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金融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阅读: 评论:0

pe附着力促进剂
鸟笼灯文化金融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张苏秋
摘要: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滋生出文化金融新业态,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以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为案例研究发现,文化银行、文化小贷公司、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多方机构共同合作的文化金融发展“南京模式”为文化金融创新发展做出了探索,对消除交易壁垒、降低信息不对称、解决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意义显著。为了进一步促进文化金融新业态发展和衍生品开发,应当从“文化+金融+科技”发展模式出发,建设文化金融功能区和文化金融区块链,发挥文化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完善征信体系,重塑经济地理秩序,实现初级、内源型文化金融发展模式向高级、混合型文化金融发展模式的转变。
关键词:文化金融南京模式文化金融功能区文化金融区块链
文化被认为是凝结在物质之中而游离在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规章制度、行为习惯、价值观念等,文化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金融则是通过资源整合,扩大经济价值。而随着文化产业与金融的融合逐渐深化,文化产业的升级也急切需要寻金融资本的支持。文化产业兼并升级、文化产业投融资等问题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金融更迫切需要创新发展:①经济结构转型:经济危机后,扩大投资驱动经济增长变得难
以维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依赖金融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引领。通过金融体系,高能源消耗和高污染产业可以转移到文化产业,优化配置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定向调控、精准发力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思路,以此来“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②财政税收改革:发达经济体经验表明,在不影响政策有效性情况下减少政府转移支付,有利于释放社会资本活力,鼓励金融机构支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系列专项课题“江苏文化金融业态创新与文化金融区块链研究"(17DDB041)、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研究”
(20AZD0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11文化产业研究•高质量发展
持文化产业发展是政府税制改革的重要途径。③文化产业快速增长:国内文化产业应加快兼并重组的步伐以抵御外资的挑战。金融工具是企业并购的必要条件,金融支持从资本要素的供给侧满足了文化产业快速增长的需要。
一、文化金融命题的提出
文化金融命题的提出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早在明清时期,字画、碑帖、珠石玉器等传统典当行的文化产品质押就有了文化金融的雏形。只不过,早期的文化金融业务相对简单,模式单一,参与体少,
具有孤立性、阶级剥削性、现代金融服务特征不明显等特点。2010年,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实践的开端。紧接着,《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决定加强文化产权交易和艺术品交易管理的意见》明确界定了文化产权交易的概念和范围,率先开启文化和金融融合发展的探索之路。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投资驱动,同时文化金融能够提供风险分散功能,发展文化金融具有风险溢出效应,能够实现文化产业和金融业的互利共赢(张苏秋、顾江,2015)。文化金融同时也是文化产业和金融业融合发展下催生的新业态,是文化资源和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本质上又是以现代市场机制实现更多资源资本的融合。即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的实质是一种价值转化过程,将文化资源的天然属性转化为经济价值。在其发展战略与转化路径的研究上,主要是顺沿着文化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产权金融化、资产证券化的脉络。
大量的研究聚焦在文化资产评估上,这是文化金融发展的首要瓶颈。秦霖和邱苑华(2006)详细讨论了文化产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以及交换价值的概念与特征,从而研究文化产品价格形成的理论机制。包括价值价格论、效用价格论、成本价格论、供求价格论、垄断价格论。认为文化产品价格的形成受到消费者保留价格或心理预期收益、生产者的保留价格和平均成本两方面的约束。唐春霞和卢海军(2008)在对重置成本、市场比较和收益现值几种估值方法比较的基础上,采用期权定价的方法对商标权进行定价。在此过程中,认为商标权有着看涨期权的特征,这实际上也就强调了商标的时间价值。
庞建刚、周彬、刘志迎(2012)提出基于时间序列的分段式定价策略。考虑到文化创意产品初创成本难以计算折旧且边际成本很小,无法根据传统经济学中边际成本来定价。他们认为文化创意产品的价格由成本和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感知决定,而感知价值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于是引入时间性概念,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创意产品的价格应该逐渐降低。张迺英(2012)
文化金融I M
黑碟发现文化产品与服务不同于传统产品与服务之处在于其文化、创意要素的引入和对新科学技术的应用,表现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不确定性、共享性、内在文化价值(隐性价值或核心价值)的永久性。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旨在建立长期持续的价值实现系统。邹力宏(2006)在分析音乐产品定价影响因素时,从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控制的双重维度提出四种定价策略:盈亏损益点定价、预期价值定价、差异需求定价、竞争比照定价。
除了文化资产定价困难,文化金融发展困境还包括:①文化企业规模小,投入产出不确定性大,变现能力弱,且固定资产投入少,缺乏合适的融资抵押;②文化产品重创意,具有较强的异质性,投资非系统性风险高;③文化距离难以消除,增加了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容易产生系统性风险(张苏秋、顾江,2015)。2014年,《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强调“以鼓励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为重点,进一步缓解小微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确认了文化产业资产轻、规模小、融资难的局
