对进深侧外壳进行观察时的图。
26.图12为变形例所涉及的带盒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在参照附图的同时,对作为本发明的“带盒”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盒
200、和作为本发明的“印刷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p进行说明。另外,虽然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明确各部的配置关系,而标出了xyz正交坐标系,但其并非对本发明进行任何限定,这些内容是不言而喻的。
28.[带印刷装置]
[0029]
基于图1至图4,对带印刷装置p进行说明。在带印刷装置p中,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带盒100、带盒200和带引导件400。在带盒100中,收纳有第一带111以及第一油墨带113。在带盒200中,收纳有第二油墨带213。此外,在带印刷装置p中,设置有用于从带印刷装置p外部导入第二带500的带导入口11。带引导件400对从带导入口11被导入的第二带500进行引导。带印刷装置p能够执行第一带印刷和第二带印刷,所述第一带印刷为,如图3所示那样,在安装有带盒100的状态下对第一带111实施印刷的带印刷,所述第二带印刷为,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在安装有带盒200以及带引导件400的状态下对第二带500实施印刷的带印刷。
[0030]
带印刷装置p具备:装置外壳1、安装部罩3、第一盒安装部5和第二盒安装部7。装置外壳1被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在装置外壳1上,在-x侧的面上设置有带排出口9,在+x侧的面上设置有带导入口11。印刷完毕的第一带111或者印刷完毕的第二带500从带排出口9被排出。第二带500从带印刷装置p外部被导入至带导入口11中。
[0031]
安装部罩3采用能够以+y侧的端部为中心而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装置外壳1上。安装部罩3对第一盒安装部5以及第二盒安装部7进行开闭。安装部罩3通过罩锁定机构(省略图示)而被锁定为关闭的状态。而且,当罩开放按钮(省略图示)被按压时,罩锁定机构将成为解锁状态,从而安装部罩3被打开。
[0032]
在安装部罩3的内侧的面上,以突出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一按压突起13、第二按压突起15和第三按压突起17。当在带盒200被安装于第二盒安装部7中的状态下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第一按压突起13、第二按压突起15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将碰上带盒200。因此,带盒200在被第一按压突起13、第二按压突起15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按压的状态下被安装。
[0033]
在安装部罩3的外侧的面上,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其上设置有键盘以及显示器。键盘接受字符串等的印刷信息、或印刷执行等的各种指示的输入操作。对于显示器而言,除了显示从键盘被输入的印刷信息之外,还显示各种信息。当键盘接受到印刷执行的输入操作时,带印刷装置p将基于从键盘输入的印刷信息而执行印刷处理。另外,带印刷装置p也可以为,代替键盘以及显示器而具备触摸面板式显示器等的输入显示单元的结构。此外,带印刷装置p也可以为,基于从个人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的外部装置中接收到的印刷数据以及指令而执行印刷处理的结构。当设为能够与这些外部装置进行连接的结构时,既可以设置键盘以及显示器,也可以不设置键盘以及显示器。
[0034]
第一盒安装部5以及第二盒安装部7被设置在装置外壳1的+z侧的面上。在第一盒安装部5中,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带盒100。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以可拆装的方式而安装有带盒200。第二盒安装部7为,本发明的“盒安装部”的一个示例。第一盒安装部5以及第二盒安装部7被形成为,+z侧被开放的凹状。因此,带盒100以及带盒200分别从+z侧相对于第一盒安装部5以及第二盒安装部7而被安装。另外,在下文中,将带盒100以及带盒200的安装方向仅称为“安装方向”。此外,安装方向近前侧是指+z侧,安装方向进深侧是指-z侧。
[0035]
如图4所示那样,第一盒安装部5的-y侧的部分和第二盒安装部7的-x侧的部分已被共同化。在此,将第一盒安装部5和第二盒安装部7重叠的部分称为重叠区域21。此外,将第一盒安装部5中的、偏离重叠区域21的部分称为第一非重叠区域23,将第二盒安装部7中的、偏离重叠区域21的部分称为第二非重叠区域25。第一非重叠区域23作为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安装有带引导件400的引导件安装部而发挥功能。以此方式,通过使第一盒安装部5的一部分和第二盒安装部7的一部分被共同化,从而与单独地设置第一盒安装部5和第二盒安装部7的结构相比,能够将带印刷装置p小型化。
[0036]
如图3所示那样,在第一带印刷时,带盒100被安装在第一盒安装部5中。在该状态下,带印刷装置p在输送被收纳于带盒100中的第一带111以及第一油墨带113的同时,对第一带111实施印刷。
[0037]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在第二带印刷时,带引导件400被安装在第一盒安装部5中,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在该状态下,带印刷装置p在输送从带导入口11被导入的第二带500和被收纳于带盒200中的第二油墨带213的同时,对第二带500实施印刷。
[0038]
另外,第二带500例如作为被卷成卷筒状的带卷而被提供。虽然未使用状态的带卷中的第二带500的长度以及被收纳于带盒200中的第二油墨带213的长度未被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长于未使用状态的被收纳于带盒100中的第一带111的长度以及第一油墨带113的长度。因此,例如,在一次制作大量的标签的情况下,执行第二带印刷。
[0039]
[带盒]
[0040]
基于图3,对带盒100进行说明。带盒100具备:带芯101、第一压纸辊103、第一放卷芯105、第一收卷芯107、和以可旋转的方式对这些部件进行收纳的第一盒外壳109。在带芯101上,卷绕有第一带111。在第一放卷芯105上,将被涂布有油墨的面设为内侧而卷绕有第一油墨带113。另外,在第一盒外壳109中,根据所收纳的第一带111以及第一油墨带113的宽度,而存在有厚度、即安装方向的尺寸不同的多种外壳。
[0041]
第一盒外壳109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l”字状。在第一盒外壳109的+y侧的大致一半部分中,设置有带芯收纳部115。在带芯收纳部115中,以可旋转的方式而收纳有带芯101。
[0042]
在第一盒外壳109的-y侧的大致一半部分之中,在+x侧设置有第一带芯收纳部117,在-x侧设置有第一头插入部(省略图示)。在第一带芯收纳部117中,以可旋转的方式而收纳有第一放卷芯105以及第一收卷芯107。第一头插入部、第一放卷芯105以及第一收卷芯107分别被设置于,与在重叠区域21中所设置的热敏头27、第一放卷轴29以及第一收卷轴31(参照图4)相对应的位置上。当带盒100被安装于第一盒安装部5中时,热敏头27被插入至第一头插入部中。在第一头插入部的周缘部处,设置有第一油墨带113露出的第一带露出部(省略图示)。从第一放卷芯105上被放卷的第一油墨带113通过第一带露出部而被收卷在第一收卷芯107上。另外,热敏头27为,“印刷头”的一个示例。
