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运动恢复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
液体转换装置以及加压恢复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大批运动爱好者不断涌现。而在运动后,为消除因运动产生的肌肉肿胀或疼痛等问题,可以通过局部加压和以及冷敷的方式来减轻运动后肌肉的肿胀疼痛,促进运动疲劳的恢复。而加压恢复系统主要就是依据此原理设计制造的。
3.相关技术中采用冷敷加压恢复系统主要包括循环冰桶、气体泵以及冷敷袋,循环冰桶与加压泵均通过管道与预设于冷敷袋内的水道和气道分别连通,循环冰桶成型有冰水混合腔且设置有循环泵,使用时,将冷敷袋置于使用者的身体伤痛部,同时,将预制的冰块与水根据冰桶容量置于冰桶内,通过循环泵将冰水送至冷敷袋的水道,通过气体泵将高压气体送至冷敷袋的气道,即可实现对使用者的身体伤痛部进行加压冷敷。
4.但是相关技术中提出的冷敷加压恢复系统,用于其进行水循环的部件采用循环冰桶,也就是说通过在水箱内填充冰水混合物,实现冷敷袋内的冷水循环,而循环冰桶内冰水混合物的容量必须足够保持冷敷袋内的水路循环,再加上冰块在固体状态下,尺寸也相对较大,这就使得循环冰桶的尺寸相应较大,且随着其冷敷袋的尺寸增大,循环冰桶的尺寸也将再次增大,如此,使得整套加压恢复系统的整体体积也会偏大,偏重,移动不便,使得使用者只能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使用,难以满足多场合携带,使用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循环冰桶尺寸偏大,重量偏重,导致移动不便,影响便携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液体转换装置以及加压恢复系统。
6.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一种液体转换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液体转换装置,包括承载部,
所述承载部上设置有:连接件,用于连接液体
容器;温控件,用于插入液体内对液体的温度调节;循环管,用于插入液体内使液体出入液体容器。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可以取用承载有液体的液体容器,如特殊制作的瓶体,又如直接购买的饮用水,然后将液体容器的容器口通过连接件直接连接于承载部,而温控件与循环管将会直接插入液体容器内,然后通过温控件,对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根据需要直接制冷或制热,达到合适的温度后,通过循环管连接外界泵与热敷袋或冷敷袋使用即可,如此的设置,一方面直接采用液体即可,无需采用冰块,也就降低了所需容纳冰水混合物的体积,并降低了设备使用时对冰的依赖,另一方面直接通过连接件连接于外界的液体容器,可以适用不同的环境,如特制的瓶体单独携带,又或是直接从超市等地购买的饮用
水,进一步的降低了转换装置的体积,重量,又提高了使用的便携性。
8.可选的,所述承载部包括:承载件;容置件,设置于承载件,用于容置液体;所述连接件设置于容置件,用于连接液体容器,以使液体流动于容置件与液体容器之间。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可以取用承载有液体的液体容器,如特殊制作的瓶体,又如直接购买的饮用水,然后将液体容器的容器口通过连接件直接连接于容置件,液体容器内的液体即可流动至容置件与液体容器之间,然后通过温控件,对容置件内的液体根据需要直接制冷或制热,达到合适的温度后,通过循环管连接外界泵与热敷袋或冷敷袋使用即可,如此的设置,一方面直接采用液体即可,无需采用冰块,也就降低了所需容纳冰水混合物的体积,并降低了设备使用时对冰的依赖,另一方面容置件留有的连接件,用于连接于外界的液体容器,可以适用不同的环境,如特制的瓶体单独携带,又或是直接从超市等地购买的饮用水,进一步的降低了转换装置的体积,重量,又提高了使用的便携性。
10.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
螺纹接头,一端固定于承载部,用于与瓶装水的瓶口外螺纹连接。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可以直接通过超市购买瓶装水或桶装水,然后拆卸瓶装水或桶装水的盖体,直接将瓶装水或桶装水的瓶口外螺纹与内螺纹管的内螺纹连接,即可实现瓶装水或桶装水与承载部的连接。
