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反渗透水处理设备说明书

阅读: 评论:0

1.25T/H反渗透系统
山西的赛儿海百川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
植物提取一、概述
二、反渗透系统工艺流程图
三、工艺流程简介
四、处理单元简介
五、主要参数
六、设备工作周期
七、设备电路连接图
八、操作说明
桥架接头九、安装调试操作步骤
十、操作注意事项
十一、维护保养
十二、故障的分析及排除地火龙
十三、阻垢剂的配制
海马ゆう一、概述
1.25T/H型反渗透纯水机采用先进的单级低压反渗透技术对自来水进行提纯。结合精心设计的过滤
吸附系统,能有效的去除水中各类细菌、残留物、重金属离子等并有害健康的物质、更能去除常规手段无法去除的、氟等致癌致病物。国内绝大部分地区自来水电导率都≤500us/cm,因此采用本机制水,一定要注意原水品质,并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维护和保养,所制纯净水电导率完全能保持在国家标准规定的10us/cm以下,确保制取直接生饮的纯净水,符合卫监发(1998)第19号文件附件4卫生要求及卫生部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1.25T/H型反渗透纯水机,将完善正规的饮用纯净水制作工艺集为一体,柜架式敞开设计、易于维护保养。并采用反渗透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自动运行,运行过程、故障采用面板显示、操作简单,开关系统仅需一个开关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系统运行稳定性。可作为社区、工业区、油田等净水屋的核心设备,也可作为食品、饮料、化工、医院、电子等行业的水处理设备。
进水水质:需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且电导率≤1000us/cm的自来水。
出水水质:符合“卫生部卫监发(1998)第19号文件卫生”要求。
无线环境监测
二、反渗透系统工艺流程图
三、工艺流程简介
原水经主管道进入缓冲水箱,通过增压泵对原水增压,用于多介质过滤器和单介质过滤器正洗、反洗
、运行所需压力,经多介质过滤器和单介质过滤器两道预处理后,加药装置投加阻垢剂阻止钙镁离子结垢,经保安过滤器进一步过滤,然后通过高压泵加压后,经反渗透预脱除99%以上的盐份,预存至纯净水箱,当需要浇花水,将水抽至肥水配置水箱,用于配肥浇花使用,外加废水回收水箱,用于节约水资源。
四、处理单元介绍
1、缓冲水箱
用于储存进入本系统的原水,其目的是为了调节进水流量的变化,防止进水波动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同时也为过滤器的反洗储备必须的水量。
2、原水泵
为了保证水处理系统的供水拥有必须的压力,需要在设备的进水口设置原水泵增压。原水泵设置一台,用于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增压和机械滤器的反洗。
3、多介质过滤器
目前国内95%以上的反渗透预处理工艺采用双介质立式机械滤器,原因是水质过滤的效能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
(1)滤速:在同样滤材条件下,滤速越高,过滤效果越差。通常情况下,过滤出水作为传统工艺(如离子交换系统)的进水时,而当过滤水是反渗透装置的进水时,过滤精度要求更高(≤5微米),出水的污染指数SDI值必须小于4。因此,有关专家认为流速应控制在10m/h以下为宜。
(2)滤层结构和滤材配置:实现深层微接触过滤是提高过滤精度和能力的重要途径,立式双滤料过滤器决定了极易在合适地选择料粒径分布、级配时实现这一目标,尤其对处理地表水更为有利。
(3)滤器过滤性能可恢复性:立式双滤料过滤器易于选择较佳的滤材填充高度和设计最优反冲洗工艺,布水均匀性好,反洗空间大,从而实现高的反冲洗恢复性,实现长期可靠运行。
双滤料过滤器是为了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经过滤后去除,保证出水的污染指数在4以下。它可滤除10μm以上的颗粒,明显地降低原水的FI值。双滤料过滤器滤材一般选择用无烟煤、石英砂。
本系统设置多介质过滤器1台。选择合适级配的填料及较低的运行滤速,滤除原水带来的细小颗
≤5。
粒、悬浮物、胶体等杂质,以降低进水的浊度并保证过滤出水污染指数SDI
15
4、单介质过滤器
单介质过滤器的滤料成分以0.5-24mm粒径不等的石英沙滤料分层组成,其利用石英沙精密的过滤效果进一步滤除多介质过滤器残留的悬浮物、胶体等成分。确保系统预处理水的浊度达到预定要求。单介质过滤器的最佳工作压力为0.25-0.32MPa。
1、滤速:在同样滤材条件下,滤速越高,过滤效果越差。本系统选择的过滤流速为10m/h
2、滤层结构和滤材配置:实现深层微接触过滤是提高过滤精度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单介质过滤器,极易在合适地选择料粒径分布、级配时实现这一目标,尤其对处理地表水更为有利。
