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彩滤光结构及电子纸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彩滤光结构及电子纸。


背景技术:



2.电子纸,也称数码纸,是一种超薄、超轻的显示器,其通过内设的彩滤光结构来显示彩图像。
3.目前,常见的彩滤光结构包括载体基板、bm黑矩阵、rgb彩光阻、oc保护膜及ito导电膜。其中,bm黑矩阵的各黑块间隔设置,rgb彩光阻中的各光阻设置于各黑块之间的区域,并与各黑块共同形成阻层;载体基板、阻层、oc保护膜及ito导电膜依次层叠设置。
4.但是,前述结构叠加,易对彩滤光结构的光线透过率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彩滤光结构,旨在解决如何提高透光率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7.一方面,提供一种彩滤光结构,包括:
8.基板,由透明材料制成;
9.阻层,连接于所述基板的一侧面,并设置有透光通槽;
10.电极层,由透明且导电的材料制成,并覆于所述阻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透光通槽的两端分别贯通至所述基板和所述电极层;以及
11.增透层,由透明材料制成,并设置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阻层的一侧面;所述增透层能够提高光线的通过率。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增透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吸附层、中间层和特殊处理层;所述吸附层贴合连接所述基板,所述特殊处理层能够减少光线反射。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层包括多个阻单元,任一所述阻单元为红阻单元、绿阻单元和蓝阻单元中的一种,且所述阻层至少包括一个红阻单元、一个绿阻单元和一个蓝阻单元。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层还包括白光阻单元;所述白光阻单元与所述透光通槽一一对应设置,并收容于对应的所述透光通槽中。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阻单元、所述绿阻单元和所述蓝阻单元中至少有两种的面积不相等;或者,所述红阻单元、所述绿阻单元和所述蓝阻单元的面积两两相等。
16.在一个实施例中,任意两个阻单元间隔设置,并和所述基板界定出衔接槽;所述电极层朝所述基板外凸并形成有衔接部,所述衔接部收容于所述衔接槽中以连接所述基板。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阻单元、所述绿阻单元和所述蓝阻单元呈strip阵列、delta阵列、品字型阵列、钻石型阵列或pentile阵列排列。
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层是由氧化铟锡材料制成的电极层;或者,所述电极层是由氧化锌材料制成的电极层;或者,所述电极层是由石墨烯制成的电极层;或者,所述电极层是碳纳米管导电镀膜。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板面设置有多个支柱,各所述支柱于所述阻层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任一所述阻单元均不重叠。
20.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纸,包括所述的彩滤光结构,所述电子纸还包括电泳层和驱动基板;所述驱动基板与所述电极层相对且间隔设置并电性连接,所述电泳层设置于所述电极层和所述驱动基板之间;所述驱动基板和所述电极层能够通电并使所述电泳层发生电泳,以使光线能够穿过所述电泳层。
2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提供的彩滤光结构中,电极层、阻层、基板和增透层依次层叠设置;白光能够穿过电极层,并经阻层过滤后形成彩光,进而依次从基板和增透层射出。其中,增透层能够减小光线的反射,以增加光通量;且本技术的彩滤光结构可不设置黑矩阵,以避免其阻挡部分光束;亦可不设置oc保护膜以减小光线穿透的厚度,从而增加了光线的透过率。综上,本技术解决了如何提高透光率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示范性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23.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彩滤光结构的剖视图,其中,透光区设置有白光阻单元;
24.图2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彩滤光结构的剖视图,其中,透光区未设置白光阻单元;
25.图3为图1所示的彩滤光结构的结构布局示意图;
26.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彩滤光结构的结构布局示意图;
27.图5为本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彩滤光结构的结构布局示意图;
28.图6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彩滤光结构的结构布局示意图;
29.图7为本技术再一实施例提供的彩滤光结构的结构布局示意图;
30.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纸的结构示意图。
31.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100、彩滤光结构;10、基板;20、阻层;21、阻单元;21r、红阻单元;21g、绿阻单元;21b、蓝阻单元;22、透光通槽;23、白光阻单元;24、衔接槽;30、电极层;31、衔接部;40、增透层;50、支柱;200、电子纸;60、电泳层;70、驱动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33.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部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是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请参阅图1及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彩滤光结构100,包括基板10、阻层20、电极层30和增透层40;其中,基板10由透明材料制成;阻层20连接于基板10的一侧面,并设置有透光通槽22;电极层30由透明且导电的材料制成,并覆于阻层20背离基板10的一侧;透光通槽22的两端分别贯通至基板10和电极层30;增透层40由透明材料制成,并设置于基本背离阻层20的一侧面;增透层40能够减少光线反射,并提高光线的通过率。
