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化的价值冲突及其应对

阅读: 评论:0

收稿日期:2004-08-28
作者简介:李宏伟(1963-),男,北京人,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哲学博士。
第7卷第1期2005年1月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eastern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 17,No.1J an.2005
文章编号:1008-3758(2005)01-0006-05
社会网络化的价值冲突及其应对
李宏伟
应急灯电路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每一时代有其特定的信息处理方式,网络时代信息处理方式的交互性、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虚拟性特征,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民主。分析了网络民主与工业时代形成的国家集权主义和世界霸权主义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价值冲突。阐述了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困境:一方面是人在赛博空间中新的人生体验和自由拓展,另一方面是人沉迷在虚拟世界中迷失自我、意义空虚。指出网络社会必须寻求虚拟现实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平衡,完善网络社会道德建设,实现网络
世界的多元文化交流,防范网络的时空延伸而意义萎缩。关 键 词:网络;虚拟现实;价值冲突中图分类号:N 031  文献标识码:A
人类的不同文明时代是与其不同的信息创制、处理和传播方式相适应的。在农业文明时代,信息的传播只能是凭借着口头传达、邮差传送,或是烽火台的接力传递,具有短程、分散和封闭性特点。适应于农业时代的信息技术,建立起了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及其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工业文明时代在中央集权高度控制下的大规模、单向式(自上而下)信息媒体(广播、电视、电影、书报杂志等)都成为形成、维护和强化统一舆论、统一思想、统一信仰、统一价值观念、统一行为模式的强有力工具,确保了工业文明时代国家集权的民主共和政治体制,以及大规模、大机械、批量化生产的经济体制。当今信息时代,社会正在走向网络化。网络化的信息处理方式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虚拟性等基本特征,具有同以往社会信息处理方式全然不同的特点,这引起了与以往社会不同的新的价值冲突形式和内容。
一、网络民主与社会集权之间
的价值冲突
网络化信息处理方式的交互性、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特征,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民主。这
usb暖手鼠标垫将不可避免地与工业时代形成的国家集权主义和世界霸权主义构成鲜明的对比,并进而与后者发生尖锐的对立、矛盾和冲突,同时,还将引发多元
文化之间、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价值冲突。
1.网络民主与国家集权体制之间的价值冲
突一方面各国政府总是试图通过对网络的强化管理来实现对网络的较为严格的控制;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网络民主的本性又具有超越国家集权控制的基本特征。如此,控制与民主就成为网络技术发展的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其中,控制常常是政府的主旨,但是,网络技术的民主本性又不断打破网络技术的控制要求,表现出在新的技术条件之上的新的民主形式。网络技术的民主本性虽然有一定的网络技术作支撑,但又不是网络技术自身所能决定的,网络技术只能出现在一定的经济繁荣及其民主文化条件之上,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基础之上。随着网络技术及其文化的日益发展,随着网络民主的相关体制和观念被更多的机构和个人所接受、理解、认同,网络民主与国家集权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必将越来越尖锐和激烈。
2.网络民主与霸权主义之间的价值冲突
在信息社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的时期里,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
逐步追踪不平衡性,少数发达国家利用其首先建立和控制的全球性网络对世界事务拥有更多的控制权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控制网络与控制网络内的信息及军事控制有根本区别,网上的信息流向、送达不是信息发布者自己能够决定的,必须以
接受者的在线和选择为前提,必须有信息接受者的主动配合才行。网络的社会运行模式不同于以往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的层级中央集权控制模式,而是多节点、多通道、平行性互动式反馈机制,在技术上就不存在一个具有强权的中央控制阀,所以,网络技术中的霸权主义难以实现。但是,网络中的霸权主义与网络民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并将不断地进行下去。
3.网络自由与网络规范之间的价值冲突
