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拍摄技巧
会议摄影涉及的场所主要有三:签到台,VIP厅和主会场。
1. 拍摄空镜头。一般全景拍摄会场、VIP厅、签到台的布置。特别的细节拍摄(会场装饰物),比如:准备发奖用的奖杯特写等等。
2. 拍摄签到台。全景拍摄来宾的签到过程,特写拍摄礼仪小为重要领导佩带胸花。特别需要注意领导和VIP的到来,签字和主办方迎接,握手的场面。 3. 拍摄VIP厅。中景拍摄领导或VIP交谈的场面,包括寒暄和互赠名片,一般结合背景的陈设,交代会议场所。
4. 拍摄茶休。茶休主要就是拍摄宾客随意交谈的场面,一般使用中景多。
5. 拍摄领导和贵宾发言。会议开始,主持人开场白用特写镜头,台子一般高不宜正面拍摄,否则台子只露一个脑袋,不好看。正确的拍摄角度为45度,麦克风不能和嘴连接或挡住讲话
领导的脸,还要注意不能在领导头部出现背景分割线条。基本此场景都用特写镜头,也可以拍摄讲话时全景。需要注意讲话的领导表情的抓拍。全景拍摄参加会议的人。
6. 拍摄合影。合影和会议记录的拍摄有所不同,要求很高。对人数和室内外光线环境的要求很高,有无站立的架子也很重要。后期制作也很麻烦,不是简单的放大!需要做电脑精细明暗调整,加字,扫描费,修整照片缺陷(如闭眼),一般摄影师都有熟悉的彩扩店,可以享受优惠价格,甚至免收部分费用,最重要的一点是保证照片的质量。拍摄宴会。主要是演出拍摄、游戏拍摄、领导和VIP敬酒、演员和观众互动的镜头,注意画面的生动性。 7. 根据主办方要求或会议活动程序的变化临时安排调整拍摄方案。
时下,各种会议要拍集体合影,各学校学生毕业更要拍集体合影。因此,有必要了解并掌握拍摄集体合影的技术技巧。
一张好的集体合影应该达到以下五点要求:
1)保健酒配方集体像在画面布局合理,充实。
2)前后排无遮挡现象。
3)最前一排与最后一排的人都清晰。
莲子剥壳机4)没有前排头大、后排头小的透视变形。
5)没有闭眼睛的情况。
要做到以上五点,就必须掌握好以下拍摄要领。
1、应选用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的视角与人眼一致,用广角镜头拍集体照时会出现透视变形现象,前排人物离镜头近而头大,后排人物离镜头远而头小。因此,拍集体照不能使用广角镜头。如果使用变焦镜头拍集体照也应选择50毫米焦距段。
2、光圈和快门速度的选择
集体合影的特点是:人物是静止的且纵深大。要获得较大的景深,一般得使用小光圈和较慢的快门速度。20~30人的合影宜用f/5.6~f/8光圈;在60~70人合影时宜用f/8~f/11光圈,在100人以上合影时宜用f/11~f/16光圈。快门速度最好不低于1/30秒,这样可避免个别人在拍摄中突然的晃动。当然,在光线较差的情况下,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景深,只好牺牲快门速度,但一般不能低于1二维码访客系统/8秒。
3、使用三脚架和快门线
因为拍摄集体合影需要较大的景深,所以常选用较小的光圈拍摄,这时快门速度较慢,为防止拍摄中出现“手震”龙蝎酒,影响画面清晰度,因此在拍照中必须使用三脚架稳定照相机。
4、为避免前后排遮挡,前后排梯度要大
拍大型集体合影时,安排队列最好用桌椅,能使前后排更紧凑一点,以便更有效地利用景深,拍出清晰照片。队列的安排一般是第一排坐凳子,第二排站地面,第三排站凳子,第四排站桌子,如果人还多,前面可蹲一排。
如果利用大楼前的石阶照集体合影,人站队排列应注意的是,无论人多人少都必须隔一
级站队(即前后两排之间应空一级),这样才能避免前排遮挡了后排。
拍集体合影构图很重要,不能在前排摆上过多的凳子,造成队形细长,人物头像很小,构图难看。
一般拍集体合影第一排摆凳子的数量可用以下公式计算:
摆凳子数量=合影人数/5
例如:100人合影,摆凳子数量=100/5= 20即100人的合影,前排领导席摆20个凳子即足。
如果拍摄100人以上的合影,最好将桌椅以照相机为轴心摆成一个弧形,因为镜头最清晰的焦点平面是在以镜头焦点距离为半径的圆弧上。因此,采用弧形站队拍摄,就不会出现集体合影中常见的两侧人物不十分清晰的情况,从而保证了中间和两侧的人物都一样清晰。
5、光线的选择
拍集体合影以柔和的自然光为好,应尽量避免直射阳光和逆光。时间应选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个时段,不要在树荫下拍照,以防产生花脸。
6、焦点选择asmk
