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生理辅助定位
头带。
背景技术:
2.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是国际脑电图学会规定的标准电极安放法,见图1及图2。手术中进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时,常规需要确定c3、c4及c3’、c4’(c3、c4后2cm)位置,分别作为经颅运动诱发电位刺激位置和体感诱发电位记录位置。由于不同的手术对患者体位要求不同,如:呈俯卧或侧卧位时,头的位置相应发生改变,再加上头发干扰,c3、c4定位存在一定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以便于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过程中准确确定电极位置。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包括可弯曲成环形的头带本体,头带本体设置有用于将其两个端部连接固定的端部连接结构,头带本体的中部设置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
滑槽,滑槽内安装有至少一组辅助定位
支架,辅助定位支架包括沿着滑槽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固定件、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均与滑槽形成滑动配合,固定件上设置有第一
枢轴,第一滑动件上设置有第二枢轴,第二滑动件上设置有第三枢轴,第一枢轴、第二枢轴和第三枢轴沿着滑槽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枢轴上铰接有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第二枢轴上铰接有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第三枢轴上铰接有第五连接臂和第六连接臂,第三连接臂的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一连接臂铰接,第三连接臂的另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五连接臂铰接,第四连接臂的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二连接臂铰接,第四连接臂的另一端通过枢轴与第六连接臂铰接,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第五连接臂、第六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所有连接臂均采用弹力臂结构或者至少将第一滑动件和第二滑动件采用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滑槽中。
5.进一步的是:辅助定位支架设置有两组,两组辅助定位支架共用一个固定件、且共用同一根第一枢轴,两组辅助定位支架以第一枢轴为中心呈对称设置。
6.进一步的是:两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第一连接臂为一体结构,两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第二连接臂为一体结构。
7.进一步的是:在头带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中心距为m,第二枢轴和第三枢轴的中心距为n,m和n的比值为2:3。
8.进一步的是:端部连接结构为设置于头带本体两端的魔术贴粘扣带。
9.进一步的是:第二枢轴具有连通滑槽的中心通孔。
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辅助定位支架采用多组平行四连杆结构设计,第一枢
轴、第二枢轴的间距与第二枢轴、第三枢轴的间距之间的比值可以保持固定不变,该比值根据待确定的点位预先设定。在生理监测过程中需要确定电位位置时,先将头带佩戴于头上,第一枢轴对应的位置是参考国际10/20系统两耳屏前连线的中点,只需要将第二滑动件滑动到特定位置(患者的耳屏前),第一滑动件的位置也就自动确定,第一滑动件上的第二枢轴所在的点位即是我们需要寻的电极位置。本实用新型可帮助医务工作人员快速准确的到c3、c4电极安放位置。
附图说明
11.图1为现有技术中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涉及的电位平面布置示意图;
12.图2为现有技术中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涉及的电位立面布置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辅助定位头带的结构示意图;
14.图中标记为:头带本体1、滑槽2、固定件3、第一滑动件4、第二滑动件5、第一枢轴61、第二枢轴62、第三枢轴63、第一连接臂71、第二连接臂72、第三连接臂73、第四连接臂74、第五连接臂75、第六连接臂76、魔术贴粘扣带8。
具体实施方式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6.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包括可弯曲成环形的头带本体1,头带本体1设置有用于将其两个端部连接固定的端部连接结构,头带本体1的中部设置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2,滑槽2内安装有至少一组辅助定位支架,辅助定位支架包括沿着滑槽2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固定件3、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均与滑槽2形成滑动配合,固定件3上设置有第一枢轴61,第一滑动件4上设置有第二枢轴62,第二滑动件5上设置有第三枢轴63,第一枢轴61、第二枢轴62和第三枢轴63沿着滑槽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枢轴61上铰接有第一连接臂71和第二连接臂72,第二枢轴62上铰接有第三连接臂73和第四连接臂74,第三枢轴63上铰接有第五连接臂75和第六连接臂76,第三连接臂73的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一连接臂71铰接,第三连接臂73的另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五连接臂75铰接,第四连接臂74的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二连接臂72铰接,第四连接臂74的另一端通过枢轴与第六连接臂76铰接,第一连接臂71、第二连接臂72、第三连接臂73和第四连接臂74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第五连接臂75、第六连接臂76、第三连接臂73和第四连接臂74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所有连接臂均采用弹力臂结构或者至少将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采用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滑槽2中。
17.辅助定位支架采用平行四连杆结构设计,第一枢轴61、第二枢轴62的间距与第二枢轴62、第三枢轴63的间距之间的比值可以保持固定不变(可参考相似三角形的等比原理),该比值根据待确定的点位预先设定。
18.参考图1和图2,以快速准确定位国际10/20系统中的c3、c4位置为例,本实用新型可将两侧耳屏前的点位设定为第三枢轴63的目标点位,第二枢轴62所对应的点位即为c3、c4位置,根据计算,第一枢轴61、第二枢轴62的间距与第二枢轴62、第三枢轴63的间距之间的比值确定为2:3。具体原理为:国际10/20系统中双耳屏连线距左耳前凹10%处为t3(左中颞)电极位置,以后向右每20%放置一个电极,依次为c3(左中央)、cz(中央中线)、c4(右中
