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过氧化氢制氧气 | |||||
课时: | 1 | ||||
教 学 目 的 | 知识 横孔螺母与 技能 | 2.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 4.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 | |||
过程 与 方法 | 1.通过探究氧气的制法,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过程; 2.学习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反应的原理决定实验的装置石油测井仪器;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3.通过实验制取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 ||||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 1.通过对催化剂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3.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
重 点 |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
难 点 |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 ||||
教材 分析 | 制取氧气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本节课主要是制取氧气的实验操作,通过分析总结,比较不同性质的反应物与不同反应条件下所选发生装置的区别。 | ||||
学情 分析 | 学生之前以学过氧气的性质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 ||||
知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绝缘子串计 | 过氧化氢制氧气 一、原理 | ||||
教学过程 | |||||
教学步骤、内容 | 教学方法u盘移动办公系统 | ||||
1、引入:教师: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了一种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是什么?(学生:高锰酸钾制氧气)对,高锰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制取氧气。高锰酸钾是固体,二氧化锰也是固体,所以这是固固反应,固体和固体的反应。实际上实验室制取氧气,不止这一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过氧化氢制氧气制氧气。 2、实验原理:教师:过氧化氢,也叫双氧水,它会分解产生氧气和水,但是这个反应的速率非常慢,所以我们通常会加入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这里二氧化锰的作用和它在高锰酸钾制氧气中的作用一样,加快反应速率。 3、装置:教师:二氧化锰是固体,过氧化氢是液体,所以这是一个固液反应。大家可以看到,这里是老师已经搭建好的一套实验装置,这一部分叫发生装置,这一部分叫收集装置。收集装置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我们采用的是什么法收集?(排水法)对,排水法收集。发生装置中。上面是分液漏斗,它带有活塞可以调节液体流出的速度,下面这个是不是和试管很像?它们有什么不同(对了一个支管)对,它比试管多了一个支管,我们呢就把他叫做具支试管。那对比高锰酸钾制氧气的装置,高锰酸钾是固固反应。装药品时两种固体都是装于试管中,是相互接触的。而这里的固液反应中,分液漏斗中装液体也就是过氧化氢,下面具支试管中装的是固体也就是二氧化锰,反应开始之前两个反应物是分开的,所以要根据反应物性质及反应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 4、实验:接下来,我们开始实验。打开上面的活塞,然后旋转分液漏斗活塞,使液体留下,开始反应,注意活塞不要打太开,因为这个反应速度很快,采用分液漏斗就是因为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来调节过氧化氢溶液的量进而控制反应速度和程度,大家看到,试管中马上产生大量气泡,导管口也有气泡冒出,那大家觉得我可不可以马上收集气体?(学生:不可以)为什么呢?(学生:因为一开始冒出的是装置中的空气)对,因为装置中的空气会先出来,所以我们要等气泡均匀冒出后再开始收集,也就是将导管插入集气瓶中。那我们收集的时间可以回顾一下实验步骤,首先连接好装置后,要检漏,我们这里采用的是手握法,用手握住试管底部一段时间,若有气泡从导管口,冒出则认为装置气密性良好。第二步,装药品,过氧化氢溶液装于分液漏斗中,二氧化锰装于具支试管中。第三步,打开活塞开始反应,最后收集。大家可以看到,随着气体的产生,集气瓶中的水被不断排出,等水排尽,有气泡从集气瓶口溢出,就可以认为是收集满了。因为时间原因我们就不等它收集满,移出导管,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迅速拿出来。大家可以看到,水之前充满了集气瓶,现在上半部分看起来像是空的,实际上是充满了我们所收集的气体。 5、检验:我们现在就来检验我们收集的是不是氧气,大家觉得要怎么检验?(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对,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我们这里就利用氧气的这个性质来检验,点燃一根火柴,快燃尽时插入集气瓶中,是不是复燃了?这个现象很明显,所以我们通常都用这一方法进行检验。 | 深海贝类知识回顾归纳 实验探究 知识对比 | ||||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3:21: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73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