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小学 邢红莉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的内容是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例7。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用“排水法”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对问题解决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方法,这节课是解决一个“非常规”的问题——以求瓶子的容积为知识载体,掌握“转化”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组织学生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各项活动,让学生经 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数学课程标
准(2011年版)》在原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见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巧妙的化静为
动,使学生在观察老师操作的过程中,初步猜想求瓶子容积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学生感觉有困难,因为瓶子是一个不规则的容器,引导学生想怎样能将他进行转换。让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四人小组一起寻问题解决的方法,课堂上,我没有把静态的问题直接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计算结果,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方法的探索上,等待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根据倒置前后体积不变的道理,发现水的体积和空气部分的体积合起来就是瓶子的容积这一数量关系,到了解决瓶子容积的一种方法。整个过程,引领学生经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当面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从哪入手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好得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需要,主动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 簇绒机回顾与总结,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本节课,回顾反思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瓶子容积问题的解决方法的回顾。我先带领孩子们“回顾瓶子的容积问题是怎么解决的?”结合板
书梳理问题解决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回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转化”的策略再次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进行方法的提炼。二是对小学阶段“转化”策略运用的回顾。“同学们,在小学阶段什么地方还用到了转化,你们能举个例子吗?”此时的回忆,学生再次积累活动经验,对“转化”策略的认识又提升了一个更高的高度。经过总结和提炼,已经由方法形成了策略,转化策略在学生脑海中已经生根发芽,经过层层递进的回顾与反思,学生不仅形成了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求瓶子的容积》,教材第27页例7,及相关练习。
课标相关陈述: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门槛记1.能够熟练运用圆柱的体积公式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并能解决
一些实际问题。
2.便携式翻译机经历圆柱体积公式的运用过程,体验将不规则物体转换成规则物体,从而计算容器的容积。
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求不规则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理解瓶子的容积是由装 水的圆柱的体积和倒置后无水的圆柱的体积两部分组成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PPT铆压机课件,图片,装满水的不规则瓶子(能转化成圆柱体积计算的),装有部分水的瓶子(能转化成长方体体积计算的),空水桶,给学生四人小组准备1个水瓶(装有部分水,能转化成圆柱体积计算的)
学生准备: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绳子)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瓶子,这是一个不规则的饮料瓶,关于这个瓶子,你想知道什么?(瓶子的高和底面积是多少?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怎样去测它的容积?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问题解决—求瓶子的容积)
【设计说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学生感觉有困难,因为瓶子是一个不规则的容器,引导学生想怎样能将他进行转换。
探讨瓶子的容积计算方法。 师:还有同学想知道瓶子的容积,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1飞行棋棋盘)通过看标签知道瓶子的容积,大家说可以吗?为什么? (为了避免瓶子因热胀冷缩而受到破损,一般瓶里的水是没有盛满的。)
(2)还有没有其它办法,知道瓶子的容积呢?
生答:用烧杯低通滤波器应用实例
师:很好,可是现在没用任何可以用来测量的容器,怎么办?
(3)老师拿出一个装满水的一模一样的瓶子,问:你有办法了吗?
老师演示:从装满水的瓶子里倒出一部分水到一个小空桶里,这样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