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辊横移在HC轧机中的作用
在四辊轧机中由于在工作辊与支承想的接触压扁上存在着有害接触部分,即大于轧制带材宽度的工作辊与支承辊的接触区,因此在接触区的接触应力形成一个使轧辊挠度加大的有害弯矩。这样工作辊的挠度不仅取决于轧制力,而且也取决于轧制带钢的宽度,即接触区宽度。当轧制带材宽度在较大范围内变化时,工作辊上由于弹性压扁不均引起的挠度变化就很大,且反弯作用要被有害弯矩抵消一部分。为此产生了中间辊轴向移动的六辊轧机即医用泡棉
HC轧机,靠中间辊抽动而消除了辊间的有害接触部分,从而使工作辊挠曲得以大大减轻,同时也使液压弯辊装置能更有效的发挥控制板形的作用。这就是HC 轧机技术的中心所在。由于采用了中间辊轴向移动机构,可根据原料尺寸、规格不同而选择不同的中间辊移动量。 中间辊轴移量是影响板形的一个重要参数,
中间辊位置可以用带材边部与中间辊辊身端部的距离δ表示:
δ=(L – B)/ 2
式中 δ——催化剂12.1带材边部与中间辊辊身端部的距离 / mm;
L ——中间辊宽度 /mm;
B ——带钢宽度/ mm。
数字仪表下图表示了中间辊处于三种不同位置时与板形之间的关系。b所示为理想状态(中间辊轴向移动量δ=0)泡沫仪,这时工作辊与支承辊的有害接触部分完全被消除,因而板形最平直。a所示为中间辊未移动到全部消除有害部分(中间辊轴向移动量δ谢宇风为“+”)。这时支承辊通过中间辊与工作辊的剩余接触部分给工作辊附加弯曲,使工作辊产生负弯曲,即工作辊中间辊缝增大、两边辊缝减少。结果轧出中间厚、两边薄的凸形轧件。同时因边部辊缝小,延伸量大,受到压应力作用而产生边部浪形。c所示为中间辊移动超出了有害接触部分(中间辊轴向移动量δ为“卤钨灯光谱-”)。这时工作辊出现正弯曲现象,轧出中间薄、两边厚的凹形轧件,带材中部延伸大于边部延伸,形成中部瓢曲。可见,依靠调整中间辊的轴向位置,可以实现轧辊凸度调节.获得板形修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