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 膜层截面形貌
图1 为电流密度30mA/cm2的条件下,不同氧化时间所得膜层的截面形貌。从图 1 可以看出,氧化时间对膜层生长方式及截面形貌的影响很大。当氧化时间为 5 min时,膜层几乎都朝内生长,膜厚约为 5.5 μm;在 5 ~ 10 min阶段,膜层主要朝外生长,朝内生长速度显著降低;当氧化时间为 10 min 时,膜厚约为 11 μm,其中朝内生长的厚度为 6 μm,朝外生长的厚度为 5 μm;当氧化时间延长到 20 min 时,膜层厚度达到 21 μm,膜层向外生长的速度减缓,此时向外生长的厚度比氧化 10 min 时仅增加 4 μm,但向内生长的速度显著提高,向内生长的厚度达 12 μm,比氧化 10 min 时增加了 6 μm。 3. 2 陶瓷层的相组成
对不同氧化时间的膜层进行 X 射线衍射分析,其结果如图 2 所示。从图 2 可以看出:微弧氧化初期(0 ~ 5 min),膜层衍射图谱中主要为 Mg 和 MgO 的衍射峰;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膜层衍射图谱开始出现 Mg2SiO4的衍射峰。Mg 衍射峰的出现是由于膜层厚度较薄,X 射线穿透膜层直达基体所致,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膜层厚度的增加,Mg 的衍射峰逐渐减弱。因此可以推断氧化初期膜层以 MgO 相为主,中期与后期则由 MgO 与 Mg2SiO4相共同 构成。从镁合金微弧氧化所得陶瓷层物相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膜层中主要以镁合金的氧化物为主,这表明了微弧氧化陶瓷层的形成是以镁、氧原子的迁移,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与溶液中的SiO32-发生复杂的反应的结果。
3 氧化时间与膜层厚度的关系
膜层生长厚度随时间几乎呈线性变化,如图3所示
3. 4 膜层的生长过程
3. 4. 1 初期
微弧氧化前期所形成的一层沉积膜是发生微弧放电的必要条件。通电后,由于阴离子在阳极电压的作用下,在镁/电解质溶液界面形成一层含镁水合物的阴离子凝聚层。凝聚层随电压的增大而增厚,并且出现过饱和而在镁/电解质溶液界面发生沉积[7]。当电极间电压超过临界电压(40 V)时,微区发生火花放电,膜层被击穿,这种击穿总是在膜层最薄弱的地方优先发生,击穿后在该地方形成新的氧化膜。从氧化5 min后膜层的截面形貌(见图 1a)与 X 射线衍射图(见图 2a)可以看出膜层主要向基体内部生长,且由 MgO 相构成,溶液中的SiO3切筋2-并未在膜层中出现。MgO相生成的原因是:试样进行微弧氧化时发生了微区弧光放电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镁合金中的Mg原子在高于自身熔点的温度下发生微区熔融,同时在电解液的冷却下与吸附在合金表面的氧原子迅速结合,生成MgO并沉积[8-9]。膜层初期生长过程中,阳极表面主要发生溶解(反应 1)和氧化(反应 2)两个过程:
Mg -2e= Mg2+通柜 (1)
屏式电脑
Mg + O → MgO (2)
3. 4. 2 中期
由于微弧氧化是在强碱条件下进行,生成的MgO膜层会发生溶解。当向内生长达到溶解与沉积平衡时,膜层厚度的增长以溶液中的SiO32-与溶解的MgO反应生成MgSiO4为主,膜层由向基体方向生长转为向外生长。因此可以推断向外生长的膜层的主要成分为Mg2SiO4相。从氧化 10 min 后膜层的截面形貌(见图 1b)与相组成(见图 2b)可以看出,此时膜层由初始的向基体内部生长变为向基体外生长,由MgO与Mg2SiO4相构成。该过程中,阳极表面发生的主要反应除了初期发生的反应之外,还包括电解液中SiO32-对膜层向外生长的增厚反应。该阶段中,反应 3 占主导地位。
2Mg2++SiO32-+OH-= Mg 2SiO4 (3)
3. 4. 3 后期
随着氧化时间的继续延长,向基体内部生长的厚度占整个厚度的比例不断增加,膜层表面放电现象逐渐减少,局部区域持续放电的时间逐渐延长,膜层出现不均匀生长。从图 1c 与图 2c 中可以看出,此时膜层同时向内和向外生长,但向内生长的速度大于向外生长的速度。氧化20 min所得膜层的相组成与氧化10min所得膜层的相组成基本相同。镁合金微
