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2017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理科综合化学试卷(一)及解析

阅读: 评论:0

2020届2017级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打孔文件夹理科综合化学试卷(一)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电子离合器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Li 7  C 12  N 14  O 16  P 31  S 32  Cl 35.5  Fe 56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42分脉动时空。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关于新型冠状病毒,下来说法错误的是
A.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
B.为减少传染性,出门应戴好口罩
C.该病毒属于双链的DNA病毒,不易变异
D.该病毒可用“84消毒液”进行消毒
【答案】C
【解析】A.通常病毒传播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飞沫传播,二是接触传播,三是空气传播,该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A正确;B.飞沫传播就是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进入易感黏膜表面,为了减少传染性,出门应戴好口罩,做好防护措施,B正确;C.该冠状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其核酸为单链RNA,C错误;D.“84消毒液”
的主要成分NaClO具有强的氧化性,能够使病毒的蛋白质氧化发生变性而失去其生理活性,因此“84消毒液”具有杀菌消毒作用,D正确;故合理选项是C。
8.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浴加热的优点为使反应物受热均匀、容易控制温度
B.浓硫酸、浓硝酸和苯混合时,应先向浓硝酸中缓缓加入浓硫酸,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将苯逐滴滴入
C.仪器a的作用是冷凝回流,提高原料的利用率
D.反应完全后,可用仪器a、b蒸馏得到产品
【答案】D
【解析】A选项,水浴加热的优点为使反应物受热均匀、容易控制温度,故A正确;B选项,浓硫酸、浓硝酸和苯混合时,应先向浓硝酸中缓缓加入浓硫酸,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将苯逐滴滴入,可避免混合过程中放热而使液体溅出,并造成苯大量挥发,故B正确;C选项,仪器a的作用是冷凝回流,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增加产率,故C正确;D选项,蒸馏操作时要用蒸馏烧瓶和直形冷凝管,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D。
9.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某萜类化合物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萜类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10H14O
B.该有机物属于芳香烃
C.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
D.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可生成两种芳香烯烃
【答案】A
【解析】A由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式为C10H14O,故A正确;B萜类化合物中含有氧元素,属于芳香化合物,不属于芳香烃,故B错误;C萜类化合物中含有4个饱和碳原子,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故C错误;D萜类化合物含有羟基,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含有的两个甲基是等效的,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只能生成一种芳香烯烃,故D错误;故选A。
10.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Y是金属元素,X的焰呈黄。W、Z最外层电子数相同,Z的核电荷数是W的2倍。工业上一般通过电解氧化物的方法获得Y的单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W、X、Y形成的简单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
B.Y和Z形成的化合物可以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得
C.Z和W可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2和13的共价化合物
D.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两两反应
【答案】B
【解析】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X、Y是金属元素,X的焰呈黄,为钠元素,W、Z最外层电子数相同,Z的核电荷数是W的2倍,则W为氧元素,Z为硫元素。工业上一般通过电解氧化物的方法获得Y的单质,则Y为铝元素,A.W、X、Y形成的简单离子O2、Na+、Al3+,核外电子数相同,均是10电子微粒,A正确;B.由于硫离子和铝离子水解相互促进生成氢氧化铝和硫化氢,因此硫化铝不能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备,B错误;C.硫和氧可以形成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两种共价化合物,原子个数比为12和13,C正确;D.X、Y和Z三种元素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铝、硫酸,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与氢氧化钠、硫酸都反应,所以它们之间能两两反应,D正确;答案选B。
11.热催化合成氨面临的两难问题是:采用高温增大反应速率的同时会因平衡限制导致NH3产率降低。我国科研人员研制了Ti-H-Fe双温区催化剂(Ti-H区域和Fe区域的温度差可超过100℃)。Ti-H-Fe双温区催化合成氨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催化剂表面上的
物种用*标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为NN的断裂过程
B.① ③在高温区发生,②④⑤在低温区发生
