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水泥胶砂流动度试验的几个因素

阅读: 评论:0

浅析影响水泥胶砂流动试验的几个因素
通过比对试验分析影响水泥胶砂流动度试验的影响因素。
标签: 水泥胶砂;流动度;比对实验
1 试验意义
水泥胶砂流动度是水泥砂浆可塑性的反映,对水泥胶砂流动度的测定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保证水泥性能检测准确性和可比性的基础。
2 有关标准规定和试验方法
2.1标准规定
GB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规定,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符合硅酸盐水泥和掺火山灰质混合材料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在进行胶砂强度检验时,其用水量按0.50水灰比和胶砂流动度不小于180mm来确定。当流动度小于180mmm时,应以0.01的整倍数递增的方法将水灰比调整至胶砂流动度不小于180mm。
胶砂流动度试验按《水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2419-2005进行,其中胶砂制备按GB/T17671-1999规定进行。
2.2试验方法
如跳桌在24h未被使用,先空跳一个周期25次。
将拌制好的胶砂分两层迅速装入试模,第一层装至截锥圆模高度约三分之二处,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5次;随后装第二层胶砂,装至高出截锥圆模约约20mm,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各划5次,再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10次。捣压后胶砂应略高于试模。捣压深度,第一层捣至胶砂高度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捣实不超过已捣实底层表面。捣压完毕,取下模套,将小刀倾斜,从中间至边缘分两次以近水平的角度抹去高出截锥圆模的胶砂,并擦去落在桌面上的胶砂。将截锥圆模垂直向上轻轻提起。立即开动跳桌,以每秒钟一次的频率,在25S±1S内完成25次跳动。
2.3结果处理
跳动完毕,用卡尺测量胶砂底面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直径,计算平均值,取整数,用mm
为单位,平均值即为该水泥的水泥胶砂流动度。
2.4注意事项
压缩木耳
在制备胶砂的同时,用湿布擦拭跳桌台面、试模内壁、捣棒以及与胶砂接触的用具,将试模放在跳桌台面中央并用潮湿棉布覆盖。
装胶砂和捣压时,用手扶稳试模不要使其移动。流动度试验,从胶砂加水开始到测量扩散直径结束应在6min内完成。
3 影响流动度试验结果的因素分析
3.1仪器设备方面
跳桌定期保养、全面检查,如不符合要求应及时调整,确保仪器处于正常状态是检测数据准确的前提。
3.2试验操作方面
3.2.1仪器设备湿润程度对试验的影响
早泄宁
标准规定,从拌制水泥胶砂至试验中与胶砂接触的工具仪器均要用湿抹布擦拭。实际操作中,有的试验员不用湿抹布擦拭,或直接用水冲洗仪器工具,导致试验数据不准确。分析原因,主要是与胶砂接触的仪器设备过干或过湿,导致胶砂的水灰比被改变而引起试验不准确。试验数据如表一:
表一
序号    水泥品种    影响因素    (与1号试验比较)    试验结果mm
仪器设备润湿方式    胶砂形态    试验后扩展范围    垂直方向    平均
1    P.C32.5    湿抹布擦拭    ---------    --------    188    188    188
2    P.C32.5    不擦拭    偏干    偏小    178    177    178
3    P.C32.5    水直接冲洗    偏稀    偏大    209    213    211实验室升降台
备注    1号试验符合标准要求
3.2.2胶砂装入方式对试验的影响
标准规定,将拌制好的胶砂分两层迅速装入试模。为了检验装入方式对试验数据的影响,比对试验发现,采用一次装入方式的试验数据比两次装入方式的数据要低的多。究其原因,一次装入,胶砂装入量较多,胶砂不易捣实,导致实际试模中装入的胶砂量比较小,进而影响试验结果,使得结果偏低。试验数据如表二:
表二
序号    水泥品种    影响因素    试验后胶砂的扩展范围
(与1号试验比较)    试验结果mm
胶砂装入方式 垂直方向    平均
1    P.C32.5    两次装入    一层划5次    捣实15次    ---------    188    188    188
二层划5次    捣实10次