储值卡系统3、滤器过滤性能可恢复性:单介质滤器易于选择较佳的滤材填充高度和设计最优反冲洗工艺,布水均匀性好,反洗空间大,从而实现高的反冲洗恢复性,实现长期可靠运行。
反洗以压力参数设置来控制反冲洗周期,当其中一台运行到进水与出口压力差达到0.7kg/cm2时即停止运行进行反冲洗,逐一切换进行反冲洗。
反洗水反洗水泵供水并控制和调节反洗水流量,反洗水强度应使滤层膨胀15~25%。
5、阻垢剂投加装置
采用加入一定量的阻垢剂,防止硫酸盐、碳酸盐、二氧化硅等因反渗透装置水回收率高致使它们在反渗透膜上结垢。
由于反渗透过程为溶解固形物浓缩排放和淡水的利用.当水受浓缩时会有无机盐结晶析出,形成碳酸盐水垢(CaCO3、MgCO3)和硫酸盐水垢。特别是硫酸盐晶体(如BaSO4、SrSO4),因为它的晶体往往带有锋利的尖角,会刺穿半透膜,造成浓水漏过膜表面,无法达到脱盐的目的。这种现象最容易发生在第二段的最后一根膜元件的浓水侧,因为该地方的浓水浓缩倍数最高。
现在已开发出新的有机复合阻垢剂,与早期SHMP等相比,它具有很高的阻垢和分散性能,对无机碳酸盐垢在LSI(朗格利尔指数)2.6以内可安全运行;对于硫酸盐垢,采用有机复合阻垢剂之后,可以提高它们的溶解度;还因为它是低磷或非磷系的化合物,水解后不会在反渗透浓水侧产生富氧化环境,引起细菌增殖,而且排放后不会对环境形成富营养化的二次污染,起到保护环境作用。同时它对铁胶体和硅胶体具有很强的分散作用,即防止胶体对膜的污堵作用。阻垢剂选择DES-M。
6、精密过滤器
精密过滤器的设置是为了防止细微的颗粒性杂质堵塞通道并影响反渗透的出水水量。反渗透装置前设置一台精密安滤器,内装5μm的PP滤芯2根。当滤器进出口压差在0.7kg/cm2时需更换滤芯,滤
器结构满足快速更换滤芯的要求。
7、反渗透脱盐部分
反渗透净化原理:反渗透(RO)是一种借助于选择透过(半透过)性膜的功能,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当系统中所加的压力大于溶液渗透压时,水分子不断地透过膜,经过产水流道流入中心管,然后在出水端流出,进水中的杂质,如:离子、有机物、细菌、病毒等被截留在膜的进水侧,然后在浓水出水端流出,从而达到分离净化目的。
五、设备主要参数
六、设备工作周期
1、多介质过滤器
累计工作8小时,进行10分钟反冲洗。
2、单介质滤器:
累计工作8小时,进行10分钟反冲洗。
3、保安过滤器
一般情况下,每工作3个月左右更换精滤芯。当精滤器在工作时出口压力<0.04Mpa也应更换精滤芯
4、反渗透过滤器
当产水量下降15%以上时,应用药物清洗RO膜一次。
累计工作3年后根据脱盐率的变化考虑更换RO膜。
七、设备电路连接图
八、操作说明
1、单介质、多介质过滤器操作说明:
A、将过滤器安放在合适的地方,卸下滤器顶端控制头,按自下而上顺序装填粗、细石英砂,
旋紧顶端控制头。
B、接通水源、电源。
C、对照控制头液晶屏上的反洗、正洗对多介质过滤器内滤料分别进行反冲洗、正冲洗,直
至过滤器出水澄清为止(建议最少冲洗1个小时,如原水水质更差,还需延长冲洗时间)。
D、石英砂必须裸装,以保证过滤效果。(注意不应袋装)
单介质过滤器、多介质过滤器以及保安过滤器统称为反渗透机组的前处理单元。它们的功能是彻底的滤除原水中的杂质,防止杂质进入反渗透膜表面,造成反渗透膜过滤性能的下降。
反渗透系统运行时,经多介质过滤器和单介质滤器过滤后的水,再经保安过滤器过滤,才能进入反渗透主机。
多介质过滤器和单介质过滤器正常运行时从上往下运行,经过滤料来去除水中杂质。
多介质过滤器和单介质滤器每累积运行8小时须依次进行反洗和正洗。反洗和正洗程序为:多介质过滤器反洗10分钟,多介质过滤器正洗5分钟,单介质过滤器反洗10分钟,单介质过滤器正洗5分钟,然后多介质过滤器和单介质过滤器恢复运行状态。
2、反渗透系统说明:
A、电气控制原理
本系统采用手自一体式控制。
B、手动控制
手动控制时,各泵均能手动启停。手动控制时,原水泵不受原水箱缺水液位的停机保护,高压泵仍然受低压开关的保护,变频恒压泵不受纯水箱缺水液位的停机保护。阻垢剂计量泵与高压泵同开同关。
C、自动控制
将开关扳至自动运行状态,各系统先进行自检,因故障未能正常停机的各单元先恢复至待机状态。然后开始工作。
当纯水箱的反渗透补水液位开关处于低液位时,原水泵启动,进水电磁阀打开(待机时关闭),冲洗电磁阀(待机时关闭)同时打开,90秒后,高压泵启动,冲洗电磁阀同时关闭,反渗透系统进入运行状态。
当纯水箱补水液位开关处于高液位时,进水电磁阀和高压泵同时关闭,原水泵关闭,反渗透系统进入待机状态。
高压泵受控于高压开关和低压开关的保护。因进水压力过低或出水压力过高并且持续时间超过5秒钟后,高压泵强制停机。

本文发布于:2023-06-17 04:27: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417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过滤器   过滤   介质   系统   运行   反洗   冲洗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