35.基板10,由透明材料制成。可选地,基板10由玻璃材料制成;或者,基板10由亚克力、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以及聚酰亚胺(pi)等透明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制成,其能够允许光线通过即可。
36.阻层20,主要由结合剂和着剂制成。其中,结合剂是具有高透明性及高耐热性的高分子树脂材料,其可以是亚克力材料;着剂可采用染料或颜料,其附着于前述的高分子树脂上以对其上;着剂具有良好的耐光性、耐热性以及穿透性,且彩饱和度高。进而,阻层20能够使白光自其一侧表面射入,并经其过滤以形成彩光而自其另一侧表面射出。
37.透光通槽22,其可通过下述方式之一形成:其一,使阻层20的面积小于基板10设置,以使阻层20铺设于基板10上后,其边缘部位与基板10之间自然界定出一个透光通槽22;其二,在阻层20的内部设透光通槽22。可以理解的是,透光通槽22处不设置具有附着有颜的结构,进而能够允许多种波长的光线经此处通过,从而有助于增加光线的透过率。阻层20上设有透光通槽22的部位具有较高的光线透过率,且透光通槽22的数量越多,彩滤光结构100的光通量越大。
38.电极层30,由透明且导电的材料制成,其兼具导电性和透光性。电极层30的主要功能在于,与另一相反电极电性接通,以使两电极之间的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移动至同一空间平面,并以预设的规则呈现图案化排布。
39.增透层40,由透明材料制成,且经过防反射处理。可以理解的是,将增透层40设置于基板10的外表面,有助于减小彩滤光结构100对于光线的反射,以提升光线的透过率。
40.其中,基板10、阻层20、电极层30以及增透层40均为具有一定面积的薄膜状/片状/板状结构,并以前述方式堆叠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片状或板状彩滤光结构100。
41.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提供的彩滤光结构100中,电极层30、阻层20、基板10和
增透层40依次层叠设置;白光能够穿过电极层30,并经阻层20过滤后形成彩光,进而依次从基板10和增透层40射出。其中,增透层40能够减小光线的反射,以增加光通量;且本技术的彩滤光结构100可不设置bm黑矩阵,以避免其阻挡部分光束;亦可不设置oc膜以减小光线穿透的厚度,从而增加了光线的透过率。综上,本技术解决了如何提高透光率的技术问题。
42.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彩滤光结构100可不设置bm黑矩阵和oc膜,在提升其透光性的同时,还能够缩减其生产成本;此外,将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彩滤光结构100应用于epd、des等电子纸时,因透光率得以提升,一方面,能够提升前述电子纸的反射率;另一方面,还能够增加电子纸的显示亮度,进而达到降低功耗并减小使用成本的目的。
43.可选地,增透层40是ar膜;其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吸附层、中间层和特殊处理层;吸附层覆于基板10上,特殊处理层能够减少光线干涉。其中,吸附层可以由硅胶材料制成,其具有较强的附着力,能够稳定地覆于基板10上;中间层可以由pet材料制成,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并能够增强增透层40的柔韧性;特殊处理层可以经过抗炫光处理或者硬度处理以达到增加光线透过率,并减少光线反射的目的。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ar膜在增加光线透过率的同时,能够稳定覆于基板10上,并具有较强的柔韧性和耐磨性。
44.可选地,吸附层、中间层和特殊处理层的厚度依次递增。
45.可选地,增透层40包括氧化锆层和二氧化硅层,且氧化锆层和二氧化硅层之一设置多个,或氧化锆层和二氧化硅层均设置多个,并交替且层叠设置以达到抗反射的作用。
46.请参阅图3至图7,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阻层20包括多个阻单元21,任一阻单元21为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中的一种,且阻层20至少包括一个红阻单元21r、一个绿阻单元21g和一个蓝阻单元21b。可以理解的是,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分别能够允许对应颜波长的光线通过,且将其中两种或三种进行组合,即可于阻层20的出光面显示不同颜的光线;且各阻单元21独立设置,能够根据具体需要调节各个块的数量、大小及分布,进而提升光线的白平衡。此外,独立设置的各阻单元21能够于任意两者之间留出间距以供光线通过;且各阻单元21均避开透光通槽22设置,进而能够增加彩滤光结构100的透光率,以提升其出光面的亮度。
47.请参阅图3及图4,可选地,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的数量以1:1:1的比例设置;或者,请参阅图5,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的数量以2:2:1的比例设置;或者,请参阅图6,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的数量以4:3:5的比例设置;或者,请参阅图7,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的数量以3:2:3的比例设置。具体地,三种阻单元21的数量比例可根据其所应用的电子纸200的出光特征而调整,以达到调节电子纸200白平衡的目的。
48.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阻层20还包括白光阻单元23;白光阻单元23与透光通槽22一一对应设置,并收容于对应的透光通槽22中。可以理解的是,白光阻单元23的透光率大于任意一种阻单元21;其设置于透光通槽22处,在确保彩滤光结构100的透光率的同时,还有助于提升阻层20的表面平整度,从而避免彩滤光片出现局部凹陷。
49.可选地,请参阅图3及图4,白光阻单元23位于阻层20的边缘部位;或者,白光