网络社会的正常、合理、有序运行,必须有一定的网络秩序,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准则、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建构和维系。由于网络文化、网络社会在本质上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多元性、共享性、创新性等特征,所以,在网络社会的具体运行中,要想保证一定的网络规范为所有人都诚实遵守是很困难的。正是由于网络控制、网络秩序维护的技术难度,所以,当今的网络失范问题相当严重,令人担忧。如网上黑客横行,计算机病毒泛滥,网络情充斥,网上欺诈频繁,隐私曝光成灾,,,这一切严重损害了网络的正常秩序,污染了网络生存的健康环境,危及了网络的现实安全。维护网络安全及其正常秩序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相关组织正在着手解决的问题,但是,任何一种强制性
藤蔓根茎措施或相应防范性技术取得的可能都是暂时、局部的效果,而根植于网络文化的价值冲突,则会贯穿网络文化、网络社会进步过程的始终[1]。
二、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境遇
所谓虚拟实践,就是指人们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在赛博空间(cyberspace)和电脑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进行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一切客观活动。虚拟实践具有不同于现实实践的特征从而造成虚拟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地位的新变化,这就是一方面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人的主体性又被严重地束缚、削弱。
虚拟或称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通过电脑运行经多媒体展示的立体信息传播技术,译自英文/virtual reality0,简称/VR技术0。/虚拟0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生存方式虚拟生存。但虚拟生存并没有改变人类实践的劳动特性,它是人的脑力劳动的一部分。作为人的脑力劳动的新的形式,/虚拟0具有实践的特性并体现在对象化的实践活动中,它是人的自我确证、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网络世界不同于狭义的自然世界,它的客观内容不是物理的实体世界,而是人的对象性活动中的理性主体的一种/建构0。/存在,不仅指与思维相对的物质,而且指-存在着的东西.,包括物质的东西,也包括精神的东西0[2]。存在,也可以是借技术手段而确立的实际状态,这就是所谓/技术事实0。作为一种技术事实,/虚拟0是一种借信息转换的技术手段而实现的人与计算机共存的状态。就是在这种虚拟性实践中,人类
获得了崭新意义的生存方式。来源于现实事物而又超越于现实事物的/虚拟客体0在虚拟实践中被任意地组合、转换,整个虚拟实践活动不再受时间、地点、气候等外在条件的限制,人们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在赛博空间中享有从未有过的自由,人们主体性地位的某些方面在虚拟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并得到了充分发展。
然而,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人的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在某些方面却受到了挑战,人的主体性地位受到了威胁[3]。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对于电脑、网络的过分依赖而导致的主体现实能力降低。虚拟实践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实践,它对于电脑、网络等技术条件的依赖性非常强,没有一定的软、硬件及其网络的支持,虚拟实践、虚拟生存就无从谈起。在文字处理、资料查询、日常办公中对于电脑快捷、高效工作方式的依赖,很多人现在已经不再适应以往借助笔和纸的文字处理方式,银行的工作人员不会使用算盘。在电脑、网络故障或者停电等情况下,许多工作只能是停顿、等待。
(2)人的主体创造能力的退化。电脑、网络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实践工具,它是虚拟客体、虚拟情景的创制基础,或者说它是先于虚拟实践的主体的情景设定者,虚拟实践的主体不得不投入其中。虚拟实践总是在一定的软件基础上进行的,软件的内容、水平决定了虚拟实践的实际内容和水平。所以,即使是在虚拟实践中,人的自由创造的主动性发挥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虚拟技术的先行设定。虚拟实践
中的软件是由专家编制、设计的,体现的是编程者的意志和观念,而对此,一般的使用者是没有发言权的。虚拟现实是按电脑逻辑产生的结果,但现实生活中的复杂世界则带有许多的偶然性。如果一味地按照电脑的思维逻辑做事待人,就会显得迂腐、呆板,缺少生机和创造力。只有在现实空间中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性,因为创造性集中地表现为逻辑思维的中断和跳跃[4]。
7
第1期李宏伟:社会网络化的价值冲突及其应对
(3)网上生活所致的电脑恐惧。现代技术对于绝大多数使用者来说是个黑箱,它为我们搭了一个技术平台,我们只要知道它的输入、输出功能,学会使用就可以了,至于黑箱里面的内部结构、运行机制就是我们不能了解的了。如果说,几十年前的半导体收音机的工作原理还可以凭借着高中物理知识搞明白的话,那么,今天电脑中的声卡、显卡、CPU的工作原理却是很少有人清楚的。面对着现代电脑、网络技术的发达,大多数使用者感受至深的可能就是自身的无能。电脑严格依照程序运行,一般没有错误,而操作者却常常被电脑指控操作错误(常常是非常专业化的语言,比如说,告诉你这是第1281号错误),而操作者对于这种指控常常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面对电脑的指控,操作者没有任何争辩的权利,也常常缺少必要的知识,只能是反复尝试,或者干脆关机重来。电脑病毒防不胜防,它可能潜藏在你的电脑里与你朝夕相伴,它可能不邀而至使你的辛勤劳动成果毁于一旦。电脑病毒的每一次
