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能转动钳瓣的可视
异物钳。
背景技术:
2.人们在进食时,常会误将异物卡进咽喉部,如鱼刺、碎骨等,咽喉部还容易发生病变,如下咽癌、喉癌等,这些状况下都需要使用异物钳来钳取异物或病变组织。异物钳通常有直管和弯管两种,比如专利“一种可旋转异物钳”(
专利号:2020200103511)是直管异物钳,专利“可旋转异物钳”(专利号:2020219838933)和“可视异物钳”(专利号:2017200165408)是弯管异物钳。使用直管异物钳时,需要病人仰头配合,而仰头就会牵拉咽喉部,咽喉部的异物和病变都让病人更加感觉不舒适。使用弯管异物钳时,病人坐姿自然,较为舒适,因此对大部分人来说,弯管异物钳是首选。
3.现有技术中,弯管异物钳存在着以下不足:1、没有配置内窥镜,比如专利“一种可旋转异物钳”(专利号:2020200103511)和“可旋转异物钳”(专利号:2020219838933) 在使用时,需要另行插入内窥镜辅助查看异物或病变,使得操作较为麻烦。2、钳架不可转动,比如专利“可视异物钳”(专利号:2017200165408)中,由于钳头夹板固定连接在套管的端头内,导致有些咽喉部的异物和病变由于角度原因,钳瓣很难钳取,增加了操作难度。3、钳架结构设计不合理,钳取操作时钳架转动不顺畅,使得弯管前端跳动,进一步增加病人的痛苦,病人的配合度差,体感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能转动钳瓣的可视异物钳。
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能转动钳瓣的可视异物钳,包括操控手柄,操控手柄上设有固定钳柄,固定钳柄上铰接有活动钳柄,操控手柄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弯管,弯管的前端设有转动配合的钳架,
所述操控手柄上设有视频接口,操控手柄的尾端向后延伸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上设有转动配合的调向手轮,所述钳架包括转筒,转筒的前端对称设有两个钳瓣,钳架的一侧设有内窥镜,所述弯管的前端设有呈筒状的固定套,固定套的前端设有环形收口,固定套的尾端螺接在弯管的前端外侧,转筒设置在固定套的腔体内,且转筒的外径略小于固定筒的内径,转筒的长度略小于环形收口与弯管的前端口之间的距离,装配后转筒被限位在环形收口与弯管的前端口之间,所述弯管内设有镜线、牵拉
钢丝和扭矩钢丝,镜线的前端与内窥镜连接,尾端与视频接口连接,牵拉钢丝的前端与钳瓣连接,尾端穿过第二接口后与活动钳柄的柄头连接,控制两个钳瓣开合,扭矩钢丝的前端与转筒连接固定,尾端穿过第一接口后与调向手轮连接固定,控制钳架在固定套内转动,进而带动钳瓣转动;其中,所述转筒的尾端口和前端口分别沿径向向外一体延伸设有弧形凸棱,弧形凸棱的外径略小于固定筒的内径,这样改进后,转筒与固定套为线接触,接触面非常小,使得钳架在固定套内转动更加灵活;所述转
筒的尾端口中部设有一字型横梁,转筒的前端口内设有底板,底板中心处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两侧在底板的前侧面上向前一体延伸设有两个平行的叉板,且叉板的主体与横梁的主体平行,两个叉板的外侧在底板上设有第二通孔,内窥镜设置在靠近第二通孔的叉板的前端外侧中部,两个叉板之间设有两个钳瓣的铰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两个钳瓣的铰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构成四连杆机构,镜线的前端穿过转筒的尾端口和第二通孔后连接在内窥镜上,牵拉钢丝的前端穿过转筒的尾端口和第一通孔后连接在四连杆机构上,扭矩钢丝的前端连接固定在横梁上;所述第一接口的端口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挡块,调向手轮的前侧面上设有一个挡柱,装配后挡柱被限位在两个挡块之间,限制调向手轮的最大转动角度为185度。
6.作为优选,所述弯管的前端外侧设有止位环棱,固定套的尾端螺接在弯管的前端外侧上后,固定套的尾端抵触在止位环棱上。
7.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接口的外端口与活动钳柄的柄头之间设有拉簧,拉簧套置在牵拉钢丝的尾端外侧,拉簧可以使得活动钳柄快速复位。
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两个钳瓣的铰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为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专利“一种可旋转异物钳”(专利号:2020200103511)、“可旋转异物钳
”ꢀ
(专利号:2020219838933)和“可视异物钳”(专利号:2017200165408);所述调向手轮转动配合第一接口的结构为现有技术,亦可参考本实用新型中的钳架,将叉板改造成转轮,固定连接在转筒底板上即可;所述镜线为现有技术,包括内窥镜的信号线和电源线,可以参考专利“一种新型电子直视取鱼骨钳”(专利号:2014202324195);所述牵拉钢丝为现有技术,伸缩性小,可以参考专利“可旋转异物钳”(专利号:2020219838933)中的拉线;所述扭矩钢丝是刚性很小具有弹性可自由弯曲的传动轴,用于联接不同轴线和不在同方向或有相对运动的两轴以传递旋转运动和扭矩,能把旋转运动和转矩灵活地传到任何位置,为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专利“一种高压水软轴驱动清洗装置”(专利号:2021203466333) 中的软轴。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一体设有内窥镜,无需辅助即可方便医生在可视情况下进行门诊检查、活检取样、临床手术等;2、改进了钳架结构,钳架的转筒与固定套为线接触,接触面非常小,使得钳架在固定套内转动灵活,转动钳架时弯管前端基本无跳动,利于病人配合检查和,病人的体感佳;3、牵拉钢丝驱动钳瓣开合,扭矩钢丝驱动钳架转动,两者分工明确,互不干扰;4、限定了调向手轮的最大转动角度,在该角度范围内转动调向手轮,进而转动钳瓣,钳瓣可以钳取咽喉部任何角度的异物和病变,还避免了镜线、牵拉钢丝和扭矩钢丝相互缠绕。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等特点。
