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除尘器课程设计

阅读: 评论:0

设计说明书
一、概述
1、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的标准状态是指:摄氏温度0°C,大气压力101.325kPa。标准大气中主要含氮气(体积分数78%)和氧气(体积分数21%),还含有少量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由于自然界变化或人类活动生产过程产生的对人类及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污染的物质进入大气(如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有机物等),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这种现象就叫做大气污染。
2、大气污染的分类
  按照大气污染的范围来分,大致可分为四类:①局部地区污染,指局限于小范围的大气污染,如受到某些烟囱排气的直接影响;②地区性污染,是涉及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如工业区及其附近地区或整个城市的大气受到污染;③广域污染,是涉及比一个地区或大城市更广泛地区的大气污染;④全球性污染,是涉及全球范围(或国际性)的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的危害
悬浮颗粒物。悬浮颗粒物根据粒径的大小可以分为TSP、PM10、PM2.5拉挤模具。可吸入颗粒物随人们呼吸空气而进入人体,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
(1)TSP。即总悬浮微粒,又称总悬浮颗粒物标志验证。指用标准大容量颗粒采集器在滤膜上收集到的颗粒物的总质量。
(2)PM10 . 通常把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微米以下的可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磁带备份
(3)PM2.5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PM2.5。细颗粒物指环境空气中空气动力学数字天线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4、治理大气污染的必要性
    大气污染带来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近的说来,大气中的各种污染物,例如:二氧化硫、碳氢化物等,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近年来因为大气污染造成的疾病不胜枚数,大气污染主要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癌水管堵头等疾病
    大气污染物的某些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氟氯烃等,会引起硫酸烟雾、温室效应等。硫酸烟雾可以腐蚀建筑、公共设施等,减短其使用时间,无疑增加了财政负担;温室效应是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上升,对植物灯的生存形成了威胁。
大气污染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一个良好打空气条件,对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是有重要意义。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管理、保护和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迫在
眉睫,现应把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5、除尘的必要性
灰尘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所以人们特别讨厌它,灰尘带着许多细菌病毒和虫卵到处飞扬,
传播疾病。对于向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有些人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利益,所以工业粉尘几乎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工业粉尘、纤尘能使工人患上各种难以治愈的职业病,过多的灰尘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诱发人类的呼吸道疾病。
饮用水过滤器粉尘对健康的影响
1、全身作用长期吸入较高浓度粉尘可引起肺部弥漫性、进行性纤维化为主的全身疾病(尘肺);如吸入铅、铜、锌锰等毒性粉尘,可在支气管壁上溶解而被吸收,由血液带到全身各部位,引起全身性中毒。铅中毒是慢性的,但中毒者如果发烧,或者吃了某些药物和喝了过量的酒,也会引起中毒的急性发作;过量吸入铜的烟尘可能导致溶血性贫血;锌在燃烧时产生氧化锌烟尘,人吸入后产生一种类似疟疾的“金属烟雾热”疾病;长期吸入锰及其氧化物粉尘或烟雾,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发生不良作用。
2、局部作用:接触或吸入粉尘,首先对皮肤、角膜、粘膜等产生局部的刺激作用,并产生一系列的病变。如粉尘作用于呼吸道,早期可引起鼻腔粘膜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久之便形成肥大性鼻炎,最后由于粘膜营养供应不足而形成萎缩性鼻炎。还可形成咽炎、喉
炎、气管及支气管炎。作用于皮肤、可形成粉刺、毛囊炎、脓皮病,如铅尘浸入皮肤,会出现一些小红点,称为“铅疹”等。

本文发布于:2023-05-28 04:06:4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3/1168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粉尘   污染   颗粒物   产生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