12.可选的,所述温控件与所述循环管均位于所述螺纹接头内,所述螺纹接头的下侧设置有封闭件,用于封闭或开启所述螺纹接头下端。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时,直接通过封闭件开启螺纹接头下端,将瓶装水或桶装水的瓶口连接,并使循环管和温控件置于瓶装水或桶装水内即可使用,当使用结束后,将瓶装水或桶装水从了螺纹接头上取下,然后将循环管与温控件置于螺纹接头内,通过封闭件封闭螺纹接头下端,即可对温控件于循环管以及螺纹接头的内部保护,避免外界杂质进入。
14.可选的,所述温控件包括制冷片和/或加热板。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实用的需求,可以选择设置温控件为制冷片和/或加热板,以达到对液体容器内的液体实现快速制冷或制热,达到使用的不同需求。
16.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插入件,固定于所述承载件,一端成型有尖刺部,用于插入桶装水的桶口内;所述插入件的周面成型有凹槽,用于容置所述温控件与所述循环管。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针对没有螺纹的桶装水,可以直接通过插入件插入至桶装水的瓶口内,而随着插入件的插入,位于插入件凹槽内的温控件于循环管也将同步插入桶装水内,如此即可实现对桶装水的直接使用。
18.可选的,所述液体容器包括水囊或桶装水桶或瓶装水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水囊能够在非使用状态下有效的减少体积,而使用时,又可承载较多的液体,以满足使用的需求;采用的瓶装水瓶或桶装水桶均能够直接从超市中够得,无需自行携带水源,操作更加简便,进一步的缩小液体转换装置尺寸。
20.可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环,凸出成型于容置件一侧,所述连接环周面成型贯穿其周壁的连通口;转接环,包括:阻挡部,成型于转接环内周壁;挡片,沿所述连接环轴线活动设置于所述转接环内,所述挡片直径小于所述转接环内孔大径;弹性件,设置于转接环内,用于推动所述挡片趋向阻挡部运动至封闭所述转接环内孔;所述转接环靠近挡片一端用于连接液体容器,所述转接环另一端用于连接环插入连接,随所述连接环连接于所述转接环,所述连接环能够推动所述挡片运动至所述液体容器与所述连接环连通。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可以将液体容器的盖体取下后,将转接环从连接环上拆下,然后将转接环连接于液体容器上,此时,由于挡片与弹性件的作用,转接环的内孔封闭,也就是说将装有液体的液体容器倒置,液体依然不会流出,然后将液体容器连接于容置件的一侧,随连接环的插入转接环内与转接环完成连接的同时,挡片被连接环推动,液体容器内的液体即可通过挡片与转接环内孔壁之间的间隙流至挡片与连接环的一侧,再通过连接环周壁的连通口,即可实现水流快速的流入至容置件内,避免了在水平或竖直放置将液体容器与容置件连接时,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流出。
22.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加压恢复系统,采用如下方案。
23.一种加压恢复系统,包括上述的任意一种液体转换装置。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的液体转换装置的体积缩小与便携性,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个加压恢复系统的使用便携性,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25.可选的,加压恢复系统还包括:气囊;气体泵送单元,连接于气囊,用于对气囊内泵送气体;液体泵送单元,连接于所述液体转换装置的循环管,用于将液体泵送送于气囊内。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气囊连接于使用者的使用部位,通过气体泵送单元对气囊泵送气体加压,通过液体泵送单元将液体转换装置的液体泵送至气囊内,即可达到加压与冷敷或热敷的效果,满足使用的不同需求。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使用时,可以取用承载有液体的液体容器,如特殊制作的瓶体,又如直接购买的饮用水,然后将液体容器的容器口通过连接件直接连接于承载部,而温控件与循环管将会直接插入液体容器内,然后通过温控件,对液体容器内的液体根据需要直接制冷或制热,达到合适的温度后,通过循环管连接外界泵与热敷袋或冷敷袋使用即可,如此的设置,一方面直接采用液体即可,无需采用冰块,也就降低了所需容纳冰水混合物的体积,并降低了设备使用时对冰的依赖,另一方面直接通过连接件连接于外界的液体容器,可以适用不同的环境,如特制的瓶体单独携带,又或是直接从超市等地购买的饮用水,进一步的降低了转换装置的体积,重量,又提高了使用的便携性。
