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超
首都山区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留民营,是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所辖的一个村。30年前,它与国内环保机构合作,首开生态农业试验的先河,在中国探索生态农业的道路上扮演了重要角。30年来,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实践获得了各方的关注。所取得的成绩和做法也得到了生态学界和国际组织的承认与肯定。以该村为实验基地的生态农业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因为在农业生态与环境方面的卓越贡献,留民营村负责人张占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它所具备的符号价值和示范意义,注定会成为生态农业的标本而载入历史。本文简要介绍留民营村实施生态农业的历史,同时结合留民营生态农业的特点和现状提出几点思考。 一、留民营村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
留民营村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北纬39°41′东经116°34′,距离天安门广场约28㎞,距离北京南六环路3㎞,属永定河冲击平原(图1)。
图1.留民营村位置与地形图
留民营村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5℃,年平均降水量568.9毫米,地下水埋深1.5米。土壤为潮沙土、二合土、中盐二合土,有机质含量1.2%左右,地势较低,地下水源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前种植高粱、水稻,后改种小麦、玉米,近年来主要以温室大棚形式,种植蔬菜等有机农产品。
2、社会经济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生态农业试验时,全村有农户162户,829人,土地面积158.2公顷(2373亩),其中耕地130.5公顷(1957亩)[1]。30年来,人口总量变化不大,目前,有农户250户,861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亿,人均收入10450元,集体固定资产1.23亿元。[2]
3、村庄平面图
留民营村处于凤河和凤港河的中间,整体上呈南北走向的条状分布。从功能分区图看,整个留民营形成了四个区:即农民居住区、畜牧养殖区、工业开发区、和农业观光区(图2)。
图2.留民营村功能分区图
二、留民营村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的简要回顾
留民营的生态农业试验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30年来,留民营的生态农业建设可以大体上分为外源推动下的自发实践、有组织试验和继续调整逐步完善等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外源推动下的自发实践阶段
上世纪后半期,为提高粮食产量,和其他地区一样,京郊农村开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给土壤、水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逐步引起了各方的重视。留民营村虽然也面临相同的问题,但是并没有能力采用有效的解决方式。
1980年,在北京市沼气办的支持下,获得了联合国一个沼气项目的资助,按照人厕、猪圈、沼气三结合的办法,为全村每户各建了一个8立方米的家庭用沼气池,又购置180个太阳灶,165个太阳能热水器,分装在每户家庭(表1)。 表1. 80年代初的主要工作
类别 | 名称 | 数量 | 备注 |
太阳能 | 太阳灶 | 采光面积2.6平方米的ZNT-Ⅱ型太阳灶10个;采光面积2.0平方米和1.5平方米的薄型铸造太阳灶10个和160个 | |
太阳能热水器 | 共有容量为150公斤水的太阳能热水器165个 | 主要在4-10月间使用,扣除20%的阴雨天气,全年可使用171天 |
太阳能采暖房 | 共有太阳能采暖房38间 | 以冬季使用4个月计,扣除20%的阴雨雪天全年可使用96天 |
生物能 邬婧婧 | 沼气池 | 每户各建一个8立方米的家庭用沼气池 | 全年只有2个月产气率达0.1立方米沼气/(立方米池体·天) |
| | | |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是一个外源推动下的自发的新能源利用阶段,它为后续的生态农业试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第二阶段:有组织试验阶段
留民营的生态农业试验是由环境保护部门而不是由农业管理部门主持开展的。1982年初,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向国家环境保护局申请了一个关于建设生态村的研究课题,在经过多次波折后[3],最终争取到留民营村的合作,以留民营为试点,开展生态农业试验研究。
当年11月,《留民营生态农业系统的建设与研究》正式获准立项,被列为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六五”(1981-1985)重点研究项目。由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负责总体规划、设计和技术方案的制定,留民营村负责生产项目的实施和工程项目的建设。项目实施2年后,也就是1984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 该项研究是国内第一次对生态农业进行的全面、系统、定量的研究,探索在当时国情国力条件下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持续、稳定地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又保护和改善乡村环境和农业生态平衡。[4]
该项目历时4年,主要开展了3项工作: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生产结构的调整与建设;农业有机废物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工艺的建设(主要工作见表2)。
表2.1983-1986年主要工作[5]
项目 | 新建 | 改扩建 | 缩小 | 取消 |
种植业 | 苗圃(6亩) 植树(2000株) 蘑菇房(1000平米) 菌种培养室(2间) 手动榨油机藕塘(2.5亩) | 蔬菜大棚(25亩→40亩) 菜地(120亩→200亩) 饲料生产增至(8亩→240亩) | 粮食生产 | 棉花 |
养殖业 | 奶牛场(36头) 鸡场(1万只) 种兔场(500只,后取消) 鱼塘(25亩) 瘦肉型猪场(250头) 鹅场(24只) 鸭场(3500只) | 改造肥猪场(350头) 改造羊(250头) | 肉牛场由小牛养殖改为架子牛育肥 | |
加工业 | 豆制品 饲料加工厂 冰棍厂 机修厂 汽车修配厂 面粉厂搜 同 汽水厂(日产1.2万瓶) | 电解阳极板 | | 地毯工厂 |
沼气池 | | 家用小沼气池提高产气量及越冬试验 低浓度奶牛畜圈废物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的试验 厌氧发酵规律 | | |