根据景深原理,镜头应聚焦在整个队列纵深的前1/3处。例如:若共五排人,应将焦点对在第二排的中间人物上,这样可更有效地利用前景深和后景深,拍出前后均清晰的集体合影。
背板制作7、构图方法
集体合影的构图布局要求上宽下窄留出天地,左右略留有余地而尽量充满画面。
8、拍照时注意力应集中
拍摄前先看看队列中有无前排遮挡后排的情况,如有则应调整一下位置。在按动快门前举手示意,提醒大家注意力集中,以免出现闭眼或晃动。此外,初拍集体照要避免紧张情绪,把注意力集中在准确曝光,精确聚焦以及构图上,否则,任何小小的差错和失误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为大多数集体合影是无法补拍的。
会议摄影专题总结
会议摄影其实是最常见的摄影科目,但是也往往最提不起摄影人的兴趣。
在单位负责会议摄影已经有五个年头了,这期间我也在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最开始的时候,觉得让专业摄影人去拍会议摄影是大炮打蚊子,觉得它离艺术太远了,所以,每次都是被摄影,按照自己喜欢的拍。
后来,慢慢的开始按照领导要求的去拍,一个会议一般新闻报道需要的是一个带主题横幅或者主题元素的大场景(这里的主题元素就是指出现会议标志或者能揭示会议摄影的内容),然后需要一张囊括所有领导的主席台照片,外加几张发言领导的特写,偶尔再看情况发一张台下参与者的大场景照片。另外,会议衍生的节目一般是参观或者与会人员合影,参观的时候一般要拍摄一些重要领导握手、领导一行表情比较好的瞬间抓拍,因为需要抓拍,所以要走在参观者前面(靠边一点点,不要挡住参观者的视线),随时回头抓拍,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提醒,尽量不要在参观者下楼梯的时候拍摄,就像有些人不喜欢别人跟他说:你下班了啊!虽然是平常的打招呼,可是这句话还有丢了工作的意思,所说
的就是寓意方面要注意。与会人员合影技巧不多,一般就是要选择一个顺光的角度拍,又要避免阳光直射,当然,很多时候作为工作人员总有些底气不足,不敢过多的调配领导的位置等,不过也没有关系,领导也不会非常计较,主观因素的局限人家也会理解。
再后来发现,场地多在室内的会议摄影要控制好曝光,又要保证像素质量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一般会场内看起来明亮,但是一般使用的是日光灯,温比较高,相机对它并不敏感,所以要打高感光度(ISO),但是一般的数码单反感光度超过400,我觉得就非常难看了,像我用的D3,虽然说感光度可以打到6400,号称3200以内质量仍然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超过1600就受不了,800以内还好,如果可以,我尽可能的用200,噪点不会那么多,还是很怀念50度胶片的效果,那才叫细腻,总让我想到牛奶咖啡之类的感觉!以前很少使用闪光灯,觉得无法接受闪光灯带来的强烈的高光和背后生硬的影子,现在,我也会经常使用闪光灯,不过不会让它朝前闪,而是朝向侧面或者后上方的墙面,利用墙面反光打亮人物,这样得到的光线比较柔和,被摄者脸上也不会出现那种油腻腻的感觉,相当于柔光箱的效果。如果背后隔墙太远,一般会使用闪光灯上的反光片,得到同样的效果。如果在封闭的会议室小范围会议的时候,一般窗帘是拉上的,但是偶尔也可以根据情况拉开一些窗帘拍摄顺光一侧的与会者,效果会比打高感光度或者开闪光灯更好,当然,要记住
拍完将窗帘复原;背光这一侧的与会者后面的窗帘如果打开,那么就成了逆光,必须使用闪光灯,这样可以保证背景和主体都曝光正常,如果没有闪光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曝光来拍摄,保证被摄主体曝光正常,但是背景一定会曝光过度。如果窗帘不开,那么就依靠室内光源,调高感光度或者大闪光灯都可以。
当控制好曝光以后,就开始追求艺术性了,下面以学校两会的照片为例,谈谈会议摄影照片的艺术性控制。
这张是最开始领导主持增补名单确定的部分。
因为那天代表们全部统一着装,所以,从后面拍过去很整齐,这样一个角度,是希望把与会人员和主持者一起拍进画面,有主持人和参加者,会议的人员就到齐了,主持者正面,与会者背面,两者之间有交流,而从照片观看者的角度,主体突出,场景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