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梳理:电子元器件子行业——半导体行业

阅读: 评论:0

一、半导体产业是电子元器件行业重要分支
电子元器件是具有独立电路功能、构成电路的基本单元。按照产品功能的不同,电子元器件可以分为被动元器件、集成电路(IC)、分立器件、印刷电路板(PCB)、显示器件(TFT-LCDPDP)、其他元器件等子行业。
集成电路(IC)是半导体技术的核心,是国际竞争的焦点和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集成电路产业处于整个电子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参与多个价值链的形成。
集成电路(IC)产业链包括设备业、材料业、设计业和加工业,IC 加工业按流程可分为光掩膜业、制造业、封装业和测试业。
二、全球半导体产业分析
2.1 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律
45 年经历一次周期
大致来看,半导体产业每4 5 年会经历一次周期(硅周期)。从1980 年到2004年,全球半导体产业经历了5 次周期,分别是19801984198419881988dmx512协议199519952000 以及20002004,目前正处于1980 年以后的第六次周期。
市场的供需变化是导致半导体产业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在市场需求疲软时,半导体厂商会减少资本支出,削减产能,半导体产业步入下行周期;而在市场需求强劲时,半导体
厂商就会增加资本支出,增加产能,半导体产业进入上升周期。
集成电路主要包括四大类产品,即微处理器、存储器、逻辑电路和模拟电路。自2004年以来,各类产品逐渐发展成四个子周期,即Logic(逻辑电路)、MPU(微处理器)、analog(模拟电路)与DRAM/FLASH(动态随机存储器/闪存)。
GDP 的相关性变高
1980 年到2007 年,全球半导体产业与GDP 的相关性越来越高。
10 年为区间,计算1980 年到2007 年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率与全球栓剂模具GDP 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两者的相关性有逐渐变大的趋势。
GDP 相关性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首先,半导体产业渐趋成熟,增长渐行渐缓。根据全球半导体贸易统计组织(WSTS)的统计,19902000 年间世界半导体市场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远高于全球GDP增长速度,但19952005 年的10 年里年均增长率降到了4.6%。而经过2009 年的衰退,我们预计2010 手机背光年世界半导体市场将恢复到2400 亿美元,按此数据计算,20002010 年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7%。总的来说,全球半导体产业上世纪石墨舟80 年代、90年代的两位数增长已成过去,进入了产业成熟期的个位数增长时代,其增长率将与全球GDP 增长一致。
其次,半导体产业的增长越来越依赖下游电子产品的拉动。2008 上半年,PC、手机和消费电子产品分别占半导体应用市场份额的39%19%21%。据统计,1965年电子产品成本中半导体含量不过2%1975 年提高到6%1985 年增加到7%2005 年迅速提高到21%。从趋势来看,电子产品的集约化将牵引半导体产业的继续发展,半导体的使用量将不断增多,但半导体产业不太可能出现上世纪8090 年代的高速增长,除非下游电子消费领域再次出现“杀手级”的产品。总之,由于半导体产业的日益成熟以及受下游电子产品的影响日益增大,全球半导体产业与GDP 的相关性越来越高。
阴极保护防腐供给创造市场时代结束,行业走向成熟
层压机硅胶板
半导体行业的周期性波动以“硅周期”著名。“硅周期”的直接原因是半导体厂商的投资冲动。而投资冲动来自于半导体行业技术驱动的特征:技术快速进步(18个月翻一番),新技术能以高一倍的性能和低一倍的价格创造出新的市场。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都惧怕落后,因为只要稍一落后,和竞争对手的距离就会被指数式的放大。因此,每一次出现比较重大的技术进步的时候,各半导体厂商都会选择加大投资,而不惜去面对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市场。
然而,随着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驱动的特征被逐渐的弱化。这一方面是因为,目
前电子产品已经体现出一定的功能过剩,比如PC中的CPU技术已经接近完美、消费电子功能集成化发展等,新技术从性能上已经很难创造出新的需求;另一方面,伴随着技术的指数式进步,技术研发投入和生产线建设投入也是指数式增长,除了少数的量大面广的产品外(比如CPU和存储芯片),已很难有足够的产量来摊薄研发和生产投入成本,即新技术的成本优势也越来越难以体现出来。
伴随着行业属性这种变化的是行业逐渐走向成熟。这种成熟化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显著提高。