土壤改良 | 稻田养鱼 放养红萍 | 沼气渣、水施肥 塘泥、河泥施肥 | 化肥使用 | 秸秆焚烧 |
其他 | 种荷取藕,蝇蛆喂鸡 |
| | | | |
项目主要调整了种植业结构,加强了养殖业和工副业,使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见表3),经过多次失败和调整,最终确立了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模式。
表3.生产结构变化情况[6]
项目 | 1982年 | 1983年 | 1984年 | 1985年 |
种植业 | 78 | 68 | 46.9 | 26.1 |
林业 | 0.2 | 0.7 | 0.6 | 0.8 |
饲养业 | 6 | 13 | 19 | 12.4 |
工副业 | 11.5 | 18 | 33 | 55.3 |
渔业 | 0 | 0.3 | 0.5 | 0.5 |
其他 | 0.3 | 0 | 0 | 4.9 |
| | | 穿针引线器 | |
3、第三阶段:继续调整逐步完善阶段
1988年,课题组撤离,第二阶段结束。此后,在沼气模式的基础上,留民营又在国家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加大了植树造林的力度,提高了林木覆盖率,林木覆盖率由6.1%提高到30%,绿植被覆盖率达56%。1989年,通过鸡粪高温发酵大型沼气工程,将农户沼气利用模式调整为生态养殖场沼气工程模式。2008年,在生态养殖场沼气工程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增加设备、建设集中输气管道,实现多村联供的发展新模式(表4)。
在这一阶段,留民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展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蔬菜全部实行标准化日光温室、大棚栽培,养殖业实现工厂化生产。同时利用社会知名度,大力开发观光旅游、有机产品等,走上了多元复合生态发展道路。
表4.90年代以来主要工作[7]
项目 | 新建 | 改扩建 | 缩小 | 取消 |
种植业 | 标准化蔬菜大棚(500亩) 果园和苗圃(200亩) | | | |
养殖业 | | 蛋鸡(20万只) 商品猪(5000头) 奶牛(100头) 鱼塘(100亩) | | |
加工业 | 酸奶厂 饮料厂 面粉厂 肉食加工厂 有机肥厂(年产5000吨) | | | |
沼气 | 鸡粪高温发酵沼气工程1989 二期工程1997 三期工程2008 | | | |
太阳能 | 阳能路灯 | | | |
林业 | 账户管理 片林120亩 苗圃100亩 树粮间作240亩 | 更新营造林带19条 | | |
其他 | 有机农业示范基地 生态庄园(230亩) 农业科普公园 | | | |
| | | | |
三、以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农业模式特点
留民营村生态农业模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生产结构和生态循环关系,建立并优化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通过食物链和产品加工环节,提高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效率以实现增值,逐步形成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的结构。
家用沼气池在留民营村已有一定的基础,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条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了家庭规模型的综合利用模式。
1、早期农户沼气利用模式特点
整个80年代,留民营的沼气利用模式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沼气利用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每户家庭均建有沼气池,和厕所及猪圈相邻,猪圈为一两层的小屋,上层饲养鸡或兔,下层养猪(或羊)。猪圈和厕所均与沼气池相通。沼气池上盖一塑料小棚,既可保温,棚内又可养花、种菜。鸡或兔粪通过条隔板进入猪圈,作为猪饲料的一部分,猪圈和厕所的粪便又流入沼气池,加上部分青草和稻草通过发酵产生沼气。沼气供生活用能,渣水为蔬菜花草施肥,菜叶草茎喂兔,又可用于沼气发酵。形成一个鸡(兔)→猪(
羊)→沼气→菜(花)的小型循环系统。
图3.农户沼气利用模式[8]
2、后期生态养殖场沼气工程模式特点
在农户沼气利用模式的基础上,由于留民营扩大了养殖业的规模,养殖业发展起来后,产
生大量的鸡粪无法处理。1989年底,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建的鸡粪高温发酵大型沼气工程开工建设,投资80万元,设计容量100立方米,能消化5万只鸡粪。产气量可以稳定供应全村220户村民全年炊事用气和100人就餐的食堂用气。该工程1992年8月投入运行,并于1997年二期工程增建了沼气储存罐。
在这一模式中,以沼气站为纽带,将农田、菜园、果园、苗圃和养鸡场、奶牛场、养猪场、鱼塘以及饲料加工厂、食品厂和餐厅、工厂、农户等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生态养殖场沼气工程模式。提高了生物能的利用率,避免了沼气渣水的处理,降低了污染,使整个系统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图4.留民营农业生态系统综合利用循环图
留民营的沼气工程模式以能源生态为主,没有采纳多年来一直在强调的沼气发酵污水的达标排放,避免了过高的处理成本[9]。在留民营的沼气模式中,畜禽粪便产生沼气、沼渣、沼液,沼气被用于发电、供热、做饭,沼渣、沼液则被当作农作物的有机肥料生产绿食品,从而避免了污水处理。
四、几点思考
1、留民营,集体经济的成功?
作为生态农业的试验基地,并不是因为它所具备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甚至都不是一个随机抽样的结果[10]。改革开放后,留民营没有实行分田和包产到户,而是继续实行规模化集中经营。可以说,集体经济形式是留民营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点,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生态农业试验的顺利推行已经是不得而知了,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留民营生态农业试验所取得的成绩与这一特点是分不开的。
在北京郊区或者中国其他地区的农村,普遍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和土地分散使用,农民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土地被无限细分,各级政府乃至村级组织只负责公共事
务,对于农民开展生产活动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对比留民营的集体经济形式,这种状况将不可避免地与生态农业的整体观念和规模效应产生矛盾与冲突。留民营的生态农业,是集体经济的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