[0043]
在第一盒外壳109的-x侧的面上,设置有带送出口123。印刷完毕的第一带111从带送出口123向第一盒外壳109外部送出。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第一盒外壳109的+x侧的面以及-x侧的面上,设置有第一钩卡合部。
[0044]
[带盒的概要]
[0045]
基于图2,对带盒200的概要进行说明。带盒200具备:第二放卷芯205、第二收卷芯207、和以可旋转的方式对这些部件进行收纳的第二盒外壳209。在第二放卷芯205上,将被涂布有油墨的面设为内侧而卷绕有第二油墨带213。在下文中,将第二油墨带213的被涂布有油墨的面称为油墨面213a。另外,在第二盒外壳209中,根据所收纳的第二油墨带213的宽度,而存在有厚度不同的多种外壳。
[0046]
第二盒外壳209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时,被形成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在第二盒外壳209的+x侧设置有第二带芯收纳部217,在-x侧设置有第二头插入部219(参照图5)。在第二带芯收纳部217中,以可旋转的方式而收纳有第二放卷芯205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第二头插入部219、第二放卷芯205以及第二收卷芯207分别被设置于,与在重叠区域21中所设置的热敏头27、在第二非重叠区域25中所设置的第二放卷轴45(参照图4)以及第二收卷轴47相对应的位置上。在第二放卷芯205上卷绕有第二油墨带213,在第二收卷芯207上收卷有第二油墨带213。因此,带盒200的重心位于靠收纳了第二放卷芯205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的第二带芯收纳部217侧、即在带盒200的长边方向上靠+x侧的位置处。详细而言,带盒200的使用初期时的重心位于第二放卷芯205与后述的放卷侧筒部277(参照图6)的中间附近位置。该重心伴随着第二油墨带213的使用,从而逐渐地向第二收卷芯207所在的+x侧进行移动。另外,第二放卷芯205为,本发明的“放卷芯”的一个示例。第二收卷芯207为,本发明的“收卷芯”的一个示例。第二盒外壳209为,本发明的“盒外壳”的一个示例。第二带芯收纳部217为,本发明的“带芯收纳部”的一个示例。第二头插入部219为,本发明的“头插入部”的一个示例。
[0047]
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热敏头27被插入至第二头插入部219中。在第二头插入部219的周缘部处,设置有供第二油墨带213露出的第二带露出部221(参照图5)。从第二放卷芯205上被放卷的第二油墨带213通过第二带露出部221而被收卷在第二收卷芯207上。此外,在第二盒外壳209的-y侧的面、+x侧的面以及+y侧的面上,设置有第二钩卡合部225(参照图5、图7至图9)。
[0048]
[带引导件]
[0049]
基于图2,对带引导件400进行说明。带引导件400具备辊支承部401和第二压纸辊403。辊支承部401以可旋转的方式对第二压纸辊403进行支承。另外,在带引导件400中,根据所导向的第二带500的宽度而存在有厚度不同的多种带引导件。
[0050]
[盒安装部]
[0051]
基于图4,对第一盒安装部5以及第二盒安装部7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第一盒安装部5以及第二盒安装部7能够划分为重叠区域21、第一非重叠区域23和第二非重叠区域25。
[0052]
在重叠区域21的底面、即重叠区域21的安装方向进深侧的面上,以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而设置有热敏头27、第一放卷轴29和第一收卷轴31。热敏头27与第一放卷轴29以及第一收卷轴31相比较,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突出量较大。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热敏头27与带排出口9之间设置有剪切器。剪切器在热敏头27与带排出口9之间位置处,对第一带111或者第二带500进行切断。
[0053]
除了+y侧的一部分以及-z侧之外,热敏头27被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头盖33所覆盖。当带盒100被安装在第一盒安装部5中时,头盖33被插入至第一头插入部中。此外,当
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头盖33被插入至第二头插入部219中。
[0054]
第一放卷旋转部件35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一放卷轴29上。当带盒100被安装在第一盒安装部5中时,第一放卷轴29被插入至第一放卷芯105中,第一放卷旋转部件35与第一放卷芯105卡合。此外,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第一放卷轴29被插入至设置于带盒200内的放卷侧筒部277(参照图9)中。
[0055]
第一收卷旋转部件37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一收卷轴31上。当带盒100被安装在第一盒安装部5中时,第一收卷轴31被插入至第一收卷芯107中,第一收卷旋转部件37与第一收卷芯107卡合。此外,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第一收卷轴31被插入至设置于带盒200内的收卷侧筒部279(参照图9)中。
[0056]
在第一非重叠区域23的底面上,以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而设置有压纸轴39和两个第一钩41。
[0057]
压纸旋转部件43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压纸轴39上。当带盒100被安装在第一盒安装部5中时,压纸轴39被插入至第一压纸辊103中,压纸旋转部件43与第一压纸辊103卡合。此外,当带引导件400被安装在第一非重叠区域23中时,压纸轴39被插入至第二压纸辊403中,压纸旋转部件43与第二压纸辊403卡合。
[0058]
两个第一钩41被设置在第一非重叠区域23的x方向两端部上,当带盒100被安装在第一盒安装部5中时,其与被设置在第一盒外壳109上的第一钩卡合部相卡合。由此,抑制了带盒100以从第一盒安装部5的底面浮起的状态被安装的情况。
[0059]
在第二非重叠区域25的底面上,以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而设置有第二放卷轴45、第二收卷轴47、三个第二钩49、承接部51。此外,在第二非重叠区域25的-y侧的内周面上,固定有基板连接部53。
[0060]
第二放卷旋转部件55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二放卷轴45上。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第二放卷轴45被插入至第二放卷芯205中,第二放卷旋转部件55与第二放卷芯205相卡合。
[0061]
第二收卷旋转部件57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二收卷轴47上。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第二收卷轴47被插入至第二收卷芯207中,第二收卷旋转部件57与第二收卷芯207相卡合。第二收卷轴47为,本发明的“收卷轴”的一个示例。
