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ICC置管患者异常拔管原因分析
移动电池PICC置管患者异常拔管原因分析
【摘 要】目的:分析PICC置管患者PICC异常拔管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2013年01月至2013年12月223例PICC置管患者拔管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3例患者中发生异拔管18例,占拔管总例数的8%;分析原因依次为:导管感染、导管脱出及放弃。结论: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处理各种情况,是降低非正常拔管发生率的重要护理对策。 【关键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非正常拔管;原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260-0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1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为患者提供中长期的静脉输液,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浅静脉输液难的问题,避免了刺激药物对患者血管的损伤,满足了肿瘤患者常规化疗疗程的需要,减少了患
者的痛苦【1】。发生意外拔管后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也易产生医疗纠纷,为给护理人员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处理提供依据,作者对我院一年内PICC在临床应用中发生的非正常拔管原因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为住院患者行PICC置管拔管223例,发生意外拔管18例(占8.07%),其中导管感染9例、导管脱出4例及放弃5例。原因分析如下:
1.1 不规范的护理操作。护士在导管维护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流程规范和无菌技术,如手卫生不够,消毒液选用不当,消毒范围不足,敷贴潮湿、松、脱.穿刺点出血较多未及时更换敷料等情况。
1.2 病人自身状况的影响主要与基础疾病,年龄和免疫力有密切的关系。免疫力越低,越易发生导管感染。糖尿病、恶病质、肿瘤化疗及血小板极低等病人自身免疫力和身体机能较差,PICC导管的置人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1.3 附加器的使用不当。附加器包括正压接头、肝素帽、三通、延长管等。附加器的增加.消毒不严或过度使用,会有发生潜在感染发生的危险。PICC正压接头始终裸露在敷贴外,与外界相通.会受到污染。
2.1 睡梦中自行拔管:睡眠时老年人认知能力下降,尤其在夜间或午间睡眠时,触到PICC导管时无意将导管拔出[2]2.2约束带松脱或未约束:当患者意识不清或烦躁不安时,若约束带松脱或未约束,会导致患者将导管拔出。
2.3皮肤瘙痒或不适:当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出现瘙痒与不适,或粘贴敷料引起局部皮肤过敏瘙痒时,患者会不自觉地抓挠而将导管拔出。
2.4导管固定不牢:若导管固定不牢会逐渐脱出,或翻身、活动时带出。
为减少PICC意外拔管及感染的发生,我们PICC护理小组中心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培训。
2.4.1 良好的理论知识基础是实践的根本。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规范化PICC专科护理知识,提高护理人员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从
而提高护士PICC置管后护理的操作行为。
2.4.2 进入临床后制订培训计划,强调规范操作,高标准高起点要求。由专职带教老师负责,
示范PICC准确使用方法,包括导管使用中的冲管与正压封管,PICC维护的方法、步骤,肝素帽的更换,指导PICC临床观察及并发症的预防。
热电堆2.4.3 加强回访,组织座谈、健康宣教工作要到位。带管出院患者住院期间除加强按时维护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宣教工作。出院后除发放PICC维护使用手册外,另对其实施每周一次的电话回访,督促其周二来院维护、参加座谈。通过健教宣传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以保证PICC 导管的安全。
总之,防范PICC导管意外拔出的意识和思路更应体现在及时有效预防和处理各种突发情况的基础之上。为减少PICC 导管意外拔出,临床护理人员要对PICC 置管患者进行详细全面的评估,对高危风险患者加强巡视,积极寻求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做到预见性护理。加强健教宣传及注意事项指导,以减少意外拔管的发生,延长导管使用时限,有效保证置管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 Ross L,Wallace J,Paton J,et甜.Medication elTOI@in a pedi―attic teaching hospit
al in the UK:five years operational expe―rience[J].Arch Dis Child,2000,83(6):492―497.[2] 张惠勤.老年患者PICC 意外拔管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20(3): 368.
第二篇:PICC置管技术
2015-11-17
【麻醉超声】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及操作规范(转肿瘤、透析、护理等)
中国超声医学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现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认可,其极细的高生物相容性导管由肘前静脉穿刺插入至上腔静脉进行轮流,提供可靠的静脉通路,可以代替中心静脉置管而无中心静脉置管的诸多并发症。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理想的置管静脉,对于局部血管状况好的患者
可以采用肉眼观察和触摸估计的方法评估血管后置管,而对于水肿、肥胖、反复化疗以及由于长期输液等患者而言,常规方法的穿刺成功率低,如何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是临床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超声引导下PICC其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等优势,不仅能减轻穿刺患者的痛苦,同时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输液途径,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特别地:在超声引导下运用MST技术完成PICC置管,将置管部位从肘窝上移到上臂,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减少了导管受牵拉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减少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对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一、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起源
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的使用最早是在1997年华盛顿医学中心,由一个从事危重护理的护士Claudette Boudreaus完成的,这个护士是最早的PICC小组成员。她从协助医生做颈内静脉穿刺得到经验,能够在超声引导下对摸不到的血管进行穿刺。她成功地对病人肘窝以上的贵要静脉进行PICC穿刺置入。从1999年到2001年,大约有10个护士在华盛顿医院中心接受了这些技术的专业培训。在此期间,床旁置入PICC的成功率为65%~91%。在过去的10年中,有很多的医学研究表明,使用微插管鞘技术和超声引导能极大地提高PICC置变压器防盗锁
管的成功率。
不是所有的血管都能插管,超声引导是最好的方法,不能盲插。全世界每年都要置入7亿根导管,美国占30%,全部是在血管超声引导下插管;其他国家占70%,有4.9亿是盲插。
目前在美国使用超声和微插管鞘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这一技术方法成为各个医院中专业护士置入专管的“金标准”。
二、超声下PICC置管静脉的选择 静脉可分为深浅两类,深静脉多走行于深筋膜的深面并与同名动脉相伴,也称为并行静脉;浅静脉走行于皮下组织,一般称为皮下静脉(见图1)。由于上肢静脉行程较下肢短,右侧较左侧短,浅静脉表浅易寻,因此多选择右上肢浅静脉穿刺置管,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PICC一般选择肘部的肘前浅静脉置管,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对于无法经肘部静脉置管的患者,颈外静脉、腋静脉及下肢的股静脉、大隐静脉、腘静脉也可作为PICC的置管途径。超声引导下PICC应首选贵要静脉,因贵要静脉位于肘前,操作范围较大,适合超声人员作实时监测,同时贵要静脉入路是中心静脉置管创伤最小、并发症最少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气胸、血胸、空气栓塞以及神经损伤等的发生率。木酢液
三、血管超声的超声仪器条件
1.用于肢体静脉检查的超声仪器应具备以下特征:极高的空间分辨率,超声频率在5M`~15MHz;较高的灰阶分辨率(具有灰阶分辨率256级的彩图像);具有检测低速静脉血流信号多普勒功能,有助于判断动静脉血流频谱;具有彩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功能,有助于确定小静脉及显示血流。
>医疗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