央)和t4(右中颞),t4距右耳屏前间距为10%。因此cz-c3:c3-a1=2:3(如图1)。所以在适用于c3、c4位置定位的方案中,在头带本体1的长度方向上,可将第一枢轴61和第二枢轴62的中心距设定为m,第二枢轴62和第三枢轴63的中心距设定为n,m和n的比值则设定为2:3。
19.具体实施时,先将头带佩戴于头上,第一枢轴61对应的位置是参考国际10/20系统两耳屏前连线的中点,两端固定在下颌位置,首先将两侧耳屏前对应的点位在头带上做好标记,然后取下头带,头带本体1恢复平直状态后,将第二滑动件5滑动到上一步骤标记好的参考点位(即第三枢轴63对应的位置),第一滑动件4的位置也就自动确定,第一滑动件4上的第二枢轴62所在的点位即是我们需要寻的电极位置,做好标记,然后再将头带重新佩戴于头上,利用预先做好的标记即可对c3、c4位置进行准确定位,开始。本实用新型可帮助医务工作人员快速准确的到电位位置。
20.本实用新型辅助定位支架中的所有连接臂均采用弹力臂结构,使得辅助定位支架在使用过程中,可随头带本体1弯曲变形,不影响辅助定位支架在寻电极位置中的定位功能。在该实施例中,头带本体1、辅助定位支架中的所有连接臂、连接枢轴均可使用塑料材质进行制作,推荐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实施。
21.辅助定位支架也可采用刚性结构实施,此时则至少需要将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采用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当头带本体1弯曲变形后,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从滑槽2中脱离,头带本体1可正常佩戴于头上。当头带本体1取下后并恢复至平直状态,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可重新嵌入滑槽2中,发挥其定位作用。该方式中,滑槽2不设计对滑动件的约束结构,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采用常规的嵌入式设计即可。固定件3的安装则无具体限制,可直接固定设置,也可采用螺钉连接的方式可拆卸连接,也可采用磁力固定的方式可拆卸连接。
22.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采用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后,由于辅助定位支架整体可围绕第一枢轴61旋转,因此理论上可以只设计一组辅助定位支架,在确定好一个电位位置之后,辅助定位支架旋转180
°
即可用于确定另一个电位位置。
23.为简化调节过程,辅助定位支架设置有两组,两组辅助定位支架共用一个固定件3、且共用同一根第一枢轴61,两组辅助定位支架以第一枢轴61为中心呈对称设置。
24.为进一步简化调节过程,两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第一连接臂71为一体结构,两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第二连接臂72为一体结构。该结构方式中的连杆机构为整体构件,只要移动任意一个滑块,其它三个滑块即会自动移动到特定位置。
25.端部连接结构可以有多种,例如系带、锁扣、魔术贴等。为使得结构简单实用,本实用新型中的端部连接结构优选采用设置于头带本体1两端的魔术贴粘扣带8。魔术贴粘扣带8可调节头带本体1的长度,同时也便于将其固定于患者下颌。
26.为便于定位做标记,第二枢轴62具有连通滑槽2的中心通孔。
技术特征:
1.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包括可弯曲成环形的头带本体(1),头带本体(1)设置有用于将其两个端部连接固定的端部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头带本体(1)的中部设置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2),滑槽(2)内安装有至少一组辅助定位支架,辅助定位支架包括沿着滑槽(2)长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的固定件(3)、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均与滑槽(2)形成滑动配合,固定件(3)上设置有第一枢轴(61),第一滑动件(4)上设置有第二枢轴(62),第二滑动件(5)上设置有第三枢轴(63),第一枢轴(61)、第二枢轴(62)和第三枢轴(63)沿着滑槽(2)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枢轴(61)上铰接有第一连接臂(71)和第二连接臂(72),第二枢轴(62)上铰接有第三连接臂(73)和第四连接臂(74),第三枢轴(63)上铰接有第五连接臂(75)和第六连接臂(76),第三连接臂(73)的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一连接臂(71)铰接,第三连接臂(73)的另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五连接臂(75)铰接,第四连接臂(74)的一端通过枢轴与第二连接臂(72)铰接,第四连接臂(74)的另一端通过枢轴与第六连接臂(76)铰接,第一连接臂(71)、第二连接臂(72)、第三连接臂(73)和第四连接臂(74)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第五连接臂(75)、第六连接臂(76)、第三连接臂(73)和第四连接臂(74)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所有连接臂均采用弹力臂结构或者至少将第一滑动件(4)和第二滑动件(5)采用可分离的方式设置在滑槽(2)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其特征在于:辅助定位支架设置有两组,两组辅助定位支架共用一个固定件(3)、且共用同一根第一枢轴(61),两组辅助定位支架以第一枢轴(61)为中心呈对称设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其特征在于:两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第一连接臂(71)为一体结构,两组辅助定位支架中的第二连接臂(72)为一体结构。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其特征在于:在头带本体(1)的长度方向上,第一枢轴(61)和第二枢轴(62)的中心距为m,第二枢轴(62)和第三枢轴(63)的中心距为n,m和n的比值为2:3。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其特征在于:端部连接结构为设置于头带本体(1)两端的魔术贴粘扣带(8)。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其特征在于:第二枢轴(62)具有连通滑槽(2)的中心通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生理辅助定位头带,属于医疗用品领域。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过程中准确确定电极位置。本实用新型包括可弯曲成环形的头带本体,头带本体设置有用于将其两个端部连接固定的端部连接结构,头带本体的中部设置沿其长度方向设置的滑槽,滑槽内安装有至少一组辅助定位支架,辅助定位支架包括固定件、第一滑动件、第二滑动件、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第四连接臂、第五连接臂和第六连接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第五连接臂、第六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连接臂和第四连接臂构成一组平行四连杆机构。
技术研发人员:
张思卿 田雨 马惠 方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4.28
技术公布日:
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