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下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博弈论分析

阅读: 评论:0

信息不对称下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博弈论分析
云佳祺
【期刊名称】《中国经贸》
【年(卷),期】2017(000)005
【总页数】2页(P82-82,83)
【作 者】云佳祺
【作者单位】led日光灯灯座1.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 中国民生银行
锁架
【正文语种】中 文
金融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资金融通,市场参与者拥有相对相互对称的信息是信用的前提。就理论而言,金融机构所占有的信息一般要大于金融消费者,消费者较难从金融机构那里获得产品定价、产品风险及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完整信息。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存在延迟或隐瞒信息的可能。而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不断出现并恶化时,将会产生金融风险。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技术变革下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相结合而产生的新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极大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存在着多种风险。除了与传统金融风险一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外,还存在技术风险和信息安全风险等新的风险特征,信息不对称是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原因。
参与方:参与博弈的消费者与互联网金融机构。行动组合:消费者的行动组合{积极监督、消极监督},互联网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行动组合为{谨慎合规、风险扩张}。B为互联网金融机构谨慎合规运作的正常收益;B1为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扩张运作且未能规避监督时所缴纳的罚金以及对消费者的补偿;B2为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扩张运作而规避监督时所获得的收益;C为消费者的正常监督效用;K1为消费者监督风险扩张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所付出的成本;K2为消费者监督谨慎合规运作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所付出的成本,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扩张行为较为隐蔽,因此在监督时所遇到的难度更大,付出的监督成本更高,从这个角度讲K2>K3;K3为独立第三方自律不力而受到的损失;D为消费者成功监督风险扩张运作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后所得到的收益。
消费者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博弈策略及成本收益模型结构如下所示:
假设α为消费者监督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扩张运作成功的概率,β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风险扩张运作行为未能规避监督的概率,经济发展程度、法律法规是否健全以及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等外部因素决定α和β。
其中:X为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扩张运作且规避监督时获得的超额收益,即比谨慎合规运作时多获得的效用;Y为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扩张运作被监督后与谨慎合规运作时相比的效用差。
1.纯策略的均衡分析
弯曲刚度以上模型说明达到均衡可能性的四种纯策略均衡及其条件:
命题一:互联网金融机构谨慎合规经营、消费者积极监督
证明:当均衡条件为C-K3>C-β K1和B+X-α(X+Y)<B,或βK1- K3>0和α>X/(X +Y)时,博弈模型存在唯一的纯策略均衡{谨慎合规,积极监督}。即在消费者竭尽全力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监督和加大对风险扩张经营处罚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机构认为风险扩张成本大于谨慎合规经营成本;消费者或第三方将竭尽全力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监督,此时监
督不力而付出的成本将大于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的成本。
命题二:互联网金融机构谨慎合规、消费者消极监督
证明:当均衡条件为B+X-β(X+Y)<B和C-K2+αD<C,或β>X/(X+Y)和αD<K2时,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扩张成本高于谨慎合规经营成本;而消费者积极监督付出成本太大且几乎无效用,这是几乎无法达到的均衡状态。
命题三: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扩张、消费者消极监督
证明:当均衡条件为B+X-β(X+Y)>B和C-βK1>C-K2+αD,或β<X/(X+Y)和αD /(K2-βK1)<1时,互联网金融机构谨慎合规的经营成本小于风险扩张,且消费者积极监督的成本很高、罚金少。另外,消费者进行积极监督的前提是提高查处成功后的奖励并加强对第三方自律不力的处分,同时减少监督成本。再者,随着第三方自律力量增强,消费者不仅不会对第三方自律产生依赖心里,反而会更加尽职尽责。人脸识别巡更系统
命题四: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扩张、消费者积极监督
mcu解密证明:当均衡条件为B+X-α(X+Y)>B和C-K2+αD>B-βK1,或α>X/(X+Y) 和αD / (K2-βK1)>1时,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扩张经营的收益大于谨慎合规经营的收益,消费者积极监督的效用大于消极监督时的效用。这一均衡并未达到理想状态,只有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扩张经营的处罚,提高监督效用才能避免。
2.混合策略的均衡分析
当同时满足β<X/(X+Y),αD /(K2-βK1)>1和α>X /(X+Y)这两个条件时,博弈将出现“消费者积极监督——互联网金融机构合规经营——消费者消极监督——互联网金融机构谨慎风险扩张——消费者积极监督”的循环中,即混合策略的博弈均衡解。假设消费者以概率p选择积极监督,互联网金融机构以概率q选择违规。
假设消费者的预期效用是U,则当U=q[p(B-K2+αD)+(1-p)(BK3)]+(1-q)[p(B-βK1)+(1-p)B]时,消费者达到最优行为选择,对U求微分,并令其等于0,dUg/dq=p(αD+ K3+βK1- K2)- K3=0,得:p= K3/(αD+ K3+βK1- K2)。
上式说明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小于p的概率进行风险扩张运营时,消费者选择消极监督的成本
要小于积极监督的成本,因此消费的最优行为选择将是消极监督,反之相反;互联网金融机构风险扩张的概率为p时,投资者的监督态度为两者均可。
制备乙酸乙酯的装置假设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预期效用设为U1,U1=p[q(B+X-α Y-αX)+(1-q)(B+X-βY-βX)]+(1-p)B,对U1求微分,并令其等于0,dU1/dp=B2-β(X+Y)-q(X+Y)(α-β)=0,得:q=[B2-β(X+Y)]/[Y+X(α-β)]。
上式说明在消费者的监督概率小于q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最优策略是选择风险扩张经营,反之相反;当监督概率等于q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选择是两种均可。
云佳祺(1987—),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国民经济学专业2014级博士生,现就职于中国民生银行。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16:37: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565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