[0062]
三个第二钩49以包围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的方式被设置。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第二钩49与被设置在第二盒外壳209上的第二钩卡合部225相卡合。
[0063]
承接部51以位于第二盒安装部7的+x侧且-y侧的角部的方式而被设置。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承接部51被插入至设置在第二盒外壳209上的承接插入孔297(图10参照)中。
[0064]
基板连接部53在第二盒安装部7的-y侧的内周面上,被设置于+x侧的端部处。即,基板连接部53被设置于承接部51的-y侧处。基板连接部53与带印刷装置p所具备的控制电路(省略图示)相连接。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基板连接部53与带盒200所具备的电路基板311(参照图5)相连接。由此,控制电路能够读取被存储于电路基板311中的各种信息,而且,能够向电路基板311写入各种信息。
[0065]
在以此方式被构成的带印刷装置p中,为了进行第一带印刷,当带盒100被安装在
第一盒安装部5中时,压纸旋转部件43、第一放卷旋转部件35以及第一收卷旋转部件37将分别与第一压纸辊103、第一放卷芯105以及第一收卷芯107相卡合。并且,当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热敏头27将通过头移动机构(省略图示)而朝向压纸轴39进行移动。由此,在第一带露出部处露出的第一油墨带113与第一带111一起被夹持在热敏头27与第一压纸辊103之间。
[0066]
在该状态下,当进给电机(省略图示)向正向进行旋转时,进给电机的驱动力将被传递至压纸旋转部件43、第一收卷旋转部件37以及第二收卷旋转部件57上。然后,与压纸旋转部件43相卡合的第一压纸辊103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以顺时针旋转的方式进行旋转,并且与第一收卷旋转部件37相卡合的第一收卷芯107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以逆时针旋转的方式进行旋转。由此,从带芯101上被放卷的第一带111被朝向带排出口9输送,并且从第一放卷芯105上被放卷的第一油墨带113被收卷在第一收卷芯107上。另外,此时,第二收卷旋转部件57成为空转状态。
[0067]
当进给电机向与正向相反的返回方向进行旋转时,进给电机的驱动力将被传递至压纸旋转部件43、第一放卷旋转部件35以及第二放卷旋转部件55。然后,与压纸旋转部件43相卡合的第一压纸辊103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以逆时针旋转的方式进行旋转,并且与第一放卷旋转部件35相卡合的第一放卷芯10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以逆时针旋转的方式进行旋转。由此,从带芯101上被放卷的第一带111被朝向带芯101输送,并且从第一放卷芯105上被放卷的第一油墨带113被卷回至第一放卷芯105。另外,此时,第二放卷旋转部件55成为空转状态。
[0068]
在带印刷装置p中,在第一带印刷时,通过使进给电机向正向进行旋转,从而将第一带111朝向带排出口9输送,并在将第一油墨带113收卷在第一收卷芯107上的同时,通过使热敏头27发热而对第一带111实施印刷。在印刷结束后,带印刷装置p使剪切器进行切断动作,从而将第一带111的印刷完毕部分切断开来。此后,带印刷装置p通过使进给电机向返回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将第一带111朝向带芯101输送,并将第一油墨带113卷回至第一放卷芯105上。由此,第一带111被拉回,直至第一带111的顶端来到热敏头27与第一压纸辊103之间的夹持位置的附近、即印刷位置的附近为止。因此,在下一次被印刷的第一带111上,能够缩短因热敏头27与剪切器之间的分离距离而引起的、在第一带111的长度方向前方产生的空白。
[0069]
另一方面,为了进行第二带印刷,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第二放卷旋转部件55以及第二收卷旋转部件57分别与第二放卷芯205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相卡合。进一步地,当带引导件400被安装在第一非重叠区域23中时,压纸旋转部件43与第二压纸辊403相卡合。此外,从带导入口11被导入的第二带500被安置在带引导件400上。然后,当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热敏头27将朝向压纸轴39进行移动。由此,在第二带露出部221处露出的第二油墨带213与第二带500一起被夹持在热敏头27与第二压纸辊403之间。
[0070]
在该状态下,当进给电机向正向进行旋转时,进给电机的驱动力将被传递至压纸旋转部件43、第一收卷旋转部件37以及第二收卷旋转部件57上。然后,与压纸旋转部件43相卡合的第二压纸辊403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以顺时针旋转的方式进行旋转,并且与第二收卷旋转部件57相卡合的第二收卷芯207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以逆时针旋转的方式进行旋转。由此,从带导入口11被导入的第二带500被朝向带排出口9输送,并
且从第二放卷芯205上被放卷的第二油墨带213被收卷在第二收卷芯207上。另外,此时,第一收卷旋转部件37成为空转状态。
[0071]
当进给电机向返回方向进行旋转时,进给电机的驱动力将被传递至压纸旋转部件43、第一放卷旋转部件35以及第二放卷旋转部件55上。然后,与压纸旋转部件43相卡合的第二压纸辊403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以逆时针旋转的方式进行旋转,并且与第二放卷旋转部件55相卡合的第二放卷芯20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观察进行时以逆时针旋转的方式进行旋转。由此,从带导入口11被导入的第二带500被朝向带导入口11输送,并且从第二放卷芯205上被放卷的第二油墨带213被卷回至第二放卷芯205上。另外,此时,第一放卷旋转部件35成为空转状态。
[0072]
在带印刷装置p中,在第二带印刷时,与第一带印刷时同样地,通过使进给电机向正向进行旋转,从而将第二带500朝向带排出口9输送,并在将第二油墨带213收卷在第二收卷芯207上的同时,通过使热敏头27发热而对第二带500实施印刷。在印刷结束后,带印刷装置p使剪切器进行切断动作,从而将第二带500的印刷完毕部分切断开来。此后,带印刷装置p通过使进给电机向返回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将第二带500朝向带导入口11输送,并且使第二油墨带213卷回至第二放卷芯205上。由此,第二带500被拉回,直至第二带500的顶端来到热敏头27与第二压纸辊403之间的夹持位置的附近、即印刷位置的附近为止。因此,在下一次被印刷的第二带500上,能够缩短因热敏头27与剪切器之间的分离距离而引起的、在第二带500的长度方向前方产生的空白。
[0073]
[带盒的详细内容]
[0074]
