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一种
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及其培养和供水机构涉及分室培养装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以杜鹃花类为例,杜鹃花类菌根真菌有盘菌属、珊瑚菌属和一些不产生子实体仅见菌丝体的真菌类,其菌株具有产生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这对于菌丝穿透根表的黏胶层进入细胞内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许多学者开展杜鹃类菌根的研究工作,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将根和真菌分室培养。
3.菌根真菌培养装置可以采用分室培养方式,如申请号201420763337.3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采用人工培养基开展丛枝菌根真菌纯培养的分室培养装置》,该装置包括带有上盖且呈圆形的培养皿,
所述培养皿内通过平行的有机玻璃条ⅰ、有机玻璃条ⅱ将其分隔成菌丝室、菌根室、营养补充室,其结构简单、高效,可有效排除宿主植物根系及其它外源微生物对菌丝的干扰。
4.但是,该分室培养装置是一体设计,培养结束后培养装置难以进行清理循环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技术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及其培养和供水机构,实现培养室和菌丝室进行分室培养,且可以单独取出进行清理,达到培养装置可循环利用的效果。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培养机构和供水机构,所述培养机构外部设置有供水机构;
8.当需要分室培养时,此时通过培养机构对菌根真菌进行分室培养并使得培养装置便于清理,再通过供水机构进行供水,从而完成分室培养装置便于清理和供水的操作。
9.所述培养机构包括:底板、连接框、连接板、第一密封垫、连接柱、壳盖、尼龙隔离网板和第二密封垫,所述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框,所述连接框的顶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顶部卡接有
多个连接板,多个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垫,多个所述连接板分别设置在连接框的左右两侧、正面和背面,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顶部固定连接有壳盖,正面和背面所述连接框的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尼龙隔离网板,所述尼龙隔离网板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密封垫;
10.当需要分室培养时,此时通过将多个连接板底部的卡块依次对着底板顶部连接框的卡槽,使得连接板通过卡块与卡槽与底板连接,再通过第一密封垫避免水流漏出,连接完毕后从而形成培养壳,再将尼龙隔离网板通过凹槽插入连接框和连接板内,进而形成培养室和菌丝室进行分室培养,再通过壳盖底部的连接柱对着连接板顶部的连接槽,进而形成
封闭空间进培养,培养完毕后,依次拆开壳盖、连接板,进而可以单独取出进行清理,从而完成分室培养和便于清理培养装置的操作,达到培养装置可循环利用的效果。
11.所述供水机构包括:水箱、抽水泵和抽水管,所述水箱的内部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抽水管;
12.当需要供水时,此时通过启动水箱内的抽水泵抽取水流,通过抽水管将水流运输到达输水管处,再通过设置有多个输水管可以同时对形成的两个培养室进供水,从而完成对菌根真菌供水的操作。
13.优选的,所述连接框设置为中空状,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块。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框设置为中空状方便放入菌根真菌等物品,在通过设置有卡块使得连接框和连接板进行卡接进行固定。
15.优选的,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大小与连接框的顶部大小相适配,所述第一密封垫设置为中空状。
1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板的底部大小与连接框的顶部大小相适配使得连接板和连接框连接更紧密,再通过第一密封垫设置为中空状使得卡块可以穿过第一密封垫。
17.优选的,所述壳盖底部大小与底板的顶部大小相适配,凹槽贯穿连接框并延伸至连接框的底部。
18.优选的,所述连接柱设置有多个,所述尼龙隔离网板高度与连接框加连接板的高度相适配。
19.优选的,所述水箱固定连接在底板的底部,所述水箱的左侧固定连通有进水管。
20.优选的,所述抽水管的顶部固定连通有多个输水管,所述输水管贯穿壳盖并延伸至壳盖的底部。
21.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培养机构,包括:底板、连接框、连接板、第一密封垫、连接柱、壳盖、尼龙隔离网板和第二密封垫,所述底板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框,所述连接框的顶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顶部卡接有多个连接板,多个所述连接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垫,多个所述连接板分别设置在连接框的左右两侧、正面和背面,所述连接板的顶部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顶部固定连接有壳盖,正面和背面所述连接框的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尼龙隔离网板,所述尼龙隔离网板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密封垫。
22.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供水机构,包括:水箱、抽水泵和抽水管,所述水箱的内部设置有抽水泵,所述抽水泵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抽水管。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24.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多个连接板底部的卡块依次对着底板顶部连接框的卡槽,使得连接板通过卡块与卡槽与底板连接,再通过第一密封垫避免水流漏出,连接完毕后从而形成培养壳,再将尼龙隔离网板通过凹槽插入连接框和连接板内,进而形成培养室和菌丝室进行分室培养,再通过壳盖底部的连接柱对着连接板顶部的连接槽,进而形成封闭空间进培养,培养完毕后,依次拆开壳盖、连接板,进而可以单独取出进行清理,从而完成分室培养和便于清理培养装置的操作,达到培养装置可循环利用的效果。
25.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启动水箱内的抽水泵抽取水流,通过抽水管将水流运输到达输水管处,再通过设置有多个输水管可以同时对形成的两个培养室进供水,从而完成对
