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导丝的
消化道内镜
超声检查辅助球囊。
背景技术:
2.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有赖于内镜、超声探头、消化道管壁以及三者之间的超声波介质(临床常用为脱气水)的完美结合,即:只有当病变所在部位充满水(在临床实践中为脱气水)后,内镜超声图像才能把整个消化道壁显示出来。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完整的消化道壁切面很难显示出来,尤其是一些特殊部位,如食管、胃窦、肠道拐弯处。主要原因是难以注水或者注水后难以潴留,致使气体仍然占据管腔,引起超声波的强反射,致使管壁的超声图像难以完整显示。
3.现有报道了关于独立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专利号:zl2015 20307965.5;zl2015 3 0139292.2;zl2015 3 0140854.5;zl2015 3 0139301.8; zl2015 3 0139302.2;zl2015 3 0139295.6)。该球囊在内镜超声(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检查过程中可以将水成功地堵在消化道腔内(多为生理狭窄以上部位),形成类似“堤坝”作用,从而顺利完成eus检查;不仅如此,由于该球囊的“堤坝”作用,eus检查所需的注水量将大为减少,而且可大大缩短检查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但上述辅助球囊一个缺点是其附件
导管硬度不够,致使临床应用时球囊插入困难,有时需圈套器或者活检钳将其前端固定于内镜,通过内镜进入贲门或者幽门,从而发挥“堤坝”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本实用新型对现有辅助球囊作了以下改进:1、导管内带有导丝,从而增加其硬度,方便临床从口或鼻将球囊插入。2、同时拔出导丝后,其体外接口处可接开关接头,对球囊进行注水或空气,膨胀球囊;检查结束后,可吸取球囊内水或空气。
5.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一种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包括:
6.转接头;
7.注水后可膨胀的球囊;
8.以及一端连接
所述转接头、另一端穿过所述球囊内部的导管,其中,所述导管穿过所述球囊内部的部分设置有注水孔;
9.所述导管内置导丝,所述导丝在球囊放置于消化道检查目标位置的远端后可拔出;
10.开关接头,所述开关接头待所述导丝从所述导管中拔出后与所述转接头连接。
1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球囊注水膨胀后,其垂直于所述导管方向上的直径为30-50mm,其平行于所述导管方向上的直径为20-30mm。
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导管的长度为80-120cm。
13.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导管的外径为3.5-4.0mm。
1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注水孔的孔径为3.5~3.9mm。
15.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导管由透声材料制成。
16.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导管中穿过所述球囊内部的一端端末封闭。
1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消化道检查目标位置包括贲门或幽门。
18.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跟现有独立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比较,本实用新型可更容易插入,进入贲门或幽门,起到“堤坝”作用,使内镜超声检查顺利完成,节约检查时间,患者置入球囊的风险更少。本实用新型可以完全替代目前临床上采用的超声内镜附着水囊及现有报道的球囊产品;同时由于其堵水的“堤坝”作用,特别适合配合普通内镜下超声微探头完成消化道小病灶的探查,可使消化早期癌变或癌前病变能够及时发现。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球囊2的状态为在注水膨胀状态下的状态;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球囊2的状态为在注水膨胀状态下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3.如图1所示,一种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包括:转接头1;注水后可膨胀的球囊2;以及一端连接所述转接头1、另一端穿过所述球囊2内部的导管3,其中,所述导管3穿过所述球囊2内部的部分设置有注水孔;所述导管3内置导丝4,所述导丝4在球囊2放置于消化道检查目标位置(如贲门或幽门)的远端后可拔出;开关接头5,所述开关接头5待所述导丝4从所述导管 3中拔出后与所述转接头1连接。
