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模具抛光博物馆起源于十七世纪末,是贵族收集奇珍异宝,作为炫耀财富的工具。为回馈社会和大众教育,将这些丰富的收藏公开展出而形成了现代博物馆的雏形。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博物馆逐渐具有了学术研究的功能。
现代社会中,新技术的发展也给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文本,声音,视频都能够数字化,而Internet网络的发展又给人们提供了新的信息共享方式。本文所讲的虚拟博物馆就是采用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来建立起来的基于Internet的数字化博物馆,它同时具有实体博物馆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的功能。
数字化收藏: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博物馆收藏品包括器物,标本,照片,文献,手稿,音像资料数字化,利用压缩技术对数字化的信息进行存储。
数字化展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实体博物馆的展示厅。网络的发展使得观众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足不出户地去参观博物馆。
数字化教育:可进行远程教育。
数字化研究:研究人员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数字化的博物馆展品进行各种研究。
二、中国科普博览虚拟博物馆开发背景
中国科学院作为中国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心,其遍布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个研究所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通过观测,考察,实验,计算等多种方法产生和积累了大量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用意义的科学数据和资料。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这些科学信息,中国科学院自80年代末开始实行科学数据库工程项目,利用最新的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收集、整理这些科学信息并通过网络对外提供服务。 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为首的二十多个研究所承担了这一“八五”和“九五”期间的国家重点项目:科学数据库及其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中国科学专业数据库、中国科技文献库和非专业数据库。通过近十年的建设,目前该系统已建立了130个专业数据库,拥有560G数据量。在中国科技网(CSTNET)
上建立了15个Web站点提供100多个专业数据库在线查询服务,数据量约200GB。该项目获得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同时承担了中国科技网(CSTNet) 网络建设与运行管理,CSTNet是我国最早的四大国际互联网络之一,面向全国科技界、科技管理部门、有关政府部门和高技术企业,提供综合性网络通信服务和Internet 服务。具有非常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
因此,1999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提出了利用Internet网络良好的开放性,交互性,传播媒体的多样性,采用虚拟博物馆相关技术在中国科技网上建立虚拟博物馆,进行科普和知识传播与教育的计划。作为该项目的启动阶段,网上虚拟科普博物馆是作为科学数据库的非专业数据资源来开发。其目标是充分发挥科学院的资源优势,加强与外界的合作,利用中国科技网的网络平台建立以信息内容为主,辅以图象,动画,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的国内最大,最具特的虚拟科普博物馆。
三、体系结构
3.1内容总体结构
锂电保护芯片为了突出内容的系统性与科学性,“中国科普博览”虚拟科普博物馆从内容结构上自上而下分为虚拟展区、虚拟博物馆以及虚拟展厅三个层次。每一个虚拟展区对应一个大的学科体系,具体包括8个大的虚拟展区:数学展区、物理展区、化学展区、天文学展区、地学展区、生物学展区、技术科学展区、综合主题展区。每一个虚拟展区由相关的各个专业博物馆组成,虚拟博物馆是整个网站的精华,它分一个个的展厅具体阐述了每一个分支学科方方面面的知识,从基本原理到应用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
以生物科学展区为例,它包括了现在已基本建设完成的植物博物馆、云南动物博物馆、水生生物博物
馆、昆虫博物馆、古生物博物馆、恐龙博物馆、微生物博物馆等7个虚拟博物馆以及拟建中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动物馆、中国珍稀濒危动物馆、生命科学博物馆、中国自然保护区、中国草原博物馆、中国森林博物馆等7个虚拟博物馆。可以看出我们的博物馆既包括综合性的主题也包括
那些独具特的资源,争取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每一个虚拟博物馆都包含一些独具特虚拟展区组成,如昆虫博物馆包括有昆虫知识ABC、昆虫与人类、奇闻逸事共欣赏、彩斑斓话蝶蛾、千奇百怪的甲虫、怎样做个昆虫收藏家、昆虫教学与研究等7的大的展区。
3.2系统结构
太阳能充电背包图1 系统结构
本系统的实现是通过典型的客户/服务器方式(如图1),在客户端用户利用浏览器经过Internet访问网站Web服务器(静态内容)与数据库服务器(网站服务)。在服务器端实际上是一个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共同对外提供服务,通过均衡负载提高服务器端的响应速度与效益,为客户端提供更稳定、快睫的服务。
3.3 组织结构
本项目在启动阶段是作为科学数据库非专业数据库项目进行的,直接由中国科学院高技术发展局科学数据库专家委员会直接领导,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为保证信息资源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趣味性,特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各科学领域的部分科学家成立了科普专家委员会,具体指导虚拟博物馆内容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同时由于本项目涉及到科普知识的各个领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因此,为了保证信息的来源,本项目还与科学院各个
玻璃倒角机专业研究所合作,由各个专业研究所提供各个虚拟博物馆的脚本以及原始材料,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统一的风格设计以及信息发布平台。这种组织方式充分利用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技术优势与各个专业研究所信息资源的优势,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下图为本项目组织结构图:
高苏宁图2 组织结构图
四、开发进展
博物馆建设
1999年7月份中国科普博览正式开始建设,同年10月25日正式开通,首期推出植物、天文、水生生物、湖泊等4个虚拟博物馆,对外提供服务。此后,经过一年多不断的建设,现在已经建成了包括地震、大气科学、昆虫、古生物、冰雪、科学考察、云南野生动物、环境保护等十多个博物馆。迄今为止,总数据量将近1GB,总网页数达到15,000多个,总图形文件超过20,000,并且有大
量的动画与虚拟现实以及多媒体文件。
cd架表1 已建成的虚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