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三: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目次
1 任务来源 (1)
3 主要工作过程 (1)
4 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 (2)
5 同类工程现状调研 (3)
6 规范的一般性内容说明 (4)
7 标准实施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技术分析 (16)
8 标准实施建议 (17)
9 征求意见处理情况说明 (17)
10 技术审查工作情况说明 (17)
《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1 任务来源
为配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的有效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5年下达了《医院污水处理技术规范》编制计划。该标准的编制单位为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2 标准制定的必要性
医院作为病人活动生活比较集中的地方,医院污水来源及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病原细菌、病毒和化学药剂,具有空间污染、急性传染和潜伏性传染等特征,不有效处理会成为一条疫病扩散的重要途径
和严重环境污染源。
根据卫生部2001年统计年报数据,全国15451家县及县以上医院,床位总数为2176154张,按现状医院污水排放量系数估计,其污水排放总量约为160万m3/d。蒸馏水发生器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2003年对全国28个省(区、市)50床以上的医院污水处理的调查,50床以上的医院共计8515家,床位总数为1333109张,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医院4935家,占总数的58%;被调查8515家医院的污水排放总量为82.34万m3/d,实际处理量为67.95万m3/d,处理率为82%,按现行排放标准达标排放量58.15万m3/d,达标率为70.6%。
2005年北京市环保局对北京市远郊区、县医疗污水和医疗废物现状调查显示:在调查的225家医院中,污水排放总量为319.89万m3/a,达标排放量为196.61万m3/a,总的污水达标率为61.5%。县级以上医院和二级以上医院污水处理设施比较完善,但仍有的区县处理达标率仅为20%,调查的9个远郊区县共有69家未对污水进行处理,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医院污染物排放逐渐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由于当前医院污水处理存在处理级别普遍低,消毒前水质较差和不稳定,消毒过程产生较多具有致突变性的有机氯化物消毒副产物和余氯过高的现象,影响生态环境的安全。因此为了控制病原微生物随水传播和保护环境,促进和规范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要求制定安全可行的医院污水处理技
术规范,从工艺技术和建设管理等方面解决现存问题,以满足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需要。
医院污水处理技术规范,是针对医院污水治理项目中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管理等环节的技术应用规范化,从而有效地预防和限制一些不成熟技术甚至落后技术的滥用,与环境标准相结合,构筑起一道有效的环境技术管理防线,为环境监督部门的管理提供技术依据;并作为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体系,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全过程实行技术管理提供规范性文件。
总之,本标准的编制将为提高医院污水的污染治理、管理水平,推动国家环境污染治理工程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以及国家环保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运维巡检系统3 主要工作过程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颁布的《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办法》,2006年2月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开始了《医院污水处理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本课题形成了以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技术人员和标准编制人员两部分力量组成的编制小组。编制工作从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文献资料调研开始,重点结合国内已经发布实施的有关医院污水处理的规范和标准,对医院处理技术
方面进行调研。
2006年5月编制完成《医院污水处理技术规范(开题报告)》;
2007年3月完成了《医院污水处理技术规范》和《医院污水处理技术规范(编制说明)》第一稿;听取了多方意见,经过修改形成初稿和编制说明。
2009年2月召开专家咨询会,对开题报告和形成的初稿和编制说明进行咨询和审议,会议决定修改规范名称为《医院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补充、细化技术参数等意见;
2010年11月、2011年1月、2011年2月16日提交标准所,审核、修改。
经课题组对规范内容进行适当补充后2011年4月形成征求意见稿。
4 国内外相关标准研究
4.1国外医院污水排放及处理要求
(1)WHO关于医院污水排放导则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医院污水排放导则中指出,医院污水在下游城市污水处理厂具备以下条件时,可以只经消毒后排入市政下水管道:
a)下游有运行良好的城市污水厂,其二级生化处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去除95%以上的致病微生物;
b)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经过有效的厌氧生物处理,处理后的污泥中的寄生虫卵少于1个/L;
c)医院有严格的卫生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有害化学品、药剂、抗生素和放射性物质不被排入市政下水道;
d)病人排泄物单独收集,并采用足量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后妥善处置。
如果不满足以上条件,则医院需要建立单独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WHO要求对医院污水产生、处理、排放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对医院的化学物品及病人排泄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是对化学品安全和生物安全两方面的要求。同时WHO对医院污水的监管范围扩大到了下游城市污水处理厂,要求污水处理达到95%以上对致病菌的去除,要求污泥首先要经过厌氧消化,同时污泥中寄生虫卵少于1个/升。
而对医院污水的单独处理,WHO也提出具体要求。处理流程包括:初级处理、二级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和消毒。医院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应进行厌氧消化,也可以干燥后与医院的固体废物一起焚烧。
4.2发达国家对医院污水处理的要求
发达国家对医院污水的管理十分严格,在医院内有着严格的卫生安全管理体系。欧洲、北美和日本等国家在医院污水的管理与处理方面都执行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有的规定还严于上述要求。