限。进一步地,《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提出支持企业发行文化产业专项债券等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鼓励企业发行可续期债券,用于剧场等文化消费设施、文化产业园区、体育馆、民营医院、教育培训机构等投资收益期较长的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有关文化金融融资平台的探索,包括产权交易框架下的文化产权交易模式、以商业银行为基础的义务产品模式、以基金和上市为主体的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模式和以文化众筹为途径的互联网金融四种模式。文化金融尚属新兴产业,理论研究相对落后,实践过程还处于摸索阶段,迫切需要关于文化金融新业态的机制分析和模式研究。
二、文化金融发展模式解析
(-)文化产业的金融模式
文化产业的金融模式是将文化金融理解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业务问题,如文化产业投融资业务,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服务,更多是强调金融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工具作用。文化的金融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个是文化企业内部的投融资和资金流相关的其他活动,另一个则是文化企业之间的兼并与重组。
首先,文化企业内部的投融资和资金流等相关业务的开展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差异较大。传统
企业内会设有专门的金融或会计部门,聘请熟悉金融相关业务的雇员来维持日常工作,而文化企业规模较小,组织结构紧凑,通常一个员
111文化产业研究•高质量发展
工身兼数个岗位,很难做到专人专岗,在组织结构的完善度上要明显低于传统企业。其次,文化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的逻辑出发点在于规模经济,是小微文化企业获得规模效益的捷径。兼并重组之后的文化企业在生产和组织规模上较之前得到显著的提升,从而有利于交易费用的降低。而兼并重组的过程需要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来完成,这就离不开金融部门的服务和金融工具的使用。2015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境内并购规模出现小幅下降。根据中国文化传媒网投中研究院的研究数据,2016年中国文化传媒领域宣布发生并购362起,其中完成并购199起,并购成功率为54.97%,仍然有接近一半的并购失败了。而2017年前三季度发生并购175起,同比下降32.95%,完成并购120起,同比下降13.04%,并购成功率为6&57%。
(二)金融的文化产业模式
金融的文化产业模式是将文化金融理解为金融创新问题,首先是将金融服务于产业,是一种新的金融产品与业务。从金融角度看,文化金融是市场对投资者未被满足需求的自然反应,从产业角度看,文化金融是产业融合下出现的一种新兴产业。对于文化产业而言,金融仍然脱离不了工具性的束缚。理
论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而金融资本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应用,是资本追逐利益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文化产业的营利性是吸引金融与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动力之一。实践上,金融的文化产业下金融和文化产业融合的实践主体是金融部门的从业人员。这些从业者大多数是有着金融学教育背景或长期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劳动者,除了少部分自发地对文化或艺术产生兴趣的爱好者以外,鲜有对文化创意或艺术理论有着深刻理解或实践经验的劳动者。这就为文化金融的深度融合带来不便。换言之,从劳动投入要素的视角看,金融的文化产业形态下,从事传统金融行业的劳动者居多,而从事文化创意和艺术行业的劳动者较少,劳动者的金融技能过剩而文化艺术技能不足,文化产业和金融业的融合发展也是不平衡不充分的。
(三)文化金融深度融合模式
文化金融的深度融合既有理论的逻辑支持,又有产业发展实践的踪迹。文化金融深度融合就是要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文化金融要素市场,包括货币借贷市场和资金融通市场,由文化证券、文化银行、文化金融保险、文化信托及担保租赁和文化产权质押等文化金融要素。包括:①在传统金融要素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保险市场和产权市场)上,将文化产业生产的产品标准化、资本化,以便实现文化产业产品的金融运作;②在文化金融衍生品市场上,以文化金融
文化金融I M
产品为组成部分,服务于文化金融产业,同时基于文化金融产品买卖决定其价值的金融合约或金融制度安排(金融信托、租赁等);③建立一种长期的金融借贷、证券交易的文化金融资本运作市场。
综上所述,目前文化金融发展模式可以根据融合主体和资本来源的不同分为内源性文化金融模式、外源性文化金融模式和混合型文化金融模式(张苏秋, 2019),具体见表1。
表1文化金融发展模式分类
类别模式抓手内容
内源性文化金融模式文化产业的
金融模式
交换机面板
大型(国有)
文化企业
文化企业以参股、新设金融机构等范式获得金融许
可证,或通过证券市场上市、兼并重组等金融手段
整合资源
外源性文化金融模式金融的文化
产业模式
文化银行
商业银行基于文化企业未来现金流,综合采用信
托、理财、基金、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等多种金融工具
为其提供资金支持和产业链资源整合服务
混合型文化金融模式文化金融深
度融合模式
文化产业
投资基金
酒瓶盖
借鉴成熟资本市场“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由财
政部门发起,调动金融机构和大型国有企业等社会
资金投入,委托专业机构管理基金资产,主要采取
股权投资方式解决文化产业融资问题陶瓷缸套
注:根据张苏秋(2019)文章整理。
三、案例分析:南京模式
文化金融的南京模式是综合考虑上述三种模式,在“打通融资渠道、完善交易渠道、创新投资渠道、提供保障渠道”的渠道创新下的综合模式,是以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为基础,文化银行、文化小贷公司、文化产权交易所等多方机构共同合作的文化金融发展模式。文化金融的南京模式关键在构建中心平台,逐渐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交易风险,实现政府引导下的配额式交易向市场自愿的自组织机制过渡。其中,中心平台即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是依托全市国有文化产业专业投融资平台组建的全国第一家综合性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潘丽英(2017)指出,资金融通主要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而非建立在市场信用基础上。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成立之初就定位为平台型机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信息在政策制定和实施部门、文化产业相关企业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充分流动,具体包括构建文化企业
资源库及数据服务平台、文化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文化企业信用服务平台、文化企业

本文发布于:2023-06-12 02:2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360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金融   文化产业   模式   发展   企业   价值   产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