菌根真菌供水的操作。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培养机构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侧面剖视图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图结构示意图。
31.其中:1、培养机构;2、供水机构;11、底板;12、连接框;13、连接板;14、第一密封垫;15、连接柱;16、壳盖;17、尼龙隔离网板;18、第二密封垫;21、水箱;22、抽水泵;23、抽水管;101、卡块;201、进水管;202、输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33.具体实施方式一
34.以下是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
35.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请参阅图1-5,包括:培养机构1和供水机构2,培养机构1外部设置有供水机构2;
36.当需要分室培养时,此时通过培养机构1对菌根真菌进行分室培养并使得培养装置便于清理,再通过供水机构2进行供水,从而完成分室培养装置便于清理和供水的操作。
37.培养机构1包括:底板11、连接框12、连接板13、第一密封垫14、连接柱15、壳盖16、尼龙隔离网板17和第二密封垫18,底板11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框12,连接框12的顶部开设有卡槽,卡槽的顶部卡接有多个连接板13,多个连接板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垫14,多个连接板13分别设置在连接框12的左右两侧、正面和背面,连接板13的顶部开设有连接槽,连接槽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柱15,连接柱15顶部固定连接有壳盖16,正面和背面连接框12的内部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尼龙隔离网板17,尼龙隔离网板17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密封垫18;
38.当需要分室培养时,此时通过将多个连接板13底部的卡块101依次对着底板11顶部连接框12的卡槽,使得连接板13通过卡块101与卡槽与底板11连接,再通过第一密封垫14避免水流漏出,连接完毕后从而形成培养壳,再将尼龙隔离网板17通过凹槽插入连接框12和连接板13内,进而形成培养室和菌丝室进行分室培养,再通过壳盖16底部的连接柱15对着连接板13顶部的连接槽,进而形成封闭空间进培养,培养完毕后,依次拆开壳盖16、连接板13,进而可以单独取出进行清理,从而完成分室培养和便于清理培养装置的操作,达到培养装置可循环利用的效果。
39.供水机构2包括:水箱21、抽水泵22和抽水管23,水箱21的内部设置有抽水泵22,抽水泵22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抽水管23;
40.当需要供水时,此时通过启动水箱21内的抽水泵22抽取水流,通过抽水管23将水流运输到达输水管202处,再通过设置有多个输水管202可以同时对形成的两个培养室进供水,从而完成对菌根真菌供水的操作。
41.具体的,连接框12设置为中空状,连接板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块101。
4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框12设置为中空状方便放入菌根真菌等物品,在通过设置有卡块101使得连接框12和连接板13进行卡接进行固定。
43.具体的,连接板13的底部大小与连接框12的顶部大小相适配,第一密封垫14设置为中空状。
4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连接板13的底部大小与连接框12的顶部大小相适配使得连接板13和连接框12连接更紧密,再通过第一密封垫14设置为中空状使得卡块101可以穿过第一密封垫14。
45.具体的,壳盖16底部大小与底板11的顶部大小相适配,凹槽贯穿连接框12并延伸至连接框12的底部。
4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壳盖16底部大小与底板11的顶部大小相适配使得壳盖16可以形成密封,通过凹槽贯穿连接框12并延伸至连接框12的底部使得尼龙隔离网板17可以插入直达底板11的顶部。
47.具体的,连接柱15设置有多个,尼龙隔离网板17高度与连接框12加连接板13的高度相适配。
48.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多个连接柱15方便壳盖16与连接板13连接,再通过尼龙隔离网板17高度与连接框12加连接板13的高度相适配使得尼龙隔离网板17可以完全分隔开连接板13形成分室。
49.具体的,水箱21固定连接在底板11的底部,水箱21的左侧固定连通有进水管201。
5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进水管201可以对水箱21进行加水。
51.具体的,抽水管23的顶部固定连通有多个输水管202,输水管202贯穿壳盖16并延伸至壳盖16的底部。
5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有多个输水管202可以对分室同时进行供水,通过输水管202贯穿壳盖16并延伸至壳盖16的底部使得水流可以从顶部进行供水。
53.在使用时,通过将多个连接板13底部的卡块101依次对着底板11顶部连接框12的卡槽,使得连接板13通过卡块101与卡槽与底板11连接,再通过第一密封垫14避免水流漏出,连接完毕后从而形成培养壳,再将尼龙隔离网板17通过凹槽插入连接框12和连接板13内,进而形成培养室和菌丝室进行分室培养,再通过壳盖16底部的连接柱15对着连接板13顶部的连接槽,进而形成封闭空间进培养,培养完毕后,依次拆开壳盖16、连接板13,进而可以单独取出进行清理,从而完成分室培养和便于清理培养装置的操作,达到培养装置可循环利用的效果。
54.具体实施方式二
55.以下是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培养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该培养机构既可以单独实施,又可以作为具体实施方式一公开的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关键机构。
56.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培养机构,包括:底板11、连接框12、连接板13、第一密封垫14、连接柱15、壳盖16、尼龙隔离网板17和第二密封垫18,底板11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框12,连接框12的顶部开设有卡槽,卡槽的顶部卡接有多个连接板13,多个连接板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垫14,多个连接板13分别设置在连接框12的左右两侧、正面和背面,连接板13的顶部开设有连接槽,连接槽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柱15,连接柱
15顶部固定连接有壳盖16,正面和背面连接框12的内部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尼龙隔离网板17,尼龙隔离网板17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密封垫18。