28.使用时,可以取用承载有液体的液体容器,如特殊制作的瓶体,又如直接购买的饮
用水,然后将液体容器的容器口通过连接件直接连接于容置件,液体容器内的液体即可流动至容置件与液体容器之间,然后通过温控件,对容置件内的液体根据需要直接制冷或制热,达到合适的温度后,通过循环管连接外界泵与热敷袋或冷敷袋使用即可,如此的设置,一方面直接采用液体即可,无需采用冰块,也就降低了所需容纳冰水混合物的体积,并降低了设备使用时对冰的依赖,另一方面容置件留有的连接件,用于连接于外界的液体容器,可以适用不同的环境,如特制的瓶体单独携带,又或是直接从超市等地购买的饮用水,进一步的降低了转换装置的体积,重量,又提高了使用的便携性。
附图说明
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液体转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一种液体转换装置的螺纹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一种液体转换装置的插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一种液体转换装置的液体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一种液体转换装置的具有弹性包裹套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一种液体转换装置的容置件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一种液体转换装置中具有转接环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加压恢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承载件;2、温控件;21、制冷片;22、加热板;3、循环管;4、连接件;41、螺纹接头;411、封闭件;42、插入件;421、尖刺部;422、凹槽;423、密封元件;43、固定环;44、弹性包裹套;45、可调卡箍;46、连接环;461、连通口;47、转接环;471、挡片;472、弹性件;5、液体容器;6、容置件;7、气囊;、气体泵送单元;、液体泵送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31.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提出的冷敷加压恢复系统中,因需要容置充足的冰水混合物以供气囊的水循环实现冰敷作用,导致冰水混合物的容器尺寸相对较大,较重,不便于携带,难以满足多场合携带,使用不便的问题。
32.为此,本技术的主要思路是提供一种液体转换装置,其通过取消掉冰敷加压恢复系统中的用于存储冰水混合物的冰桶,而采用承载有温控件与循环管的承载件配合设置于承载件上的连接件。其中连接件用于实现与外部液体容器的直接连接,如超市售卖的瓶装矿泉水或桶装矿泉水等,又或者特制的液体容器。温控件用于在将液体容器连接后,插入液体容器内,对液体直接制冷或制热,而无需再采用冰水混合物,循环管用于在将液体容器连接后,插入液体内,一端连通液体,另一端可连接外部泵体以实现液体由液体容器内的输入或输出。
33.如此的设置,一方面直接采用液体即可,无需采用冰块,也就降低了所需容纳冰水混合物的体积,并降低了设备使用时对冰的依赖,另一方面直接通过连接件连接于外界的液体容器,可以适用不同的环境,如特制的瓶体单独携带,又或是直接从超市等地购买的饮
用水,进一步的降低了转换装置的体积,重量,又提高了使用的便携性。
34.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参照图1,一种液体转换装置,包括承载部,温控件2以及循环管3。承载部包括承载件1,主要起承载作用,其可以根据使用的不同需求而进行制备,可以设置为架体结构或箱体结构或板体结构等等不同结构形式。
