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庄规划方案

阅读: 评论:0

**村村庄规划方案
第一章 规划背景
    近年来,我村按照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提升工业化,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影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了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保证农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上一个新台阶打下扎实的基础,**乡**村加大对环境整治的力度,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这势必加快农村社会发展,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因此,为提升**村的整体形象,促进农村居民共享村庄文明,我村结合自身实际,决定开展村长远计划建设。
第二章 村庄概述
一、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位于岚济公路沿线**乡政府驻地全居人口1480余人,耕地面积900余亩,村两委成员9人,党员45人。**地理位置优越,北邻方山,南傍温凉河,具有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
、四季分明 、无霜期较长的气候特点,又受海洋、地形、水系等自然因素影响,基本构成了春夏季“雨热同步”,秋冬季“光温互补”的气候特点。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作物生长。中间横贯岚济公路,荒山面积大、交通便利
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具有十足的发展优势。
二、社会经济情况及村庄现状建设状况
   **村村域范围面积为900余亩。全村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葡萄、核桃等,养殖主要发展猪、牛、兔、桑蚕等。由于历史原因,村域内现有住宅建筑大都沿道路而建,错落无序,大多数居民点相对比较分散。村内功能设施不全,绿化不成体系,环境卫生较差。除个别住宅外观别致、造型新颖,达到小康型标准外,其余大部分房屋多为二、三层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建造的砖混结构楼房,房型老化、单一、陈旧,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设计理念。
    目前村域内道路经过几年的土地整理已基本形成体系,但部分道路质量较差。通村公路基本已达到村级公路标准,部分通组道路也已达到标准,大部分为碎石路。
    村内用地除村委会、居民点、农田和河流外,还有英利伟塑业有限公司、供销社、加油站、乡直单位。
四、目前主要存在问题
    1、村庄分散建设,土地浪费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居民点分布较为分散,村庄中住宅布局较为凌乱,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的配套难度,不利于节约土地,不利于生产力的协调和发展,给机械化耕作带来难度。
    2、公共服务设施、基础配套设施滞后
    虽然**村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经济投入,但在村内交通、排水、文化娱乐、环保等方面还相对落后,村民点现状房屋建设质量偏低,缺乏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配套设施,造成村民生活居住环境卫生条件较差,不能适应收入不断增长的农民众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村内功能设施不全,道路较差,河道不清,环境卫生较差。村宅错落无序,比较散乱,房型老化、单一,结构不合理,缺乏科学设计理念。
第三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3、《平邑县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村庄规划编制办法》;
    5、《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文具盒生产过程
    6、**村提供的有关设计条件;手机镀膜机
    7、与本规划有关的规范、规定、标准等。
二、规划原则
    1、规划编制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广大众意愿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2、规划编制要根据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遗存,地方民俗风情,努力营造具有浓郁水乡特,环境清新优美的农村新社区。
    3、规划编制要综合考虑道路交通,给水排水,环境卫生,绿化休憩,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努力提高村庄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
三、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围绕提前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切实改善农村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四、规划目标
    为了彻底改善当前农村住宅水平较低,功能不全,外观单调呆板,基础设施不配套,居住环境“脏、乱、差”等问题,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切实帮助农民提高生活质量,规划从大魏庄村域现状实际发展状况和趋势出发,围绕“以人为本,以环境为中心”的先进理念,体现特,精心规划,合理布局,对村域进行全面整治,创建出空间层次丰富,方便
农民生活,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具有江南水乡特及交通便捷的现代化新农村,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保证农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更上一个新台阶。按照“环境整洁、村貌优美、设施配套、布局合理”的目标,做到村庄的生活、生产、生态等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建设成为能充分体现富有地方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村庄内部实现五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环境美化”。
