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


背景技术:



2.在医疗救护的过程中,医院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外伤病人,造成外伤的种类很多,例如烧伤、烫伤以及磕碰导致的外伤等,在外伤处理时,有些外伤的伤口内夹杂这小石子等杂质,需要对伤口处进行清洗,有些外伤面积过大时,需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大面积的清洗消毒,才可进行伤口的处理和包扎。
3.现有的外伤处理多为患者坐在病床上,医护人员进行伤口清理,该种方式不仅操作不便,且容易造成病床污染,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另外,该方式需要医护人员或患者自己按压住伤口的两端,以防止血液流失过多,该方式不仅止血效果差,且会耗费大量的力气。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移动轮,所述箱体的顶端内部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可向相反方向移动的移动板,且所述箱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移动板同时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中间部位设置有伸缩柱,所述伸缩柱的顶端设置有托板,所述托板的内壁设置有气囊,且所述气囊通过气管连接有充放气装置,所述箱体的顶端一边侧沿其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有立柱,所述立柱的顶端处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内转动连接有绷带卷,且所述腔体靠近伸缩柱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的底部内壁设置有刀片。
7.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箱体为顶端开口的框体结构,且所述箱体的一侧设置有与箱体内腔相连通的排液管,所述排液管上设置有控制阀,通过排液管的设置,便于将箱体内部的废液排出。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丝杆,所述丝杆设置于箱体内中间部位,且所述丝杆的一端延伸至箱体的外侧并设置有转盘,所述丝杆通过轴承与箱体转动连接,且所述丝杆以中间部位划分为左螺纹及右螺纹,两个所述移动板分别位于左螺纹与右螺纹上,且两个所述移动板的表面中间部位均设置有与丝杆螺纹连接的螺纹孔,通过转动转盘,使得丝杆转动,从而使得两个移动板进行反方向的移动,从而使得两个移动板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便于根据患者的肢体长度以及伤口的位置对两个移动板之间的间距进行调剂,灵活性强。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移动板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t型块,所述箱体的两侧内壁均设置有与第一t型块对应分布的第一t型槽,所述第一t型块与第一t型槽滑
动连接,通过第一t型块与第一t型槽之间的配合,对移动板起到了限位作用,使得移动板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伸缩柱包括与移动板固定连接的外管,所述外管的顶端内腔上下滑动连接有内管,所述外管的侧壁靠近顶端处设置有螺母,所述螺母内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所述锁紧螺栓的端部延伸至外管内腔并与内管的侧壁接触,通过拧松锁紧螺栓,便于对内管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便于对托板的高度进行调节,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托板为u型结构,且所述气囊紧贴与u型结构的内壁上,通过托板u型结构的设置,便于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有效的限位固定,并在气囊的作用下,便于对患者肢体伤口的两端进行压迫止血,减缓血液流通速度,防止伤口由于过于严重,导致血液流失过多,可以有效降低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立柱的底部设置有第二t型块,所述箱体的顶端边侧处设置有第二t型槽,所述第二t型块与第二t型槽滑动连接,通过第二t型块与第二t型槽之间的配合,便于对立柱进行移动,从而便于对绷带卷的位置进行移动,从而便于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包扎。
13.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立柱上位于腔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的外侧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通过螺钉与立柱固定连接,所述盖板的内壁中间部位及腔体内壁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轴,两个所述转轴之间设置有可拆卸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固定柱,所述绷带卷套设于固定柱的外侧,当需要对绷带卷进行更换时,将盖板取出,将连接轴连通绷带卷取出,然后将绷带卷从固定柱上取出,然后套上新的绷带卷,然后将连接轴插入腔体内,在盖上盖板即可。
14.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轴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柱,两个所述转轴相对一侧均设置有与限位柱相对应分布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柱与限位槽均为六边形结构,且所述限位柱的尺寸与限位槽的尺寸相匹配,通过限位柱与限位槽之间的配合,当对连接轴进行安装时,使得限位柱对应插进限位槽内,即可对连接轴进行限位,使得连接轴能够跟随转轴的转动而转动,从而便于对伤口进行包扎。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便于调节,操作简单,灵活性强,通过转动转盘,使得丝杆转动,从而使得两个移动板进行反方向的移动,从而使得两个移动板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便于根据患者的肢体长度以及伤口的位置对两个移动板之间的间距进行调剂,通过拧松锁紧螺栓,便于对内管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便于对托板的高度进行调节,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
