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陶瓷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陶瓷原料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2.陶瓷是一种古老的材料,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瓷所包含的领域也逐渐扩大。从传统的二氧化硅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粘土材料到现在的各种特殊功能的复杂氧化物,陶瓷材料历久弥新。陶瓷也是现代社会使用量最大的材料之一,同时也是建筑业最广泛使用的材料。从最开始的粗放式使用,到现在的特种精密的应用,陶瓷展现了极强的适应性。由于陶瓷材料的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质,它在军工业,民用制造业,新能源行业展现出了良好的性能,并实现了广泛的应用。
3.现有的装置不便于对陶瓷原料混合充分搅拌,从而导致混合时间长,降低装置的使用效果,同时现有的装置不便于对出料管敲击,在装置出料时,陶瓷原料容易堵塞在出料管中,进而降低了装置的出料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陶瓷原料混合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6.一种陶瓷原料混合装置,包括混合箱,
所述混合箱的底部靠近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混合箱的底部中间位置处插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左侧靠近中间位置处设有阀门,所述出料管的右侧设有敲击机构,所述混合箱的左右两侧靠近顶部处均插接有进料管,所述混合箱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矩形开口,所述混合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工作箱,所述工作箱内腔设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顶部设有往复机构,所述活动板的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有搅拌
电机,所述搅拌电机动力输出轴轴端固定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的底端贯穿第一矩形开口的内腔,并延伸至混合箱的内腔中,所述搅拌轴的左右两侧靠近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搅拌杆,所述混合箱内腔底部左右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斜板,所述混合箱的前侧靠近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二矩形开口,所述第二矩形开口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观察窗。
7.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
滑块,所述工作箱内腔左右两侧靠近底部处均开设有第一
滑槽,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分别活动连接在相邻第一滑槽的内腔。
8.进一步的,所述往复机构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在工作箱内腔顶部,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动力输出轴轴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盘。
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盘的前侧靠近顶部处设有活动框,所述驱动盘的前侧靠近顶部处固定连接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前端贯穿活动框的内腔,所述活动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活动板固定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活动框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工作箱内腔顶部靠近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为左右设置,两个所述限位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两个所述第二滑块分别活动连接在相邻第二滑槽的内腔。
11.进一步的,所述敲击机构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连接在混合箱的底部靠近右侧处,所述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轴端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底部靠近左端处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的底端活动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左端活动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左侧靠近底部处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混合箱的底部靠近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左侧开设有通孔,所述连接杆的左端贯穿通孔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橡胶球,所述连接杆的外侧右端处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和活动杆固定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滑块,所述混合箱的底部靠近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块活动连接在第三滑槽的内腔。
13.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敲击机构,通过第二电机、横杆、竖杆、活动杆、活动块、弹簧、固定板、橡胶球和观察窗这些部件的相互配合,能够对出料管敲击,从而便于提高装置的下料效率;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往复机构,通过支撑板、第一电机、驱动盘、活动框、驱动杆、连接板和限位板这些部件的相互配合,能够使活动板在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作用下,向下移动,通过搅拌电机和搅拌轴以及搅拌杆对陶瓷原料充分混合,提高装置搅拌的效果。
16.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施例的剖视图;
