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河南省重点高中“顶尖计划”高中毕业班下学期
第四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六经"作为古代文化共同体的结晶,虽是先秦诸子学派共有之文化资源,但只有儒家完整传承了"六经"。这说明,儒家
A.缺乏对文化改造创新 B.极力复兴贵族文化传统
C.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 D.脱离了社会的现实需要
【答案】C
【解析】
“六经”作为诸子百家共同的文化资源,只有儒家完整的传承了“六经”,这使得儒家在文化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改造,排除A项; 儒家后学并不是要复兴贵族文化,排除B项;汉武帝以后,儒家成为正统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马术在中国古代是一项很重要的体育运动,汉代马术运动中最为活跃的是被称为"走马"或"驰逐"的赛马活动,不仅流行于民间,也盛行于宫廷。据记载,汉武帝极为热衷赛马,经常举行赛马活动。由此可知,汉代
A.以"君民同乐"为治国理念 B.注重提高军民的军事素养
C.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D.盛行崇武强健的社会风尚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流行马术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汉代盛行崇武强健的社会风尚,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汉代流行马术运动,盛行崇武强健的社会风尚,没有体现"君民同乐"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盛行崇武强健的社会风尚,不是提高军民的 军事素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汉代流行马术运动,盛行崇武强健的社会风尚,没有体现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排除C项。故选D项。
3.宋太祖时,官僚子弟"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永为常例。宋太宗时又规定"凡举人中有与主考官有同族及亲戚关系的,必须别置考场"。这些举措
A.打击了官僚贵族的势力 B.意在维护科举考试公平
C.提高知识分子科考热情 D.加速了社会阶层间流动
【答案】B
【解析】
宋朝初期对于官员子弟等第中举的需要重新复试,同时实行别院制度,这些举措意在维护科举考试的公平,B项正确;这些举措并不是为了打击官僚贵族,排除A项;这些举措和提高知识分子科考热情并无直接的因果联系,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举措无关,是科举制度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4.明人姚叔祥在《见织编》中记载∶"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如室必有席,杭之长安织也。……他如饶之瓷器,湖之丝棉,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这反映出,明代
A.手工业生产形成区域特 B.社会生产分工严密详细
C.政府已放弃了"海禁"政策 D.对外贸易领先世界各国
蒸馏水发生器【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代不同地区生产不同的手工业产品,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区域特,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产品的区域分工而非生产过程的分工,排除B项;当时政府依然实行“海禁”政策,排除C项;材料没有将中国和世界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排除D项。故选A项。
水台5.义和团运动时期,团民广泛使用揭帖漫画(如图的《射猪斩羊图》)进行反洋教宣传,
3AS4-12"不仅在湖南各州县、长江中下游各省,甚至在遥远的甘肃、新疆,都争相传阅,风行一时"。这反映了
A.外来宗教遭到普遍打击 B.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清政府支持义和团斗争 D.中外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答案】D
【解析】
《射猪斩羊图》是宣传反洋教,而其在很多地区较为流行,这说明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外民族矛盾空前尖锐,D项正确;使用揭帖漫画并不一定能使外来宗教普遍受到打击,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彩,排除C项。故选D项。
6.1920年,《劳动界》刊文指出∶"废除财产私有,把一切工厂、一切机器、一切原料都归劳动者手中管理,一部分作为下次再行制造的资料,一部分作为社会的财产,一部分作为自己的生活资料大家享用。"这说明,当时
A.节制资本已成国人共识 B.马克思主义影响力增强
C.工人阶级政治觉悟提高 D.中共重视组织工人运动
【答案】B
【解析】
《劳动者》强调财产公有,无产者掌握生产资料,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增强,B项正确;A项错在“共识”,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程度,排除C项;当时中共尚未成立,排除D项。故选B项。
7.下图是1930年与1935年中国平均进口税率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A.旨在打击日本的侵略 B.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
C.有利于保护国内产业 D.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
【答案】C
手机背光源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进口税率明显上升,这样有助于保护本民族产业,C项正确;税率提高并未单独针对日本产品,排除A项;税率提高并不一定能扭转贸易逆差,排除B项;税率
提高有助于工业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8.1994年,我国在社会商品零售、农副产品收购、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市场调节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0.4%、79.3%和80%。据此可推知
A.国家丧失了市场控制权 B.商品供销矛盾根本解决 C.我国票证时代已经结束 D.国有企业改制基本完成
【答案】C
【解析】
材料市场调节的比重分别达到了90.4%、79.3%和80%,说明我国市场调节机制基本形成,票证时代已经结束,C项正确;国家丧失了市场控制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商品供销矛盾根本解决说法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国有企业改制,排除D项。故选C项。
9.公元前242年,罗马设立外事裁判所后,裁判官可按自然法原则而不是法的条文,运用“平衡”手法对案件作出裁决。由此可知,这一举措
A.提高了司法审判灵活性 B.开始打破法律形式主义