36.参照图1,温控件2连接于承载件1上,用于插入液体内,可以采用如半导体制冷的制冷片21,或电热加热的加热板22,又或是同时采用制冷片21或加热板22,然后根据使用的需求选择加热板22或制冷片21进行工作。此外,温控件2还可以连接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温控件2,控制部件可以直接采用温控器(此为现有技术不再赘述),并采用绝缘防水导线与加热板22和/或制冷片21连接,通过温控器根据需求直接调节加热板22和/或制冷片21的温度,从而达到对其插入的液体达到升温或降温的效果。
37.参照图1,循环管3作用主要实现液体的水流流出或流入,其一端连接于承载件1,可以再接入泵体,另一端用于插入液体内,泵体工作可以实现液体的流动,而为使液体能够在两区域内往复循环,可以采用两根循环管3的形式,其一根用于将第一区域内的液体送至第二区域,另一根用于将第二区域内的液体送回至第一区域,而泵体则设置于任意一根循环管3即可,另外的,还可以在循环的管的端部设置过滤器。
38.参照图1,承载件1上设置有连接件4,连接件4即用于实现连接液体容器5与承载件1的连接件4分,其根据使用的不同需求可以制成不同的结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循环管3以及温控件2能够插入液体内,循环管3与温控件2应设置于连接件4区域内。为便于对连接件4的描述,本技术中通过以下具体形式进行举例说明,但不仅限于以下形式:参照图2,为实现无需使用者自己携带液体容器5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4可以设置为内螺纹的螺纹接头41形式,可用于连接超市直接售卖的矿泉水瓶,温控件2与循环管3的上端均设置于螺纹接头41内,以此达到在将矿泉水瓶连接于承载件1后,温控件2与循环管3均能够直接插入于矿泉水瓶内。
39.而因目前市面的矿泉水瓶一般为,25ml口径2.3cm;33ml口径2.5cm;35ml口径3.cm;5ml口径3.cm;55ml口径3.2cm,因此,螺纹连头的尺寸也可以采用2.3cm、2.5cm、3.cm、3.cm、3.2cm任一尺寸形式,当然,螺接接头的尺寸也可以设计为其他的尺寸,以适用不同需求。
40.为实现能够实现更换不同尺寸的螺纹接头41,也可以将螺纹接头41与承载件1的连接方式采用可拆卸的固定方式,如栓接,螺接卡接等。如此即可达到,当需要连接不同尺寸的矿泉水桶时,直接更换不同的螺纹接头41即可实现。
41.参照图2,其次,为达到对循环管3和温控件2的保护,可以设置循环管为软管,并设置封闭件411,如在螺纹接头41的下侧设置有封闭盖,用于开启或关闭螺纹接头41的下侧,封闭盖与螺纹接头41的连接形式可以采用螺接、栓接、卡接、等可拆卸的连接方式。
42.此种设置,在使用时,直接通过封闭件411开启螺纹接头41下端,将瓶装水或桶装水的瓶口连接,并使循环管3和温控件2置于瓶装水或桶装水内即可使用,当使用结束后,将瓶装水或桶装水从了螺纹接头41上取下,然后将循环管3与温控件2置于螺纹接头41内,通过封闭件411封闭螺纹接头41下端,即可对温控件2于循环管3以及螺纹接头41的内部保护,避免外界杂质进入。
43.参照图3和图4,除常见的矿泉水瓶的形式之外,还可以采用桶装水使用,因而,为适应桶装水筒的桶口形式连接,还可以将连接件4设置为柱状的插入件42,并于其一端成型尖刺部421,以实现插入件42可以直接插入于桶装水的桶孔内使用,而当桶装水倒置于插入件42配合时,为避免在插入件42插入桶装水的桶口后,水流从桶装水的桶口处流出,还可以在插入件42的背离其尖刺部421的一端设置密封元件423,如弹性垫圈等,如此,在将插入件42插入倒置的桶装水后,密封元件423能够密封桶装水的桶孔,避免水流流出。
44.参照图3和图4,而为保证插入件42插入桶装水时,温控件2与循环管3能够同时进入桶装水内,在柱状的插入件42周面开设有凹槽422,循环管3的一端与温控件2均设置于凹槽422内,如此,即可实现在将插入件42插入至桶装水后,温控件2与循环管3将同时位于桶装水内。
45.参照图5,考虑到矿泉水和桶装水需要进行采购,还可以根据所需的尺寸需求进行特制液体容器5,如水瓶,水桶,水箱等,以达到不需要使用购买矿泉水或桶装水的效果,使用时,直接通过特制的液体容器5装水,然后将特制的液体容器5连接于承载件1即可,其连接方式可以采用但不限于螺接、栓接、插接。
46.参照图5,需要指出的是,为减少液体容器5的体积,特制的液体容器5可以采用软质容器,如水囊,水袋等,如此,即可进一步的缩小液体容器5携带时的占用体积。而温控件2与循环管3同样只要设置于承载件1与特制的液体容器5的连接区域内,以使得将特制的液体容器5与承载件1连接后,温控件2与循环管3能够插入特制的液体容器5内即可。