弧氧化过程中,镁离子向外迁移,氧离子则向内迁移。当膜层较厚时,氧离子向内迁移的速度变慢,但外膜层疏松多孔[10],电解液充满其中,由于弧区瞬间的高温高压,大大促进了多孔膜层中孔壁附近氧和镁离子间的相互扩散,膜层内部与基体之间的微弧放电仍在进行,使氧化膜继续向膜层内部生长;另一方面,膜内微弧放电时,放电通道也直接向氧化膜内输送氧,由于微弧氧化所用的工作电压较高,膜层内部电场强度较高,促进了氧离子向内迁移。由此
可见,热扩散和电迁移对膜层生长起较大作用,这与有关文献[11]的报道相符。因此,在微弧氧化过程中,当向外生长到一定厚度时,沿基体内部渗透氧化成膜将占主导地位,向内生长速度决定了陶瓷层总厚度的增长速度。
4 结论
镁合金微弧氧化的生长过程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1)氧化初期(0~5 min),试样表面形成一层以向基体内部生长为主的氧化膜,膜层较薄,且主要由晶态 MgO 相构成。当向内生长达到溶解与沉积平衡时,膜层转为以向外生长为主。
安全带扣
(2)氧化中期(5~10min),膜层由氧化初期的向基体内部生长变为向基体外生长,膜层由 MgO和MgSiO4相构成。新的Mg2SiO4相是由溶液中的SiO32-在碱性条件下与MgO反应所生成。
(3) 氧化末期(10 ~ 20 min),膜层同时向内和向外生长,且以向内生长为主,陶瓷层的生长受氧扩散的控制,热扩散和电迁移对膜生长起主导作用,向内生长的速度决定了总膜层的生长速度。此时膜层的相组成与氧化中期时膜层的相组成基本相同
参考文献:
[1] 王殊,师春生,赵乃勤,等.自行车车架材料以及镁合金的应用[J].材料导报, 2006, 20 (8): 87-89, 93.
[2] 陈振华. 变形镁合金[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3] 黄瑞芬. 镁合金的研究应用及其发展[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11:58-59.
[4] 钟涛生, 蒋百灵, 李均明. 微弧氧化技术的特点、应用前景及其研究方向[J]. 电镀与涂饰, 2005, 24 (6): 47-50.
[5] 查康, 魏晓伟. 添加剂对镁合金微弧氧化的影响[J]. 表面技术, 2006,35 (4): 56-58.
[6] 刘君, 强颖怀, 熊党生. 3 种溶液体系中镁合金微弧氧化研究: 第一部分──氧化膜的相组成及其耐蚀性[J]. 电镀与涂饰, 2006, 25 (10): 38-42.
[7] YEROKHIN A L, LYUBIMOV V V, ASHITKOV R V. Phase formation n ceramic coatings during plasm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of aluminiumalloys [J]. Ceramics International, 1998, 24 (1): 1-6.
[8] 缪姚军, 沈承金, 刘建军. AZ91D 镁合金微弧氧化膜耐蚀性的试验研究[J]. 轻合金加工技术, 2006, 34 (10): 43-46, 56.
[9] FAHRENHOLTZ W G, O'KEEFE M J, ZHOU H,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erium-based conversion coatings for corrosion protection of aluminum
alloys [J]. 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2002, 155 (2/3): 208-213.
[10] 陈显明, 罗承萍, 刘江文, 等. 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形成过程探讨[J].中国表面工程, 2006,
19 (5): 14-18, 21.
智能断句
[11] 吴汉华. 铝、钛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的制备表征及其特性研究[D]. 吉林大学, 2004: 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