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真题材料B卷

阅读: 评论:0

2013年公路工程试验检测工程师考试(1306)《材料》B
一、 选择题(共30题,共30分)
1.某细粒土其0.074mm颗粒占总土重28.4%=54.3,IP=22.0%,则该土命名代号为(  )。
A.MH          B.CH          C.MHS          D.CHS
2.土的曲率系数计算公式为(  )。A.Cc=(·)/(·)    B. Cc =(·)/(·)
C. Cc=(·)/(·)    D. Cc智能脱扣器=
3.CBR试验贯入量为5mm时的承载比大于2.5mm时的承载比,重新试验后结果依然如此,则(  )。
A.试验结果取贯入量为2.55mm时的承载比B.试验作废
C.试验结果取贯入量为5mm时的承载比D.试验结果没有可比性
自制路由器天线4.相同级配的砂具有相同的细度模数,相同的细度模数的砂具有相同的级配,这样的叙述你认为(  )。
A.前一句正确,后一句错误  B.后一句正确,前一句错误C.两句都正确    D.两句都错误
5.emaxe分别为土的最大孔隙比、最小孔隙比和天然孔隙比,土的相对密度D为(  )。
A.-e/(-          B.(e-)/ (- 
C. (-/(-e)          D. (-/(e-)
6.细粒土的成分代号为(  )。
A.Ba          B.Cb          C.F          D.S1
7.直剪实验得到的库伦式是(  )。A.F=ƒN+c      B.F=ƒN        C.= =c+tg      D.=c+
8.滚搓法塑限试验时,搓滚土条,直至土条直径达(  )时,产生裂缝并开始断裂为止。
A.2mm          B.3mm          C.4mm        D.5mm
9.粗集料密度可分别采用网篮法和广口瓶法进行测定,下列有关试验结果不正确的描述是
  )。
A.网篮法可测集料的表观密度和毛体积密度B.广口瓶法可测表观密度、毛体积密度和表干密度
C.网篮法还可测集料的表干密度D.广口瓶法可测集料的表观密度和毛体积密度,但不能测表干密度
10.混凝土施工时坍落度大小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下列针对坍落度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容易浇筑的结构物,混凝土坍落度应适当小一些B.配筋密度较高的,混凝土坍落度适当达一些
C.采用泵送混凝土,其坍落度要适当小一些D.运输距离较远的,混凝土坍落度要适当大一些
11.在相同水泥浆数量条件下,能够降低混凝土坍落度的因素是(  )。
A.适当增加混凝土的砂率          B.强化拌合方式提高混凝土的拌合程度
C.采用破碎砾石替代碎石          D.在混凝土中掺入引气剂
12.采用勃氏法检测水泥比表面积,不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是(  )。
A.环境温度          B.水泥密度          C.水泥试验用量          D.水泥矿物组成
13.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时判定标准是(  )。A.试杆沉入水泥6mm±1mm    B.试杆沉入水泥距底板6mm±1mm
C.试杆沉入水泥4mm±1mm          D.试杆沉入水泥距底板4mm±1mm
14.用坍落法测定混凝土的和易性,坍落度值的大小只反映拌合物的(  )。
A.粘聚性          B.保水性          C.流动性          D.可塑性
15.配制混凝土用砂的要求是尽量采用(  )的砂。
A.空隙率小        B.总表面积小      C.总表面积大      D.空隙率和总表面积均较小
16.与水泥混凝土强度形成并没有直接关系的因素是(  )。
A.调整混凝土的流动性大小            B.采用力学性能较好的集料
C.提高水泥颗粒细度                  D.提高混凝土的施工密实程度
17.材料特点与混凝土工作性以及混凝土强度之间有直接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人工砂能够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B.针片状颗粒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力学强度,同时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
C.在水泥浆用量一定的条件下,提高砂率能够改善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的同时,还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
D.提高水泥细度,对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以及耐久性都有很大的益处
18.道路混凝土坍落度比普通混凝土坍落度要低一些,其原因在于(  )。
A.道路混凝土对抗磨性有更高的要求B.道路混凝土对耐久性有更高的要求
C.道路混凝土对抗弯拉强度有更高的要求D.道路混凝土易于浇注和密实成型