47.另外,考虑到可能还存在其他形式的液体容器5,而采用上述的几种形式无法适配,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还提出了一种能够满足多种形式液体容器5瓶口形式的连接件4,以下进行举例说明:参照图6,连接件4包括固定环43、弹性包裹套44以及可调卡箍45,固定环43固定于弹性包裹套44的一端用于固定于承载件1,可调卡箍45固定于弹性包裹套44的另一端。使用时,通过调节可调卡箍45的口径,将其套设于液体容器5的瓶口后端,使弹性包裹套44通过自身的弹性,紧紧包裹住液体容器5的瓶口位置,即可完成多种液体容器5与承载件1的连接配合。
48.此外,为对温控件2与循环管3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还补充了用于容置液体的容置件6,以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中承载部还包括容置件6,容置件6设置于承载件1的下侧,用于容置液体,可以采用盒体,也可以采用筒体又或其他形状,为便于观察,容置件6还可以设置为透明材料。而连接件4设置于容置件6的一侧,温控件2与循环管3依然连接于承载件1,不同的是,循环管3的末端与温控件2均位于容置件6内,即,将液体容器5通过连接件4连接于容置件6后,液体容器5内的部分液体将流动至容置件6内,实现液体在容置件6与液体容器5之间流动,而液体的温度调节与循环都可以在容置件6内完成,无需将温控件2与循环管3伸入至液体容器5内。
49.而由于容置件6主要用于容置温控件2与循环管3,因此,容置件6的尺寸也无需过大,只需能够达到存放温控件2以及循环管3并保证液体能够浸没温控件2与循环管3末端即可。
50.另外的,为便于一段时间清洁容置件6,可以将容置件6与承载件1可以采用可拆卸
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接,栓接,卡接等形式。
51.此种的设置,将液体容器5的容器口通过连接件4直接连接于容置件6,液体容器5内的液体即可流动至容置件6与液体容器5之间,然后通过温控件2,对容置件6内的液体根据需要直接制冷或制热,达到合适的温度后,通过循环管3连接外界泵与热敷袋或冷敷袋使用即可,如此的设置,同样仅需采用液体即可,无需采用冰块,降低了整体体积,重量的基础上,还对温控件2与循环管3进行了有效的保护,提高了使用的便携性。
52.而为避免将液体容器5通过连接件4连接于容置件6时,液体流出,在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还给出了另一种连接件4结构,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53.参照图8,连接件4包括连接环46以及转接环47。
54.连接环46凸出成型于容置件6一侧,连接环46周面成型有多个连通口461,连通口461均贯穿周壁的连通口461;转接环47内部沿其轴线方向成型有锥形孔,转接环47的内部还沿其轴线方向活动设置挡片471,挡片471的外径大于锥形孔的小孔径且小于锥形孔的大孔径,因而当挡片471趋向锥形孔的小孔径方向运动时,锥形孔的锥面将成为挡片471运动的阻挡部,限制挡片471的运动距离。连接环46内还固定有如弹簧的弹性件472,弹性件472用于推动挡片471趋向锥形孔的小孔径方向运动直至,受到锥形孔孔壁限制至封闭转接环47的锥形孔。转接环47靠近挡片471一端用于连接液体容器5,转接环47另一端用于连接环46插入连接,随连接环46连接于转接环47,连接环46能够推动挡片471运动至所述液体容器5与连接环46连通。
55.如此的设置,使用时,可以将液体容器5的盖体取下后,将转接环47从连接环46上拆下,然后将转接环47连接于液体容器5上,此时,由于挡片471与弹性件472的作用,转接环47的内孔封闭,也就是说将装有液体的液体容器5倒置,液体依然不会流出,然后将液体容器5连接于容置件6的一侧,随连接环46的插入转接环47内与转接环47完成连接的同时,挡片471被连接环46推动,液体容器5内的液体即可通过挡片471与转接环47内孔壁之间的间隙流至挡片471与连接环46的一侧,再通过连接环46周壁的连通口461,即可实现水流快速的流入至容置件6内,避免了在水平或竖直放置将液体容器5与容置件6连接时,液体容器5内的液体流出。
56.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应用上述实施例中液体转换装置的加压恢复系统。
57.参照图9,一种加压恢复系统,包括气囊7,气体泵送单元,液体泵送单元以及液体转换装置。
58.其中气囊7可以需求做成多种形式,如符合人体的肢体形状的穿戴式结构,也可以设置为能够包裹于人体不同肢体位置的长带状结构。气囊7内预留气道与水道,气体泵送单元可以采用气泵,其连接于气道,液体泵送单元可以采用液体泵,其连接于液体转换装置与水道之间。
59.使用时,将气囊7连接于使用者的使用部位,通过气体泵送单元对气囊7泵送气体加压,通过液体泵送单元将液体转换装置的液体泵送至气囊7内,即可达到加压与冷敷或热敷的效果,满足使用的不同需求。