基于图5至图11,进一步对带盒200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那样,第二盒外壳209具备近前侧外壳227和进深侧外壳229。近前侧外壳227在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成为安装方向近前侧。进深侧外壳229在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成为安装方向进深侧。虽然近前侧外壳227为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型件,进深侧外壳229为不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的成型件,但近前侧外壳227以及进深侧外壳229的材质或制造方法未被限定于此。
[0075]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近前侧外壳227具备近前侧壁部233和第一周壁部235。近前侧壁部233在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成为安装方向近前侧。在近前侧壁部233上,设置有近前侧放卷凸起237和近前侧收卷开口239。近前侧放卷凸起237以及近前侧收卷开口239被设置在第二带芯收纳部217中。近前侧放卷凸起237以及近前侧收卷开口239分别被设置在,与第二盒安装部7中所设置的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相对应的位置上。近前侧放卷凸起237从近前侧壁部233的内表面起向安装方向进深侧突出,并与第二放卷芯205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端部相卡合。在近前侧收卷开口239中,卡合有第二收卷芯207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端部。
[0076]
第一周壁部235从近前侧壁部233的周缘部起向安装方向进深侧延伸。第一周壁部235具备位于-x侧的近前侧第一壁部241、位于-y侧的近前侧第二壁部243、位于+x侧的近前侧第三壁部245、位于+y侧的近前侧第四壁部247。在近前侧第一壁部241和近前侧第四壁部247交叉的位置处,设置有露出有第二油墨带213的第二带露出部221。第一周壁部235为,本发明的“周壁部”的一个示例。
[0077]
如图5至图7所示那样,在近前侧第二壁部243的x方向大致中间部处,设置有第二
周壁凹部249。第二周壁凹部249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在x方向上凹陷成稍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第二周壁凹部249以近前侧第二壁部243跨及安装方向的整体的方式而凹陷。第二周壁凹部249在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将第二按压突起15向后述的第二按压部343进行引导。即,第二周壁凹部249在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上、且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处于与第二按压突起15相对应的位置。
[0078]
在近前侧第二壁部243的+x侧的端部处,设置有第四周壁凹部251。第四周壁凹部251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在x方向上凹陷成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第四周壁凹部251与第二周壁凹部249同样地,以近前侧第二壁部243跨及安装方向的大致整体的方式而凹陷。在近前侧第二壁部243的+x侧的区域中,在安装方向进深侧的端面上以向安装方向进深侧突出的方式而设置有基板止动部253。基板止动部253将被安装于在进深侧外壳229上所设置的基板安装部309上的电路基板311相对于基板安装部309而设为止动状态。
[0079]
另外,近前侧第二壁部243中,位于与第二周壁凹部249相比靠-x侧的第一平坦部255、和位于第二周壁凹部249与第四周壁凹部251之间的第二平坦部257大致成为同一面。假设在未设置有第二平坦部257、且第二周壁凹部249和第四周壁凹部251相连的结构中,当在使近前侧第二壁部243朝向下方的姿态下将带盒200放置于桌子等的载置面上时,则有可能使位于带盒200的重心侧的第四周壁凹部251碰到载置面,第一平坦部255成为相对于载置面而倾斜浮起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带盒200以相对于载置面而容易晃荡的状态被放置。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设置有第二平坦部257,从而在以使近前侧第二壁部243朝向下方的姿态将带盒200放置在载置面上时,第二平坦部257会与载置面抵碰,因此抑制了第四周壁凹部251碰到载置面的情况,并抑制了第一平坦部255成为相对于载置面而倾斜浮起的状态的情况。因此,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将带盒200放置在载置面上。
[0080]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那样,在近前侧第三壁部245的-y侧的端部处,设置有第三周壁凹部259。第三周壁凹部259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在y方向上凹陷为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第三周壁凹部259的-y侧的端部与第四周壁凹部251的+x侧的端部相连。第三周壁凹部259以近前侧第三壁部245的-y侧残留安装方向进深侧的端部的方式被凹陷形成。第三周壁凹部259在关闭安装部罩3时,将第三按压突起17向后述的第三按压部345进行引导。即,第三周壁凹部259在将带盒200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并关闭了安装部罩3时,位于与第三按压突起17相对应的位置处。
[0081]
如图5、图6以及图8所示那样,近前侧第四壁部247具备近前侧第一部分壁部261、近前侧第二部分壁部263和近前侧第三部分壁部265。近前侧第一部分壁部261从近前侧第三壁部245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近前侧第二部分壁部263从近前侧第一部分壁部261的-x侧的端部起向-x侧与-y侧之间的斜向方向屈曲延伸。近前侧第三部分壁部265从近前侧第二部分壁部263的-x侧的端部起以与近前侧第二部分壁部263相比而与x方向接近平行的角度而屈曲延伸。
[0082]
在近前侧第一部分壁部261上,设置有第一周壁凹部267。第一周壁凹部267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凹陷为在y方向上较长、且+y侧的底边长于-y侧的底边的大致梯形形状。第一周壁凹部267与第三周壁凹部259同样地,以近前侧第四壁部247的一部分残留安装方向进深侧的端部的方式而凹陷。第一周壁凹部267在安装部
罩3被关闭时,将第一按压突起13向后述的第一按压部341进行引导。即,第一周壁凹部267在带盒200被安装于第二盒安装部7中、且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位于与第一按压突起13相对应的位置处。
[0083]
如图9所示那样,进深侧外壳229具备进深侧壁部269和第二周壁部271。进深侧壁部269在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成为安装方向进深侧。进深侧壁部269与近前侧外壳227的近前侧壁部233相对置。
[0084]
如图9至图11所示那样,在进深侧壁部269上,设置有进深侧放卷开口273、进深侧收卷开口275、放卷侧筒部277、收卷侧筒部279、第一带引导件281、第二带引导件283和承接插入部285。