发达国家在医院有关科室内对接触到病菌、病毒以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和污物在发生源处即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和分离。如对病人的血液、病理切块、检验废弃物以及被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物质所污染的污水和污物均分别收集到独立的容器中,经过严格的消毒后,由专业公司定时收集,统一处理。在任何情况下,不容许将医院的污水和污物随意弃置或排入下水道。
而且发达国家普遍建设了完备的下水道系统和终端污水处理厂,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同时,还进行了消毒处理。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在污水排放标准中都规定了生物学指标。同时,绝大多数发达
国家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都设有污泥消化和无害化甚至焚烧装置,经过无害化处理之后的污泥可以达到WHO的相关规定。
人造脂肪4.3国内对医院污水处理的规定
1983年发布《医院污水排放标准》(GBJ48-83)(试行),1996年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代替GBJ48-83, 2001年制订了《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GB18466-2001),规定了医院等医疗机构污水排放的污染限值,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004年我国
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医院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初步规定了医院污水处理应采用的技术及有关技术要求;2006年发布了《医疗机构污水排放标准》(GB18466-2005),明确指出医疗机构的特征污染物主要是生物性污染物、重金属、有机化学毒物和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等,比如要求医疗机构的各种特殊排水应单独收集并进行处理后,再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低放射性废水应经衰变池处理等。
5 同类工程现状调研
5.1国内医院污水处理现状
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
我国现在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管理执行《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466-2005。现有医院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医院内部污、废不分,清、污不分
医用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和消毒较难严格执行,造成医用化学药剂等难降解化学物质进入医院排水系统。同时,由于医院内行政办公区、生活区等生活污水与病区污水一同排出,造成医院污水处理量大。
(2)医院污水处理设施拥有率、处理级别低
我国医院污水处理设施拥有率低,医院污水超标排放,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环境保护部2003年调查的8515家医院中,医院污水处理设施拥有率为58%,污水处理达标率为70.6%(详见附表2);同时已建医院污水处理设施处理级别普遍较低,处理出水悬浮物浓度较高,消毒效果差(详见附表3)。残存致病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随出水进入受纳水体,造成对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和附近农作物的污染,对周围人也形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3)未全面考虑生态环境安全
目前我国对医院污水排放的控制主要依据生物学指标,尚缺乏生态毒性控制的理念。现行医院污水的消毒主要采用含氯消毒剂,在消毒过程中氯消毒剂易与污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生成具有致突变性的有机氯化物,且消毒剂过量投加现象较多,会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4)自动化程度低,易形成接触感染
目前,多数医院污水处理设施比较落后,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量大,自动化程度低。在系统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直接接触污水和污泥,易造成感染。对此,应当进一步优化医院污水处理工艺过程,同时提高系统整体自动化控制水平,在考虑医院污水处理无害化问题的同时,高度重视处理过程中的“安全化”措施。
5.2国内外处理趋势分析
医院污水的污染情况与医院的类型、规模有关。医院污水的成分较为复杂,除生活污水中的粪便、
csmate卫生棉纸等外,还夹杂浓血、组织废弃物、药物及洗涤剂等。其中有机物占污染总量40%左右,同时还含有大量的病毒、细菌、寄生虫卵及其他有害物质。特别是传染病医院、肿瘤医院及综合医院产生的污水,其污染物浓度高、危害大。若不经处理就排入市政下水道或河道,会严重污染环境和危害人类健康。
医院污水处理,通常包括一级处理和二级处理。一般地说,若处理后出水排入市政下水道,通常只进行一级处理;若处理后出水直接排入河道,则需进行二级处理;对排放标准严的地区,为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需进行除磷脱氮三级处理。
国内外的一些工程实践证明:周期性循环活性污泥法(CASS)工艺配合二氧化氯消毒工艺能使二级处理的费用达到三级处理的出水效果,是目前医院污水处理最理想的方法。对医院污水中特殊污染物的处理提出了单独处理的建议,并从经济和工艺效果角度提出好的处理方案。
x501
目前对医院污水的管理力度尚不如工业废水,许多城市的医院污水治理仍停留在一级处理阶段(以杭州市为例,省市级医院中40%采用一级处理方式、20%未采取任何措施
医院污水处理的今后趋势,是以二级处理为导向,根据医院的规模、性质和处理污水排放去向以及经济承受力,以二级处理为主,加强处理效果的一级处理为辅。
6 规范的一般性内容说明
6.1技术规范的框架
根据环保部对制定技术规范的要求,本技术规范包括:前言、适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及定义、污染物和污染负荷、总体设计、医院污水处理工艺、主要工艺设备和材料、检测与过程控制、辅助设施设计、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施工与环境保护验收、运行与维护等13部分内容。
6.2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中规定了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综合医院以及专科医院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可作为环评、设计、施工、验收及建成后运行与管理的技术依据。疗养院、康复医院等其它医疗机构和兽医院的污水处理工程可参照执行。
本标准编制的适用范围基本体现了环境技术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编制目的。
6.3规范引用的技术标准
本标准引用了下列四类文件中或标准,具体如下:
第一类是满足环境质量标准或排放标准,包括《声环境质量标准》(GB 309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348)、《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等。
第二类是满足工程设计规范或其他工程建设中的技术要求,包括:《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安全规程》(GB11984)、《农村家用沼气管路设计规范》(GB7636)、《医院污水处理设计规范》(CECS07:2004)等。
第三类是满足环保工程设备、材料的技术要求及监测技术规范,如《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