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与软件架构探究

阅读: 评论:0

第7期2018年4月No.7April,2018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嵌入式软件的构建与开发也朝向多元化方向不断进行发展,使得嵌入式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各式各样的多媒体设备终端上,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人们对嵌入式软件操作安全及稳定性的功能需求。而受到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模式与结构构建中仍存在不少严峻的问题。因此,对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与软件构架升级方面的方案已成为当前技术人员关注的焦点,值得研究人员对此进行深究。
1    嵌入式软件在开发及构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研发过程中为了避免系统资源的过度损耗,研发人员在软件编码的时候普遍都会优先考虑“用户在使用嵌入式软件时所发生的问题”进行研发,这就很容易造成研发出来的软件不能够很好地满足实际用户所提出的多样化功能需求。对此,需要研发人员在软件开发及构架之前对问题进行统筹,进而有针对性地设计软件的研发思路。
一般的,研发人员在软件开发及构架的过程中,需要在解决软件自身问题的同时对用户所提出的多样化功能需求进行拓展,并最大限度上保证经“功能化拓展”的软件在运行过程中的兼容性与稳定性。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研发人员在对嵌入式软件的操作系统进行代码编写时适当植入新的代码,若处理不到位的话,很容易造成软件在使用过程中使用性能及效率的下降,并对软件的开发周期造成拖延[1]。在对嵌
入式软件进行应用与操作时,由于功能应用的对接驱动具有一定的差别性,考虑此因素的影响,人们需要在研发过程中对嵌入式软件的兼容性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试,必要的时候需要对常见的硬件接口进行系统代码的再编写。2    开发模式与软件架构
在开发模式上,嵌入式软件与桌面式软件的开发模式具有较大差异。在嵌入式软件开发之前,研发人员需要在开发过程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统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如在代码的植入时需要针对不同硬件系统的兼容性进行植入,同时还要注意“交叉互译”。这些问题都为研发人员的软
件开发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倘若研发人员没有及时做出
相应调整,则很容易使研发出来的软件系统缺乏灵活性,也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与需求。当研发人员利用多平台的研发条件及配套式交付的方式对软件进行开发时,则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换与传输,大大提高了研发产品的质量,并且满足人们对产品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缩短了研发周期。利用多平台开发模式对嵌入式软件进行研发,是我国未来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必然趋势。
在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前期,也就是所谓的“准备阶段”,其主要设计的内容是“套件设施的获取”与“研发环境的集成”。与此同时,还需要研发人员利用终端模拟器的反馈系统对植入的代码进行调试与反馈。在上述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对应用程序的代码进行“再编译”,完成之后再通过初始运行的方式对系统进行性能测试,最后根据终端模拟器的反馈结果对其进行优化。若系统中存在缺陷和漏洞的话,研
按摩毯发人员可以对存在漏洞的程序代码进行修改,如此反复,进而完善系统。
终端模拟器的反馈是在代码编译完成之后进行的工作内容,研发人员对代码进行测试时通常需要按照应用程序进行分类和归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集成编译”,最终完成相关运行和调试。“集成编译”初始是由目标系统的编入进行试运行的,同时还会生产整个调试过程相应的系统评估报告,经过报告的检测之后,若存在缺陷与漏洞,则需要研发人员对产生漏洞的代码进行修改与优化。
溜逸嵌入式软件的构架主要分为3个方面:基础、接入与应用。用户可以通过这3个方面进一步实现软件的构架,并完成系统功能的多样化。例如,手机电脑的接入、远程遥控接入与安全功能化操控等。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上文提到的功能化应用,研发人员在软件的构架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信息的采集与调控进一步实现,将其多样化的功能需求全部表达出来。而其完成相应的功能预定也需要这3个方面间的相互协调与搭配来完成,并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金属表面涂料作者简介:杨明东(1977— ),男,重庆人,学士;研究方向,无线电通信。
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与软件架构探究
杨明东
(广州海格通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63)
摘  要:为了保证软件在系统在升级后能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与安全性,文章针对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模式及其软件构架方
案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际应用对软件的功能特性进行测试,进而全方面提升嵌入式软件功能的稳定性,为平台系统的安全与维护提供保障。关键词: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软件架构;系统安全无线互联科技
Wireless Internet Technology
第7期2018年4月
No.7April,2018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接口层对其接入的指令进行
“功能预设”,从而完成各项具体配置的功能需求,制定较为完善的嵌入式软件功能系统;而在内核方面的管理与调控方面,其主要任务是对系统运行的任务与进程进行调度,并通过“存储—分配”的方式实现软件系统应用组件的重复再利用,从而缩减软件对系统资源的损耗时长,提高系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另外,用户还可以根据自身功能的需求化设置,使其应用范围进一步增大,如图1所示[2]
图1  用户需求范围
设备的操作层面是对硬件功能进行集成封装的,即通过其所提供的统一软件接口来保证软件的移植成功率,在这一过程中同样体现了代码的可重复性功能特点。换句话说,针对其不同的芯片进行不同代
高纯氮气压缩机
码的编译工作,实现同一功能代码的“重复化”应用,可大大减少软件的烧录时间,提高系统软件的运行性能及效率。
3    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开发模式与构架评估结果
在嵌入式软件的开发及构架过程中,研发人员需要将用户在后期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客户端升级问题作为重点进行考量。嵌入式软件的应用范畴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各类信息设备当中,但其自身的升级功能不会存在于系统自身当中,因此在进行系统升级时往往会造成一些无法修复的系统缺陷和漏洞问题。嵌入式软件在投入使用之后,由于用户不断会对其功能产生新的要求,而针对这样的需要研发人员在项目的研发和构架中是无法进行预测的,这就需要研发人员对其进行远程操作来完成软件的升级工作。当远端接收到来自于用户对软件的升级需求时,程序会自动对其进行相关代码的改写,或是直接增添新的代码,进而实现系统的升级。在升级过程中,还需要完成设备与主机间的数据交换,进而将存在的系统缺陷和漏洞进行优化。目前我国软件市场在对软件进行控制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数据多次传输的方式,进一步来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4    结语
目前嵌入式软件已经占据了我国软件市场的大比例份额,但受到研发经费的限制,嵌入式软件的研发进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而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模式及构架方式的变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要求其在相对较低的研发周期内研发出稳定性能优越的软件系统,
为系统平台的安全与维护提供技术基础。除此之外,软件的“可重复使用”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本,并且还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对其功能的多样化需求。总而言之,针对嵌入式软件的开发模式与构架方式方面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与问题,仍需要我国软件研发人员进行深入研究,进而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火麻仁胶囊
无线互联科技·软件透视
[参考文献]
[1]甄鹏.嵌入式软件开发模式与软件架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6(6):64-66.[2]李光学.嵌入式数控雕刻机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3]鲍瑞敏.一种自适应嵌入式软件架构的构建与应用[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nmda受体拮抗剂
Research on embedded 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 and software architecture
Yang Mingdong
(Guangzhou Hagrid Communications Group Co., Ltd., Guangzhou 510663, 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ensure that the software can have high stability and security after the system upgrad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embedded software and its software architecture. Throug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oftware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st, and then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embedded software function in all aspects, and provide security and maintenance for the platform system.
Key words:
embedded software; development mode; software architecture; system security

本文发布于:2023-06-12 02:38: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360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进行   软件   嵌入式软件   功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