[0085]
进深侧放卷开口273以及进深侧收卷开口275被设置在第二带芯收纳部217上。进深侧放卷开口273以及进深侧收卷开口275分别被设置于,与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所设置的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相对应的位置上。在进深侧放卷开口273中,卡合有第二放卷芯205的安装方向进深侧的端部。在进深侧收卷开口275中,卡合有第二收卷芯207的安装方向进深侧的端部。在下文中,将第二油墨带213的输送方向仅称为“输送方向”。此外,在输送方向上,上游侧的含义是指第二放卷芯205侧,下游侧的含义是指第二收卷芯207侧。
[0086]
放卷侧筒部277以及收卷侧筒部279位于第二带芯收纳部217与第二头插入部219之间,并以从进深侧壁部269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被设置。放卷侧筒部277以及收卷侧筒部279分别被设置于,与在重叠区域21中所设置的第一放卷轴29以及第一收卷轴31相对应的位置上,抑制了第一放卷轴29以及第一收卷轴31与带盒200发生干涉的情况。
[0087]
放卷侧筒部277被形成为有盖的大致圆筒筒状,且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时,被插入有被设置于重叠区域21中的第一放卷轴29。由此,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抑制了第一放卷轴29与带盒200发生干涉的情况。放卷侧筒部277具有在与被设置于第一放卷轴29上的第一放卷旋转部件35之间产生间隙的程度的内径。因此,即使第一放卷旋转部件35进行旋转,第一放卷旋转部件35也不会相对于放卷侧筒部277的内周面而滑动。另外,在放卷侧筒部277的安装方向近前侧设置有供被设置于近前侧外壳227上的压入销(省略图示)压入的压入孔287。
[0088]
此外,放卷侧筒部277位于第二放卷芯205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并对从第二放卷芯205向第二带露出部221被输送的第二油墨带213进行引导。即,也能够将被插入有第一放卷轴29的放卷侧筒部277作为对第二油墨带213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而发挥功能。另外,虽然放卷侧筒部277也可以由被设置于近前侧外壳227上的筒部、和被设置于进深侧外壳229上的筒部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放卷侧筒部277仅被设置在近前侧外壳227以及进深侧外壳229中的一方、即进深侧外壳229上。因此,能够在放卷侧筒部277的周面上不产生阶梯部的条件下,适当地对第二油墨带213进行引导。此外,放卷侧筒部277的形状并未被限定于圆筒状,例如,也可以为椭圆筒状、半圆筒状或者角筒状。
[0089]
收卷侧筒部279被形成为大致圆筒状,且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被插入有被设置于重叠区域21中的第一收卷轴31。由此,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抑制了第一收卷轴31与带盒200发生干涉的情况。收卷侧筒部279具有在与被设置于第一收卷轴31上的第一收卷旋转部件37之间产生间隙的程度的内径。因此,即使第一收卷旋转部件37进行旋转,第一收卷旋转部件37也不会相对于收卷侧筒部279的内周
面而滑动。
[0090]
此外,收卷侧筒部279位于第二带露出部221的输送方向下游侧,并对从第二带露出部221向第二收卷芯207被输送的第二油墨带213进行引导。即,也能够将被插入有第一收卷轴31的收卷侧筒部279作为对第二油墨带213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而发挥功能。另外,虽然收卷侧筒部279也可以由被设置于近前侧外壳227上的筒部、和被设置于进深侧外壳229上的筒部而构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收卷侧筒部279仅被设置于近前侧外壳227以及进深侧外壳229中的一方、即进深侧外壳229上。因此,能够在收卷侧筒部279的周面上不产生阶梯部的条件下,适当地对第二油墨带213进行引导。此外,收卷侧筒部279的形状与放卷侧筒部277的形状同样地,并未被限定为圆筒状,例如,也可以为椭圆筒状、半圆筒状或者角筒状。
[0091]
第一带引导件281在与收卷侧筒部279相比靠第二油墨带213的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处,对第二油墨带213进行导向。第一带引导件281与进深侧壁部269一体形成。第一带引导件281具备第一引导件主体289和两个第一引导件肋条291。第一引导件主体289被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且与第二油墨带213的油墨面213a进行接触,从而对第二油墨带213进行引导。两个第一引导件肋条291从第一引导件主体289的周面起向+x侧以及-y侧突出。第一引导件肋条291抑制了第一引导件主体289因从以适当张紧的状态而被输送的第二油墨带213上承接的压力而倾斜的情况。
[0092]
第二带引导件283在与第一带引导件281相比靠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位置处,对第二油墨带213进行引导。第二带引导件283与进深侧壁部269一体形成。第二带引导件283与第一带引导件281同样地,具备第二引导件主体293和两个第二引导件肋条295。第二引导件主体293被形成为大致圆柱形状,且与第二油墨带213的油墨面213a相反一侧的面相接触,并对第二油墨带213进行引导。两个第二引导件肋条295从第二引导件主体293的周面起向-x侧以及+y侧突出。第二引导件肋条295抑制了第二引导件主体293因从第二油墨带213上承接的压力而倾斜的情况。
[0093]
承接插入部285位于进深侧壁部269的+x侧且-y侧的角部,并以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方式被设置。承接插入孔297以在安装方向上贯穿的方式被设置于承接插入部285中。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承接部51被插入至承接插入孔297中。
[0094]
第二周壁部271从进深侧壁部269的周缘部起向安装方向近前侧延伸。第二周壁部271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端面与近前侧外壳227的第一周壁部235的安装方向进深侧的端面相接。第二周壁部271具备位于-x侧的进深侧第一壁部299、位于-y侧的进深侧第二壁部301、位于+x侧的进深侧第三壁部303、位于+y侧的进深侧第四壁部305。在进深侧第一壁部299和进深侧第四壁部305交叉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二带露出部221。
[0095]
如图7、图9至图11所示那样,在进深侧第二壁部301的+x侧的端部处,以与上述的第四周壁凹部251相对应的方式而设置有进深侧周壁凹部307。进深侧周壁凹部307与第四周壁凹部251同样地,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在x方向上凹陷成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在进深侧周壁凹部307的+x侧、且+y侧的区域中,设置有基板安装部309。在基板安装部309上,安装有电路基板311。电路基板311具备存储元件。在存储元件中,例如存储有第二油墨带213的宽度、被卷绕在第二放卷芯205上的第二油墨带213的剩余量等的信息。此外,由于基板安装部309被设置于进深侧周壁凹部307的+x侧、且+