17.2、通过托板u型结构的设置,便于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有效的限位固定,并在气囊的作用下,便于对患者肢体伤口的两端进行压迫止血,减缓血液流通速度,防止伤口由于过于严重,导致血液流失过多,可以有效降低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
18.3、通过通过限位柱与限位槽之间的配合,当对连接轴进行安装时,使得限位柱对应插进限位槽内,即可对连接轴进行限位,使得连接轴能够跟随转轴的转动而转动,从而便于对伤口进行包扎,并在盖板、连接轴的作用下,便于对绷带卷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19.图1为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的右视图。
21.图3为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中伸缩柱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中立柱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箱体;2、移动轮;3、丝杆;4、转盘;5、移动板;6、第一t型槽;7、伸缩柱;8、托板;9、气囊;10、第二t型槽;11、立柱;12、盖板;13、第一开口;14、绷带卷;15、充放气装置;16、排液管;17、第一t型块;18、外管;19、内管;20、锁紧螺栓;21、第二t型块;22、第二开口;23、转轴;24、连接轴;25、限位柱;26、固定柱;27、刀片。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包括箱体1,箱体1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移动轮2,箱体1为顶端开口的框体结构,且箱体1的一侧设置有与箱体1内腔相连通的排液管16,排液管16上设置有控制阀,通过排液管16的设置,便于将箱体1内部的废液排出,箱体1的顶端内部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可向相反方向移动的移动板5,且箱体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移动板5同时移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丝杆3,丝杆3设置于箱体1内中间部位,且丝杆3的一端延伸至箱体1的外侧并设置有转盘4,丝杆3通过轴承与箱体1转动连接,且丝杆3以中间部位划分为左螺纹及右螺纹,两个移动板5分别位于左螺纹与右螺纹上,且两个移动板5的表面中间部位均设置有与丝杆3螺纹连接的螺纹孔,通过转动转盘4,使得丝杆3转动,从而使得两个移动板5进行反方向的移动,从而使得两个移动板5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便于根据患者的肢体长度以及伤口的位置对两个移动板5之间的间距进行调剂,灵活性强,移动板5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t型块17,箱体1的两侧内壁均设置有与第一t型块17对应分布的第一t型槽6,第一t型块17与第一t型槽6滑动连接,通过第一t型块17与第一t型槽6之间的配合,对移动板5起到了限位作用,使得移动板5在移动过程中更加稳定;
26.移动板5的上表面中间部位设置有伸缩柱7,伸缩柱7的顶端设置有托板8,伸缩柱7包括与移动板5固定连接的外管18,外管18的顶端内腔上下滑动连接有内管19,外管18的侧壁靠近顶端处设置有螺母,螺母内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20,锁紧螺栓20的端部延伸至外管18内腔并与内管19的侧壁接触,通过拧松锁紧螺栓20,便于对内管19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便于对托板8的高度进行调节,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
27.托板8的内壁设置有气囊9,且气囊9通过气管连接有充放气装置15,托板8为u型结构,且气囊9紧贴与u型结构的内壁上,通过托板8u型结构的设置,便于对患者的肢体进行有效的限位固定,并在气囊9的作用下,便于对患者肢体伤口的两端进行压迫止血,减缓血液流通速度,防止伤口由于过于严重,导致血液流失过多,可以有效降低对患者身体造成的伤害;
28.箱体1的顶端一边侧沿其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有立柱11,立柱11的顶端处设置有腔体,腔体内转动连接有绷带卷14,且腔体靠近伸缩柱7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13,第一开口13的底部内壁设置有刀片27,立柱1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t型块21,箱体1的顶端边侧处设置有第二t型槽10,第二t型块21与第二t型槽10滑动连接,通过第二t型块21与第二t型槽10之间的配合,便于对立柱11进行移动,从而便于对绷带卷14的位置进行移动,从而便于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包扎,立柱11上位于腔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22,第二开口22的外侧设置有盖板12,盖板12通过螺钉与立柱11固定连接,盖板12的内壁中间部位及腔体内壁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轴23,两个转轴23之间设置有可拆卸的连接轴24,连接轴24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固定柱26,绷带卷14套设于固定柱26的外侧,当需要对绷带卷14进行更换时,将盖板12取出,将连接轴24连通绷带卷14取出,然后将绷带卷14从固定柱26上取出,然后套上新的绷带卷14,然后将连接轴24插入腔体内,在盖上盖板12即可,连接轴24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柱25,两个转轴23相对一侧均设置有与限位柱25相对应分布的限位槽,限位柱25与限位槽均为六边形结构,且限位柱25的尺寸与限位槽的尺寸相匹配,通过限位柱25与限位槽之间的配合,当对连接轴24进行安装时,使得限位柱25对应插进限位槽内,即可对连接轴24进行限位,使得连接轴24能够跟随转轴23的转动而转动,从而便于对伤口进行包扎。