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详细说明

阅读: 评论:0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详细说明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详细说明

--------------------------------------------------------------------------------

一、发展简述 
  电子工程系发源于1934年在电机系设立的电讯组。1952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校电机系的电讯组合并后成立了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58年更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1969年,系的大部分迁往四川绵阳,成立了清华大学绵阳分校。1978年迁回北京,恢复为无线电电子学系建制。1989年,更名为电子工程系。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信息科学和电子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从建系以来,该系就不断突破传统领域,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需要。在电机系电讯组期间,任教的有任之恭、朱兰成、顾毓秀、章名涛、孟昭英
、马大猷、叶楷、闵乃大、胡筠、范绪筠、常迥、张钟俊以及N.Wienermide008K.L. Wildes等教授。开设了电讯原理、电报电话学、电讯网络、无线电原理、真空管等课程。1952年建系时,设立了无线电技术专业。次年,增设了电真空技术专业。1955年又增设了半导体物理、电子物理、无线电物理等专业。张恩虬、王守武、胡汉泉、吴鸿适、王迁等学者都先后来系兼职授课。六、七十年代,专业陆续有所调整增设,如激光专业等。1978年恢复无线电电子学系建制后,为拓宽专业面向,适应科技发展需要,专业设置调整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微电子学共三个大学本科专业,一直沿袭至今。建系以来,已培养本科生(学士学位)7000余人。 
  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招收研究生,截止到合成塔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79人。在中国全面恢复研究生培养并制定学位制度以来,该系从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并被首批批准设立通信与电子系统,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技术(1993年后,划归微电子学所隶属)两个专业,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设立了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磁场与微波技术两个研究生专业,1990年,增设了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两个研究生专业。上述所有研究生专业,均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廿年来,累计授予硕士学位人,博士学位 人。 
  设在该系的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是在1963年由国家高等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的。与电子
工程系相同,该研究所也发源于1934年筹建,1937年正式成立的清华大学无线电学研究所。无线电学研究所主要从事短波无线电及真空管的研究工作。任之恭、林家翘、孟昭英、叶楷、范绪筠、戴振铎、陈芳允、慈云桂、王天眷、张恩虬等学者均在该所从事过研究工作。1962年,在电子工业领导部门负责人王hh铮、孙俊人、王世光等人的大力支持下,设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室,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科研任务,并形成雷达、数字通信、电视、微波技术、微波电子器件、半导体器件等学科方向。1963年,正式建立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后,各项科学研究迅速取得成果。如雷达数据录取系统,600/1200波特数传机,8PCM编码通信终端,3cm周期磁场聚焦宽频带小功率行波管,10cm固态低噪声参量放大器等,并开始了集成电路的研究工作。七十年代,又取得航空管制雷达,PCM-120路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增量调制终端,1024kb/s路数传机,大功率正交场放大管,金属陶瓷电离真空计,场效应晶体管,微波晶体管以及各类气体激光器件等一批成果。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微电子和光电子等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线电电子学研究所及时调整研究方向,在现代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系统及网络,电子设计自动化及系统集成,信息电子学及显示技术,电子学应用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并发表了各类专著,论文。在此期间,国际与国内的学术交流也得到加强。参与组织国际学术会议个,发起和组织国内学术会议数十个,并与国外几十所院校建立关系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流。
二、本科专业设置 
无线电技术与信息系统 
物理电子与光电子 
微电子学 
上述三个专业均可授予学士学位。 
三、博士、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 
* 通信与电子系统 
* 信号与信息处理 
* 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 
*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 电路与系统 
上述五个专业全均可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四、学生情况转椅底盘 
甲醇燃料灶
  我系每年招收本科生约230名,硕士生80名,博士生40名;现有在校本科生约1100名,研究生310名,如下表所示: 
入学时间 
类别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小计 
本科 202 218 249 228 234 200 216 1547
硕士 34 66 76 76 71 86 78 487
博士丰胸乳液 29 15 27 38 38 45 42 234
 
 
五、师资情况 
我系共有教职工254人,其中 
中科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1人; 
博士生导师27人,教授63人; 
副教授96人,讲师31人。 
学术带头人 
高锟院士(校聘名誉教授
厉鼎毅院士(校聘名誉教授
朱高峰院士(校聘名誉教授
朱高峰院士长期从事电信系统的科研工作。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先后参与、主持了大量通信载波传输系统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当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负责总体设计的我国第一套中同轴电缆1800路载波通信系统是我国整个载波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可同时传输电话、电报、传真、广播、数据等业务,是当时国外所采用的先进的传输手段之一。1985年该项目获邮电部科学进步一等奖。 
在负责总体设计的另一套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同轴电缆4380路中,采用了相同的超主频率,增音系统采用了预均衡、预调节、自动转换等技术,调节系统采用地温预调节,导频后调节方式,遥测系统,采用电平差值测试法。并对均衡偏差影响进行了科学的定量分
析,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4380成上上网路载波通信系统频带宽、技术难度大,有些技术指标达到国外万路载波系统的水平。为此,1985年该项目获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 
在全国长途自动电话网的建设,网路经营方式、网路运行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奠定了电信网路学科的独立地位,培养了一批邮电高级管理人才,发表大量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同行中享有较高声誉。 
周炳琨院士 
周炳琨院士生于19363月,195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60-1963年在苏联列宁格勒电工学院进修,1983-1985年在美国斯担福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中科院院士、国家863计划光电子主题专家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半导体所副所长、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博士点导师。 
1984年周炳琨院士在国际上首先研制出"LD泵浦固体激光器",实现了当时世界上效率最高(6.5%),线宽最窄,频率最稳定的固体激光器。他发明了"单片微型YAG环形激光器"90年又研制出"LD泵浦NYAB自倍频激光器"。以上工作开创了固体激光新领域。 
在国内周炳琨院士首先开展了"晶体纤维生长与晶体光纤器件研究",七项成果经鉴定为国
际首创或先进。开辟了光电子技术新方向和晶体材料生长新方法。"窄线宽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及相关技术"通过七项成果鉴定,线宽、频稳度和调谐范围达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相干光通信作出了贡献。在"光纤高温传感器"、光纤环形腔的细度及环形激光器研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四等奖和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由他参加主编的《激光原理》获国家优秀教材奖。 
吴佑寿院士 
吴佑寿院士生于19257月,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留校任教。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国防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信"评议组召集人、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国际无线电科学联合会"电路与系统"学会理事、中国神经网络委员会主席、亚太神经网络协会副主席,1994年被评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 
吴佑寿院士作为电子学家和电子工程教育家,为我国数字通信领域的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数字通信与数据传输、数字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的研究工作。1958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八路脉码调制电话终端设备,1962年研制成功的数传机被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数
据传输。1980年以来他负责研制成功了"TJ-82图像计算机"、我国第一个能识别多达6763个汉字的印刷汉字识别系统、"TH-OCR系列高性能多字体汉字识别系统"等,获多项国家、部委级奖。他主编的《高频电路》为国家级优秀教材,他负责的"通信与电子系统"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博士点,89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本文发布于:2023-06-30 16:28: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591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技术   系统   电子学   专业   国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