新的杀手级应用迟迟未能出现,市场增长来自于现有产品的扩大普及、替代型需求和更新换代需求。一个杀手级应用产品一开始面市时,需求是它本身的应用功能创造的。但是,
当它的普及率达到一定程度后,想进一步扩大普及率,往往是依靠不断的提高性价比(通常是靠降价,比如手机和平板电视),产品的消费弹性越来越大;替代型需求和更新换代需求比较类似,都是通过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来提高产品的单位时间出货量,这也决定了它们具有较大的消费弹性。新需求消费弹性的变大,必然导致行业需求与宏观经济相关性提高。
2 行业长期增速明显下降,与宏观经济增速差距大幅缩小
1991—1999年,半导体行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8%,而同期全球GDP的年均增长率为3.4%,两者差距明显;1999—2007年,半导体行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2%,而同期全球GDP的年均增长率为4.4%。这说明半导体行业的长期增长率明显下降,并且逐渐趋近于宏观经济增速。
3 厂商投资冲动明显减弱,资本支出理性化
2000年以来,其年初预算计划和实际支出的绝对差明显缩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
年资本支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该绝对差仍非常小,且在近三年一直保持低位。这表明半导体厂商对产业增长预期的判断准确度提高,也说明厂商的资本支出越来越理性,投资冲动已明显减弱。
4 产能利用率趋于稳定
20001 年以来全球半导体产能利用率明显趋于稳定,产能增长和产量增长同步性明显增强,也反映了随行业成熟度提高,行业的可预测性和增长稳定性增强。
在出现新的杀手级应用前,行业走向成熟的趋势必将继续。半导体行业供给创造市场的时代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将不会复返,在此期间半导体行业将越来越接近传统行业。
2.2 半导体产业的商业模式分析
半导体产业存在两种商业模式
全球半导体产业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集成器件
制造)模式,另一种是垂直分工模式。1987 年台湾积体电路公司(TSMC)成立以前,只有IDM 一种模式,此后,半导体产业的专业化分工成为一种趋势。
出现垂直分工模式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半导体制造业具有规模经济性特征,适合大规模生产。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和晶圆尺寸的增大,单位面积上能够容纳的IC 数量剧增,成品率显著提高。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会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其次半导体产业所需的投资十分巨大,沉没成本高。一般而言,一条8 英寸生产线需要8 亿美元投资,一条12 英寸生产线需要1215 亿美元的投资,而且每年的运行保养、设备更新与新技术开发等成本占总投资的20%。这意味着除了少数实力强大的IDM 厂商有能力扩张外,其他的厂商根本无力扩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半导体教父张忠谋离开 TI(德州仪器),在台湾创立了TSMC,标志着半导体产业垂直分工模式的形成。TSMC 只做晶圆代工(Foundry),不做设计。Foundry 的出现降低了IC 设计业的进入门槛,众多的中小型IC 设计厂商纷纷成立,绝大部分是无生产线的IC 设计公司(Fabless)。Fabless Foundry 的快速发展,促成垂直分工模式的繁荣。
IDM 商业模式分析
目前,全球主要的商业模式还是IDM。美国、日本和欧洲半导体产业主要采用这一模式,典型的IDM 厂商有Intel、三星、TI(德州仪器)、东芝、ST(意法半导体)等。IDM 厂商的经营范围涵盖了IC 设计、IC 制造、封装测试等各环节,甚至延伸至下游电子终端。
2007 年的销售收入来看,全球主要的Foundry Fabless 厂商与IDM 厂商差距明显。
IDM 模式之所以领先,主要原因在于具备如下优势:
首先,IDM 企业具有资源的内部整合优势。在IDM 企业内部,从IC 设计到完成IC制造所需的时间较短,主要的原因是不需要进行硅验证(Silicon Proven),不存在工艺流程对接问
题,所以新产品从开发到面市的时间较短。而在垂直分工模式中,由于Fabless 在开发新产品时,难以及时与Foundry 的工艺流程对接,造成一个芯片从设计公司到代工企业的流片(晶圆光刻的工艺过程)完成往往需要69 个月,延缓了产品的上市时间。

本文发布于:2023-06-25 19:39: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528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半导体   产业   行业   增长   产品   市场   厂商   全球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