发作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数据的丢失、电脑的损坏、工作的中断,更有精神上的无奈、心绪的难平。这样久而久之,主体的自信心不断地受到打击,伴之而来的就是电脑恐惧,形成一种对于电脑既爱又恨的矛盾交织心理。
(4)虚拟实践的病态反应病态使用互联网。对互联网的病态依赖,其行为与成瘾、酗酒者类似,上网便兴奋异常,下网就网瘾难耐、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网上瘾君子这种异常的行为表现引起了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的重视,并称之为/病态使用互联网0,简称PIU。目前,美国心理学会正式宣布将PIU纳入心理疾病的范畴[5]。PIU的成瘾不同于或酒精的中毒,而是由互联网的信息超载和虚拟性等现代技术特征所致的思维和认知的错乱。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们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网络世界。在现实世界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承担着现实社会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在网络世界里,作为网民可以扮演多个不同的网上角。这样,一个网民就可以在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里出入,特别是在网络世界不同的聊天室里不断地变换自身的语气、年龄、身份、地位、性别,这对于人格的完整、统一是极大的挑战,很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虚拟世界不像现实世界那样不可逃避,不像现实世界那样负有现实、具体的责任和义务,不为吃、喝忧愁,不为病、死困扰,而且还可以想像着自己就是个美女,是个英雄。面对着现实世界的竞争和压力,进入网络世界里寻内心的平衡而不能自拔,忘却了现实世界的第一性,忘却了自身存在的真正意义,这就是PIU 的病因。
(5)虚拟生存与意义丧失。网上的虚拟生存由于摆脱了日常的生活困扰和社会责任,看似更加/自由0,但这只是一种/消极自由0(passive freedom)。消极自由的放纵扩张了个人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若缺少了生命意义的充实,只能导向贪欲的膨胀、精神的荒芜、人性的丧失。人在Internet中符号化自身,扮演多重角,赋予自己无限的意义,但这意义是/虚拟0所得,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实在内容支撑,只不过是一种虚幻和麻醉。正像弗洛姆所说:/由于人失去了他在一个封闭中的固定地位,他也就失去了他生活的意义,其结果是,他对自己和对生活的目的感到怀疑。,,一种他人无价值和无可救药的感觉压倒了他。天堂永远地失去了,个人孤独地面对这个世界像一个陌生人投入一个无边无际而危险的世界。新的自由带来不安、无权利、怀疑、孤独及焦虑的感觉0[6]。
(6)网上聊天是对于哈贝马斯/社会交往0实质精神的背弃。网上聊天、网恋甚至网婚作为网民的网上交往形式,与哈贝马斯倡导/社会交往0的初衷、本意相去甚远,背离了/社会交往0的精神实质。哈贝马斯强调的/交往行为0(communica2 tive action),指的是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言说与行为能力的主体以达到相互理解为指向而进行的交往[7]。真实性、正确性和真诚性乃是一个成功的交往行为得以进行的前提。而网上聊天的网民只是一个/虚拟0主体,或者说只是一个主体符号,在聊天室里很少有以真实的身份出现,也缺少必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约束。从社会交往出发,哈贝马斯要达到对于生活世界的重建,以达致生活世界文化再生产、社会一体化及个性社会化的连续、贯通,实现意义的人生。但是,网上生活的虚拟特征,已经决定了主体的弱化、交往的虚妄、意义的丧失,网络交往的/虚拟0不但没有促进社会交往的实现,反而使得真正社会交往的实现更加困难。
(7)网络生存与主体道德意识的削弱。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建设,不仅为传统社会也为现代社会所推崇。在现实伦理关系中,大多为面对面的直接关系,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人们在做某一事情之前,总要顾及到他人的评说,常常要就范于舆论的压
8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
力。违背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规范,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信誉就要受损,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惩戒的力量。网络社会采用的是开放、松散的离散结构,不存在一个国际性的中央控制设备或中心,所有的计算机都处于各自中心地位。应该说,这种结构对于网络信息的大容量储存、处理,确保各个计算机资料信息的迅速获得,防范网络风险,保证网络系统的良好运行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人的自然的、社会的属性全部被剥离,剩下的只是代表交往对象的一个符号,甚至连这个符号也是不确定、不统一的。对于这样一个/符号0,现实的社会道德规范缺少应有的约束力。在网络社会中,活生生的人退隐到屏幕之后,直面的道德舆论抨击难以进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丧失。重要的是,网络道德失范会对网络主体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扭曲网络主体的道德规范结构,并从网络生活波及到现实生活中来。
三、网络社会内在矛盾冲突的应对
不论我们是否喜欢,社会已经或者正在网络化,网络生存已成社会现实。网络社会的内在矛盾冲突主
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妥当应对。
1.虚拟现实与现实