y侧的区域内,因此即使在例如误使带盒200落下的情况下,也抑制了被安装于基板安装部309上的电路基板311碰到地板面等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使电路基板311划伤或脏污的情况。
[0096]
在与进深侧第二壁部301的x方向大致中间部、即第二周壁凹部249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从安装方向近前侧的端面起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周壁凸部313。周壁凸部313从安装方向进深侧插入至第二周壁凹部249内。
[0097]
如图8、图10以及图11所示那样,进深侧第四壁部305具备进深侧第一部分壁部315、进深侧第二部分壁部317和进深侧第三部分壁部319。进深侧第一部分壁部315从进深侧第三壁部303的+y侧的端部起向-x侧延伸。进深侧第二部分壁部317从进深侧第一部分壁部315的-x侧的端部起向-x侧与-y侧之间的斜向方向屈曲延伸。进深侧第三部分壁部319从进深侧第二部分壁部317的-x侧的端部起,以与进深侧第二部分壁部317相比而与x方向接近平行的角度屈曲延伸。
[0098]
如图5、图7至图9所示那样,在进深侧第二壁部301、进深侧第三壁部303以及进深侧第二部分壁部317中,设置有第二钩卡合部225。即,三个第二钩卡合部22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设置于第二带芯收纳部217的周缘部处。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时,第二钩49与第二钩卡合部225相卡合。由此,抑制了带盒200以从第二盒安装部7的底面浮起的状态而被安装的情况。
[0099]
[按压部]
[0100]
基于图6,对被设置于带盒200上的第一按压部341、第二按压部343、以及第三按压部345进行说明。第一按压部341、第二按压部343、以及第三按压部345为,在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通过被设置于安装部罩3上的第一按压突起13、第二按压突起15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而被按压的地方。
[0101]
第一按压部341被设置于第一周壁凹部267的安装方向进深侧的面上。第二按压部343被设置于第二周壁凹部249的安装方向进深侧的面、即周壁凸部313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面上。第三按压部345被设置于第三周壁凹部259的安装方向进深侧的面上。第二按压部343对周壁凸部313、即进深侧外壳229的一部分进行按压。第二按压部343与第一按压部341以及第三按压部345相比而位于距上述的带盒200的使用初期时的重心最近的位置上。因此,第二按压部343在三个按压部之中为最重要的按压部,通过仅按压进深侧外壳229,从而能够减少带盒200的安装方向上的尺寸偏差的影响。
[0102]
在安装部罩3上,第一按压突起13、第二按压突起15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分别被设置在与第一按压部341、第二按压部343以及第三按压部345相对应的位置上。
[0103]
在此,如上述那样,安装部罩3采用能够以安装部罩3的+y侧的端部为中心而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因此,被设置于安装部罩3上的第一按压突起13的顶端部的移动轨迹成为圆弧状。即,第一按压突起13的顶端部在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在进入到第二盒安装部7之后,在y方向上从-y侧向+y侧进行移动。相对于此,被设置有第一按压突起13的第一周壁凹部267,则如上述那样,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凹陷为在y方向上较长、且+y侧的底边长于-y侧的底边的大致梯形形状。由此,当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第一按压突起13的顶端部能够在不与第一周壁凹部267的安装方向近前侧的边缘部触碰的条件下,对被设置于第一周壁凹部267的安装方向进深侧的面上的第一按压部341进行按压。
此外,第一周壁凹部267未被限定于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呈大致梯形形状,例如,既可以为向+y方向侧扩开的三角形形状(v字状),也可以为-y侧的长方形和与其相比x方向的尺寸较长的+y侧的长方形相连的形状(t字状或y字状)。另外,虽然第一周壁凹部267优选为,使+y侧长于-y侧,但如果不影响第一按压突起13的顶端部的移动轨迹或第二油墨带213的收纳量等,则既可以使-y侧长于+y侧,也可以为+y侧和-y侧相同的长度。另外,y方向为,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一个示例。此外,+y侧为,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一侧”的一个示例。-y侧为,本发明的“第一方向的另一侧”的一个示例。
[0104]
第一按压部341、第二按压部343以及第三按压部34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以包围第二带芯收纳部217的方式被设置于第二带芯收纳部217的周缘部处。因此,当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通过第一按压突起13、第二按压突起15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而使第二带芯收纳部217的周缘部被按压。由此,抑制了被收纳于第二带芯收纳部217中的第二放卷芯205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相对于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而倾斜的情况。
[0105]
第二按压部343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隔着第二放卷芯205而被设置于第一按压部341的相反侧处。更具体而言,第一按压部341以及第二按压部343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以连结第一按压部341和第二按压部343而得到的放卷侧假想线349与第二放卷芯205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被设置。因此,通过第一按压突起13以及第二按压突起15,从而能够均衡地对第二放卷芯205的周缘部进行按压。
[0106]
第三按压部34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隔着第二收卷芯207而被设置于第一按压部341的相反侧处。更具体而言,第一按压部341以及第三按压部34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以连结第一按压部341和第三按压部345而得到的收卷侧假想线351与第二收卷芯207至少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被设置。因此,通过第一按压突起13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从而能够均衡地对第二收卷芯207的周缘部进行按压。
