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⒈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
⒉通过对空气—水蒸气简单套管换热器的实验研究,掌握对流传热系数 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并应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关联式Nu=ARemPr0.4中常数A、m的值。 二、 实验原理
2.1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在该传热实验中,空气走内管,蒸气走外管。
对流传热系数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
(1)
式中:—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2·℃);
Qi—管内传热速率,W;
Si—管内换热面积,m2;
—内壁面与流体间的温差,℃。
由下式确定: (2)
tw —壁面平均温度,℃;
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w 来表示。
管内换热面积: (3)
式中:di—内管管内径,m;
Li—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文具盒生产过程
由热量衡算式:
(4)
(5)
式中:—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3 / h;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冷流体的密度,kg /m3。
和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t1,t2, tw,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2.2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
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 (6)
其中:, ,
物性数据、、、可根据定性温度tm查得。经过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简化为:
(7)
这样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与,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A和m的值。
2.3 实验的测量手段
⑴ 空气流量的测量
空气流量计由孔板与差压变送器和二次仪表组成。该孔板流量计在20℃时标定的流量和压差的关系式为:
(8)
流量计在实际使用时往往不是20℃,此时需要对该读数进行校正:
(9)
式中:—孔板流量计两端压差,KPa;
—20℃时体积流量, m3/h;
—流量计处体积流量,也是空气入口体积流量,m3/h;
—流量计处温度,也是空气入口温度,℃。
由于换热器内温度的变化,传热管内的体积流量需进行校正:
(10)
—传热管内平均体积流量,m3/h;
—传热管内平均温度,℃。
⑵ 温度的测量
空气进出口温度采用电偶温度计测得,由多路巡检表以数值形式显示(1—普通管空气进口温度;2—普通管空气出口温度;3—强化管空气进口温度;4—强化管空气出口温度;)。壁温采用热电偶温度计测量,光滑管的壁温由显示表的上排数据读出,强化管的壁温由显示表的下排数据读出。
⑶ 电加热釜
是产生水蒸汽的装置,使用体积为7升,内装有一支2.5kw的螺旋形电热器,当水温为30℃时,用(120—180)伏电压加热,约15分钟后水便沸腾,为了安全和长久使用,建议最高加热(使用)电压不超过200伏(由固态调压器调节)。 ⑷ 气源(鼓风机)
又称旋涡气泵,XGB─2型,由无锡市仪表二厂生产,电机功率约0.75 KW(使用三相电源),在本实验装置上,产生的最大和最小空气流量基本满足要求,使用过程中,输出空气的温度呈上升趋势。
三、实验装置
3.1 设备主要技术数据见表1
表1 实验装置结构参数
实验内管内径di(mm) | 20.00 |
实验内管外径do(mm) | 22.0 |
实验外管内径Di(mm) | 50 |
实验外管外径Do(mm) | 57.0 |
测量段(紫铜内管)长度L(m水泥浆搅拌机) | 1.20 |
强化内管内插物 (螺旋线圈)尺寸 | 丝径h(mm) | 1 |
节距H(mm) | heff40 |
加热釜 | 操作电压 | ≤200伏 |
操作电流 | ≤10安 |
| | | 微型电磁泵 |
3.2 电池充电座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空气-水蒸气传热综合实验装置流程图
1-液位管;;2-储水罐;3-排水阀;4-蒸汽发生器;5-强化套管蒸汽进口阀;
6-普通套管蒸汽进口阀;7-普通套管换热器;8-内插有螺旋线圈的强化套管换热器;9-普通套管蒸汽出口;10-强化套管蒸汽出口;11-普通套管空气进口阀;12-强化套管空气进口阀、13-孔板流量计;14-空气旁路调节阀;15-旋涡气泵加水口;
四、实验方法及步骤
⒈ 实验前的准备,检查工作。
⑴ 向储水罐中加水至液位计上端处。
⑵ 检查空气流量旁路调节阀是否全开。
⑶ 检查蒸气管支路各控制阀是否已打开。保证蒸汽和空气管线的畅通。
⑷ 接通电源总闸,设定加热电压,启动电加热器开关,开始加热。
2. 实验开始.
⑴ 关闭通向强化套管的阀门5,打开通向简单套管的阀门6,当简单套管换热器的放空口9
有水蒸气冒出时,可启动风机,此时要关闭阀门12,打开阀门11。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始终保持换热器出口处有水蒸气冒出。
⑵ 启动风机后用放空阀14来调节流量,调好某一流量后稳定3-8分钟后,分别测量空气的流量,空气进、出口的温度及壁面温度。然后,改变流量测量下组数据。一般从小流量到最大流量之间,要测量5~6组数据。
⑶ 做完简单套管换热器的数据后,要进行强化管换热器实验。先打开蒸汽支路阀5,全部打开空气旁路阀14,关闭蒸汽支路阀6,打开空气支路阀12,关闭空气支路阀11,进行强化管传热实验。实验方法同步骤⑵。
⒊ 实验结束后,依次关闭加热电源、风机和总电源。一切复原。
五、实验注意事项
⒈ 检查蒸汽加热釜中的水位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特别是每个实验结束后,进行下一实验之前,如果发现水位过低,应及时补给水量。
⒉ 必须保证蒸汽上升管线的畅通。即在给蒸汽加热釜电压之前,两蒸汽支路阀门之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开启需要的支路阀,再关闭另一侧,且开启和关闭阀门必须缓慢,防止管线截断或蒸汽压力过大突然喷出。
⒊ 必须保证空气管线的畅通。即在接通风机电源之前,两个空气支路控制阀之一和旁路调节阀必须全开。在转换支路时,应先关闭风机电源,然后开启和关闭支路阀。
⒋ 调节流量后,应至少稳定3~8分钟后读取实验数据。
⒌ 实验中保持上升蒸汽量的稳定,不应改变加热电压,且保证蒸汽放空口一直有蒸汽放出。
六、原始数据记录
表2:原始数据记录表
No.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流量(Kpa) | | | | | | |
T1(℃) | | | | | | |
ρT1(Kg/m^3) | | | | | | |
T2(℃) | | | | | | |
Tw(℃) | | | | | | |
定性温度at(℃) | | | | | 流程工业在线 | |
ρat(kg/m^3) | | | | | | |
λat*100 | | | | | | |
Cp at | | | | | | |
μat*10000 | | | | | | |
空气温升dt(℃) | | | | | | |
平均温差dat(℃) | | | | | | |
Vt1(m^3/h) | | | | | | |
V(m^3/h) | | | | | | |
u(m/s) | | | | | | |
qc(W) | | | | | | |
(W/m2·℃) | | | | | | |
Re | | | | | | |
Nu | | | | | | |
Nu/(Pr^0.4) | | | | | | |
| | | | | | |
七、实验报告要求
1、 将实验数据及数据结果整理列表。
2、准数关联式回归过程、结果与具体的回归方差分析,并以其中一组数据计算举例。(在双对数坐标系中绘制Nu ~Re的关系图,求出准数关联式中的常数A和m。)
3、将实验结果与经验公式相比较进行分析。
4、思考题
(1)、本实验中空气和蒸气的流向.对传热效果有什么影响?
(2)、在汽-气对流实验中,采用同一换热器,在流体流量及进口温度均不发生变化的时候,两种流体流动方式由逆流改为并流,总传热系数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3)、在汽-气对流实验中,测定的壁面温度是接近空气侧的温度,还是接近蒸汽侧的温度?为什么?
(4)、环隙间饱和蒸汽的压强发生变化.对管内空气传热膜系数的测越是否会发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