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系统施工工艺标准
(BZ-SZCCO J150731-2015)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安装工程。
2施工准备
2.1材料、设备
2.1.1传输部分:对绞电缆、光缆、光纤连接头、光纤耦合器等。 2.1.2机房部分:交接箱、机柜、各类配线架、配线模块、跳线等。
2.1.3终端部分:信息插座、光纤插座、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多用户信息插座。 nhdt-4712.1.4上述设备材料的规格、型号、数量应符合设计及合同要求,并附有出厂质量检验合格证、性能检验报告及“CCC”认证标识等。电缆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
2.1.5镀锌材料:镀锌钢管、镀锌线槽、金属膨胀螺栓、金属软管、接地螺栓。 2.1.6其他材料:接线盒、地面插座、塑料线槽及其附件。塑料线槽其敷设场所的环境温度不得低于-15℃,其阻燃性能氧指数不应低于27%。
甘薯苗2.2机具设备
2.2.1安装器具:煨管器、液压开孔器、套丝机、钢锯、电工组合工具、射钉、拉铆、手电钻、台钻、高凳等。 2.2.2测试器具:网络测试仪、光时域反射仪、万用表、兆欧表、铅笔、皮尺、水平尺、小线、线坠等。
2.2.3专用工具:剥线器、压线工具、光纤熔接机、显微镜、切割工具、玻璃磨光盘、烘干箱。
2.3作业条件
2.3.1线缆沟、槽、管、箱、盒施工完毕。
2.3.2土建装修工程完工,线路全部贯通。
2.3.3配线间、设备间的环境温度、湿度、照度等均应符合设计要求,通风良好,且室内无危险物品,消防器材齐全。
2.4技术准备
2.4.1施工图纸齐全。
2.4.2施工方案编制完毕并经审批。
2.4.3施工前应组织施工人员熟悉图纸、方案及专业设备安装使用说明书,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及安全、技术交底。
3施工工艺流程与操作方法
综合布线系统可分为建筑子系统、干线(垂直)子系统、配线(水平)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由信息插座、信息终端设备及相应的适配器、连线组成。
3.1信息插座的安装
信息插座根据不同环境、不同需要可以安装在墙体上、地面和活动地板上。安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1安装在墙上的信息插座宜高出地面300mm。如有活动地板的工作区,墙体上的信息插座宜高出
活动地板300mm。见图3.1.1。
图3.1.1信息插座在墙体上地面上安装示意图
3.1.2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的信息插座,应固定在地面内接线盒里,接线盒盖可开启,并有防水、防尘要求。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翻转机构
3.1.3信息插座应有标签,以图形或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类型。
3.1.4信息插座应以标准的T568B或T568A接线。见图3.1.4。
图3.1.4信息插座接线图
3.2管线的敷设
3.2.1暗管敷设
3.2.1.1暗管敷设宜选用阻燃硬质PVC管或钢管,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
3.2.1.2暗敷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40%。线槽高度不宜超过25mm。线槽的长度超过6m或线槽拐弯处宜设置接线盒。
3.2.1.3建筑物内横向布放的暗管管径不宜大于G25,天棚里或墙内水平、垂直敷设管路的管径不易大于G40。
3.2.1.4光缆与电缆同管敷设时,宜用塑料管保护。塑料管内径为光缆外径的1.5倍。
3.2.2线槽、桥架敷设
3.2.2.1电缆桥架、线槽宜距离地面2.2m以上安装,桥架顶部距顶棚或其他障碍物不应小于0.30m。
见图3.2.2-1。机柜空调器
图3.2.2-1电缆桥架安装示意图
3.2.2.2电缆桥架、线槽的截面利用率不应超过50%。
3.2.2.3电缆桥架、线槽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3~5m处进行固定。
3.2.2.4电缆桥架、线槽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
醇醚燃料
3.2.2.5桥架及线槽的安全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规定,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
3.2.2.6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3.2.2.7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偏差不应超过3mm。
3.2.2.8两线槽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mm。
3.2.2.9吊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
3.3线缆敷设
3.3.1缆线布放两端应贴有标签,表明起始和终端位置,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
3.3.2线缆的布放应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等现象,不应受到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3.3.3缆线布放时应有冗余。在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一般为3~6m,工作区为0.3~0.6m;光缆在设备端预留长度一般为5~10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3.3.4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8倍。3.3.4.2屏蔽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
3.3.
