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桌上的“残羹冷炙”身上获取能源,是秦皇岛东阳科技有限公司一直在做的事情。经过十几年的摸索是实验,终于已经探索其中的奥秘。
“残羹冷炙”的正式名称叫餐厨垃圾,过去这些垃圾的流向一般被用来喂猪,更有甚者则是经过地下“地沟油”运作而成为食用油重回餐桌。而按照专家的分析,餐厨垃圾若经环保专业化处理,重新资源化制沼气或生物肥料,其背后隐藏着千亿元级的商机。 “水、大气和生活垃圾处理市场,该起来的都起来了,轮也该轮到餐厨垃圾了。”有环保人员如是说。的确,“十二五”以来的环保大发展,年年都有新投资主题。从2011年的脱硫脱硝,再到2012年的垃圾发电,以及今年以来受雾霾天气影响半路杀出的工业除尘。如今,市场的兴奋点或许再将被刺激,这一次是餐厨垃圾处理。
灭火器标签按照目前每人每天0.15千克的垃圾产生量来算,全国设区以上城市总体的餐厨垃圾产生量约达4000万吨/年。若按照“吨/日”处理能力建设平均投资额40万元计算,中国潜在的餐厨垃圾(含家庭厨余垃圾)处理市场投资总额将超过500亿元。
在单纯处理之外,这些肥料所代表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市场的潜在空间其实更大。她说,
以一吨餐厨垃圾可制取0.6吨生物腐植酸化肥计算,若按目前国内生物腐植酸化肥平均2000元/吨的售价测算,4000万吨餐厨垃圾年产量的一半,便可带动1200亿元的潜在市场。
痔疮仪除好氧发酵制化肥外,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还包括厌氧发酵制沼气,这一细分市场潜力也很大。若以一吨餐厨垃圾可制取50到60立方米沼气量计算,在当前国内天然气3-3.5元/立方米售价水平下,每年4000万吨餐厨垃圾即便一半用来制沼气,“十二五”期间餐厨垃圾制沼气的市场空间可达300亿元。
据了解,目前国内外处理餐厨垃圾的技术路线有多种,其中最主流的是厌氧发酵制沼气及好氧发酵制生物肥料两项技术上。一直以来,厌氧发酵技术被认为是最成熟的技术而受到“环卫口”专家的集体拥趸,其最直接的证据是国外特别是德国的经验。在德国,餐厨垃圾制出的沼气,净化后并入燃气管道,另有车用燃气及燃气发电等多用途。截至2011年,德国厌氧消化沼气处理能力达260万吨/年,年发电装机规模达85MW。事实上,目前国内进军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的企业大军中,九成公司也都采用的是厌氧发酵技术。 在此背景下,主张采用好氧发酵技术生产生物肥料的“农业口”专家的声音相对弱势。在厌
氧派眼中,好氧发酵最大的劣势便是投资成本过大及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按照“环卫口”专家提供的数据,厌氧和好氧在前端处理环节上的运行成本分别约为120元/吨和600元/吨,成本相差4倍之多。目前国内化肥行业已经多年发展形成传统固化的销售格局,制造生物肥料的公司如何挤进其中可能也存在难题。门牌制作
网吧专用机箱事实上,业界对于厌氧发酵技术的质疑也一直存在。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固废处理行业沙龙上,引起与会专家热议的一大话题就是:在现有政府补贴水平下大规模地进行不经济的厌氧制沼气或者制造生物智能浴缸柴油的技术路径是否适合中国,仍待商榷。据与会专家透露,目前国内已投入运行的厌氧发酵餐厨处理厂大部分并未产出沼气,少数已产气的项目均面临着利用率低的问题,这与煤层气过去几年在国内的遭遇颇为类似。如此情况,大大影响了厌氧技术处理餐厨垃圾的项目投资回报。
任连海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所谓厌氧与好氧之争,本质上并非零和博弈,在产业刚起步的阶段,不能一概而论。中国的餐厨垃圾有机物丰富度非德国所能及,从这一点上看,提取其中的丰富有机质也许更适合国情。
争议之外,一个或许可以镜鉴的事实是,新加坡2007年开始建成运营的餐厨垃圾处理厂,
引进德国成熟的厌氧消化处理工艺,规划处理规模800吨/日,但该厂仅仅运行4年就破产倒闭。任连海表示,这一案例目前留给业界的最大反思:一是厌氧发酵在德国的适用性并不一定适用土地资源匮乏的中国,二是厌氧发酵制沼气仍缺乏成熟可靠的商业模式。
原料收运瓶颈等待政策出手
金属防护罩
任连海表示,上述新加坡餐厨垃圾处理厂倒闭的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在于当地政府在前段垃圾分类收运环节的措施不利,导致工厂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转状态。而这一问题,也是当下制约国内餐厨垃圾规模化发展的最大瓶颈。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按照国家相关规划,到“十二五”末全国50%设区以上城市要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但目前离这一目标还相差甚远。以进入国家餐厨垃圾处理第一批试点城市名单的北京为例,其餐厨垃圾年产量已达2500万吨,但实际进入处理环节的垃圾量不到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