附图说明
1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1.图2是图1中a部放大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2.图3是图2的一种k向局剖结构示意图;
13.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钳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14.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调向手轮的一种装配结构示意图。
15.图中,1-固定钳柄,2-活动钳柄,3-操控手柄,4-调向手轮,5-视频接口,6-牵拉钢
丝,7-拉簧,8-弯管,9-固定套,10-钳瓣,11-镜线,12-内窥镜,13-叉板,14-铰杆, 15-第一连杆,16-第二连杆,17-转筒,18-底板,19-横梁,20-钳架,21-柄头,22-第一通孔,23-第二通孔,24-弧形凸棱,25-扭矩钢丝,31-第一接口,32-第二接口,41-挡柱, 81-止位环棱,91-环形收口,311-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17.实施例:参看图1-图5,一种能转动钳瓣的可视异物钳,包括操控手柄,操控手柄上设有固定钳柄,固定钳柄上铰接有活动钳柄,操控手柄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弯管,弯管的前端设有转动配合的钳架,所述操控手柄上设有视频接口,操控手柄的尾端向后延伸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上设有转动配合的调向手轮,所述钳架包括转筒,转筒的前端对称设有两个钳瓣,钳架的一侧设有内窥镜,所述弯管的前端设有呈筒状的固定套,固定套的前端设有环形收口,固定套的尾端螺接在弯管的前端外侧,转筒设置在固定套的腔体内,且转筒的外径略小于固定筒的内径,转筒的长度略小于环形收口与弯管的前端口之间的距离,装配后转筒被限位在环形收口与弯管的前端口之间,所述弯管内设有镜线、牵拉钢丝和扭矩钢丝,镜线的前端与内窥镜连接,尾端与视频接口连接,牵拉钢丝的前端与钳瓣连接,尾端穿过第二接口后与活动钳柄的柄头连接,控制两个钳瓣开合,扭矩钢丝的前端与转筒连接固定,尾端穿过第一接口后与调向手轮连接固定,控制钳架在固定套内转动,进而带动钳瓣转动。其中,所述转筒的尾端口和前端口分别沿径向向外一体延伸设有弧形凸棱,弧形凸棱的外径略小于固定筒的内径,这样改进后,转筒与固定套为线接触,接触面非常小,使得钳架在固定套内转动更加灵活;所述转筒的尾端口中部设有一字型横梁,转筒的前端口内设有底板,底板中心处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两侧在底板的前侧面上向前一体延伸设有两个平行的叉板,且叉板的主体与横梁的主体平行,两个叉板的外侧在底板上设有第二通孔,内窥镜设置在靠近第二通孔的叉板的前端外侧中部,两个叉板之间设有两个钳瓣的铰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两个钳瓣的铰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构成四连杆机构,镜线的前端穿过转筒的尾端口和第二通孔后连接在内窥镜上,牵拉钢丝的前端穿过转筒的尾端口和第一通孔后连接在四连杆机构上,扭矩钢丝的前端连接固定在横梁上;所述第一接口的端口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挡块,调向手轮的前侧面上设有一个挡柱,装配后挡柱被限位在两个挡块之间,限制调向手轮的最大转动角度为185度;所述弯管的前端外侧设有止位环棱,固定套的尾端螺接在弯管的前端外侧上后,固定套的尾端抵触在止位环棱上;所述第二接口的外端口与活动钳柄的柄头之间设有拉簧,拉簧套置在牵拉钢丝的尾端外侧,拉簧可以使得活动钳柄快速复位。
18.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两个钳瓣的铰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构成的四连杆机构为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专利“一种可旋转异物钳”(专利号:2020200103511)、“可旋转异物钳
”ꢀ
(专利号:2020219838933)和“可视异物钳”(专利号:2017200165408);所述调向手轮转动配合第一接口的结构为现有技术,亦可参考本实用新型中的钳架,将叉板改造成转轮,固定连接在转筒底板上即可;所述镜线为现有技术,包括内窥镜的信号线和电源线,可以参考专利“一种新型电子直视取鱼骨钳”(专利号:2014202324195);所述牵拉钢丝为现有技术,伸缩性小,可以参考专利“可旋转异物钳”(专利号:2020219838933)中的拉线;所述扭矩钢丝是