60.而为进一步减少加压恢复系统的整体体积,也可以将气体泵送单元与液体泵送单元均集成于液体转换装置的承载件1上。
6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
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实施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液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部,所述承载部上设置有:连接件(4),用于连接液体容器(5);温控件(2),用于插入液体内对液体的温度调节;循环管(3),用于插入液体内使液体出入液体容器(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部包括:承载件(1);容置件(6),设置于承载件(1),用于容置液体;所述连接件(4)设置于容置件(6),用于连接液体容器(5),以使液体流动于容置件(6)与液体容器(5)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包括:螺纹接头(41),一端固定于承载部,用于与瓶装水的瓶口外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件(2)与所述循环管(3)均位于所述螺纹接头(41)内,所述螺纹接头(41)的下侧设置有封闭件(411),用于封闭或开启所述螺纹接头(41)下端。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件(2)包括制冷片(21)和/或加热板(22)。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包括:插入件(42),固定于所述承载件(1),一端成型有尖刺部(421),用于插入桶装水的桶口内;所述插入件(42)的周面成型有凹槽(422),用于容置所述温控件(2)与所述循环管(3)。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容器(5)包括水囊或桶装水桶或瓶装水瓶。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包括:连接环(46),凸出成型于容置件(6)一侧,所述连接环(46)周面成型贯穿其周壁的连通口(461);转接环(47),包括:阻挡部,成型于转接环(47)内周壁;挡片(471),沿所述连接环(46)轴线活动设置于所述转接环(47)内,所述挡片(471)直径小于所述转接环(47)内孔大径;弹性件(472),设置于转接环(47)内,用于推动所述挡片(471)趋向阻挡部运动至封闭所述转接环(47)内孔;所述转接环(47)靠近挡片(471)一端用于连接液体容器(5),所述转接环(47)另一端用于连接环(46)插入连接,随所述连接环(46)连接于所述转接环(47),所述连接环(46)能够推动所述挡片(471)运动至所述液体容器(5)与所述连接环(46)连通。9.一种加压恢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液体转换装置。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压恢复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囊(7);气体泵送单元,连接于气囊(7),用于对气囊(7)内泵送气体;液体泵送单元,连接于所述液体转换装置的循环管(3),用于将液体泵送送于气囊(7)内。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一种液体转换装置及加压恢复系统,包括:承载部;连接件,设置于承载部,用于连接液体容器;温控件,设置于承载部,用于插入液体内对液体的温度调节;循环管,设置于承载部,用于插入液体内使液体出入液体容器。本申请具有达到解决循环冰桶尺寸偏大,重量偏重,导致移动不便,影响便携性问题的效果。影响便携性问题的效果。影响便携性问题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李波 张恭谦 张新允 常乐乐 张勇 林川 王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青岛世纪杰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9.17
技术公布日:
2022/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