4.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3.3.
4.4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在施工过程中应至少为20倍。
3.3.5电源线、信号电缆、对绞电缆、光缆及建筑物内其他弱电系统的缆线应分离布放。各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双绞电缆与其他管线之间安装距离:
双绞线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平行(m)交叉(m)
避雷引下线 1.0000.30
保护地线0.050.02
热力管(不包封)0.500.50
热力管(包封)0.300.30
给水管0.150.02
煤气管0.300.02
光缆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平行交叉
市话管道边线0.750.25
埋式电力电缆0.500.30
非同沟的直埋通信电缆0.500.50
给水管
管径<30cm0.500.50
管径30~50cm 1.000.50
管径>50cm 1.500.50
高压石油、天然气管10.000.50
热力、下水管 1.000.50
煤气管对时网
压力<0.3Mpa 1.000.50
压力0.3~0.8Mpa 2.000.50
排水沟0.800.50
3.3.6缆线终端处必须卡接牢固,接触良好。
3.3.7缆线中间不得产生接头现象。
3.3.8对绞线连接终端设备时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非扭绞长度对于5类线不应大于13mm,4类线不大于25mm。
3.3.9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连接终端设备时终端处屏蔽罩接触可靠,缆线屏蔽层应与连接终端设备屏蔽罩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10mm。
3.3.10光纤融接或机械接续处应加以保护或固定,使用连接器以便于光纤的跳接。
3.4光纤熔接
3.4.1开始接续操作前,要熟悉熔接产品制造商的规定。大多数熔接工具都提供了一定程度的自动化,单光纤自动熔接的接续工具可以在XYZ轴上自动定位光纤并可以对接续损耗进行自动测量。
自动熔接主要有两种不同类型:本地注入检测方式和纵剖面校准系统方式。这两种方式都遵守相同的方式和步骤。
3.4.2大多数熔接工具是由菜单驱动的,如图3.4.2所示。它具有不同程度的自动化功能;这些方式都是基于全自动化的。大多数自动熔接工具制定了它们自己的光纤切割方法。
图3.4.2熔接工具
3.4.3打开熔接工具并将它连接到认可的电源上。有些接续工具装备有内部电池或外接电池,通常能够保证8个小时的操作。
3.4.4按制造商的规定打开熔接工具。大多数单元部件会进行自检。不同的机器供电方式也不同,有些机器具有自动切换功能,可以将电源切换到电池供电方式。
3.4.5大多数机器有某些参数设定能力。电缆布线员在开始进行接续时,宜使用制造商的缺省设置。
3.4.6工作方式可选择全自动、半自动或手工操作。除非有特殊的要求下,一般情况下宜使用全自动方式。
3.4.7工作时要确信按要接续的光纤类型使用了正确的V形槽,如图3.4.7所示
图3.4.7光纤校准
3.4.8在用异丙基酒精(99%的纯度)中浸泡过的软麻绵纸擦去附着在光纤上的混合物。
3.4.9如果要使用热缩管对完成的接续进行机械保护,需将热缩管滑动到要进行接续的两根光纤中的一根上。
3.4.10使用电缆制造商推荐的光纤剥离器将光纤涂覆层或缓冲层剥去所需长度。对于250μm涂覆层的光纤,最通常使用的工具是铣工工具。对于900μm缓冲光纤,可以使用铣工工具或No-Nik工具,如图3.4.10所示。根据使用的熔接工具和切割器来确定合适的剥离长度。一般情况下,25~50mm(1~2in)就可以满足所有的需要。