阻单元23穿插设置于各个阻单元21之间;或者,请参阅图5至图7,部分白光阻单元23位于阻层20的边缘部位,另一部分白光阻单元23位于各个阻单元21之间。
50.请参阅图3及图4,可选地,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蓝阻单元21b和白光阻单元23的数量以1:1:1:1的比例设置;或者,请参阅图5,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蓝阻单元21b和白光阻单元23的数量以2:2:1:1的比例设置;或者,请参阅图6,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蓝阻单元21b和白光阻单元23的数量以4:3:5:4的比例设置;或者,请参阅图7,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蓝阻单元21b和白光阻单元23的数量以3:2:3:4的比例设置。具体地,三种阻单元21以及白光阻单元23的数量比例可根据其所应用的电子纸200的出光特征,以及对亮度的要求而调整。
51.请参阅图3,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的面积两两相等。可以理解的是,当三种阻单元21的面积相等的时候,有利于均匀布置各阻单元21以形成较为平整的阻层20;此外,各阻单元21之间可形成均匀的间隙,可于彩滤光结构100的相应表面设置其他结构,并使该结构与前述间隙相对,从而可有效防止或降低该结构对阻层20的滤光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52.请参阅图4,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中,至少有两种的面积不相等。可以理解的是,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的面积比例可以依据其各自的制作材料的度进行调整,进而达到调节白平衡的目的;此外,将三种阻单元21的面积区别设置,有助于增加不同且相邻设置的阻单元21之间的间距,以增加阻层20的光通量。
53.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的面积以1:2:3的比例设置;或者,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的面积以2:1:3的比例设置;或者,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的面积以3:2:1的比例设置;其中,三种阻单元21的比例根据彩滤光结构100所应用的电子纸200的出光特征而调整,以达到调整光线白平衡的目的。
54.请参阅图1及图2,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任意两个阻单元21间隔设置,并和基板10界定出衔接槽24;电极层30朝基板10外凸并形成有衔接部31,衔接部31收容于衔接槽24中以连接基板10。可以理解的是,衔接槽24处不设置任何一种阻单元21,进而有助于提升光线的透过率;此外,还能够用于收容电极层30的衔接部31,衔接部31伸入衔接槽24中以连接基板10,有助于提升彩滤光结构100的稳定性以及结构的紧凑性。可选地,衔接部31的端部连接基板10,侧壁贴合连接衔接槽24的槽壁。
55.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阻层20设有透光通槽22的部位能够通过相应厚度的无光阻,以有效避免局部凹陷;阻层20背离基板10的一侧表面通过覆于其上的电极层30而具有较高的平整度。故,可不通过设置oc膜的方式确保彩滤光结构100外表面的平整性;进而能够减小彩滤光结构100整体的厚度以提升光线的透过率,并缩减彩滤光结构100的生产成本。
56.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按照strip阵列排列,或者,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按照delta阵列排列;或者,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按照品字
型阵列排列;或者,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按照钻石型阵列排列;或者,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按照delta阵列排列;或者,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按照pentile阵列排列。具体地,各阻单元21的排列方式依据实际需要设置,以提升光线的白平衡。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各阻单元21均独立设置,从而能够以前述方式进行自由排列,以提升光线的白平衡。
57.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层30是由氧化铟锡材料制成的电极层30;或者,电极层30是由氧化锌材料制成的电极层30;或者,电极层30是由石墨烯制成的电极层30;或者,电极层30是碳纳米管导电镀膜。可以理解的是,氧化铟锡兼具导电性和透光性,并具有较强的耐高温性;故由其制作的电极层30,一方面,能够与另一相反电极通电连接以使彩光线以预定的规则发出,另一方面,能够在高温环境下正常发挥功能。可以理解的是,氧化锌具有成本低、无毒害且稳定性高的特点,由其制作的电极层30具有较强的使用安全性,并有助于降低彩滤光结构100的生产成本。可以理解的是,石墨烯和碳纳米管导电镀膜均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及力学特性,其在实现电极层30导电和导光功能的同时,还有助于减小彩滤光结构100的重量。
58.请参阅图1及图2,可选地,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极层30背离基板10的一侧板面设置有多个支柱50,各支柱50于基板10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任一阻单元21均不重叠。其中,包含该投影与任一阻单元21均不重叠的第一种情况,以及该投影的一部分与一个或多个阻单元21重叠且另一部分不重叠的第二种情况。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电极层30能够通过各支柱50与另一相反电极间隔且相对设置,并与该相反电极通电连接以使两者之间的带电颗粒以预定方式移动以呈现相应的彩图案;且在第一种情况下,任一支柱50于基板10上的投影与任一阻单元21错位设置,进而能够有效防止或降低其对阻层20的滤光功能造成不利影响。红阻单元21r、绿阻单元21g和蓝阻单元21b中至少两种阻单元21的面积不相等的实施例中,第二种情况可出现,使部分投影与任一阻单元21错位设置亦可降低支柱50对滤光作用的不利影响。
