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杰
(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重庆 400074)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外桥梁抗震的发展,对国内外抗震方面的研究做较为详细的比较。通过借鉴国内外一些优秀的抗震技术及理论成果,对国内现状进行分析。并介绍支座在桥梁抗震中的作用形式及其在今后的发展中的趋势。
关键词:桥梁抗震;支座;现状;发展趋势
1 引言
聚酯丙烯酸酯地震由于它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力而被列为各种自然灾害之首。我国东临环太平洋地震带,南接欧亚地震带,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地震分布广泛,我国主要地震带有南北地震带和东南地震带。地震活动区为: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喜马拉雅山脉活动区、南北地震带、天山地震活动区、华北地震活动区、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 世界各地的地震使高速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房屋建筑破坏,给人类带来了不可挽救的灾害和损失。所
以对于抗震这一方面的研究及规范的制定,各国纷纷得到了重视。我国这些年经济起飞,交通事业发展迅猛,特别在跨江跨河大桥、高速公路、大型立交、房屋建筑等工程。
2 抗震技术及理论成果
无叶风扇控制器2.1 抗震研究现状
长期以来,桥梁结构的抗震设防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思想[3]。目前,国内外的桥梁抗震加固主要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防止落梁,在伸缩缝、梁端等上部接缝处使用挡块、拉杆、增加支座面宽度等措施。
贴片线圈(2)增加钢筋混凝土桥墩的横向约束,提高其抗弯性和抗剪强度,防止桥墩弯曲和剪切震害
(3)使用的能耗降低隔离技术和专门的设备,提高了桥的抗震性能。(等)
2.2 桥梁抗震方法
2.2.1各种桥型的抗震情况植物水
梁桥在地震中受损常见为:上部结构,梁端碰撞的垂直和水平位移,止动剪坏,轴承失效。
连续梁桥严重损害是桥墩严重损坏和跨解体。对于连续梁桥系统,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对梁桥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有显著影响。
相对梁桥,拱桥有更大的抗冲击能力。当然,应该指出的是,拱脚的相对位移,很容易造成一个全桥坍塌。
主梁内横隔板开裂是刚性桥严重的震害,但横梁损坏地震能量消耗,保护的主要结构。
受损程度比直线桥大的是曲线桥,因为地震时曲线梁桥的承受复杂的弯曲,剪切,扭转耦合联合行动等要大得多,而且还与不均匀分布曲线梁桥刚度质量相关。
2.2.2构件的抗震设防对策
不同类型的桥梁抗震性能是不同的,不是说一些桥梁的抗震性能好,一些桥梁抗震性能差。每一座桥梁,都有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应尽量采用刚度和质量均匀的结构形式; 对于跨越断层带的桥梁,尽量采用简支梁桥体系,避免地震中出现全桥垮塌现象;连续梁结构,该结构的上部和下部之间应当尽可能均匀,以使地震力均匀地分布到每墩,以避免过大的力使个别墩损害。
当不能避免桥方案的曲线,我们应尽量使刚度和连接结
构的质量平衡的分布。优先桩基础,尽量避免使用桩柱基
础。在墩台上预置塑性铰,形成合理的可塑性机制,以避免
脆性破坏。 支座失效在地震发生后更容易维修,地震时,通
过相对滑动的上部和下部的结构,可以消耗一定的地震能量, 起到保护力构件的作用。还有一点就是,桥梁支座使用寿命
一般较短。从实际工程经验,支座安装不到5年更换的现象
比比皆是。因此,应设置为“保险丝式单位”,在破坏性地震,
优先破坏[4]。
2.2.3 采用FPS抗震支座
FPS是一种有效的干摩擦滑动隔震系统,由于其良好的自
我回复、抗扭转能力。同时成本低,施工简便,受到广泛的研
究学者欢迎,近年来已成功应用于抗震减震建筑等重大工程项
目。FPS支座一般可分为上滑动下滑动两种。其工作原理是基
本相同的:采用高强度的压缩滑动件材料的中间层,在结构中
的下部滑动件的圆弧形滑动表面地震时的位移,由于重力的圆
弧形设计和滑动面的上部结构的地板,总能产生径向恢复力,
而在滑动件和滑动面通过摩擦耗散地震能量。
3 桥梁抗震减震发展趋势展望
从调查桥梁损伤发现:严重破坏和倒塌的桥梁结构,主要
是由于缺乏断梁和弯曲韧性。因此国外公司开始强调桥梁整体
结构延性能力。其他一些国家在原有规范的基础上的,保证了
桥梁延性能力和结构的完整性,并设计和建造桥梁结构,以确
保整体的延展性能力。这已成为地震工程的世界主要跨国公司
的共识[5]。
在研究方法上,整个地震工程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应当指出,现在的测试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测试,在传统意
义上,而是融合了现代技术和高科技的测试。作为数值子结构
已成为测试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此外,运用大规模或全面的
结构和地震模拟测试实验,保证测试结果的真实性。这些都说
明了抗震对桥梁的重要性。
结束语:本文通过对桥梁抗震减震的作用形式及发展趋势进行
研究,阐述了现在桥梁抗震减震的现状及一些理论成果和对未
来的展望,本文的研究将为一些工程中的抗震设计问题提供一
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
024-85)[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
阻尼线
[2]黄福伟,许晓峰,郑万山.桥梁抗震加固技术现状及发展趋
势[J].公路交通技术.2003.
[3] 郑晓龙,胡京涛,雷建胜.减隔震支座在铁路桥梁上的应用
探索[J].铁道建筑技术.2010.
[4]王克海,孙永红,韦韩,等.汶川地震后对我国结构工程
抗震的几点思考[J]公路交通科技,2008,25.
[5]王克海,李茜,韦韩.国内外延性抗震设计的比较[J]. 地震
工程与工程振动, 2006, 26(3): 70~73.
作者简介:何杰(1992-),男,汉族,四川人,硕士,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研究方向:桥梁抗震方向。
21533ri
GLOBAL CITY
GE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