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1 概述 4
1.2.1地理位置 4
1.2.2地形地貌 5
1.2.3水文条件 5
1.2.4气候条件 5
1.2.5能源资源状况 6
1.2.6社会经济 6
1.2.7能源消耗及环境状况 6
1.3.1城市性质 8
1.3.2城市规模 8
1.3.3城市布局结构 9
金融查询2 供热现状 10
2.1热负荷 10
2.1.1工业热负荷 10
2.1.2采暖热负荷 10
2.1.3生活热水及空调热负荷 11
2.2热源现状 11
2.3热网现状 11
2.4供热管理 11
3 存在的问题 12
3.1供热设施 12
3.2环境状况 12
4 热负荷与发展预测 13
4.1中心城区规划建筑面积 13
4.2建筑物构成 13
4.3工业热负荷 14
4.4采暖热负荷 14
4.4.1采暖热指标 14
4.4.2热负荷 15
4.5生活热水及空调负荷 17
5 规划设想 18
5.1雾疗指导思想 18
5.2编制依据 18
5.3规划原则 19
5.4规划范围及规划年限 19
5.4.1规划范围 19
5.4.2规划年限 20
5.5规划主要内容 20
5.5.1热负荷预测 20
5.5.2热网规划 20
5.5.3热源规划 20
5.5.4热网规划原则 21
5.5.5热网规划优化选择 21
5.5.6城市热网 23
5.5.7换热站及二次供热管网 23
6 实行供热体制改革,初步实现分户热计量 25
6.1城市供热体制改革 25
6.2实现供热商品化 26
7 节能评述 27
9 实施措施与建议 28
附录:附图一:供热管网控制性详细规划图
防爆voc在线监测系统 附图二:供热管网现状图
附图三:供热管网规划图
1 概 述
1.1供热规划编制背景
城市集中供热系统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体现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使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高低的具体体现。发展城市集中供热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国家能源政策的具体体现。随着国家有关节能政策贯彻落实的逐步深入,人们充分认识到发展集中供热不仅是一项温暖工程,也是一项环境工程、更是一件民心工程、节能工程。集中供热不仅能给城市提供稳定、可靠的高质量热源,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而且能明显发挥规模效益作用,在节约能源,有效减少城市污染,节省城市建设用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等诸多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伊春市带岭区的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市场机制下城市快速发展的前提,为适应城市建设的发展应对总体规划中在供热专业规划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为此,伊春市人民政府提出编制《伊春市带岭区供热专项规划》(2009——2020)的要求,逐步补充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的供热模式。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指导新时期城市供热工程的建设工作。
1.2城市概况
1.2.1地理位置
带岭区位于伊春市南部,小兴安岭南麓,汤旺河水系。版图是纺锤形,南北长78公里,东西宽12公里,最窄为8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带岭区位于区域中心,东京129°17′50″,北纬47°21′32″。南邻南岔、郎乡;东与南岔林业局相邻;西于桃山、铁力林业局毗邻;北与乌马河林业局交界。
1.2.2地形地貌
带岭区地质多为折皱,从横断割面看,折曲线多为北东--西南向,西南局部地区有微型断层。按地貌成因类型可分为剥蚀堆集地形,坡积裙和堆积地形,河漫滩。本地均为第四纪地层覆盖。上部以亚粘土为主,下部碎石增多。该层花岗岩为假整合接触,分布于河漫滩地带的岩层,分为亚粘土、中细沙、砾石和卵石。带岭境内土壤分为四个类型,即山地暗棕森林土、草甸土、沼泽土、石质土。
1.2.3水文条件
带岭区全年平均降雨量为661mm。带岭位于松花江流域汤旺河水系,境内雨量充沛,溪流从多,地下水资源丰富。境内有西南岔河、永翠河和大青川小河三条河流。带岭城区现状水源主要为城区东北部永翠河上游水源和技工校水源2处,其中永翠河上游水源共有4眼井,出水总量为5000m³/d,技工校水源有1眼井,出水量为1080m³/d。现有高位水池1座,容量为800m³,位于水源西部的北山。
1.2.4气候条件
带岭区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寒流的影响,长且干燥、寒冷;夏季受太平洋季风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短促但湿润。年气温变化较大,全年平均气温为1.4℃左右;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9.4℃;年最低气温天气在1月份,最低可达-40℃。月平均最高气温为20.9℃,年最高气温天气在7月份,最高可达37℃。全年无霜期115天左右。一般初霜在9月14日以后,终霜在5月20日以后。全年平均降雨量为661mm,年降雨量最大值836.5mm。降雨期全年为130天左右,多集中在7、8、9三个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一半以上。7至8侧安全气囊月份降雨量偏大,一般在160.5—174.8mm。带岭林区由于地处高寒低温多风地带,自然灾害比较多,主要有低温霜冻灾害,干旱和洪涝灾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