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颈部按摩器,尤其涉及一种外型美观,使用舒适的充气
气囊。
背景技术:
2.现今市场上销售的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一般是由软塑胶片材粘接而成,整体外形呈c型或u型。然而,现有的充气气囊都只使用两块软塑胶片材呈左、右布置地粘接,两者形成的粘接线分别位于充气气囊的上侧中间以及下侧中间位置。这种气囊在充满气后,中间鼓起,上、下两侧较尖,整个外形不够圆滑,外形不美观,与肩颈的贴合度较差。另外,由于软塑胶片材与另一者粘接后,软塑胶片材的
边缘位于气囊整体的外部中间并形成一条形凸起,当气囊的外部套上一层布套后,该条形凸起会顶起布套,使得按摩器的外形不够美观,并且,套于颈部后会与皮肤接触,严重影响使用者的使用感受,使用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型美观,使用舒适的充气气囊。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包括气囊主体以及连接于
所述气囊主体两端的气囊前部,所述气囊前部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及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及第三连接片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片呈u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片连接于所述u型结构的一侧,两者之间形成一u型的第一
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于所述u型结构的另一侧,两者之间形成一u型的第二连接线。
5.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及第三连接片,利用三块连接片连接形成气囊前部,其中,将所述第二连接片呈u型结构,并且使所述第一连接片及第三连接片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片的两侧,从而使所述气囊前部的四周具有三个光滑的弧面,且具有位于上侧、下侧、左侧及右侧四个面,因此,充气气囊充气后整体更加圆滑,外轮廓弧形面更贴合于人体肩颈,因而,整体外型更美观,配戴起来更加舒适。
6.较佳地,所述气囊主体包括上连接片、下连接片、外连接片及内连接片,所述上连接片与所述下连接片呈上、下设置,所述外连接片的上边缘与所述上连接片的外边缘连接形成第一外连接线,所述外连接片的下边缘与所述下连接片的外边缘连接形成第二外连接线;所述内连接片的上边缘与所述上连接片的内边缘连接形成第一内连接线,所述内连接片的下边缘与所述下连接片的内边缘连接形成第二内连接线。通过设置上连接片、下连接片、外连接片及内连接片,利用四块连接片连接形成所述气囊主体,使得所述气囊主体具有位于上侧、下侧、左侧及右侧四个面,因此,整个充气气囊充气后整体更加圆滑,外轮廓弧形面更贴合于人体肩颈,外型更美观,配戴起来更加舒适。
7.具体地,所述气囊主体呈c型结构。
8.具体地,所述第一连接线及第二连接线的各个端部与对应于该端的所述第一外连接线、第二外连接线、第一内连接线及第二内连接线的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
9.较佳地,所述气囊主体朝向所述气囊前部的一侧向内凹陷地设有定位孔。所述定
位孔可以对按摩装置进行定位,有效提高组装的便利性以及连接的稳定性。
10.具体地,所述定位孔由多片第四连接片连接围成。
11.较佳地,各个连接片的边缘位于气囊的内部。这样可以避免各连接线处的边缘材料向所述充气气囊的外部凸起,因此,使得充气气囊的外表面更加光滑,整体外型更美观。在配戴时,连接线处的边缘材料不会与人体皮肤接触,使用起来更加舒适。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的立体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的俯视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的侧视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的前视图。
16.图5是本实用新型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的后视图。
17.图6是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19.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100包括气囊主体1以及连接于所述气囊主体1两端的气囊前部2,所述气囊主体1呈c型结构。所述气囊前部2包括第一连接片21、第二连接片22及第三连接片23,所述第二连接片22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片21及第三连接片23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片22呈u型结构,即所述第二连接片22从上侧向前方延伸后再弧形弯曲地向下延伸,最后从下侧向后方延伸。所述第一连接片21连接于所述u型结构的一侧,两者之间形成一u型的第一连接线2a;所述第二连接片22连接于所述u型结构的另一侧,两者之间形成一u型的第二连接线2b。
20.再请参阅图1至图4,所述气囊主体1包括上连接片11、下连接片12、外连接片13及内连接片14,所述上连接片11与所述下连接片12呈上、下设置,所述外连接片13及内连接片14呈内、外设置;所述外连接片13的上边缘与所述上连接片11的外边缘连接形成第一外连接线1a,所述外连接片13的下边缘与所述下连接片12的外边缘连接形成第二外连接线1b;所述内连接片14的上边缘与所述上连接片11的内边缘连接形成第一内连接线1c,所述内连接片14的下边缘与所述下连接片12的内边缘连接形成第二内连接线1d。