59.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彩滤光结构100不仅可应用于epd、des等电子纸产品,同样适用于tft-lcd的全反或者半透半反显示屏以及反射型段码显示屏。
60.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电子纸200,该电子纸200包括彩滤光结构100,该彩滤光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同样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电子纸200还包括电泳层60和驱动基板70;驱动基板70与电极层30相对且间隔设置并电性连接,电泳层60设置于电极层30和驱动基板70之间;驱动基板70和电极层30能够通电并使电泳层60发生电泳,以使光线能够穿过电泳层60。可以理解的是,驱动基板70上设置有与电极层30相反的电极,以实现和电极层30之间的通电连接;电泳层60能够在电极层30和驱动基板70之间的电场的作用下,按照预定规则移动至同一空间平面,以显示出相应的彩图案。
61.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彩滤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由透明材料制成;阻层,连接于所述基板的一侧面,并设置有透光通槽;电极层,由透明且导电的材料制成,并覆于所述阻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透光通槽的两端分别贯通至所述基板和所述电极层;以及增透层,由透明材料制成,并设置于所述基板背离所述阻层的一侧面;所述增透层能够提高光线的通过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滤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透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吸附层、中间层和特殊处理层;所述吸附层贴合连接所述基板,所述特殊处理层能够减少光线反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彩滤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层包括多个阻单元,任一所述阻单元为红阻单元、绿阻单元和蓝阻单元中的一种,且所述阻层至少包括一个红阻单元、一个绿阻单元和一个蓝阻单元。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彩滤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层还包括白光阻单元;所述白光阻单元与所述透光通槽一一对应设置,并收容于对应的所述透光通槽中。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彩滤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红阻单元、所述绿阻单元和所述蓝阻单元中至少有两种的面积不相等;或者,所述红阻单元、所述绿阻单元和所述蓝阻单元的面积两两相等。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彩滤光结构,其特征在于,任意两个阻单元间隔设置,并和所述基板界定出衔接槽;所述电极层朝所述基板外凸并形成有衔接部,所述衔接部收容于所述衔接槽中以连接所述基板。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彩滤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红阻单元、所述绿阻单元和所述蓝阻单元呈strip阵列、delta阵列、品字型阵列、钻石型阵列或pentile阵列排列。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彩滤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是由氧化铟锡材料制成的电极层;或者,所述电极层是由氧化锌材料制成的电极层;或者,所述电极层是由石墨烯制成的电极层;或者,所述电极层是碳纳米管导电镀膜。9.如权利要求3-7任意一项所述的彩滤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层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板面设置有多个支柱,各所述支柱于所述阻层上的投影至少部分与任一所述阻单元均不重叠。10.一种电子纸,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彩滤光结构,所述电子纸还包括电泳层和驱动基板;所述驱动基板与所述电极层相对且间隔设置并电性连接,所述电泳层设置于所述电极层和所述驱动基板之间;所述驱动基板和所述电极层能够通电并使所述电泳层发生电泳,以使光线能够穿过所述电泳层。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彩滤光结构及电子纸。彩滤光结构,包括:基板,由透明材料制成;阻层,连接于基板的一侧面,并设置有透光通槽;电极层,由透明且导电的材料制成,并覆于阻层背离基板的一侧;透光通槽的两端分别贯通至基板和电极层;以及增透层,由透明材料制成,并设置于基板背离阻层的一侧面;增透层能够提高光线的通过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彩滤光结构能够提高透光率。实用新型提供的彩滤光结构能够提高透光率。实用新型提供的彩滤光结构能够提高透光率。


技术研发人员:

乔传兴 赵约瑟 袁进 王凯 蔡昌宇 李水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莱宝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29

技术公布日:

2023/2/20

本文发布于:2023-02-23 13:2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529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单元   所述   色色   电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