5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多个连接板13底部的卡块101依次对着底板11顶部连接框12的卡槽,使得连接板13通过卡块101与卡槽与底板11连接,再通过第一密封垫14避免水流漏出,连接完毕后从而形成培养壳,再将尼龙隔离网板17通过凹槽插入连接框12和连接板13内,进而形成培养室和菌丝室进行分室培养,再通过壳盖16底部的连接柱15对着连接板13顶部的连接槽,进而形成封闭空间进培养,培养完毕后,依次拆开壳盖16、连接板13,进而可以单独取出进行清理,从而完成分室培养和便于清理培养装置的操作,达到培养装置可循环利用的效果。
58.具体实施方式三
59.以下是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供水机构的具体实施方式,该供水机构既可以单独实施,又可以作为具体实施方式一公开的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关键机构。
60.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供水机构,包括:水箱21、抽水泵22和抽水管23,水箱21的内部设置有抽水泵22,抽水泵22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抽水管23。
6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启动水箱21内的抽水泵22抽取水流,通过抽水管23将水流运输到达输水管202处,再通过设置有多个输水管202可以同时对形成的两个培养室进供水,从而完成对菌根真菌供水的操作。
6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包括:培养机构(1)和供水机构(2),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机构(1)外部设置有供水机构(2);所述培养机构(1)包括:底板(11)、连接框(12)、连接板(13)、第一密封垫(14)、连接柱(15)、壳盖(16)、尼龙隔离网板(17)和第二密封垫(18),所述底板(11)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框(12),所述连接框(12)的顶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顶部卡接有多个连接板(13),多个所述连接板(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垫(14),多个所述连接板(13)分别设置在连接框(12)的左右两侧、正面和背面,所述连接板(13)的顶部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柱(15),所述连接柱(15)顶部固定连接有壳盖(16),正面和背面所述连接框(12)的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尼龙隔离网板(17),所述尼龙隔离网板(17)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密封垫(18);所述供水机构(2)包括:水箱(21)、抽水泵(22)和抽水管(23),所述水箱(21)的内部设置有抽水泵(22),所述抽水泵(22)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抽水管(2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12)设置为中空状,所述连接板(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卡块(1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3)的底部大小与连接框(12)的顶部大小相适配,所述第一密封垫(14)设置为中空状。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盖(16)底部大小与底板(11)的顶部大小相适配,凹槽贯穿连接框(12)并延伸至连接框(12)的底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15)设置有多个,所述尼龙隔离网板(17)高度与连接框(12)加连接板(13)的高度相适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21)固定连接在底板(11)的底部,所述水箱(21)的左侧固定连通有进水管(20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管(23)的顶部固定连通有多个输水管(202),所述输水管(202)贯穿壳盖(16)并延伸至壳盖(16)的底部。8.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培养机构,包括:底板(11)、连接框(12)、连接板(13)、第一密封垫(14)、连接柱(15)、壳盖(16)、尼龙隔离网板(17)和第二密封垫(18),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1)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框(12),所述连接框(12)的顶部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顶部卡接有多个连接板(13),多个所述连接板(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垫(14),多个所述连接板(13)分别设置在连接框(12)的左右两侧、正面和背面,所述连接板(13)的顶部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的顶部设置有连接柱(15),所述连接柱(15)顶部固定连接有壳盖(16),正面和背面所述连接框(12)的内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尼龙隔离网板(17),所述尼龙隔离网板(17)的外部设置有第二密封垫(18)。9.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的供水机构,包括:水箱(21)、抽水泵(22)和抽水管(23),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21)的内部设置有抽水泵(22),所述抽水泵(22)的一端固定连通有抽水管(23)。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一种菌根真菌分室培养装置及其培养和供水机构涉及分室培养装置技术领域;所述的培养装置通过将多个连接板底部的卡块依次对着底板顶部连接框的卡槽,使得连接板通过卡块与卡槽与底板连接,再通过第一密封垫避免水流漏出,连接完毕后从而形成培养壳,再将尼龙隔离网板通过凹槽插入连接框和连接板内,进而形成培养室和菌丝室进行分室培养,再通过壳盖底部的连接柱对着连接板顶部的连接槽,进而形成封闭空间进培养,培养完毕后,依次拆开壳盖、连接板,进而可以单独取出进行清理,从而完成分室培养和便于清理培养装置的操作,达到培养装置可循环利用的效果。培养装置可循环利用的效果。培养装置可循环利用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李丽丽 杨洪一 李天芳 孙国芝 吴佳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黑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
2022.10.13
技术公布日:
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