21.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线2a及第二连接线2b的各个端部与对应于该端的所述第一外连接线1a、第二外连接线1b、第一内连接线1c及第二内连接线1d的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即,两所述第一连接线2a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外连接线1a的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两所述第一连接线2a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外连接线1b的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两所述第二连接线2b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内连接线1c的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两所述第二连接线2b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内连接线1d的两端一一对应地连接。
22.再如图2及图6所示,各个连接片的边缘位于气囊的内部。即,所述第一连接片21与第二连接片22连接后,所述第一连接片21及第二连接片22之间的边缘材料2c位于所述气囊前部2的内部。所述第三连接片23与第二连接片22连接后,所述第三连接片23及第二连接片
22之间的边缘材料2d位于所述气囊前部2的内部。所述上连接片11与所述外连接片13连接后,两者之间的边缘材料(图中未示)位于所述气囊主体1的内部。所述上连接片11与所述内连接片14连接后,两者之间的边缘材料位于所述气囊主体1的内部。所述下连接片12与所述外连接片13连接后,两者之间的边缘材料位于所述气囊主体1的内部。所述下连接片12与所述内连接片14连接后,两者之间的边缘材料位于所述气囊主体1的内部。这样可以避免各连接线处的边缘材料向所述充气气囊100的外部凸起,因此,使得充气气囊100的外表面更加光滑,整体外型更美观。在配戴时,连接线处的边缘材料不会与人体皮肤接触,使用起来更加舒适。
23.请参阅图1,所述气囊主体1朝向所述气囊前部2的一侧向内凹陷地设有定位孔101,按摩机芯可设置于所述定位孔101内。所述定位孔101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方形。具体地,所述定位孔101由多片第四连接片15连接围成。所述内连接片14开设有通孔,所述第四连接片14的上边边缘与所述内连接片14的通孔的边缘连接,且两者的边缘材料位于所述气囊主体1的内部。所述定位孔101可以对按摩装置进行定位,有效提高组装的便利性以及连接的稳定性。
24.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连接片21、第二连接片22及第三连接片23,利用三块连接片连接形成气囊前部2,其中,将所述第二连接片22呈u型结构,并且使所述第一连接片21及第三连接片2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片22的两侧,从而使所述气囊前部2的四周具有三个光滑的弧面,且具有位于上侧、下侧、左侧及右侧四个面,因此,所述气囊前部2充气后更加圆滑,外轮廓弧形面更贴合于人体肩颈。并且,又通过设置上连接片11、下连接片12、外连接片13及内连接片14,利用四块连接片连接形成所述气囊主体1,使得所述气囊主体1具有位于上侧、下侧、左侧及右侧四个面,因此,所述气囊主体1充气后更加圆滑,外轮廓弧形面更贴合于人体肩颈。因而,所述充气气囊100整体外型更美观,配戴起来更加舒适。
25.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主体以及连接于所述气囊主体两端的气囊前部,所述气囊前部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及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及第三连接片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片呈u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片连接于所述u型结构的一侧,两者之间形成一u型的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于所述u型结构的另一侧,两者之间形成一u型的第二连接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主体包括上连接片、下连接片、外连接片及内连接片,所述上连接片与所述下连接片呈上、下设置,所述外连接片的上边缘与所述上连接片的外边缘连接形成第一外连接线,所述外连接片的下边缘与所述下连接片的外边缘连接形成第二外连接线;所述内连接片的上边缘与所述上连接片的内边缘连接形成第一内连接线,所述内连接片的下边缘与所述下连接片的内边缘连接形成第二内连接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主体呈c型结构。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线及第二连接线的各个端部与对应于该端的所述第一外连接线、第二外连接线、第一内连接线及第二内连接线的端部一一对应地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主体朝向所述气囊前部的一侧向内凹陷地设有定位孔。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孔由多片第四连接片连接围成。7.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其特征在于:各个连接片的边缘位于气囊的内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颈部按摩器的充气气囊,包括气囊主体以及连接于所述气囊主体两端的气囊前部,所述气囊前部包括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及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及第三连接片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片呈U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片连接于所述U型结构的一侧,两者之间形成一U型的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片连接于所述U型结构的另一侧,两者之间形成一U型的第二连接线。本实用新型充气气囊具有外型美观,使用舒适的优点。使用舒适的优点。使用舒适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
刘志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广东全民健康国际科学技术研究院
技术研发日:
2022.03.30
技术公布日:
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