[0107]
如上述那样,通过第一按压突起13以及第二按压突起15而按压了第二放卷芯205的周缘部,而且,通过第一按压突起13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而按压了第二收卷芯207的周缘部。因此,即使伴随着第二油墨带213的使用而使重心的位置在第二带芯收纳部217内发生变化,也抑制了第二放卷芯205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相对于第二放卷轴45以及第二收卷轴47而倾斜的情况。
[0108]
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带盒200具备第二放卷芯205、第二收卷芯207和第二盒外壳209。在第二放卷芯205上,卷绕有第二油墨带213。第二收卷芯207在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上时,被插入有第二收卷轴47,并对从第二放卷芯205上被放卷的第二油墨带213进行收卷。第二盒外壳209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收纳有第二放卷芯205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的第二带芯收纳部217。在第二盒外壳209上,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且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被第一按压突起13按压的第一按压部341、被第二按压突起15按压的第二按压部343、和被第三按压突起17按压的第三按压部345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被设置于第二带芯收纳部217的周缘部上。此外,在第二盒外壳209上,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中、且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处于与第一按压突起13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一周壁凹部267、处于与第二按压突起15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二周壁凹部249、处于与第三按压突起17相对应的位置的第三周壁凹部259在从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
观察时,被设置于第二带芯收纳部217的周缘部上。
[0109]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带印刷装置p具备第二盒安装部7、第二收卷轴47和安装部罩3。在第二盒安装部7上,安装有带盒200。第二收卷轴47被设置于第二盒安装部7中,且当带盒200被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上时,被插入至第二收卷芯207中。安装部罩3对第二盒安装部7进行开闭。在安装部罩3上,设置有在带盒200被安装于第二盒安装部7中、且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对第一按压部341进行按压的第一按压突起13、对第二按压部343进行按压的第二按压突起15、和对第三按压部345进行按压的第三按压突起17。
[0110]
根据该结构,当安装部罩3被关闭时,通过第一按压突起13、第二按压突起15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从而按压了第二带芯收纳部217的周缘部。由此,抑制了被收纳于第二带芯收纳部217中的第二放卷芯205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相对于第二收卷轴47而倾斜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二油墨带213从第二放卷芯205向第二收卷芯207被输送时,在第二油墨带213上产生褶皱的情况。同样地,能够抑制在第二油墨带213从第二收卷芯207向第二放卷芯205被卷回时,在第二油墨带213上产生褶皱的情况。此外,在带盒200上,在与第一按压突起13、第二按压突起15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相对应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一周壁凹部267、第二周壁凹部249以及第三周壁凹部259。由此,即使用户将其他公司的带盒误安装在第二盒安装部7上,也能够很容易地发觉误安装。
[011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为了抑制带盒200以从第二盒安装部7的底面浮起的状态而被安装的情况,而在第二盒安装部7上设置有第二钩49。原本,考虑到带盒200的拆装操作性,第二钩49的弹性力并不那么大。因此,第二钩49并没有充分地抑制第二放卷芯205以及第二收卷芯207相对于第二收卷轴47而倾斜的情况。
[0112]
[变形例]
[0113]
本发明未被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言而喻,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结构。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能够变更为如下的方式。
[0114]
第一按压突起13、第二按压突起15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为具有弹性的结构。作为这里的具有弹性的结构,可以包括在按压突起的顶端部上安装了弹性部件的结构、或在按压突起内部或顶端部处装入具有弹簧性质的部件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能够通过第一按压突起13、第二按压突起15、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从而分别适当地对第一按压部341、第二按压部343以及第三按压部345进行按压。此外,第一按压部341、第二按压部343、以及第三按压部345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为在安装方向近前侧具有弹性部件的结构。在该结构中,能够减少第二盒外壳209的安装方向上的尺寸偏差的影响,并通过第一按压突起13、第二按压突起15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而分别适当地对第一按压部341、第二按压部343以及第三按压部345进行按压。此外,在这些结构中,通过减小第一按压突起13、第二按压突起15以及第三按压突起17的突出高度,从而能够提高各个按压突起的强度。
[0115]
第一按压部341并未被限定为被设置于第一周壁凹部267的安装方向进深侧的面上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为被设置于近前侧壁部233上的结构。此外,如上述那样,在第二盒外壳209中,根据所收纳的第二油墨带213的宽度,而存在厚度不同的多种外壳。因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较厚的第二盒外壳209上,将第一按压部341被设置在第一周壁凹部267的安装方向进深侧的面上,在较薄的第二盒外壳209上,将第一按压部341设置在近前
侧壁部233上。对于第二按压部343以及第三按压部345而言,也是同样的。
[0116]