虚拟技术能动态地、多维地、综合地、仿真地虚拟现实,它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入到各种各样的情景之中。虚拟现实技术的意义关键不在于它的仿真,而在于它对现实的超越,它可以随意地组合各种虚拟客体,主体的能力在虚拟中也可随意发挥,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在虚拟中成为现实。人们在虚拟世界的感觉,其特点是三/I0,即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immersion2 interaction2imagination)。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得到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也可以通过虚拟方法而提高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能力。但是,网上的生命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感官刺激,缺少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命的神圣意义;虚拟认识的正确性也不能单纯依靠虚拟实践的检验,最终还要回到现实实践中来检验。认识到虚拟现实的积极作用,以及它对于衣食住行等现实生产、生活实践的依赖,就需要我们在虚拟实践和现实实践中保持必要的张力:一方面不能无视虚拟技术对于扩展人的生命体验、发展人的认知能力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虚拟实践看做是第一性的实践形式,而忘却了现实实践的基础作用,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在实际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则要注意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整合:一方面作为文化形态的现实生活模式因历史的传承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从而对网络生活发挥规范和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技术特性的网络文化也因其前卫特点而具有超常的活跃性,从而对现实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将达成现实生活与网络生
活的和谐统一[2]。
2.网络的文化霸权和平等对话
受电弓试验台不可否认,/网络发端于美国并兴盛于美国,它的构造方式是由美国人所设计并符合美国文化的特点,,,全球网络化的过程更像是一种美国文化的全球化过程0[8]。但是,凭借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文化传播,毕竟不同于军事的侵略和镇压。作为网络信息的接受者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他不但有选择、解读网络信息的权利,还可以在网上表达自己,与他人沟通。信息发布者的本意是一回事,而信息接受者的解读是另外一回事。信息接受者对于信息的重新编码、解读实际上常常是又一次的文化创造。虽然网络发端于美国,但它一旦推向全球化,也就同时能够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所用,为那些在以往传统媒介条件下的话语弱者提供了一个阐述自我、张扬自我、宣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平台,提供了一个驳斥、拒绝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的阵地。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传播渠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汲取对于我们有利的先进技术、优秀文化、有用信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对于西方文化强势传播所送来的/特洛伊木马0怀有一定的警觉,抵制西方的文化强权,同时也要积极传播、宣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Internet将世界连成一片,在这里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我们也希望在这个共同体里,通过文化的交流、对话,创造出更加优秀、多元的人类文化、民族文化,使人类获得新的自我觉醒,为人类的和平、幸福做出贡献。
3.网络中的公德与私德
对于/公德0、/私德0,梁启超先生这样表述: /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者谓之公德0[9]。/相善其0的公德就是由处于同一环境中、具有不同利益关系的个体或团体之间/签订0的或者是/默许0的一份社会/契约0。而/独善其身0的私德就是超越外在/契约0而做到的/洁身自好0,它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公德与私德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相善其0的
9
第1期李宏伟:社会网络化的价值冲突及其应对
环境维护了/独善其身0的个体,而众多/独善其身0的个体又使/相善其0的环境有可能形成[10]。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序列中,首先是要遵守社会公德,其后才能谈到个人的私德修养。在社会的道德建设中,首先要确保社会公共道德,它是社会良好秩序、稳定运行的道德基础。在网络世界中,网民彼此交换信息、发表言论,需要一定的责任感,要有/公德0。网络世界中的主体又常常是隐瞒了真实身份的化名,缺少了有效的监督,更需要/私德0。但是,私德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公德基础,需要加强公共伦理道德的培养,需要法规、法律的进一步完善,也需要提高防范网络犯罪、道德失范的技术手段。