18.图2为本实施例的正视图;
19.图3为本实施例的驱动盘局部仰视图;
20.图4为本实施例的图1中a处放大图;
21.图5为本实施例的图1中b处放大图。
22.图中:1、混合箱;2、支撑柱;3、出料管;4、进料管;5、搅拌轴;6、搅拌杆;7、工作箱;8、活动板;9、支撑板;10、驱动盘;11、活动框;12、驱动杆;13、连接板;14、限位板;15、第二电机;16、横杆;17、竖杆;18、活动杆;19、活动块;20、弹簧;21、固定板;22、橡胶球;23、观察窗;24、第一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
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6.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27.实施例1:
28.一种陶瓷原料混合装置,包括混合箱1,混合箱1的底部靠近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2,混合箱1的底部中间位置处插接有出料管3,出料管3的左侧靠近中间位置处设有阀门,出料管3的右侧设有敲击机构,混合箱1的左右两侧靠近顶部处均插接有进料管4,混合箱1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矩形开口,混合箱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工作箱7,工作箱7内腔设有活动板8,活动板8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工作箱7内腔左右两侧靠近底部处均开设有第一滑槽,两个第一滑块分别活动连接在相邻第一滑槽的内腔,活动板8的顶部设有往复机构,活动板8的底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有搅拌电机,搅拌电机动力输出轴轴端固定连接有搅拌轴5,搅拌轴5的底端贯穿第一矩形开口的内腔,并延伸至混合箱1的内腔中,搅拌轴5的左右两侧靠近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搅拌杆6,混合箱1内腔底部左右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斜板,混合箱1的前侧靠近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二矩形开口,第二矩形开口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观察窗23;
29.往复机构包括支撑板9,支撑板9固定连接在工作箱7内腔顶部,支撑板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24,第一电机24动力输出轴轴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盘10,驱动盘10的前侧靠近顶部处设有活动框11,活动框1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工作箱7内腔顶部靠近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板14,两个限位板14为左右设置,两个限位板14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两个第二滑块分别活动连接在相邻第二滑槽的内腔,驱动盘10的前侧靠近顶部处固定连接有驱动杆12,驱动杆12的前端贯穿活动框11的内腔,活动框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3,连接板13与活动板8固定连接;
30.向两个进料管4中加入适量陶瓷原料,此时打开搅拌电机的外接电源,搅拌电机动力输出轴旋转,带动固定在搅拌电机动力输出轴轴端的搅拌轴5旋转,通过若干个搅拌杆6对陶瓷原料搅拌,打开第一电机24的外接电源,第一电机24动力输出轴旋转带动固定在第一电机24动力输出轴轴端的驱动盘10旋转,在驱动杆12的作用下,使活动框11在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以及限位板14的作用下,上下往复移动,通过固定在活动框11底部的连接板13在限位板14和第二滑槽以及第二滑块作用下,推动活动板8在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作用下,上下移动,通过搅拌轴5以及搅拌杆6对陶瓷原料充分混合,提高装置搅拌的效果。
31.实施例2:
32.敲击机构包括第二电机15,第二电机15固定连接在混合箱1的底部靠近右侧处,第二电机15的动力输出轴轴端固定连接有横杆16,横杆16的底部靠近左端处固定连接有竖杆17,竖杆17的底端活动连接有活动杆18,活动杆18的左端活动连接有活动块19,活动块19的
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滑块,混合箱1的底部靠近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三滑槽,第三滑块活动连接在第三滑槽的内腔,活动块19的左侧靠近底部处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混合箱1的底部靠近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固定板21,固定板21的左侧开设有通孔,连接杆的左端贯穿通孔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橡胶球22,连接杆的外侧右端处套设有弹簧20,弹簧20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固定板21和活动杆18固定连接;
33.通过观察窗23观看其搅拌效果,当搅拌工作完成后,此时打开第二电机15的外接电源,第二电机15动力输出轴旋转带动固定在第二电机15动力输出轴轴端的横杆16旋转,在竖杆17的作用下,使活动杆18拉动活动块19在第三滑槽和第三滑块的作用下,左右往复移动,通过连接杆和橡胶球22的作用下,对出料管3不停的敲击,便于装置下料,通过设置弹簧20对出料管3进行防护。
34.工作原理:首先,向两个进料管4中加入适量陶瓷原料,此时打开搅拌电机的外接电源,搅拌电机动力输出轴旋转,带动固定在搅拌电机动力输出轴轴端的搅拌轴5旋转,通过若干个搅拌杆6对陶瓷原料搅拌,打开第一电机24的外接电源,第一电机24动力输出轴旋转带动固定在第一电机24动力输出轴轴端的驱动盘10旋转,在驱动杆12的作用下,使活动框11在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以及限位板14的作用下,上下往复移动,通过固定在活动框11底部的连接板13在限位板14和第二滑槽以及第二滑块作用下,推动活动板8在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作用下,上下移动,通过搅拌轴5以及搅拌杆6对陶瓷原料充分混合,提高装置搅拌的效果,通过观察窗23观看其搅拌效果,当搅拌工作完成后,此时打开第二电机15的外接电源,第二电机15动力输出轴旋转带动固定在第二电机15动力输出轴轴端的横杆16旋转,在竖杆17的作用下,使活动杆18拉动活动块19在第三滑槽和第三滑块的作用下,左右往复移动,通过连接杆和橡胶球22的作用下,对出料管3不停的敲击,便于装置下料,通过设置弹簧20对出料管3进行防护。