2    P.C32.5    一次装入    划10次    捣实25次    偏小    181    182    181
备注    1号试验符合标准要求
3.2.3胶砂插划、捣实方式对试验的影响
标准规定,用小刀在相互垂直两个方向插划胶砂,捣实用捣棒由边缘至中心均匀捣压,捣压深度,第一层捣至胶砂高度的二分之一,第二层捣实不超过已捣实底层表面。为了检验插划、捣实方式对试验的影响,做比对试验,结果发现,采用垂直插划、捣压深度适宜、捣压均匀试验所获得的胶砂扩展的形状比较规整,扩展面接近于圆形,垂直两个方向的数据偏差较小,随意插划方式试验,振后胶砂扩展不均匀、形状不规整、垂直两个方向数据偏差过大,且试验数据偏小。分析原因:试模本身是截锥体,相互垂直插划、均匀捣压能够较大可能的保证胶砂在试模内各个方向分布均匀,因而胶砂各个方向扩展直径相对均匀,形状较為规整,近似圆形;随意的插划、捣压不均匀使胶砂在试模内不能均匀分布;捣压深度过大时,捣压力过大,试模内胶砂过多,胶砂较密实,振动中胶砂不易扩展,导致数据偏小;深度过浅,捣实力偏小,试模内装入的胶砂量较少,试验结果也就偏小。试验数据如表三
表三
序号    水泥品种    影响因素    胶砂扩展规
整均匀程度    试验后胶砂的
扩展范围    试验结果mm
插划方式    捣实 垂直方向    平均
深度    均匀度
1    P.C32.5    相互垂直    适宜    均匀    较规整接近圆形    -------    188    188    1882    P.C32.5    随意插划    过深    不均匀    不规整不均匀    偏小    174    184    179
过浅    不均匀 187    180    184
备注    1号试验符合标准要求
3.2.4高出试模的胶砂刮平时,刮平方式对试验的影响
标准规定胶砂捣压完毕,从中间至边缘分两次以近水平的角度抹去高出截锥圆模的胶砂。有的试验人员直接用小刀从试模一边到另一边垂直刮平,这样容易将已捣实的胶砂带出试模,影响试验结果。
3.2.5试验时间对水泥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标准规定从胶砂开始加水搅拌到试验数据测量结束,应在6min内完成。胶砂振后若不及时测量,试验时间较长,此做法对于流动性较大水泥来说,结果偏大。究其原因,流动性较大胶砂浆体,在振动结束后,胶砂在重力的作用下继续扩散,导致试验结果偏大。比对试验如表五:
表五
序号    水泥品种    影响因素    试验结果mm
试验时间    垂直方向    平均
1    P.C32.5    6min内完成试验    214    214    214
2    P.C32.5    试验时间过长(15min为例)    223    223    223
备注    1号试验符合标准要求
3.2.6测量方式对水泥胶砂流动度的影响
标准规定,跳动完毕,用卡尺测量胶砂底面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直径。实际工作中,有的试验人员测量全部扩展直径,(连同净浆部分)致试验数据偏大。比对试验如表六:
表六
序号    水泥品种    影响因素    振后胶砂外观    试验结果mm
测量范围 垂直方向    平均
1    P.C32.5    胶砂扩展部分(符合要求)    胶砂扩展外
围有一圈净浆    194    193    194
2    P.C32.5    胶砂连同净浆扩展范围    胶砂扩展外
围有一圈净浆    205    205    205
4 结束语
水泥胶砂流动度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是保证水泥性能检测准确的基础。因此,在试验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标准规定进行试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GB 175-2007《通用硅酸盐水泥》
冶炼炉塑料空心球
[2] GB/T 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
[3] GB/T 2419-2005《水泥膠砂流动度测定方法》
[4]《广东建材》2009年第8期《关于水泥胶砂流动度检测的意义及检测中注意的问题》李凌
rgd-208[5]《施工技术》2004年8月第33卷第8期《水泥流动度测定方法GB/T2419修订简介》刘晨等

本文发布于:2023-05-29 02:41: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80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胶砂   试验   水泥   流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