24.球囊2:注水后可膨胀并放置在消化道狭窄部位(如贲门、幽门、十二指肠降段等),待内镜孔道注脱气水后,所述球囊2可起到堤坝作用使管腔注射的超声介质(脱气水)潴留。所述球囊2膨胀状态时应具备适宜的张力,使之能抗其上方消化道潴留的脱气水的压力,同时其张力不至于损害消化道管壁。为适应人体消化道解剖以及顺利完成其堵水的“堤坝”功能,我们设定:所述球囊2 注水膨胀后,其垂直于所述导管方向上的直径φb为30-50mm,其平行于所述导管方向上的直径l2为20-30mm。
25.导管3:连接球囊2并将球囊2放置于消化道的推送管,该推送管中穿过球囊2内部的一端端末封闭。由于其前端的球囊须注水膨胀,因此该推送管穿过所述球囊2内部的部分设置有注水孔,所述注水孔的孔径φa设置为3.5~ 3.9mm,注水孔的个数优选为小于等于3个;同时由于在检查eus过程中推送管始终位于消化道声场内,因此该推送管宜采用透声材料以保证良好的超声图像,即导管3由透声材料制成,可以保证内镜超声检查时超声波能透过导管,减少其反射,使之在超声图像上完整地显示整个消化道管壁及管腔;并且导管应具
备一定的硬度和柔软度,从而能够顺利插入至消化道内。根据消化道长度 (特别是上消化道),我们设计导管3的长度l1为80-120cm,导管3的外径为 3.5-4.0mm。
26.导丝4:经转接头1插入到导管3内(不到达球囊2),其作用是保持一定硬度,方便临床从口或鼻将球囊2插入,通过导丝把球囊2推送至胃部喷门等位置。
27.开关接头5:打开开关接头5,通过开关接头5注入生理盐水或空气,注入的生理盐水或空气通过导管的注水孔到达球囊2,使球囊2和导管内孔道充满水或空气,然后关闭开关接头5,使导管3和球囊2中的水或空气不至于反流出体外,保证球囊2注水状态时的张力和导管3注水孔内水充盈状态。
28.转接头1:连接开关接头5和导管3。
29.本实用新型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的使用:
30.将转接头1、导管2、球囊2和导丝4按图1组装好,当需要进行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时,可先将收起状态的球囊2经口或鼻塞入消化道,通过导丝4使球囊2置于消化道检查目标位置(如胃部喷门)的远端,取出导丝4,按图2连接开关接头5,打开开关接头5,通过开关接头5注入生理盐水或空气,使球囊 2成膨胀状态(如图1和2所示),关闭开关接头5,球囊2往回提拉,从而成功堵塞住消化道检查目标位置的远端,使球囊2卡在消化道检查目标位置(如贲门部),起“堤坝作用”,其后通过内镜孔道往消化道管腔注入脱气水至管腔注满脱气水,即可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检查结束后,打开开关接头5,可吸取球囊内水或空气。
31.经过动物实验验证:对于上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降部) 以及下消化道(直肠肛管),使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完整并清晰显示消化道管壁各层结构,更易插入,图像质量好,受气体干扰少,而且注水量少,检查时间短。
32.最后所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其特征在于,包括:转接头;注水后可膨胀的球囊;以及一端连接所述转接头、另一端穿过所述球囊内部的导管,其中,所述导管穿过所述球囊内部的部分设置有注水孔;所述导管内置导丝,所述导丝在球囊放置于消化道检查目标位置的远端后可拔出;开关接头,所述开关接头待所述导丝从所述导管中拔出后与所述转接头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注水膨胀后,其垂直于所述导管方向上的直径为30-50mm,其平行于所述导管方向上的直径为20-30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长度为80-120c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外径为3.5-4.0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水孔的孔径为3.5~3.9mm。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由透声材料制成。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中穿过所述球囊内部的一端端末封闭。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化道检查目标位置包括贲门或幽门。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导丝的消化道内镜超声检查辅助球囊,包括:转接头;注水后可膨胀的球囊;以及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接头、另一端穿过所述球囊内部的导管,其中,所述导管穿过所述球囊内部的部分设置有注水孔;所述导管内置导丝,所述导丝在球囊放置于贲门或幽门后可拔出;开关接头,所述开关接头待所述导丝从所述导管中拔出后与所述连接接头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更容易插入,进入贲门或幽门,起到“堤坝”作用,使内镜超声检查顺利完成,节约检查时间,患者置入球囊的风险更少。患者置入球囊的风险更少。患者置入球囊的风险更少。
技术研发人员:
黎建军 贺龙君 冯国开 罗琳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2021.12.08
技术公布日:
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