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模式的探索与分析

阅读: 评论:0

垃圾热解炉
“互联网+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模式的探索与分析
摘要:经“十三五”的励精图治,目前绵竹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输配水基本已实现全覆盖,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达98.2%,切实解决了农村地区用户日常生活用水供应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顺应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村饮水标准亟需提升。以建设稳定水源为基础,实施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更好满足农村居民用水需求。在专业化团队的管理下,有序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模式,强化水质保障和水费收缴,提升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让农村居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冷焊钳
关键词:农村饮水、“互联网+城乡供水一体化”、水质安全保障、管理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顺应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因此,为建立从“源头到水龙头”水质安全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实现“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供水目标,必须积极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模式,因地制宜采取水源置换、水源保护、管网延伸覆盖、配套完善净化消毒设施设备、强化水质检测监测等措施。
一、农村饮水基本情况
绵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先后经历了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阶段,现已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31处(含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总投资达3.06亿元,铺设主管网2200余公里,覆盖全市2个街道10个镇。截止目前,工程设计供水总规模68345m3/d,受益总人口41.2万人,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达98.2%,已基本实现全域农村地区集中供水。
二、农村饮水工程管理模式
(一)前期管理模式
绵竹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主要兴建于5.12地震后,大多为灾后重建、江苏援建项目。集中供水工程的建后管理工作均由当地镇、村负责,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暴露出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普遍存在管理人员专业化知识不足、供水水质达标率低、水费收缴困难、运营亏损等多种问题,严重制约了集中供水工程的健康发展。
(二)管理模式现状
为改变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经营状况,贯彻推进集中供水工程企业化运营和专业化管理,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与专业化公司签订PPP项目合同,由其作为绵竹供水工程专业化运维机构,负责对全市12个镇、街道众提供供水任务。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经营权移交后,农村饮水安全主体责任、监管责任、运行管理责任保持不变。
玩具直升机结构
(三)规范化管理成效
自专业化公司接手管理绵竹供水工程后,绵竹供水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村镇供水规范化管理达标评价工作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
三、农村饮水工程存在的问题
(一)水源单一、抗风险能力较低
蓝膜片回收受绵竹市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取用地下水的镇、街道供水厂(站)面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的现实,在枯水期取水量明显不足。此外,众多独立的供水厂(站)就存在众多的水源地划定整治、保护需求。目前绵竹地表水集中供水工程有19处,地下水集中供水工程有12处。
(二)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标准不高、用水舒适度较低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先后经历了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阶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城市供水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地区部分供水工程,尤其是“十二五”规划以前建设的供水设施建设标准较低,工程规模偏小,供水质量和服务能力不强。随着众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往的用水定额已无法满足众的需求,同时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设施设备老化、爆管、漏水等情况,导致水量水压无法满足众的需求,用水舒适度较低。
(三)现供水系统与城乡发展不适应
绵竹城乡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绵竹现有供水系统难以满足绵竹乡村振兴、城乡统筹发展、新型城镇化等对用水的需求,急需重构绵竹全域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系统梳理全域供水脉络,以适应绵竹快速的城乡发展进程、满足农村地区人民对更优水质、更高用水安全水平以及更好用水服务的新期望。
(四)点多面广,维修管理成本大
现有水厂“点多面广”,水厂布局分散不利于统筹管理,难以统一收费标准,给水厂运营带来诸多困难。水厂众多、管理维护人员多,造成管理成本大,管网漏损率高使供水成本高、管网维护费用高。
四、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绝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特别是生活污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废水量增加,对水源地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水体水质下降,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严峻。
(二)由农业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
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大大增加,必将对水体造成污染。汛期常有暴雨强烈冲刷地面,径流夹带大量污染物进入河道,在点源排放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使水体汛期污染负荷加重。由于面源污染的治理难度较大,应引起高度重视。
ci524(三)公众对水源保护意识缺乏
对保护区及其周边生活的公众宣传教育不到位,公众对水源保护意识缺乏,行为约束力较差,信息不公开等。
五、推进“互联网+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
为解决农村供水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水源保护区的划定整治困难,水源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水厂运行维护管理成本高等问题。建设“互联网+城乡供水一体化”供水新模式,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实现“稳定水、干净水、放心水”的农村供水目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持续推进专业化管理
继续由专业化公司作为绵竹供水工程专业化运维机构,负责对全市众提供供水任务。同时提升专业运行维护能力和水平,推动城乡供水同标准、同质量、同服务。
(二)优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架构
采用“建大、并中、减小”的思路优化绵竹供水架构,结合绵竹大多数区域地形平坦和地表
水资源较丰沛的特点,优化水源选择,开发地表水水源为主的供水体系,加快推进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可在解决城区单一水源供水体系应急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解决农村水源、水质保障难,运行维护机制水平低的现实问题。通过构建“开发地表水为主水源、建设规模化供水骨干工程、多水源组网”的城乡全域供水格局,以此解决绵竹农村供水的瓶颈。供水架构的优化一方面有利于供水企业长期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将减少抽取地下水,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
(三)建立健全水质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净化消毒设施设备配套、水质检测监测等,建立健全从源头到水龙头的水质安全保障体系。一是加强水源保护。因地制宜划定水源保护区并设立标志牌,由运行管理单位安排人员对所负责的水源地及保护区区域进行日常巡查并做好详细记录,第一时间掌握水源水质变化情况。二是加强供水设备技术改造。在新建水厂的基础上,对原有部分供水站进行改造,提高出厂水水质标准的同时,强化常规处理,增设应急设施,保障供水安全。三是加强管网的日常管理。定期对管道及附属设施进行维护保养;加大对管网的巡查和监管力度,减少外界对管网的损坏;对新建管道按有关规定进行冲洗
和消毒。四是加强老管网改造和新管网建设。根据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规划供水管网,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老管网改造工作,以提高管网水质、管网安全可靠性、服务新增用户。五是强化水质检测。加强对集中供水工程的出厂水、末梢水进行水质检测,是保证农村居民饮水安全的重要屏障。为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对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水质检测,确保老百姓喝上干净、放心的自来水。六是完善供水应急预案。注重应急事故处理能力的提升,因地制宜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性事件或重大事故发生时,能有序地开展有效的生产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用水需求。
(四)建设“互联网+”信息自动化新技术
通过“互联网+”的供水新模式,实现农村供水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对农村供水实施从“源头”到“龙头”供水全过程监控和管理,通过监控中心软件掌握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状况、供水保证率和水质达标率,提升农村饮水安全管理水平。一是远程监测供水各环节,实现信息化升级改造。实时采集所有农村供水工程中从水源地、水厂、泵站、高位水池到管网等各环节的设备数据和运行状态,通过网络传至监控中心软件,全面实现供水信息化。直埋蒸汽管道
二是自动控制泵阀运行,实现供水自动化,提升供水保障率。按预设逻辑自动控制/远程手动控制水泵启停和阀门开关,根据管网压力自动调节水泵运行频率,实现水厂/泵站无人值守运行,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三是全流程水质监测,强化水质监管从水源、水厂、泵站、到管网末梢全流程监测水质的浊度、余氯、PH等。四是全方位视频监控,加强安防对水厂、泵站、水源地、高位水池等重要生产地点和安防点进行全方位视频监控,有人非法闯入时立即报警并触发拍照,现场监控终端将报警信息和抓拍照片远传至监控中心软件。五是异常自动报警,以便及时发现处理。当压力异常、流量不足、设备故障、水质超标、安防异常等时,现场监控终端立即自动报警至监控中心。

本文发布于:2023-06-10 17:35: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342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供水   农村   工程   水质   水源   管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