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30.使用时,先通过转动转盘4,使得丝杆3转动,对两个托板8之间的间距进行调节,然后再对托板8的高度进行调节,调节完毕后,将患者受伤的肢体放置在两个托板8上,并通过充放气装置15对气囊9内充气,使得气囊膨胀压迫伤口的两端进行止血,减缓血液流通速度,再通过消毒水冲洗患者的肢体,冲洗后的废液会流入箱体1内部,冲洗完毕后,将绷带卷14的头部拉出对伤口进行包扎,并通过移动立柱11可对绷带卷14的位置进行调整,包扎好后,将绷带与刀片27接触将绷带切断即可,使用完毕后可通过排液管16将箱体1内的废液排出。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所述箱体(1)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移动轮(2),所述箱体(1)的顶端内部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可向相反方向移动的移动板(5),且所述箱体(1)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移动板(5)同时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移动板(5)的上表面中间部位设置有伸缩柱(7),所述伸缩柱(7)的顶端设置有托板(8),所述托板(8)的内壁设置有气囊(9),且所述气囊(9)通过气管连接有充放气装置(15),所述箱体(1)的顶端一边侧沿其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有立柱(11),所述立柱(11)的顶端处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内转动连接有绷带卷(14),且所述腔体靠近伸缩柱(7)一侧设置有第一开口(13),所述第一开口(13)的底部内壁设置有刀片(2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为顶端开口的框体结构,且所述箱体(1)的一侧设置有与箱体(1)内腔相连通的排液管(16),所述排液管(16)上设置有控制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丝杆(3),所述丝杆(3)设置于箱体(1)内中间部位,且所述丝杆(3)的一端延伸至箱体(1)的外侧并设置有转盘(4),所述丝杆(3)通过轴承与箱体(1)转动连接,且所述丝杆(3)以中间部位划分为左螺纹及右螺纹,两个所述移动板(5)分别位于左螺纹与右螺纹上,且两个所述移动板(5)的表面中间部位均设置有与丝杆(3)螺纹连接的螺纹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板(5)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t型块(17),所述箱体(1)的两侧内壁均设置有与第一t型块(17)对应分布的第一t型槽(6),所述第一t型块(17)与第一t型槽(6)滑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柱(7)包括与移动板(5)固定连接的外管(18),所述外管(18)的顶端内腔上下滑动连接有内管(19),所述外管(18)的侧壁靠近顶端处设置有螺母,所述螺母内螺纹连接有锁紧螺栓(20),所述锁紧螺栓(20)的端部延伸至外管(18)内腔并与内管(19)的侧壁接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8)为u型结构,且所述气囊(9)紧贴与u型结构的内壁上。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1)的底部设置有第二t型块(21),所述箱体(1)的顶端边侧处设置有第二t型槽(10),所述第二t型块(21)与第二t型槽(10)滑动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1)上位于腔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开口(22),所述第二开口(22)的外侧设置有盖板(12),所述盖板(12)通过螺钉与立柱(11)固定连接,所述盖板(12)的内壁中间部位及腔体内壁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轴(23),两个所述转轴(23)之间设置有可拆卸的连接轴(24),所述连接轴(24)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固定柱(26),所述绷带卷(14)套设于固定柱(26)的外侧。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24)的两端均设置有限位柱(25),两个所述转轴(23)相对一侧均设置有与限位柱(25)相对应分布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柱(25)与限位槽均为六边形结构,且所述限位柱(25)的尺寸与限位槽的尺寸相匹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普外科的外伤包扎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底部四角处均设置有移动轮,所述箱体的顶端内部设置有两个对称分布可向相反方向移动的移动板,且所述箱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移动板同时移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移动板的上表面中间部位设置有伸缩柱,所述伸缩柱的顶端设置有托板,本实用新型便于调节,操作简单,灵活性强,通过转动转盘,使得丝杆转动,从而使得两个移动板进行反方向的移动,从而使得两个移动板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从而便于根据患者的肢体长度以及伤口的位置对两个移动板之间的间距进行调剂,通过拧松锁紧螺栓,便于对内管进行上下移动,从而便于对托板的高度进行调节,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性。性。性。


技术研发人员:

柯志鸿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4.26

技术公布日:

2023/1/3

本文发布于:2023-01-05 16:30: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527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箱体   外伤   绷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