C.④为N原子由Fe区域向Ti-H区域的传递过程
D.使用Ti-H-Fe双温区催化剂使合成氨反应转变为吸热反应
【答案】C
【解析】A选项,经历①过程之后氮气分子被催化剂吸附,并没有变成氮原子,故A错误;
B选项,①为催化剂吸附N2的过程,②为形成过渡态的过程,③为N2解离为N的过程,以上都需要在高温时进行。④⑤在低温区进行是为了增加平衡产率,故B错误;C选项,由题中图示可知,过程④完成了Ti-H-Fe-*N到Ti-H-*N-Fe两种过渡态的转化,N原子由Fe区域向Ti-H区域传递。故C正确;D选项,化学反应不会因加入催化剂而改变吸放热情况,故D错误。综上所述,答案为C。
12.pC类似pH,如图为CO2的水溶液中加入强酸或强碱溶液后,平衡时溶液中各种组分的pC-pH图。依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H2CO3HCOCO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
B.H2CO3电离平衡常数
C.人体血液里主要通过碳酸氢盐缓冲体系()可以抵消少量酸或碱,维持pH =7.4,但当过量的酸进入血液中时,血液缓冲体系中的最终将变大
D.pH=9时,溶液中存在关系
【答案】D
【解析】A.碳酸存在的溶液中酸性较强、碳酸根离子存在的溶液中碱性较强,所以碳酸根离子和碳酸不能大量共存,H2CO3HCOCO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大量共存,故A正确;B.由图象可知当pH=6时,pC(H2CO3)=pC(HCO),结合=,故B正确;C.人体血液里主要通过碳酸氢盐缓冲体系()可以抵消少量酸或碱,维持pH=7.4,但当过量的酸进入血液中时,血液中氢离子浓度增大,平衡向左移动放出CO2,碳酸浓度基本不变,则血液缓冲体系中的最终将变大,故C正确;D.pH=9时,由图象可得溶液中离子关系是c()>c()>c(OH)>c()>c(),因此D选项的离子浓度关系不可能出现,故D错误;答案选D。
13.如图所示是一种以液态肼(N2H4)为燃料氧气为氧化剂,某固体氧化物为电解质的新型燃料电池。该固体氧化物电解质的工作温度高达700-900℃时,O2可在该固体氧化物电解质中自由移动,反应生成物均为无毒无害的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池内的O2电极甲移向电极乙
超声波放大器
B.电池总反应为N2H4+2O2=2NO+2H2O
C.当甲电极上有1mol N2H4消耗时,标况下乙电极上有22.4L O2参与反应
D.电池外电路的电子由电极乙移向电极甲
【答案】C
【解析】该燃料电池中,负极上燃料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N2H4+2O2-4e=N2↑+
2H2O,故电极甲作负极,电极乙作正极,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
=2O2,电池总反应为:N2H4+O数据销毁2=N2↑+2H2O,结合离子的移动方向、电子的方向分析解答。A放电时,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即O2由电极乙移向电极甲,A项错误;B反应生成物均为无毒无害的物质,负极上反应生成氮气,则电池总反应为N2H4+O2=N2↑+2H2O,B项错误;C由电池总反应为N2H4+O2=N2↑+2H2O可知,当甲电极上有1mol N2H4消耗时,乙电极上有1mol O2被还原,所以标况下乙电极上有22.4L O2参与反应,C项正确;D电池外电路的电子从电源的负极流向正极,即由电极甲移向电极乙,D项错误;答案选C。
、非选择题(共58分)
(一)必做题
26.(14分)某混合物浆液含Al(OH)3、MnO2和少量Na应力传感器2CrO4。考虑到胶体的吸附作用使Na2CrO4不易完全被水浸出,某研究小组利用设计的电解分离装置(见图2),使浆液分离成固体混合物和含铬元素溶液,并回收利用。回答Ⅰ和Ⅱ中的问题。
Ⅰ.固体混合物的分离和利用(流程图中的部分分离操作和反应条件未标明)
(1)反应①所加试剂NaOH的电子式为_________,B→C的反应条件为__________,C→Al的制备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
(2)该小组探究反应②发生的条件。D与浓盐酸混合,不加热,无变化;加热有Cl2生成,当反应停止后,固体有剩余,此时滴加硫酸,又产生Cl2。由此判断影响该反应有效进行的因素有(填序号)___________。
a.温度          b.Cl的浓度        c.溶液的酸度
(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Ⅱ.含铬元素溶液的分离和利用
(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CrO能从浆液中分离出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_________;阴极室生成的物质为___________(写化学式)。
【答案】(1)  加热(或煅烧)  电解法 
(2)ac 
(3)2Cl2(g)+TiO2(s)+2C(s)==TiCl4(l)+2CO(g)  ΔH=85.6kJ·mol1 
(4)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  CrO和Cr2O  NaOH和H2
【解析】惰性电极电解混合物浆液时,Na+移向阴极,CrO移向阳极。Al(OH)3、MnO2剩下在固体混合物中。固体混合物加入NaOH时,Al(OH)3转化为AlO,通入CO2转化为Al(OH)3沉淀,再加热分解为Al2O3,最后熔融电解得Al。(1)NaOH的电子式为;根据上述分析,B→C的条件为加热或煅烧,C→Al的制备方法称为电解法。(2)根据实验方案可知,D与浓盐酸混合,不加热,无变化;加热有Cl2生成,可知温度对该反应有影响;当反应停止后,固体有剩余,此时滴加硫酸,又产生Cl2。说明加入H+能继续产生Cl2,可知溶液的酸度对该反应有影响,综上所述,影响该反应的因素有温度和溶液的酸度,故选ac。(3)0.1mol Cl2与焦炭、TiO2完全反应,生成一种还原性气体和一种易水解成TiO2·xH2O的液态化合物,放热4.28 kJ,配平方程式,可知2mol Cl2反应放热85.6kJ·mol1,由此可得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Cl2(g)+TiO2(s)+2C(s)==TiCl4(l)+2CO(g)  ΔH=85.6kJ·mol1。(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在直流电场作用下,CrO通过阴离子交换膜向阳极室移动,脱离浆液,从而使CrO从浆液中分离出来;因2CrO+2H+Cr2O+H2O,所以分离后含铬元素的粒子是CrO和Cr2O;阴极室H+放电生成H2,剩余的OH与透过阳离子交换膜移过来的Na+结合生成NaOH,所以阴极室生成
的物质为NaOH和H2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10:4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71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反应   溶液   电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