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行器

阅读: 评论:0

助行器
助行器指能辅助支撑体重、保持平衡和行走的工具。包括手杖、拐杖、步行器等。其接触地面积越大,重心越低,其稳定性越好。
3-1
第一节   
   拐杖是用于下肢残疾及下肢病残疾人长距离行走辅助器具。其作用是支撑体重、保持平衡、锻炼肌力、辅助行走。适用于下肢骨折、截肢、截瘫、下肢无力、平衡障碍等症。
一、拐杖的历史
手杖,俗称“拐杖”,古称“杖”,又称“扶老”。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广西平乐银山岭一座西汉墓中发现一根鸠杖。由此可见,手杖至晚在我国汉代就已出现。这种“鸠杖”是我国古代尊老敬老一项重要习俗。汉代曾发布《王杖诏书令》的法律,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年满70岁以上的老人,都要由朝廷“赐之以王杖”(也就是杖端刻有斑鸠形状的手杖,称为鸠杖)。凡持有这种“王杖”的老人,在社会上享有优待照顾。可以自由出入官府,做小本生意可不纳税,谁若侮辱持王杖的老人,按蔑视皇上论罪。他们的社会地位相当年俸六百石的官吏。关于鸠杖还有一个历史典故,东汉学者应劭所撰《风俗通》一书载:“汉高祖与项籍战京索间(按京在今荥阳东南10公里,索即荥阳县城,古为大索)。遁于簿中,时有鸠鸟鸣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赐老人也”。从这里可以看出鸠杖是安全吉祥的象征。
  到唐宋时,手杖盛行民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归来倚杖自叹息”。可见,手杖
自古就是老人的伴具,旅游者的宠物。
  在历史上,手杖还曾是传播中华民族文明,开拓对外贸易的商品。据《史记》载,张骞通西域,曾在东亚各国见到了川蜀生产的邛竹杖和蜀布。我国养蚕业又是如何传往西方国家的呢导线测量法?有一则轶闻说,应当归功于手杖。按照东罗马历史学家们的传说,查士丁尼皇帝曾于公元550年或551年,依靠一位修道士将蚕种藏在手杖的隐孔中,带出中国国境,从此以后,养蚕业扩展到了东罗马的领地。
二、拐杖的分类
3-2
1、腋窝支撑型:可靠稳定,但笨重、外观不佳。
2、上臂拐:肱三头肌支撑型。稳定性较腋拐差,但好于肘拐。
3、肘拐:前臂支撑型(洛氏拐)。轻便、美观、用拐手可自由活动,但稳定性不如前两者。
4、手杖:平衡下肢。
3-3
三、拐杖的长度选择
1、确定腋拐长度的方法:身长减去智能操作票41cm的长度。
2、若残疾人上下肢有短缩畸形时,让残疾人穿常用鞋或配带长下肢支具仰卧,将腋拐轻轻贴近腋窝,在小趾前外侧15cm与足底平齐处为腋拐的长度,肘关节屈曲150度,腕关节背伸的掌面处为把手的高度。
3确定手杖的长度:残疾人穿常用鞋站立时,到大转子的高度。
4、拐杖类型的选择
1)双下肢瘫,可使用双腋拐;单下肢完全瘫使用一侧腋拐。
2)下肢不完全瘫时,根据残存肌力选择腋拐、前臂拐。
3)肱三头肌肌力减弱时选择上臂拐;肘关节稳定性差时选用上臂拐和腋拐;腕关节稳定性差时选用有腕关节固定带的前臂拐或腋拐。
3-4
第二节  助行器
一、助行器种类
3-5
1)交替式助行器:允许残疾人扶架左右交替移动向前,交替迈步,适合于下肢力弱、平衡功能较差者。
2)抬起式助行器:框架结构不允许左右交替移动,必须由残疾人抬起框架或向前放,然后迈步和移动身体,移动性好,但速度慢。适合于下肢肌力弱、平衡功能较差、但上肢力量较强者。
3)前轮式助行器:容易移动,用于上肢肌力差,提起助行器有困难者。
4清砂机)助行台(四轮式助行器):残疾人通常以肘部支托在台上以承担部分体重和保持身体平衡,适用于双下肢无力,手、腕力弱的残疾人训练步行。
3-6
二、助行器的选用要点
1)扶手高度合适。
2)框架稳定性好。
至音源3)残疾人应有能力向前移动助行器防盗报警装置
3-7
三、助行器的作用及应用范围
1、保持平衡:如老年人非中枢性失调的下肢无力、下肢痉挛前伸不佳、重心移动不能移动等。
2、支持体重:截瘫、脑瘫、骨关节病等
3、增强肌力:通过支撑达到增强肌力的目的(图)
载人旅行箱
3-8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20:39: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905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下肢   手杖   残疾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