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选择题

阅读: 评论:0

《爱莲说》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
A.中.通外直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濯清涟而.不妖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下列句子停顿不合理
...的一项是(限断一处)(  )
A.世人/甚爱牡丹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晋陶渊明/独爱菊D.陶后/鲜有闻
3.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B.爱菊代表的人生态度是避世隐居;爱莲代表的人生态度是洁身自好,保持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是追求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
C.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陶渊明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
D.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要把握好“物”与“志”、“物”与“情”的内在联系。
4.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B.濯清涟.而不妖涟:水波
C.亭亭净植.植:种植D.宜.乎众矣宜:应当
5.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B.世人/甚爱/牡丹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D.同予/者何人
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
B.“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高贵品质。
C.“噫!菊之爱……宜乎众矣”是作者用感叹的方式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D.作者将牡丹和莲花作对比,目的是表达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
..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独:只B.濯.清涟而不妖濯:洗
C.不蔓.不枝蔓:枝茎D.宜.乎众矣宜:应该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石兽并沉焉.
B.濯清涟而.不妖而.钱不沾湿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何陋之.有
D.莲,花之君子者.也卿今者.才略
9.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
虚拟影像重建技术
..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的高尚品质。
C.文章将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表达作者对牡丹的赞美之情。
D.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的主旨是“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10.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蕃,多B.濯.清涟而不妖濯,洗
C.香远益.清益,更加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新鲜
11.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
C.友人惭,下车引之D.牡丹之爱
1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B.“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对富贵享乐生活的羡慕和追求。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芳名远播。
D.文中画线句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蕃:多B.香远益.清益:更加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庄重D.陶后鲜.有闻鲜:少
14.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nifeshe15.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作者喜爱莲的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品德和情操。
B.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的超凡脱俗。
C.“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照应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含蓄的感叹中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D.作者写菊花的目的是表达对陶渊明独自避世、逃避现实人生态度的批判。
16.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独:只B.濯清涟而不妖.妖:艳丽
C.亭亭
..净植亭亭:耸立的样子D.宜.乎众矣宜:适合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出淤泥而.不染而.钱不湿B.同予者.何人卿今者.才略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石兽并沉焉.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求之.地中
18.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爱莲说》作者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托物言志,写下此文。
B.文章前一部分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后一部分揭示莲的喻义,并以莲自况。
C.文章采用衬托手法,以菊和牡丹衬托莲之高洁,爱莲即爱君子之德。
D.“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一句表明作者对花木都是喜爱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1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蕃:多B.濯.清涟而不妖濯:洗
C.不蔓.不枝蔓:藤蔓D.陶后鲜.有闻鲜:少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虚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水陆草木之.花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何陋之.有④友人惭,下车引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网联网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2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菊、莲、牡丹就在其中。
B.晋代陶渊明独爱菊花,因为他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逸者,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C.作者唯独喜爱莲花,他认为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美好,寄寓了他的人生追求。
D.世人大多喜爱牡丹,表现了世人对名利、富贵等的追求,流露出作者的鄙视之情。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不可亵.玩焉亲近而不庄重B.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枝茎D.亭亭净植.竖立
2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自动埋钉机
B.濯清涟而.不妖康肃笑而.遣之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石兽并沉焉.
D.鲜.为人知陶后鲜.有闻
24.下面各句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蕃:多
B.亭亭净植植:种植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很少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25.与“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B.无丝竹之乱耳
C.何陋之有D.友人惭,下车引之
26.对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的)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少)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适宜)
27.下列对选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的清高与孤芳自赏。
B.“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不炫耀自己。回程间隙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D.“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
28.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陪笔,引入下题,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菊花、莲花以及牡丹的喜爱。
B.文章以“君子”喻莲,表明了作者志在君子的道德情感。
C.文章用“噫”字引领三个排比句,在排比句中,句式同中见异,变化有致,感情起伏。
D.文章结尾没有按照之前的菊、牡丹、莲的顺序来写,而是将牡丹衬在莲后,是对追名逐利者进行暗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以莲为写作对象,用牡丹、菊花来衬托,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本文以花喻人,用菊花比喻隐逸者,用牡丹比喻富贵者,用莲比喻君子。
C.本文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
D.《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一种记叙性的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情。
30.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濯/清涟而/不妖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1.选出对“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正确的一项()
A.没有枝蔓和枝节,香气在远方才显清芬,柔美地洁净地种植在那里。
余热制冷
B.没有枝蔓和枝节,香气在远方才显清芬,柔美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C.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D.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种植在那里。
32.《爱莲说》以莲象征君子美德,下列对莲与君子特质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出淤泥而不染:君子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
B.不蔓不枝:君子不随便说他人短处,以免横生枝节。
C.香远益清:君子德行芬芳,可以远播各地。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君子人格高洁令人景仰,不受人利用。
3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可爱者甚蕃.(多)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D.亭亭净植.(种植)
34.下列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无丝竹之乱耳
C.何陋之有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5.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陶后鲜.有闻(新鲜)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
C.不蔓不枝.(长枝)D.可爱者甚蕃.(多)
36.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B.水陆草木之.花何陋之.有
C.可爱者.甚蕃花之隐逸者.也D.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7.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托物言志来抒发情感。
B.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高尚品质。D.文章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38.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予谓.菊/权谓.吕蒙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
C.香远益清./濯清.涟而不妖D.陶后鲜有闻./爷娘闻.女来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21:36: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90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作者   牡丹   君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