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氨生产主要分几个工序

阅读: 评论:0

1.合成氨生产主要分几个工序?各部分任务如何?
答:1)原料气制备即制备含有氢、氮的原料气。用煤、原油、或天然气作原料,
制备含氮、氢气的原料气。(将煤和天然气等原料制成含氢和氮的粗原料气。一般焦炭、无烟煤等固体燃料通常采用气化的方法制取合成气;对气态烃类和石脑油,工业中利用二段蒸汽转化法制取合成气。渣油可采用非催化部分氧化的方法获得合成气。)
2)净化因为无论用何种方法造气,原料气中都含有对合成氨反应过程有害的各种杂质,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除去这些杂质,主要包括变换过程、脱硫脱碳过程以及气体精制过程。(1)脱硫过程无论以焦炭还是天然气为原料获得的原料气中,都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物等不利于合成反应的成分,需要在进入合成塔之前除去。其中硫化物对蒸气转化都是有害的,故在原料气进入界区后,首先进行脱硫。氧化锌脱硫就是H2S气体在固体ZnO上进行反应,生成H2O进入气相,ZnS则沉积在ZnO固体表面上。脱无机硫温度约200℃。(2)一氧化碳变换过程在合成氨生产中,各种方法制取的原料气都含有CO,其体积分数一般为12%~40%。合成氨需要的两种组分是H2和N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气中的CO。变换反应如下:
CO+H2O→H2+CO2 ,ΔH=-41.2kJ/mol 由于CO变换过程是强放热过程,必须分段进行以利于回收反应热,并控制变换段出口残余CO含量。第一步是高温变换,使大部分CO转变为CO2和H2;第二步是低温
变换,将CO含量降至0.3%左右。因此,CO变换反应既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又是净化的过程,为后续脱碳过程创造条件。
(3)脱碳过程粗原料气经CO变换以后,变换气中除H2外,还有CO2、CO和CH4等组分,其中以CO2含量最多。CO2既是氨合成催化剂的毒物,又是制造尿素、碳酸氢铵等氮肥的重要原料。因此变换气中CO2的脱除必须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一般采用溶液吸收法脱除CO2。根据吸收剂性能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理吸收法,如低温甲醇洗法(Rectisol),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碳酸丙烯酯法。一类是化学吸收法,如热钾碱法,低热耗苯菲尔法,活化MDEA法,MEA法等。
(4)气体精制过程(少量一氧化碳的脱除) 经CO变换和CO2脱除后的原料气中尚含有少量残余的CO和CO2。为了防止对氨合成催化剂的毒害,规定CO和CO2总含量不得大于10cm3/m3(体积分数)。因此,原料气在进入合成工序前,必须进行原料气的最终净化,即精制过程。目前在工业生产中,最终净化方法分为深冷分离法和甲烷化法。深冷分离法主要是液氮洗法,是在深度冷冻(-190℃左右)条件下用液氮吸收分离少量CO,而且也能脱除甲烷和大部分氩,这样可以获得只含有惰性气体100cm3/m3以下的氢氮混合气,深冷净化法通常与空分以及低温甲醇洗结合。甲烷化法是在催化剂存在下使少量CO、CO2与H2反应生成CH4和H2O的一种净化工艺,要求入口原料气中碳的氧化物含量(体积分数)一般应小于0.7%。甲烷化法可以将气体中碳的氧化物(CO+CO2)含量脱除到10cm3/m3以下,但是需要消耗有效成分H2,并且增加了惰性气体CH4的含量。甲烷化反应如下:CO+3H2→CH4
+H2O,ΔH=-206.2kJ/mol CO2+4H2→CH4+2H2O,Δ H =-165.1kJ/mol
sma天线3)压缩和合成将纯净的氢、氮混合气压缩到高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氨。氨的合成是提供液氨产品的工序,是整个合成氨生产过程的核心部分。氨合成反应在较高压力和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由于反应后气体中氨含量不高,一般只有10%~20%,故采用未反应氢氮气循环的流程。氨合成反应式如下:N2+3H2→2NH3(g) ,ΔH=-92.4kJ/mol
2.天然气蒸汽转化制气过程的基本原理与工艺流程如何?能量利用特点如何?