4.网络的时空延伸与意义萎缩
网络世界极大地延伸了人类感官,将所有世界(现实世界和可能世界)同时带到人们的面前。网络信息
的无限丰富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和思维,这是一种数字生存、符号生存、虚拟生存,这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是对人类生活的一种意义拓展。但是,这种意义具有更多的技术彩,突出的是感官和认知体验,而缺少了现实生活的丰富性和人类的归属感。虚拟生存的个体性在强化了人的自由意志的同时,也弱化了人作为/类0的存在物的意识。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唤醒人的/类0意识、生命意识,人的灵与肉两方面才能获得均衡发展,人的生命意义才有根基。所以,我们必须警醒:网络生活在给我们带来形式上的意义拓展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的是内容上的生命意义萎缩。我们一旦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着意将生命意识关注到网络世界中去的时候,网络技术也就实现了它的价值超越,在网络世界里探索人生意义的新的旅程也就开始了。
参考文献:
[1]邬.网络民主与集权体制之间的价值冲突[J].科学技
术与辩证法,2001,18(5):1-  3.
[2]何明升,李一军.网络生活中的虚拟认同问题[J].自然辩
证法研究,2001,17(4):59.
[3]赵建军,代峰,邬晓燕.虚拟实践中的主体性境遇[J].自沪语输入法
然辩证法研究,2002,18(5):45.
[4]王晓春.论网络技术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东北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3):48-49.
[5]郑荣双,严全治.互联网的信息超载、虚拟性与PIU[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15(5):17.
[6]弗洛姆.逃避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36.
[7]张博树.现代性与制度现代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8.41.
[8]冯朋志.延伸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
京出版社,1999.290.
[9]李华兴,吴嘉勋.梁启超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1984.213.
[10]邓伟宁.从公德与私德的关系看网络道德建设[J].自然
辩证法研究,2001,17(8):33.
Values Conflict over Network Socialization and Measures to Take
LI Hong2wei
(School of Politics&Law,Huazhong Nor 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Abstr act:Each and every epoch has its own way to process information.In the epoch of network,the interaction,open, plur ality,shar eability and virtualization feature the way to process infor mation with a new type of network democracy built up. Analyzes t he contr adictions and conflicts among the network democracy and the national centralization formed in industrialization age and the global power polities as well as those between network democracy and the code of networ k extension with respect to t he values.Expounds the human subjective dilemma under virtual ,one has
a new life exper ience and extended fr eedom is cyberspace and,on t he other hand,he/she is missing himself/herself and feeling void because of indulgence in virtual world.It is t herefor e necessary to seek after a way to balance the vir tual reality and true world,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ethics in socialized network and achieve the full communication among various cultures especially protect the shrinkage in the essence of network from extended cyberspace.
Key words:networ k;virtual reality;value conflict
(责任编辑:李新根) 10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卷

本文发布于:2023-06-19 09:19: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445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络   虚拟   社会   实践   世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