35.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陶瓷原料混合装置,包括混合箱,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箱的底部靠近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混合箱的底部中间位置处插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左侧靠近中间位置处设有阀门,所述出料管的右侧设有敲击机构,所述混合箱的左右两侧靠近顶部处均插接有进料管,所述混合箱的顶部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一矩形开口,所述混合箱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工作箱,所述工作箱内腔设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顶部设有往复机构,所述活动板的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有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动力输出轴轴端固定连接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的底端贯穿第一矩形开口的内腔,并延伸至混合箱的内腔中,所述搅拌轴的左右两侧靠近底部处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搅拌杆,所述混合箱内腔底部左右两侧处均固定连接有斜板,所述混合箱的前侧靠近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二矩形开口,所述第二矩形开口的内腔固定连接有观察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原料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板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工作箱内腔左右两侧靠近底部处均开设有第一滑槽,两个所述第一滑块分别活动连接在相邻第一滑槽的内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原料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往复机构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在工作箱内腔顶部,所述支撑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动力输出轴轴端固定连接有驱动盘。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陶瓷原料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盘的前侧靠近顶部处设有活动框,所述驱动盘的前侧靠近顶部处固定连接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的前端贯穿活动框的内腔,所述活动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活动板固定连接。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陶瓷原料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框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工作箱内腔顶部靠近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两个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为左右设置,两个所述限位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第二滑槽,两个所述第二滑块分别活动连接在相邻第二滑槽的内腔。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陶瓷原料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敲击机构包括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固定连接在混合箱的底部靠近右侧处,所述第二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轴端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底部靠近左端处固定连接有竖杆,所述竖杆的底端活动连接有活动杆,所述活动杆的左端活动连接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左侧靠近底部处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混合箱的底部靠近中间位置处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左侧开设有通孔,所述连接杆的左端贯穿通孔的内腔,并固定连接有橡胶球,所述连接杆的外侧右端处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固定板和活动杆固定连接。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陶瓷原料混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三滑块,所述混合箱的底部靠近中间位置处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块活动连接在第三滑槽的内腔。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陶瓷原料混合装置,包括混合箱,所述混合箱的底部靠近四角处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混合箱的底部中间位置处插接有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左侧靠近中间位置处设有阀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敲击机构,通过第二电机、横杆、竖杆、活动杆、活动块、弹簧、固定板、橡胶球和观察窗这些部件的相互配合,能够对出料管敲击,从而便于提高装置的下料效率,通过设置往复机构,通过支撑板、第一电机、驱动盘、活动框、驱动杆、连接板和限位板这些部件的相互配合,能够使活动板在第一滑槽和第一滑块的作用下,向下移动,通过搅拌电机和搅拌轴以及搅拌杆对陶瓷原料充分混合,提高装置搅拌的效果。拌的效果。拌的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梁桐伟 霍炳光 霍俊成 姜滨荣 吕鹏 吴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佛山市三水宏源陶瓷企业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1
技术公布日:
202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