答:基本原理及工艺流程:天然气制氢由天然气蒸汽转化制转化气和变压吸附(PSA) 提纯氢气(H 2)两部分组成,压缩并 脱硫后天然气与水蒸汽混合后,在镍催化剂的作用下于820~950℃将天然气物质转化为氢气(H 2)、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 2)的转化气,转化气可以通过变换将一氧化碳(CO)变换为氢气(H 2),成为变换气,然后转化气或者变换气通过变压吸附(PSA)过程,得到高纯度的氢气(H 2)。
能量利用特点:
1.天然气蒸汽一段转化技术,适合中小规模的制氢。  ○
cd激光头2.天然气蒸汽一段转化串接纯氧二段转化技术,适合于中大规模的制氢。  ○
3.天然气两段换热式转化技术,适合中等规模的制氢技术。  ○
4.天然气部分氧化制氢,适合大规模的制氢。  ○
5.焦炉气部分氧化制氢,适合焦炉气资源丰富的地效率比电解水高。 3. 脱硫的主要方法有哪些?改良ADA 法脱硫的主要化学反应和脱硫原理是什么?吸收和再生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如何?
答:主要方法有1)干法脱硫,(1)氧化锌法脱硫;(2)钴钼加氢脱硫法;2)湿法脱硫(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化学-物理综合吸收法),(1)改良ADA 法
ADA 法脱硫主要化学反应及脱硫原理:(1)在脱硫塔中用PH 为8.5--9.2的稀碱溶液吸收硫化氢并生成硫化氢物: 液相中的硫化氢物进一步与偏钒酸钠反应,生成还原性焦性偏钒酸钠盐并析出无素硫  还原性焦性偏钒酸钠盐接着与氧化态ADA 反应,生成还原态的ADA 和偏钒酸盐
还原态的ADA 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态的ADA ,其后溶液循环使用
吸收和再生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
视频浪涌保护器
①  PH 值 PH 值上升,Na 2CO 3浓度上升,对吸收硫化氢有利;但NaOH 浓度增加,对转化成单质硫不利。当PH 达到8.8时,H 2S 吸收基本完成;当PH 值再高时,降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影响硫的回收。通常选择8.5~9.2。
② 钒酸盐含量  偏钒酸钠浓度过低,容易析出钒-氧-硫沉淀;偏钒酸钠浓度增加,硫氢化物氧化速度加快。一般应使ADA 与偏钒酸盐的当量比为2左右,为2~5g/L 。
③ ADA 用量  ADA 作用是将V 4+氧化为V 5+,为了加快V 4+的氧化速率,一般使用5~
10g/L 。
④ 酒石酸钠钾用量  其作用是防止钒-氧-硫沉淀,用量与钒浓度成正比,为偏钒酸钠浓度的0.5倍。
⑤ FeCl 3及EDTA 用量  为了加快ADA(H)的氧化速度和改善副产硫磺的颜,加入0.05~0.10g/kg 的FeCl 3;为了防止Fe3+形成Fe(OH)3沉淀,加入鳌合剂二乙醇胺(EDTA),其浓↓
++=++S NaOH O V Na O H NaVO NaHS 244294223(H)
视音频切换器ADA  NaVO O =H NaOH ADA O V Na 242232942++++O H CO Na NaOH NaHCO 2323+=+)(2H ADA S ADA S H +↓=+3322NaHCO NaHS CO Na S H +=+O
H ADA O ADA (H)22222+=+
度为2.7g/kg。
⑥温度温度上升,可增加吸收和再生的速度,但生成硫代硫酸盐的副反应加速,不利吸收,如图所示;温度太低,盐类的溶解度降低而沉淀,生成的硫磺过于细小;通常控制吸收温度为40~50℃。
⑦压力加压或常压,取决于流程其它工序的压力要求。
⑧再生空气用量和再生时间满足ADA需要且使硫呈泡沫状悬浮以便回收,再生时间一般为25~30min。
工艺流程:含有硫化氢的原料气从脱硫塔底部进入,与塔顶喷淋下的溶液逆流接触,气体中的硫化氢被溶液吸收而脱除,从脱硫塔顶出来送往下一工序。吸收硫化氢后的溶液从脱硫塔底部引出,经循环槽用泵打入再生塔进行再生,空气由塔顶排出,析出的硫泡沫由塔顶的扩大部分上部溢流入硫泡沫槽,用真空过滤机分理出硫磺,滤液返回循环槽。氧化后的溶液再由再生塔顶部扩大部分的下部出口引出,经液位调节器进入脱硫塔循环使用。
4.变换工序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要分中压变换和低压变换?各部分特点如何?