wifi室内定位
19.下列关于沥青感温性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随温度的升高,沥青针入度增加明显的沥青感温性大B.感温性越大,PI值越大
C.感温性大的沥青不适宜用在夏季温度偏高的地区D.感温性高的沥青随温度变化其黏度变化较为明显
20.沥青的针入度表示沥青的(  )。A.动力黏度    B.绝对黏度          C.条件黏度          D.运动黏度
21.有助于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能力的因素不包括(  )。
A.用机制砂替代河砂    B.使用黏度较大的沥青C.矿料整体偏粗一些          D.适当增加沥青用量
22.当基层材料使用粉煤灰时,要求粉煤灰成分中的(  )总量大于70%
A.二氧化硅          B.三氧化二铝          C.三氧化二铁        D.前三者之和
23.配制水泥混凝土用砂由粗砂改为中砂时,其砂率(  干电池手机)。
A.应适当减小        B.不变          C.应适当增加          D.无法判定
24.甲、乙两个沥青在25℃时测得的针入度相同,升高温度后再次测得的针入度甲沥青高于乙沥青,试验现象说明(  楼宇对讲门禁系统)。A.甲沥青的感温性比乙沥青小          B.甲沥青的感温性比乙沥青大
C.甲沥青黏度对温度比乙沥青要更加敏感    D.乙沥青黏度对温度比甲沥青要更敏感
25.沥青混合料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用于评价沥青混合料的(  )。
A.低温性能          B.高温性能          C.水稳性          D.力学性能
26.《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228.1-2010)标准中的分别指(  )
A.断裂总延伸率、最大力总延伸率、最大力塑性延伸率、屈服点延伸率
B.屈服点延伸率、断裂总延伸率、最大力总延伸率、最大力塑性延伸率
C.屈服点延伸率、断裂总延伸率、最大力塑性延伸率、最大力总延伸率
D.屈服点延伸率、最大力总延伸率、断裂总延伸率、最大力塑性延伸率
27.岩石坚固性是指岩石试样经历多次(  )循环后而不发生显著破坏或强度降低的性能。
A.冻融          B.硫酸钠结晶          C.硅酸钠吸水膨胀          D.加载
28.根据JTGE60规程,土木合成材料试验异常数据的取舍,可按K倍标准差作为取舍标准,其K值为(  )。
A.根据试件数量确定      B.1.46        C.1.67          D.1.82双顶置凸轮轴
29.在无机结合料稳定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中当偏差系数为10%—15%时,试件应不少于(  )。
A.6          B.9          C.13          D.12
30.《钢筋混凝土用钢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2008)规定,钢筋的最大力总伸长率应不小于(  )。
A.10%          B.16%          C.25%          D.17%
二、判断题(共30题,共30分)
1.相同原材料拌合混凝土,坍落度大的混凝土的强度要低于坍落度小的混凝土。( 
2.水泥混凝土的坍落度值愈低,则混凝土的维勃稠度时间愈长。( 
3.同样组成条件下,混凝土中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愈高,则混凝土的坍落度愈低。( 
4.压缩系数在△h~△p图上求得。( 
5.CHS为含砾低液限混凝土。( 
6.液塑限联合测定,细粒土与粗粒土计算塑限入土深度的公式不相同。( 
7.直剪试验中慢剪试验方法是指:先使试样在法向压力作用下完全固结,然后慢速施加水平剪力直至土样破坏。
8.击实试验的原理与压缩试验的原理相同,都是土体受到压密的作用。( 
9.当采用代用法进行水泥性检测时,应根据水泥沸煮后膨胀程度的大小来判定该水泥性是否合格。( 
10.当测得边长为100mm立方体水泥混凝土力学强度之后,其结果应乘以1.05的系数进行修正。( 
11.163℃温度下的薄膜烘箱试验用于评价沥青的高温稳定性。( 
12.沥青三大指标试验都需在水中进行,其原因在于试验过程要将温度控制在规定的恒温状态。( 
13粘性土界限含水量的关系
14.击实试验利用标准化的击实仪具,检测土的密度和相应的含水量以及二者的关系,用来模拟现场施工条件下,获得路基土压实时的最大干密度和相应的最佳含水率。( 
15.同一质地且粒径相同的集料采用相同堆积方法得到的堆积密度越大,说明该集料的棱角性或表面粗糙性越低。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13:20: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86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混凝土   试验   沥青   水泥   密度   坍落度   强度   采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