带盒200并未被限定于未收纳有印刷介质的结构,也可以为收纳有印刷介质的结构。
[0117]
带印刷装置p可以为不具备第一放卷轴29的结构,也可以为不具备第二放卷轴45的结构。
[0118]
被安装有带盒200的印刷装置并未被限定为,向如第一带111或第二带500那样的带状的印刷介质实施印刷的结构。即,本发明的“印刷装置”也可以为,例如对卷筒纸或单张纸进行印刷的装置。
[0119]
如图12所示那样,变形例的带盒300具备带部近前侧外壳353、辊部近前侧外壳355、共同进深侧外壳357。带部近前侧外壳353具备带部近前壁部359、和从带部近前壁部359的周缘部起向安装方向进深侧突出的带部近前侧周壁部361。辊部近前侧外壳355具备辊部近前壁部363、和从辊部近前壁部363的周缘部起向安装方向进深侧突出的辊部近前侧周壁部365。共同进深侧外壳357具备共同进深壁部367、和从共同进深壁部367起向安装方向近前侧突出的带部进深侧周壁部369以及辊部进深侧周壁部371。
[0120]
带部近前侧外壳353和共同进深侧外壳357以使带部近前侧周壁部361和带部进深侧周壁部369对接在一起的方式被组合,从而构成油墨带收纳部373的外壳。油墨带收纳部373以与实施方式的带盒200大致同样的方式被构成。辊部近前侧外壳355和共同进深侧外壳357以使辊部近前侧周壁部365和辊部进深侧周壁部371对接在一起的方式被组合,从而构成辊收纳部375的外壳。辊收纳部37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对与第二压纸辊403相同的压纸辊进行支承并将其收纳,且以与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400大致同样的方式被构成。油墨带收纳部373和辊收纳部375经由共同进深壁部367而被一体形成。即,带盒300为,相当于实施方式的带盒200的油墨带收纳部373和相当于实施方式的带引导件400的辊收纳部375被一体化而成的带盒。此外,在带部近前侧外壳353与辊部近前侧外壳355之间,设置有输送从装置外壳1外部被导入的第二带500的第二带路径377。
[0121]
符号说明
[0122]
200
…
带盒;205
…
第二放卷芯;207
…
第二收卷芯;213
…
第二油墨带;217
…
第二带芯收纳部;219
…
第二头插入部;221
…
第二带露出部;231
…
夹紧部;233
…
近前侧壁部;235
…
第一周壁部;237
…
近前侧放卷凸起;239
…
近前侧收卷开口;241
…
近前侧第一壁部;243
…
近前侧第二壁部;245
…
近前侧第三壁部;247
…
近前侧第四壁部;249
…
第二周壁凹部;251
…
第四周壁凹部;255
…
第一平坦部;257
…
第二平坦部;259
…
第三周壁凹部;261
…
近前侧第一部分壁部;263
…
近前侧第二部分壁部;265
…
近前侧第三部分壁部;267
…
第一周壁凹部;277
…
放卷侧筒部;279
…
收卷侧筒部;341
…
第一按压部;343
…
第二按压部;345
…
第三按压部;349
…
放卷侧假想线;351
…
收卷侧假想线。
技术特征:
1.一种带盒,其为被安装于如下印刷装置中的带盒,所述印刷装置具备:盒安装部,其中安装有带盒;收卷轴,其被设置于所述盒安装部中;安装部罩,其对所述盒安装部进行开闭,在所述安装部罩上设置有第一按压突起、第二按压突起和第三按压突起,所述带盒的特征在于,具备:放卷芯,其上卷绕有油墨带;收卷芯,其在所述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中时,被插入有所述收卷轴,并对从所述放卷芯上被放卷的所述油墨带进行收卷;盒外壳,其具有油墨带收纳部、第一近前侧外壳、第二近前侧外壳和共同进深侧外壳,其中,所述油墨带收纳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收纳有所述放卷芯以及所述收卷芯,所述第二近前侧外壳和所述共同进深侧外壳构成所述油墨带收纳部的外壳,在所述第二近前侧外壳上,设置有如下部件,即,在所述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中且所述安装部罩被关闭时,与所述第一按压突起相对应的第一周壁凹部、与所述第二按压突起相对应的第二周壁凹部、和与所述第三按压突起相对应的第三周壁凹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近前侧外壳和所述共同进深侧外壳构成对压纸辊进行收纳的辊收纳部的外壳,在所述第一近前侧外壳和所述第二近前侧外壳之间,设置有输送从所述带印刷装置外部被导入的带的带路径。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盒外壳上,在从所述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在所述油墨带收纳部的周缘部处设置有如下部件,即,在所述带盒被安装于所述盒安装部中且所述安装部罩被关闭时,被所述第一按压突起所按压的第一按压部、被所述第二按压突起所按压的第二按压部、和被所述第三按压突起所按压的第三按压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按压部在从所述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隔着所述放卷芯而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按压部的相反侧,所述第三按压部在从所述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隔着所述收卷芯而被设置于所述第一按压部的相反侧。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压部以及所述第二按压部在从所述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以连结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二按压部而得到的放卷侧假想线与所述放卷芯重叠的方式被设置,所述第一按压部以及所述第三按压部在从所述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以连结所述第一按压部和所述第三按压部而得到的收卷侧假想线与所述收卷芯重叠的方式被设置。6.如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压部、所述第二按压部以及所述第三按压部中的至少一个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按压突起相对应的所述第一周壁凹部、与所述第二按压突起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周壁凹部以及与所述第三按压突起相对应的所述第三周壁凹部的所述安装方向进深侧的面上。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误安装其他公司的带盒的情况的带盒。该带盒具备:放卷芯;收卷芯,其对从放卷芯上被放卷的油墨带进行收卷;盒外壳,其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而收纳了放卷芯以及收卷芯的带芯收纳部,在盒外壳上,在从带盒的安装方向近前侧进行观察时,在带芯收纳部的周缘部处设置有如下部件,即,在带盒被安装于盒安装部中且安装部罩被关闭时,被设置在与第一按压突起相对应的位置上的第一周壁凹部、被设置在与第二按压突起相对应的位置上的第二周壁凹部、和被设置在与第三按压突起相对应的位置上的第三周壁凹部。部。部。
技术研发人员:
佐佐木泰志 石本章雄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株式会社锦宫事务
技术研发日:
2019.03.28
技术公布日:
20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