答:
i3dg
主要任务:在合成氨生产中,各种方法制取的原料气都含有CO,其体积分数一般为
12%~40%。合成氨需要的两种组分是H2和N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气中的CO。变换反应如下:CO+H2O→H2+CO2 ,ΔH=-41.2kJ/mol ,CO变换反应既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又是净化的过程,为后续脱碳过程创造条件。
中压变换和低压变换的原因:虽然变换反应是等体积变换,表面上变压好像起不了什么作用,其实,在改良ADA法上,虽然可提高设备的生产强度,减少设备容积,提高气体的净化度。但吸收压力过高,氧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增大,会加快副反应的速度。
5.脱碳工序基本原理和流程特点是什么?能量消耗主要在哪个设备上?
答:
CO2不仅对氨合成反应不利,而且副产CO2还可作为合成尿素的原料或生产食品级CO2,因此必须将其分离出来,称为脱碳。基本原理:以苯菲尔法脱碳为例,主要化学反应为:CO2(aq)+K2CO3(aq)+H2O(aq)=2KHCO3(aq) 为了提高反应速度和增加碳酸氢钾的溶解度,吸收在较高温度(105-130℃)下进行,故称热碳酸钾法。
流程特点:○1反应速度快,溶液吸收能力强;○2流程简单,操作方便;○3热能合理利用,节省再生能
耗;○4工艺冷凝液的中压汽提;○5安全可靠,操作灵活。mi.10bt.info
主要分脱碳和再生两部分,再生需要供给很多热量,也是合成氨中耗能的一个较重要部位。故能量消耗主要在再生塔。
6. 简述轴向和径向冷激式合成塔的特点。
答:向冷激式合成塔的特点:
○1气流方向是轴向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2塔中的催化剂层有相当高度,气流阻力大;
○3增加空间速度的同时还要求床层气流阻力不过大;提高净氨值则应使床层温度分布均匀并接近最适宜值,并希望采用小粒度催化剂,而小粒度催化剂又会增大气流阻力,使产量提高受限。
径向冷激式合成塔的特点:
○1.较轴向合成塔具有较短的气流路径,较小的床层气流阻力,可增大空速,提高生产能力;○2.可选用较小的催化剂粒度(1.6-2.6mm),减少内扩散,提高内表面利用率,提高氨净值;○3.催化剂可均匀还原;
○4.床层压降小,动力消耗小。
7.变换工序的反应原理和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要分中温变换和低温变换?
反应原理:CO+H2O=CO2+H2该反应既能把大部分CO变为易于清除的二氧化碳,而且又制得了等量的氢。
主要任务:在合成氨生产中,各种方法制取的原料气都含有CO,其体积分数一般为12%~40%。合成氨需要的两种组分是H2和N2,因此需要除去合成气中的CO。变换反应如下:CO+H2O→H2+CO2 ,ΔH=-41.2kJ/mol ,CO变换反应既是原料气制造的继续,又是净化的过程,为后续脱碳过程创造条件。
原因:a、由于CO变换过程是强放热过程,必须分段进行以利于回收反应热,并控制变换段出口残余CO含量。第一步是高温变换,使大部分CO转变为CO2和H2;第二步是低温变换,将CO含量降至0.3%左右。B、因平衡变换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反应速度却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为了既保持较高的反应速度,又尽量提高平衡变换率,工业上常采用先较高温度(400-450℃)变换后较低温度(200-250)变换后的两段变换工艺,前者为中温变换,后者为低温变换。
8. 说明中温变换和低温变换的温度、催化剂、出口CO含量。
中温变换:温度350-550℃,催化剂以Fe2O3为主体,以Cr203为主要添加物的多成分铁铬系催化剂,出口CO含量3%左右
低温变换:温度200-280℃,催化剂以氧化铜为主体,还原后的活性组分是细小的铜结晶。出口CO含量0.3%左右。

本文发布于:2023-07-20 02:52: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848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变换   过程   原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