C.强化了法律的权威地位 D.保护了罗马平民的利益
【答案】A
【解析】
具体的法律条文不够灵活,但是利用自然法原则和“平衡”手法做出裁决使得案件审判更加灵活,A项正确;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法律的地位无关,排除C项;外事裁判官审判原则并不针对特定体,排除D项。故选A项。
10.1869年,英国自由党首相格莱斯顿说∶"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十分之九的立法工作是通过政府之手。"这表明,当时英国
A.议会丧失了立法权 B.内阁权利得到扩张
C.政党政治遭到破坏 D.集权政治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就数量和重要性而言,下院十分之九的立法工作是通过政府之手"可以看出内阁拥有了较大的立法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英国内阁权利得到扩张,B项正确;议会丧失了立法权,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权利得到扩张,不是政党政治遭到破坏,排除C项;集权政治得到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11.193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税收法案》,表1是该法案中部分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
年收入 | 5万美元以上 | 6万美元以上 | 350万美元以上 |
税率 | 1% | 6% | 7% |
| | | |
据此可知,该法案A.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 B.旨在抑制奢侈性消费
C.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困难 D.压缩了中小企业投资
【答案】A
【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在美国《税收法案》中,收入越高的人,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越高,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分化,A项正确;依据材料时间“1935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该法案颁布于罗斯福新政时期,其主要目的是缩小社会贫富分化,稳定资本主义秩序,而非“抑制奢侈性消费”,而且材料也不能体现这一信息,排除B项;“解决了”的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个人所得税的有关规定,与中小企业投资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氧化沟工艺流程图12.20世纪初,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创作的《追忆似水年华》,打破了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框架结构,采用了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彼此交副、互相渗透的叙述方式,随心所欲地将小说的时空颠倒错置。这说明,该小说
A.继承了古典主义文学风格 B.具有抒情的浪漫主义彩
C.深受近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D.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特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打破了以钟表时间为顺序的框架结构,采用了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彼此交副、互相渗透的叙述方式,随心所欲地将小说的时空颠倒错置”可以看出《追忆似水年华》具有反传统,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特征,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D项正确;古典主义文学强调理性,歌颂英雄人物,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浪漫主义强调人的主观情感,手法夸张,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印象画派深受近现代物理学,即光学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随着铁路的兴建,促进了贸易地区的扩大。进口的工业消费品应有尽有,出口的农矿副产品包罗一切,甚至清政府禁止出口的粮食及豆类也被大批掠夺出口。……进口方面,消费资料占70%至80%以上,出口方面,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占80%。据1910年统计,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占82.4%,其中直接消费品又占65.4%,而
生产资料只占17.6%,机制品仅为6.8%。在6.8%的机器制品中,大部分还是外资工厂的产品。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材料二 1956年,生产资料进口由1950年的4.86亿美元上升到14.32亿美元,占比相应从83.4%提高到91.6氚电池%,其中机械设备进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22.5%上升到53.6%,生产原料进口占比由1950年的60.9%下降到38.0%。生活资料进口由1950年的0.97亿美元增加到1.31亿美元,但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由16.6%下降到8.4%。
——摘编自李钢主编《中国对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点;参与地区增多;贸易品种增多;进口商品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矿原料及
手工业品为主;半殖民化。
(2)变化∶进口规模扩大;进口以生产资料为主,生活资料比重大幅下降;机械设备进口占比增长较快;生产原料进口比重下降。
原因;国家独立;国民经济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开展;工农业发展提高了中国生产原料的自给程度;重工业基础薄弱。
(3)因素;国家地位;国家对外政策;国家经济实力;国家经济政策;国际环境。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甲午战后,随着铁路的兴建,促进了贸易地区的扩大”可知,参与地区增多;根据材料“进口的工业消费品应有尽有,出口的农矿副产品包罗一切,甚至清政府禁止出口的粮食及豆类也被大批掠夺出口”可知,贸易品种增多;根据材料“进口方面,消费资料占70%至80%以上,出口方面,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占80%。据1910年统计”可知,进口商品以消费资料为主、出口以农矿原料及手工业品为主;根据材料“进口商品中,消费资料占82.4%,其中直接消费品又占65.4%,而生产资料只占17.6%,机制品仅为6.8%。在6.8
%的机器制品中,大部分还是外资工厂的产品”可知,半殖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