刚性很小具有弹性可自由弯曲的传动轴,用于联接不同轴线和不在同方向或有相对运动的两轴以传递旋转运动和扭矩,能把旋转运动和转矩灵活地传到任何位置,为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专利“一种高压水软轴驱动清洗装置”(专利号:2021203466333) 中的软轴。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一体设有内窥镜,无需辅助即可方便医生在可视情况下进行门诊检查、活检取样、临床手术等;2、改进了钳架结构,钳架的转筒与固定套为线接触,接触面非常小,使得钳架在固定套内转动灵活,转动钳架时弯管前端基本无跳动,利于病人配合检查和,病人的体感佳;3、牵拉钢丝驱动钳瓣开合,扭矩钢丝驱动钳架转动,两者分工明确,互不干扰;4、限定了调向手轮的最大转动角度,在该角度范围内转动调向手轮,进而转动钳瓣,钳瓣可以钳取咽喉部任何角度的异物和病变,还避免了镜线、牵拉钢丝和扭矩钢丝相互缠绕。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等特点。
20.最后,应当指出,以上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较有代表性的例子。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还可以有许多变形。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应认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能转动钳瓣的可视异物钳,包括操控手柄,操控手柄上设有固定钳柄,固定钳柄上铰接有活动钳柄,操控手柄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弯管,弯管的前端设有转动配合的钳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操控手柄上设有视频接口,操控手柄的尾端向后延伸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上设有转动配合的调向手轮,所述钳架包括转筒,转筒的前端对称设有两个钳瓣,钳架的一侧设有内窥镜,所述弯管的前端设有呈筒状的固定套,固定套的前端设有环形收口,固定套的尾端螺接在弯管的前端外侧,转筒设置在固定套的腔体内,且转筒的外径略小于固定筒的内径,转筒的长度略小于环形收口与弯管的前端口之间的距离,装配后转筒被限位在环形收口与弯管的前端口之间,所述弯管内设有镜线、牵拉钢丝和扭矩钢丝,镜线的前端与内窥镜连接,尾端与视频接口连接,牵拉钢丝的前端与钳瓣连接,尾端穿过第二接口后与活动钳柄的柄头连接,控制两个钳瓣开合,扭矩钢丝的前端与转筒连接固定,尾端穿过第一接口后与调向手轮连接固定,控制钳架在固定套内转动,进而带动钳瓣转动;其中,所述转筒的尾端口和前端口分别沿径向向外一体延伸设有弧形凸棱,弧形凸棱的外径略小于固定筒的内径;所述转筒的尾端口中部设有一字型横梁,转筒的前端口内设有底板,底板中心处设有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两侧在底板的前侧面上向前一体延伸设有两个平行的叉板,且叉板的主体与横梁的主体平行,两个叉板的外侧在底板上设有第二通孔,内窥镜设置在靠近第二通孔的叉板的前端外侧中部,两个叉板之间设有两个钳瓣的铰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两个钳瓣的铰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构成四连杆机构,镜线的前端穿过转筒的尾端口和第二通孔后连接在内窥镜上,牵拉钢丝的前端穿过转筒的尾端口和第一通孔后连接在四连杆机构上,扭矩钢丝的前端连接固定在横梁上;所述第一接口的端口两侧分别设有一个挡块,调向手轮的前侧面上设有一个挡柱,装配后挡柱被限位在两个挡块之间,限制调向手轮的最大转动角度为185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能转动钳瓣的可视异物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弯管的前端外侧设有止位环棱,固定套的尾端螺接在弯管的前端外侧上后,固定套的尾端抵触在止位环棱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能转动钳瓣的可视异物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的外端口与活动钳柄的柄头之间设有拉簧,拉簧套置在牵拉钢丝的尾端外侧。
技术总结
一种能转动钳瓣的可视异物钳,操控手柄上设有固定钳柄,固定钳柄上铰接有活动钳柄,操控手柄的前端固定连接有弯管,弯管的前端设有转动配合的钳架,操控手柄上设有视频接口,操控手柄的尾端向后延伸设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第一接口上设有转动配合的调向手轮。镜线的前端与内窥镜连接,尾端与视频接口连接,方便医生在可视情况下进行门诊检查、活检取样、临床手术等;牵拉钢丝控制两个钳瓣开合,扭矩钢丝控制钳架在固定套内转动,两者分工明确,互不干扰;钳架在固定套内转动灵活,转动时弯管前端基本无跳动,利于病人配合检查和,病人的体感佳;转动钳瓣可以钳取咽喉部任何角度的异物和病变,还避免了镜线、牵拉钢丝和扭矩钢丝相互缠绕。矩钢丝相互缠绕。矩钢丝相互缠绕。
技术研发人员:
唐有良 刘学 张熊坚 张智敏 鲍洋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常山县人民医院(常山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共同体)
技术研发日:
2022.01.12
技术公布日:
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