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8期
Vol.9 No.8109
焦 桐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1331)
摘 要:体育赛事是电视直播重要的内容,近一两年,电视直播遇到难题。本文浅析了网络直播冲击下电视直播的现状、优势和劣势,并就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点思考。
对旋轴流风机关键词:电视直播;网络直播;体育赛事
中图分类号:TN948.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8-0109-01我国体育赛事电视直播平台很少,央视CCTV5、
CCTV5+占绝对优势。随着移动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直播广受关注,调查显示体育直播占各类
网络直播使用率的20.1%,排名第一。网络直播平台主要有章鱼直播、直播TV、腾讯体育等。
一、体育赛事电视直播现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4.2亿,年增长率达22.6%,网络已成广大民众关注体育赛事的重要途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全国共有8.42亿观众通过电视实时收看直播;到里约奥运会时,78.8%的观众使用手机观看奥运会,显然易见,网络直播的受欢迎程度已超过电视直播,成为人们观看赛事直播的第一选择。 同时,电视直播质量优势也不再明显。一是目前乐视体育等新媒体使用的4k(分辨率大于1080)超高清技术,已达到CCTV5、CCTV5+电视频道的水平。直播TV 等平台画质清晰度也有很大进步,电视直播与网络直播在画质方面的差异日渐缩小。二是AR、VR、全景摄影等新技术的应用,给网络直播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其能更好地展现体育赛事。如2017乒乓球亚锦赛上出现的AR 技术。三是央视知名解说黄健翔、韩乔生等出走的同时,新浪体育解说足球的董路和李欣以幽默风趣的相声式解说吸引观众,直播TV 在直播乒乓球比赛时邀请乒乓国手如刘燚、侯英超等退役、现役球员作为解说嘉宾。网络直播平台解说质量提高,电视直播与网络直播在解说质量上不相上下。
止吠项圈面对这样的状况,各大电视台开始开发APP 来抢占网络直播市场,但目前看来这些APP 存在许多问题,如操作不流畅、舒适度欠佳;内容单一,遗漏赛事;解说质量差。
二、体育赛事电视直播的优势
电工工具袋体育赛事电视直播与网络直播相比,有五个显著优势。一是电视媒体的传统优势,如拥有更多社会资源、制度支持以及更高的品牌价值,权威性高于网络平台。就赛事相关信息的报道,观众对央视的信任度更高。二是就赛事直播而言,电视屏能更清晰地呈现运动员在场上的状态,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三是陪父母或朋友坐在电视前观看世界杯、奥运会,是许多人的习惯方式,电视媒体承担着家庭和社的交流整合功能。四是电视赛事直播是典型的竞赛类媒介事件,人们观看世界杯、奥运会为本国运动员加油时完成身份的建构,对团队意识、公平竞争的认同,对胜利者的称赞,对失败者的宽容,呈现出强烈的参与感与仪式感。五是核心赛事独家垄断,央视在体育赛事直播方面,拥有强大版权优势,即使2014年国家放宽了体育赛事转播权,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核心赛事
依然被央视垄断。
三、体育赛事电视直播的劣势由于平台特性,体育赛事电视直播存在三个方面的劣势,遏制电视直播抢占市场份额。一是直播内容有限,CCTV5、CCTV5+在体育赛事直播中占据核心位置,但仅两个频道的直播,无法在赛事密集时为观众提供完整的赛事直播,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二是受众无自主选择权,首先,家庭的电视机都有固定位置且不会随便更改,对观看体育赛事直播节目的灵活性造成较大影响。其次,大部分电视属于线性播放,观众不能选择暂停或回退。最后是观众在电视直播时无法降压散
选择看哪场比赛,只能电视台直播哪一场,观众就观看哪一场,没有选择的自由。三是受众互动困难,高强度、高对抗性的体育赛事能激发人们的参与感,观众渴望与同伴分享每一个精彩瞬间,但电视直播很难为受众提供即时方便的互动方式。
四、结语
系统温度监控>测金属丝的电阻率体育赛事网络直播对电视直播的冲击无法避免,如何重焕生命力是电视人面对的重大课题。针对该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思考:
一是逐渐放开对赛事转播权的垄断,长远来看有利于电视台的口碑建设,降低受众的抵触情绪,亦可在竞争的环境下提升电视直播的制作质量。
二是提供高品质的赛事解说。电视媒体要利用好社会资源与人才优势,聘请知名现役退役运动员进行专业公正的解说,发挥运动员自身的吸粉能力,形成独特解说风格,摆脱千篇一律的媒介形象。
三是依民意取舍赛事,加强人文关怀。里约奥运及平昌冬奥之后,体育圈重新洗牌,老牌、冬季项目关注度提高,金牌文化降温,观众更关注运动员个人和奥运娱乐性内容。电视直播应随观众心态变化,关注奥运健儿的人格魅力,而非仅关注比赛胜败;关注赛场背后的故事,而非仅仅为胜利者鼓吹。
电视直播面对网络直播的冲击,唯有把握优势,借鉴竞争对手的成功经验,把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不可或缺的直播平台,方能在竞争中始终拥有主动权,更好地为观众服务。参考文献:
[1] 高晓虹.电视直播报道常态化的重大进步——“汶川
地震”电视直播报道带来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3):51-53.[2] 曾芳桂.网络同步直播体育赛事对广播电视的影响分
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2):79-80.作者简介:焦桐(1997—),女,甘肃定西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17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