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概况及祈谷坛建筑

阅读: 评论:0

天坛概况及祈谷坛建筑
各位游客,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古代祭坛建筑——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侧,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毛刷制作于明永乐十八年竣工,永乐19年使用,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  天坛整个建筑布局呈“回”字,分为内外坛两大部分,内外坛北端的围墙呈半圆形;南边的呈方形,象征 “天圆地方”。 天坛原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654次。 
    初建时,这组建筑不仅祭天而且祀地,称天地坛。其中主建筑大祀殿为长方形大殿,十一开间,宏伟壮丽。百余年间有9位明朝皇帝在天地坛合祀天地。直至明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下诏,将天地合祀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地坛的南郊增建了圜丘坛,用于冬至祭天;把大祀殿的规制改为圆形,并更名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并且在北郊建方泽坛,以祭地;东郊建朝日坛,以祭日;西郊建夕月坛,以祭月。嘉靖年间将大祀殿改建为圆形更名大享殿。到了清乾隆年间,清高宗弘历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包括:改建斋宫、改造天坛内外坛墙、扩建圜丘坛、改建祈谷坛大享殿并改称为祈年殿、增辟圜丘坛门、改建皇穹宇。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祭天制度废止。
   现在的天坛是通称,它实际上由两个坛组成,南部为圜丘坛,北部为祈谷坛。两坛各成体系,它们之间由丹陛桥连接。天坛的建筑特点可以用“一、三、五、七、九”这样一组数字来概括。
   一:一条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昭亨门—圜丘坛—皇穹宇—成贞门—丹陛桥—南砖门—祈年门—祈年殿—皇乾殿—北天门。
   “三”:三道坛墙。分别为外坛墙,内坛墙和分隔圜丘坛与祈谷坛之间的东西向坛墙。
   “五”:五组主要建筑。分别为圜丘坛建筑,祈谷坛建筑,斋宫建筑,神乐署(专门演习祭天乐舞的场所)和牺牲所建筑(明清两代精养祭祀牺牲的场所) 
   “七”:指祈谷坛东侧的七星石。祈谷坛长廊东南方有八块大青石,石上有人工雕凿得山形图案,称七星石。
   “九”指原天坛的九座坛门。外坛墙两座,西侧北面祈谷坛门及南面的圜丘坛门,圜丘坛周围四座,分别为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东,西,北三座,分别为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 
  现在咱们就一起游览祈谷坛吧。
    祈谷坛建筑位于圜丘坛建筑北侧。咱们出重结晶碳化硅成贞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条宽敞的大道就是丹陛桥,又称海墁大道。丹陛桥是连接天坛南北两大坛的通道其北端高出南端2米桥长108丈,路面中为“神道”,东为“御道”,西为“王道”。 而它作为通道为什么又称为桥呢?有两种说法:一说大道南低北高,步步上升,意为与天相接,二说因桥下建有进牲的通道,故称“桥”。
金纳米颗粒过了丹陛桥,就来到了南砖门,南专门的北面是祈年门。在祈年门和南砖门之间东侧有燔柴炉、燎炉和瘗坎。燔柴炉用绿琉璃砖砌成,东、西、南三面有台阶秸秆炭化9级。典礼开始时,先将一只刮净的牛犊置于燔柴炉上,掌燎官点燃燔柴炉,以通达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祭祀完成后,皇天上帝的神案上所列一应供品和祝版放进炉内焚化,皇帝也要在燔柴炉西侧恭立目视,称“望燎”。瘗坎位于燔柴炉东侧,由绿琉璃砖砌成,像个巨大的盘子埋在地下,直径约1米,深约0.3米。瘗坎用于瘗埋牛尾、牛毛、牛血,以喻不忘祭地之意。瘗坎旁,自西南向东北方向排列着8个铁燎炉。
汤杯
  进入祈年门,呈现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祈谷坛分三层,圆形,八出陛,南北各三出陛,东西各一出陛。坛上为祈年殿。祈年殿建在祈谷坛上,上殿下坛,为仿明堂建筑。殿高九
丈九尺九寸九分,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顶部为鎏金宝顶。明代为三琉璃瓦顶,清乾隆年间将其全部换成天青琉璃瓦,以象征“天”。
    祈年殿以28根落地柱环绕支撑,形成内中外三个环柱网。内圈为四根龙井柱,其东方柱间代表春季,南方柱间代表夏季,西方柱间代表秋季,北方柱间代表冬季;中间12根金柱分隔在l2个位置,代表一年12个月;12根金柱的柱位加上柱间隔成的12个空间,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外圈12根檐柱分隔的12个空间,代表一天的l2个时辰。
  祈年殿内中间北侧有一个圆形的高石台,是安放天上帝神版的地方。东西两侧较低的方形石台是安放清代列祖列宗神版的地方。
祈谷坛北侧是当时天地坛的天库,用于存放祭祀天地的神版。明嘉靖年间改称皇乾殿,天地分祭后皇乾殿专门存放祈谷大典所需的神版。
玻璃夹胶机在祈谷坛前东西两侧有两个配殿,用于供奉从祀神位。东配殿现在辟为祭天乐舞馆,展出古代祭天时的乐器。西配殿现在辟为祭天礼仪馆,展出古代祭天仪式。
在祈年殿院落的东砖门外是长廊。长廊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它使祈年殿与神厨、神库相连,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可以防止祭品被雨雪风沙所污染。 
    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石上有人工雕凿的山形图案,称“七星石”。在此放置七星石是因为明嘉靖年间,有道士称大祀殿(祈年殿)东南方空旷,不利于皇权的巩固和皇帝的寿数,于是在此设置了象征北斗七星的七块青石。还有一个说法是七星石代表东岳泰山七峰。至于七星石东北方向的小青石,是清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的发脉地络,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长白山后,乾隆年间增置的。

本文发布于:2023-06-22 00:2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477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天坛   祭天   圜丘   建筑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