    ——道路硬化。通村及村内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村内主干道硬化;通中心村主干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
    ——村庄绿化。中心村(村庄)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村庄内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道两边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绿化。
    ——卫生洁化。给水、排水系统完善,生产、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排放,自来水普遍入户;畜禽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农户普遍使用清洁能源;保洁制度健全,垃圾等废弃物集中处理,基本消除垃圾及废水污染。
    ——河道净化。保护和管理好村域内现有的水面,做到水体净化、河边绿化;河道堤防和排涝工程建设按规划建设标准要求实施。
    ——环境美化。村庄建设规划要科学处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布局合理,组团建筑有个性特、美观大方,组团建筑间相互协调;建筑布局能充分结合自然地形,依林傍水,错落有致;农户住宅实用、美观。
五、规划范围
    **村村域内所有土地为本次整治规划的研究范围。
第四章 村域村庄布局规划
一、村域经济发展规划
    **村南靠温凉河,北靠市经济开发区,村域地处山区,境内水源充沛,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耕地较为集中,宜于发展高产农业以及多种经济作物,农业发展前景较大。
无热胆饮水机
    由此确定村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重点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新
农村建设与旧村整治相结合,改善环境,提高生态效益;依托村域区位优势和结合村域的自然条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结构的调整。
三、村域村庄布局规划
    根据村庄建设环境与场地分析,结合村域经济发展现状,依据《**市市域村庄布局规划》,确定村域村庄建设空间发展方向,积极引导中心居民点建设。
    规划在村域内形成“一个中心,四个居民点”的规划布局。
    根据自然村现状,依据村域发展态势,遵循居住用地适度集中、农田适度集中、积极推进农田集约化管理、合理配置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优化住区环境的原则,利用政策引导,规划近期结合村庄整治将各自然村进行整合,完善路网框架、市政设施,整洁墙面,注重宅前、宅后的绿化建设及河道整治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远期形成四个居住区,分别为居民区、商业区、小康楼、高层住宅楼、并将小康楼作为中心居民点统一进行规划,配置文化活动中心、设置健身器材和公共绿地、公厕等,从而形成相对集中,设施共享的新农村。(见附图)
第五章 村域整治规划
    规划根据目前农村较为突出的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结合村域区位特点、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对村域环境进行整治改造,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建设,使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改变,切实改善农村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
一、房屋建筑整治规划
    老村内建筑整治一方面要从整体布局角度确定需要拆除的建筑,另一方面也应从节省资金角度确定建筑的改良方式,多层次的解决不良建筑带来的影响。
    1、保留原有质量较好的农房,整治各住房间距内影响日照、采光、通风的各种杂房和陋棚,整修道路和院落,种植绿化,改善居住环境。
现浇箱梁施工
    2、新建农房相对集中,大力推广定型图,实行农房建设的专业化施工,逐步将零星农房就近搬迁到规划村居点。
煤仓疏松机    3、全面清理违章建筑,拆除危险、废弃房屋,多渠道筹资对保留的房屋进行统一的修缮和粉刷,改善村庄的整体形象。现状建筑改造应遵循“不大动、少花钱、出效果”的原则,对沿路建筑物依据不同情况分为基本可行建筑、整修清洗建筑、更换建筑彩、重点改造建筑、尽快拆除建筑、远期拆除建筑等几种模式进行改造。
    4、农村生活用房与生产用房应适度分离,提倡畜禽养殖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对污染物进行统一处理和利用,即采用制造沼气、采用高效生态绿地等污水处理系统,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规划修缮和粉刷房屋5户,粉刷面积约1500平方米;规划近期零星房屋暂时保留稍作修缮,中远期随着农民新村的建设逐步搬迁。
二、环境整治规划
    1、村庄绿化
    规划大力提倡房前屋后绿化,建立村庄和河道绿化系统。在强化整体布局的基础上,以点带线,以点带面,最大程度的展现村庄整治的精华。在节点上,以建筑、水、绿化、道
路的综合强化与协调化,提升村庄的整体形象。
    规划于设置约245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小游园);规划于房前屋后设置绿化带或花坛。
分体挂壁式空调
    在绿地建设中强调绿地的层次感与有机联系,既要运用多种植物的交错布置形成错落有致、四季有形的规模性绿地,也要加强绿地与周边环境的联系,让绿地与人的行为有机结合,形成不同层次的小游园、观赏园等,并配备相应的休憩、娱乐、健身设施。形成“人在林中,家在水边、绿在身旁”的田园风貌。绿化材料以经济树种为主,在部分地段种植桃、杏、山楂、葡萄等经济树种,并在房前屋后留出自营种植区,鼓励村民发展庭院经济,一方面减少绿化投入,一方面增加经济收入,更是使**村拥有了与众不同的风味。另外,适当配置香樟、紫荆、黄杨、棕榈、杜鹃等美化树种,并铺设草坪、种植水生植物,增加观赏性。绿化树种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结合推广经济林、果林栽种果树林木。

本文发布于:2023-07-20 00:16: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847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建设   规划   村庄   发展   村域   建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